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發現對環境教育與關懷健康的意義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發現對環境教育與關懷健康的意義

127

五、 關渡自然公園志工自然連結感之可能預測因子

本研究探討關渡自然公園志工們自然連結感可能的預測因子。研究結果發現,

志工們職業為自由業與服務業,預測較低的自然連結感,然而預測力偏低,整體 模型可以解釋自然連結感10.9%的變異量。

值得探討的是,志工們不同性別,年長或年輕,教育程度的高低,居住在都 市或鄉間,擔任志工的服務年資等不同的個人背景,對於自然連結感皆不具備預 測力。由此可以發現,個人不同的背景或是外在因素,並不會對於自然連結感產 生重要影響,凡是願意接觸自然,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接觸自然的經驗中,獲得深 刻與自然連結的感受,並提升心理的幸福感。

第二節 研究發現對環境教育與關懷健康的意義

「身為物種之一,當我們在地球上的每個日夜都深受感動時,我們才具 有生命力。」

—理查・洛夫《自然維他命—虛擬時代連結生命的最佳補給》

環境教育旨在培養一位對生物物理環境及其相關問題具有豐富知識的公民 (Stapp, 1969),它的內涵在於允許個人探索環境議題、解決問題並採取行動,這樣 的過程涵蓋覺知、知識、態度、技能與參與(USEPA, 2018),而達成上述目標的方 法之一,便是使個人瞭解人類是一個廣大生態系統中,不可被分割的一部份。

這不僅是環境教育的關懷,也是近年來醫學領域所關注的議題,2002 年 9 月 由科學與環境健康網(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Networks, [SEHN])簽署 生態醫學宣言,其中一個基本信條為「人體可視為局部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 生態系統會讓人生病」(陳俊霖,2017)。也就是說,人類的行為會對於這整個

128

系統造成影響,而人屬於生態系的一份子,受到破壞的生態系也會影響人類的健 康。

另外,環境教育會由於課程方案的不同,而分為學習環境有關的知識(about), 為了保育環境而學習(for),以及在環境裡學習(in)(Lucas, 1972)。而在環境 裡學習的重要性,可以從教育學家杜威的經驗哲學得到驗證,他認為「經驗」是 個人認識世界的基礎,它來自於個人與周遭環境持續互動的結果,而抽象的次 級經驗,是直接感受的初級經驗不可或缺的材料,而人類屬於自然界的一部份,

因此,個人與環境間連續的親密互動,會形塑他的所有行為(林秀珍,2007)。

然而,在都市化的程度日益增加,生活週遭充斥著電子產品的現代,人類越 來越少有機會接觸自然環境,無論是孩童或大人,普遍罹患了「大自然缺失症」, 顯示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鴻溝逐漸擴大,這樣的現象不僅對於環境造成負面的 影響,也威脅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在臺灣,罹患「文明病」包括憂鬱症與焦慮症 的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美國,孩童大量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壓力、憂鬱、過 胖以及過動的問題(葉育瑜譯,2018)。

1948 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憲章提出:「不分種族、宗教、政治信仰、

經濟或社會條件,享受可達到的最高標準的健康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之一(WHO, 1948)。」由此可知,享有身心健康是全人類的基本權利,而對於孩童的健全發 展,憲章亦提出相關的內涵:「孩子的健康發展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在不斷變化 的整體環境中和諧生活的能力對於這種發展至關重要(WHO, 1948)。」由上述資 料可以瞭解,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離,也就意味著人類放棄享有 健康的基本權利,也為下一代的孩童身心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

即便如此,人類是廣大生態系統的一份子,重新建立與自然的連結,都是開 啟通往健康、創造力與奧妙的大門—而且永遠不嫌晚。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與 自然的直接接觸有益於兒童的身心健康,包括減輕過動症症狀、面對壓力與抑

129

鬱的抵抗能力、改善過胖問題、以及促進情緒健康(葉育瑜譯,2018)。另外,

自然是一個令人心醉神迷的恢復性環境,環境心理學家 Kaplan & Kaplan(1995) 提出自然因為有著魅力性(fascination)、遠離(being away)、延展(extent)

以及相容性(compatibility)而具有恢復效益;也就是說,在自然中會讓人們感 到遠離日常的壓力環境,自然中隨風擺動的花草樹葉,以及在自然中人類感到 被萬物包容的整體感,使得身心獲得休息,並恢復注意力。

接觸自然、與自然建立連結,不僅對恢復身心的疲勞有所幫助,對於憂鬱症 的患者而言,誠如美國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Howard Frumkin 所述:「是 一個幾乎沒有副作用,便宜,且不需要受過訓練的專業醫師開立,有良好證據證 實其功效的治療方法。」自然是一帖良藥,英國牛津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Isabel Behncke 教授描述自身憂鬱的經歷,她提到憂鬱「會使一個人認為所有的事情都 關於自己,陷入自己的故事和想法之中,在腦中不斷反芻……,但是科學家表明 在自然中的感覺則完全相反—會產生敬畏(awe)的感覺。」在面對自然景觀的 時候,「你會感覺你所關注的非常小,而世界非常大,是比個人還巨大的某物,

在這種感覺中會感到健康,人們喜歡這樣的時刻—與周遭的一切產生連結(Hari, 2018)。」

上述和一切產生連結的感受,使人得以忘記個別的煩憂,感受到與自然界 之間的整體感,這樣的感受也可以稱之為自然連結感,Mayer 與 Frantz(2004)認 為自然連結感是個人與自然之間感到一體的自然體驗;另外,Howell 等人(2011) 認為自然連結感是一種被更巨大的某物所包容的充滿意義的感受。感到一體、

被自然所包容,也是人類幸福感重要來源。

Richard Louv 在《自然維他命—虛擬時代連結生命的最佳補給》一書中提 到,「自然法則」相信重新與自然連結是人類健康、幸福感、精神與存活的基礎;

130

大自然的維他命N,即心靈、身體與自然的連結,將增進生理與心理的健康,無 論哪一個世代,都能藉由與自然連結而獲得非比尋常的益處(葉育瑜譯,2018)。

與自然連結對於人類的幸福感有所貢獻,Zelenski 與 Nisbet(2014)提出自然 連結感是幸福感的重要指標,而當與自然連結可以促進幸福感,那麼與自然連 結就是促進永續環境行為的工具;也就是說,當人們透過瞭解與自然連結能增 進他們的幸福感,而更願意保護環境,再藉由在自然裡的時間增加,人們保護環 境的動機也跟著增加,最後成為對環境與人類皆有益的循環。

本研究的研究結果亦發現與自然連結和心理幸福感之間有顯著的關係,而 且是正向的關係,與自然的接觸有助於提升人類的幸福感,透過環境教育讓人 們在自然環境裡學習,增加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不僅可以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也使得人們體會到擁有美好的環境,是人類健康幸福的基礎。此時,人們也許就 願意愛護他們所屬的環境,最終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生生不息的永續環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