•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9-14)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大學時就讀政治與社會學相關科系,在藝術領域發現了致力參與社會與政治 行動的德國藝術家--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1921-1986),他的名言:「人 人都是藝術家」(德文:Jeder Mensch ist ein Künstler),因著「擴展的藝術觀念」(德 文:Erweiterter Kunstbergiff),讓波依斯一生都付諸行動來實踐其理想的藝術作 品—「社會雕塑」(德文: Soziale Plastik),最具體且完整呈現作品即為舉世聞名的第 七屆卡塞爾文件大展(Kassel Documenta)〈七千棵橡樹〉。

波依斯於一九二一年五月十二日出生於德國克雷費德(Klefeld),1中學畢業前 經歷並無特殊之處,而後開始有記載其傳奇般的戰爭與戰俘經歷,一九四六年開 始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德文:Düsseldorf Academy of Art)學習;一九六一年波依斯 獲聘為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的教授,雖對藝術教育有一份執著與獨到見解,但顯然 與僵化的學院體制始終格格不入;一九七二年因為一場占領學院事件遭到解聘。

在政治上,波依斯一直是個激進民主主義者:一九六七年六月二十二日波依 斯成立「德國學生黨」宣揚公民自決和綠色政治、一九七一年成立「人民投票直 接民主組織」、一九七四年二月成立「自由國際大學」,他並實際參與政治選舉,

一九七六年第八屆國會選舉無黨派候選人,一九七九年歐洲議會選舉是德國綠黨 (German Green Party)的候選人,一九八 O 年競選綠黨北萊茵西伐利亞邦(德語:

Nordrhein-Westfalen)國會議員代表,即便如此,波依斯仍一本正經的說:「我和 政治無關—我只懂藝術」。2

顯而易見,波依斯在所身處年代是個德國文化自覺啟蒙者,整體的藝術創作 建立在參與社會與政治改革的巨大工程,他對政治行動的一貫性總令人驚訝,德 國記者海涅.史塔赫豪斯(Heiner Stachelhaus)指出:

……波依斯把他的政治、經濟理念如他號召裡所寫的,表現在無數行動、裝 置、造型作品、出版品裡。若想要掌握、理解他,不可忽略波依斯做為藝術家所

1 按波依斯在 1921 年 5 月 12 日在克雷費德(Klefeld)婦產科醫院出生,同年秋天全家搬家至克雷佛(Kleve) 波依斯在克雷佛成長。參閱海涅.史塔赫豪斯(Heiner Stachelhaus),吳瑪悧譯,《波依斯傳》,台北:藝術 家,1991,頁 17。

2 根據海涅.史塔赫豪斯在《波依斯傳》中的說法,波依斯的政治與我們一般所謂的政治一點關係都沒有,

指的是把「政治工作當作人性工作」。

8

做的這個總體要求。一切他所想的、說的、做的,在他對藝術的了解上,有相當 一貫性。這從他的生活或作品/履歷可清楚看到。3

力圖將政治變成藝術的波依斯曾說:

「什麼東西可以表示政治?我選擇藝術」

「在未來,政治動力必須是藝術的,即政治需發自人類的創造性,發自人類 個體的自由。」

「如果人類被環境限制,那自由便不存在;若自由存在,只能來自創作」。4 所以藝術家不應只操弄玩物喪志的頹廢藝術,應使觀者受到某種撼動,他又 說:

「我幾乎總是成功地使人們發問,這正是因為我的行動使他們受到了衝擊。

我使人受到某種些微的撼動。如果我總是遭到反對或污辱也沒有關係,我想抗議 的人已開始向一個有行動力有革命力的人邁出第一步。」5

不容置否,波依斯一直是位處在藝術領域被討論的藝術家,但他永遠毫不懈 怠不畏艱難針對德國政治體制做論戰,在「擴展的藝術觀念」的策略下宣傳直接 民主理念,遊走在社會、政治與藝術的邊緣,不斷製造出話題與議論的行動;藝 評家蘇西‧蓋伯利克(Suzi Gablik)曾談及:

藝術並非價值中立的活動,而是主觀有其目的性的,所以就道德價值而言,

重要的不是最終的成品,而是主導藝術活動的內在價值。由於我們看不見這些價 值,所以只能研究表現這些價值的行為。6

波依斯可以說為藝術用盡了一生,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這樣具有爭議性 的藝術家,我們必須研究這些看來只是社會運動卻都是藝術的行為,他所造成的 餘波盪漾以致至今,仍成為藝術領域裡所不斷被討論的內容,是引起本研究的最 大動機。

3 海涅.史塔赫豪斯,吳瑪悧譯,前揭書,頁 161。

4 愛德華路希.史密斯(Edward Lucie Smith),吳宜穎等譯。《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Live of the great 20th - century artists) ,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頁 332。

5 奧利瓦(A.B Oliva)於 1971 年於義大利與波依斯之訪談記錄,刊登於奧利瓦,《藝術家對話》(Dialoghi d’artista, Incontri con l’arte contemporanea 1970-1984),Electa, 1984.參閱珍妮.西格爾(Jeanne Siegel),王元 貞譯,〈約瑟夫.波依斯〉《藝聞錄:八 O 年代早期藝術對話》(Artworks : Discourse on the Early 80s),

台北:遠流,1996,頁 111。

6 蘇西‧蓋伯利克(Suzi Gablik),滕立平譯,〈世俗化〉《現代主義失敗了嗎?》(Has Modernism Failed?),

台北:遠流,1991,頁 90。

9

二、研究目的

單就波依斯的生活經歷來看,他似乎將參與社會運動作為藝術創作的一部 份,來發揮潛在的社會批評功能與政治影響力。但實際上,探討「藝術與生活的 關係」是五 O、六 O 年代國際藝術大環境的思潮,首先,必須理解「藝術=生活」

之思想,才能夠進入波依斯的作品。

波依斯藝術行動展演及他的生活經歷、公開演說等來瞭解事實的整體,無法 單純用現代主義之前的美學觀點來賞析及評論,藝術不應是幻想似的假象,而必 須與生活一致。

海涅.史塔赫豪斯對波依斯的一切行動說明道:

我們必須把這一切:學說、哲學、政治、舉動、佈道、宣告—在藝術與生活,

生活與藝術這不可拆解的「擴展的藝術觀念」裡來看。7

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創作不只是藝術家的權利,當每個人都能獨立思考,

並擁有自由自在的想像與創造力及生活環境,那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對波依斯來 說,生活的本身就是深具創造性的表現,將一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做為藝術媒介 與觀念物件來表達特定理念,希望藉由藝術的形式,能解放人類的創造力以及對 於存在本質的思考。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品?並非本研究所要再探討的問題。波依斯已將藝 術等同於生活,通過世人認為最平凡的素材,把自己嵌入最激進、期望藝術觀念 再塑立的精神之中;波依斯在「藝術=生活」上,發現了藝術的必要性,如藝術 能將生活中被壓抑的東西重新給予價值;生活中的悲苦即獲得療癒。所以,對於 波依斯從國際思潮「藝術=生活」到他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及「擴展的藝術 觀念」進一步建構「社會雕塑」,需深入瞭解形成過程及更釐清相關意義,此為 本研究目的之一。

波依斯在一九七二年在德國第五屆卡塞爾文件大展中展出〈人民投票直接民 主組織諮詢室〉,眾所周知這是一個藝術展覽殿堂,而波依斯設置了一個辦公室,

一百天和來賓討論直接民主組織構想,在名稱及表面行為上具有政治意圖,然而 身為藝術家的波依斯,以語言及思考力量來創作他所謂的「社會雕塑」,取代創 作藝術形構的作品。社會學家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 在探討藝術與社會 互動時提及,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藝術的社會功能與美學功能之間的矛

7 海涅.史塔赫豪斯,吳瑪悧譯,前揭書,頁 161。

10

盾,就是藝術作品所要完成的社會和道德責任與藝術性之間的矛盾。二十世紀現 代主義訴諸個人人性和自由表現,然而堅持絕對的自由,只會使得個人對社會採 取負面的態度,以及產生一個與周遭環境完全疏離的感覺,自由和社會義務似乎 是極端對立的;但是波依斯的「社會雕塑」讓藝術家自由的揮灑個性,與社會的 關連性同時並存,脫離現代主義中藝術和社會相互毀滅的疏離關係,從這角度看 來,波依斯所提之「社會雕塑」能夠化解自由與社會之間的緊張關係。他說明:

「一些東西必須死去,如此才能起死回生的完全改變。」8

「我確信只有藝術才可能是具革命性的,尤其是當一個人將藝術觀念自其傳 統技術上的意義中解放出來,將此觀念自藝術領域傳遞到反藝術領域,從姿態轉 為行動,以便人能隨心所欲完全地支配此一觀念。」9

無庸置疑,波依斯是二十世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也儼然成為德國的民族英 雄,然而就藝術面向來說頗受質疑,但其實他已將生活中參與政治及社會運動視 同為自身藝術的一部份。

波依斯曾說明:

……我們存在所作所為首先受藝術左右。因此,政治也是藝術--不是一種 可能的藝術,而是解放一切創造力量的藝術。10

波依斯身為藝術家,除了藝術展演,他對參與社會及政治行動具有一貫性的 堅持,對於「社會有機體」(德文:Sozialer Organismus)及生命有其獨特的思考,

表面看來夾帶教育訴求、政治參與或社會運動目的的行動,如果可以理解「藝術=

生活」,那他所有行為都是藝術範疇,便不是標新立異與迷惑群眾,都是他「社 會雕塑」的一部分;本研究便整理波依斯重要的藝術行動展演及其對教育、政治、

社會運動參與,進行波依斯自身描述與正反意見整理,進一步分析社會雕塑相關 理論的正反兩造評論家評述。此為本研究的目的之二。

波依斯以不同形式來創作「社會雕塑」;甚至波依斯一生的行徑就是逐步在 完成「社會雕塑」。而真實的事件裡,人們對波依斯的藝術做出什麼回應?美國 政治藝術家里昂.葛路伯(Leon Golub)在接受珍妮.西格爾(Jeanne Siegel)訪談中 說道:

每個人都知道藝術家改變不了社會,但這個說法太簡單了!藝術家也處於資

8 何政廣主編,《德國行為藝術大師—波依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頁 23。

9 珍妮.西格爾,王元貞譯,前揭書,頁 107。

10 海涅.史塔赫豪斯,吳瑪悧譯,前揭書,頁 149。

11

訊管道之中。……這也許不會改變社會,但藝術內容及運作將會發生轉變。藝術 以一種意料之外的方式,變成經驗內容的一部份。11

訊管道之中。……這也許不會改變社會,但藝術內容及運作將會發生轉變。藝術 以一種意料之外的方式,變成經驗內容的一部份。11

在文檔中 波依斯社會雕塑之研究 (頁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