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

37

第四節 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

誠如 Rachel Carson 所述的:「徜徉於大地的美麗與神秘之中的人,永遠不 會感到孤獨或厭倦生命(李毓昭譯,2006)。」我們可以庸庸碌碌的過日子,不 留心於生活周遭的一花一草;或是選擇開啟感官、接收世界的奇妙,運用我們身 上珍貴的感官—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與知覺來感受這個世界,提升幸 福感(李芳齡譯,2013)。人類有親近自然的天性,與自然產生連結能增進幸福 感,許多的研究也指出接觸自然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因此本節分為分兩部分探 討自然環境與幸福感的關係:自然環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自然連結感與心理 幸福感。

一、 自然環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依據聯合國(UN)的預測,2050 年全世界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住在都市,

僅三分之一的人口住在鄉村(United Nations, 2014)。全世界都市人口急遽增加,

造成都市面臨資源平均分配的問題,再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都市能否提供人 類健康和幸福(Well-being)的環境受到考驗(Van den Bosch & Ode Sang, 2017)。

隨著都市化的現象日益顯著,人們要接觸自然的機會相對減少,現代人每天 處於都市叢林中,在水泥建築裡工作,少數人甚至終其一生在都市環境中生活,

都市裡的人造設施,讓都市居民每天生活在壓力環境下,而壓力更是各種心理疾 病如焦慮、憂鬱的潛在因素,依據聯合國的預測,憂鬱症將在 2030 年成為全球 疾病負擔排名第一(WHO, 2012);也就是說,都市環境不僅讓都市居民的健康幸 福受到威脅,也對於都市居民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的影響。

然而,接觸自然也許是上述問題的良藥之一。這是由於喜愛大自然是人類的 天賦,Wilson(1984)提出「親生命性」(Biophilia)一詞,認為人類天生就會被大 自然所吸引,人類數千年來的歷史都生活在大自然中,我們的大腦是以生態為中

38

心的、並非機器管控(Machine-regulated)的方式演化(Wilson,1993)。在這樣背 景下,親生命性可以說是人類的天性,是人類的祖先世世代代以來與自然互相依 附的本能;因此,對於與自然疏離的現代人而言,親生命性對於人類的幸福感是 有貢獻的,將自然元素或人類物種遠古的生活方式融入現代生活,或許能有助於 提升人類的心理幸福感(Gullone, 2000)。

在都市化日益嚴重情況下,人們能親身體驗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都市公園

(Urban park)因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類設施是指被都市設置所圍繞的自然 環境,因著具備遊憩和體驗自然的特性,而有助於當地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Razak 等人(2016)認為都市公園為休閒、冥想、遊憩、與家人朋友聚會和享受自 然美景的場所,且適合不同年齡、種族與性別的人,他們進一步探討都市公園是 否可以滿足都市居民的需求,以及自然環境是否可以增進人類的幸福感,以植物 園為研究場域,觀察植物物園的地區狀況與遊客活動,並對造訪植物園的518 名 遊客進行問卷調查,再用質化訪談來補足觀察與問卷無法得知的問題。

Razak 等人(2016)研究結果發現,都市公園如植物園,是適合居民進行娛樂 活動,也提供都市居民遠離充滿壓力的都市環境,且透過園區內的自然元素,讓 居民與自然環境產生連結,進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Razak et al., 2016)。

幸福感不是單指個人的身體健康而已,它是一個適用於個人生活許多層面的 概念,例如有些人覺得健康的自然環境是幸福感的其中一個要素;而其他人則完 全不重視自然的價值,或不認為處於自然環境是很享受的一件事(Ferreira &

Venter, 2016)。為了探討接觸自然如何正向地提升人類的幸福感,Ferreira 與 Venter(2016)以質化訪談的方式,訪問九位平常就喜歡接觸自然環境的人,希望 瞭解以下的問題:(1)研究對象和大自然有什麼接觸?(2)研究對象認為幸福 感是什麼?(3)研究對象與自然的連結如何發展?(4)暴露於自然環境下多大 程度影響研究對象的幸福感?

39

研究結果歸類為四個主題,第一,幸福感包括身體、生物、社會與精神的整 體概念,並在各方面達到平衡,也就是幸福感是多維度的;第二,雇主可以透過 讓工作場所成為一個增進員工幸福感的地方,或讓員工能休假去戶外走走,在收 假後有重新開始的感覺,來達成幸福感;第三,自然環境是一個健康且令人喜悅 的環境,且透過接觸自然可以讓人們在面臨困境時重新找到自己,早年接觸自然 環境能培養心理和精神上的幸福感;第四,健康的自然環境是人類幸福感的基礎。

此外,所有的研究對象在情緒面提到,在自然中感到平靜、寧靜、和平、內心的 喜悅、感激、年輕化、整體、平衡、愉悅和驚奇(Ferreira & Venter, 2016)。由此可 知,接觸自然是人類幸福感的基礎。

身體與心理的健康是人類幸福感中重要的組成元素,從上述文獻可知,處於 自然環境中有助於促進人類的幸福感,而在自然環境中運動更能提升人類的身心 健康。Pretty、Peacock、Sellens 與 Griffin(2005)認為自然可以幫助人類從現有的 壓力與問題中恢復過來,幫助人類更加專注且思慮清晰,並提出接觸自然分為三 個層次:(1)觀察自然,例如透過窗戶或繪畫;(2)在自然環境中從事活動,

例如步行、騎腳踏車、在花園裡閱讀或與朋友交談;(3)積極的接觸自然,例 如園藝、農耕或野營。

Pretty、Peacock、Sellens 與 Griffin(2005)以上述三個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探討 接觸自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以100 位英國某大學的大學生和員工為研究對象,

分為五組各 20 人,讓研究對象在跑步機運動的同時,觀看四種照片:令人愉快 的鄉村場景、令人不愉快的鄉村場景、令人愉快的都市場景和令人不愉快的都市 場景,對於研究對象血壓、心情與自尊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觀看令人愉快鄉 村場景對研究對象血壓降低有最大影響,也對自尊產生正向影響。因此,Pretty 等人(2005)認為在自然環境中運動的「綠色運動」(Green exercise),可能比單 獨運動對心血管功能以及心理健康有更大的益處。

40

僅是觀看令人愉悅的自然環境對於心理健康就有幫助,在都市化的情況下,

實際走入自然環境,在自然環境中步行、健行或跑步,都有助於提升人類健康和 幸福感。Wolf 與 Wohlfart(2014)研究在公共綠地運動對於幸福感之效益,以澳洲 某國家公園為研究場域,將研究對象分為步行268 人、健行 69 人與跑步 34 人等 三個組別,以前後測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在國家公園步行、健走和跑步所產生 的健康和幸福感。

研究結果發現,三個組別的研究對象都認為國家公園對於促進健康和幸福感 很重要,且研究對象在幸福感、情緒、放鬆與能量都感到強烈的改善。另外,健 行者和跑步者相較於步行者,幸福感有更高大幅度的提升;步行者則感受到心情 更好且更加放鬆。因此,公共綠地對於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幸福感有許多貢獻,對 於整體的幸福感提升亦有重要的影響(Wolf & Wohlfart, 2014)。

Marselle、Irvine 與 Warber(2014)的研究結果亦支持上述的發現。其研究在自 然環境中的團體(Group)步行對於心理、情緒和社會幸福感的益處,將研究者 分為非團體步行與團體步行兩組,研究發現,在自然中團體步行,相較於沒有團 體步行的研究對象,顯著較少憂鬱、壓力感受和負向情緒,與顯著的心理幸福感 和正向情緒。因此,在自然環境中團體步行有益於心理健康、壓力適應、改善情 緒與個人幸福感。

綜合上述文獻資料可知,都市化現象日益嚴重,都市居民長期生活在人造的 壓力環境下,對於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接觸自然環境是都市居民緩解壓力的 一帖良藥,有助於身心健康,並進一步提升幸福感。在自然環境中從事步行或其 他動態活動,對於身心健康的益處優於單純在封閉的環境裡運動,也能幫助都市 居民應對壓力,改善情緒,提升專注力。總而言之,都市公園於都市環境裡有其 存在之重要性,它能提供都市居民暫時遠離壓力環境,提升幸福感。

41

二、 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

接觸自然有助於身心健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與自然產生連結有 益於心理健康,並能提升各層面的幸福感,包括心理幸福感。刊登於健康心理學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的一篇期刊研究,Martyn 與 Brymer(2016)探討焦 慮與自然連結感之間的關聯,透過網路發放問卷給305 位研究對象,以 Nisbet 等 人(2009)發展之自然關聯性量表,作為自然連結感之測量,並詢問研究對象「自 然對你而言的意義?」作為質化資料的搜集。

研究結果發現,與自然連結和整體的焦慮程度呈負相關,即自然連結感越高,

焦慮的程度越低,其中分量表自然連結經驗與較低的認知焦慮顯著相關;另一方 面,質化研究顯示,接觸自然對研究對象的意義有放鬆、休息(時間暫停)、享 受、連結、健康、打開感官和寬闊。因此,Martyn 與 Brymer(2016)認為身體與自 然的關係很重要,且與自然連結對於減少焦慮與增進心理幸福感至關重要。

上 述 研 究 發 現 與 自 然 連 結 程 度 高 的 人 , 焦 慮 的 程 度 較 低 。Mayer 與 Frantz(2004)從生態學家的角度,探討自然連結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他認同 Wilson「親生命假說」的觀點,認為人類有一個生物學的基礎,需要加入與連結 更廣泛的自然界,與自然連結程度高的人會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即更高的主觀 幸福感。為了得知前述假設的答案,他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發放給135 位大學 社區居民。研究結果如同預期,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呈正相關,即與自然連

上 述 研 究 發 現 與 自 然 連 結 程 度 高 的 人 , 焦 慮 的 程 度 較 低 。Mayer 與 Frantz(2004)從生態學家的角度,探討自然連結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他認同 Wilson「親生命假說」的觀點,認為人類有一個生物學的基礎,需要加入與連結 更廣泛的自然界,與自然連結程度高的人會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即更高的主觀 幸福感。為了得知前述假設的答案,他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發放給135 位大學 社區居民。研究結果如同預期,自然連結感與心理幸福感呈正相關,即與自然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