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二、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本研究採用Ryff(1989)對於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之定義,

分為以下六個面向,分別為:「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 SA)、「正向人際 關係」(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 PR)、「自主性」(Autonomy, AU)、「環 境掌控」(Environmental Mastry, EM)、「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 PL)、

「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 PG)。

在評估工具方面,本研究採用Li(2014)編譯自 Ryff(1989)的心理幸福感簡式 中文版本,量表總共18 題。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場域的限制

每個自然公園由於其地域的特性、環境的規劃與志工性質的差異,而有不同 的狀況;本研究的研究場域為關渡自然公園,因此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全台灣所 有自然公園之狀況。

二、 研究參與者代表性的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為關渡自然公園志工,研究者以普查的方式將現任274 位志工納入為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共回收147 份問卷,問卷回收率為 54%。因 此,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無法代表關渡自然公園所有志工心理幸福感與自然連結感 的狀況。

三、 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在自然連結感之測量方面,採用Nisbet 等人(2009)所發 展之自然關聯性量表;在心理幸福感之測量方面,採用Ryff(1989)所發展之心裡

8

幸福感量表;因此,本研究在與其他採用不同研究工具文獻的交流上,會有一些 限制與不足之處。此外,本研究所採用之自然關聯性量表(Nisbet et al., 2009),為 研究者自行翻譯後,請五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審查,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

量表在中文化的過程中,除了翻譯造成語句上的較原文不流暢外,也因為美國與 臺灣文化的差異,而使得部份研究參與者反應題項較艱澀難懂;因此,本研究之 研究結果可能會因為研究工具的中文化,而與國外研究發現有些微差異。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一篇刊登於《華盛頓郵報》的文章標題為「在未來,醫師可能告訴你要服用

『兩劑自然』(Two doses of nature)」,並指出過去幾年來,越來越多人都漸漸 接受「生態治療」(Ecotherapy)的概念(Cha, 2015)。自然在人類的健康扮演重要 的角色,而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探討自然環境如何促進人類的身心健康;

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有如唇齒相依,擁有健康的自然環境,也是人類健康的基礎,

就如同 2017 年聯合國於世界環境日的標語:「當我們的星球健康時,我們同時 也會健康」(WHO, 2017)。

自然不是單指渺無人煙、可及性低的荒郊野外,同時也包括人為的自然環境,

Kaplan 與 Kaplan(1989)認為自然環境包括森林、海洋與許多人跡罕至、未開發的 地區;同時,自然環境也意味著很多設置,包括公園、開放空間、草地、被遺棄 的田野、行道樹與後花園等。本研究採用 Kaplan 與 Kaplan(1989)對自然環境的 定義,並闡述接觸森林、都市公園等自然環境對身心健康的效益,進一步指出與 自然連結和人類心理幸福感的關聯。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接觸自然的重要性;第二節提出目前自然連結 感之相關研究趨勢與文獻;第三節介紹心理幸福感之定義與發展趨勢;第四節則 探討自然連結感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

10

第一節 接觸自然的重要性

親近自然對於現代人而言並非遙不可及,相反地,自然就在我們每日的日常 環境裡,而且是人們生活中極具價值且值得感恩的一部分(Kaplan & Kaplan, 1989)。 接觸自然對於人類而言能促進身心健康,而更深度地與自然連結,可以 創造更好的自我、更理想的家庭與社區關係、更認真的看待人與環境的關係,進 而更負責任地對待群己與環境(周儒,2016)。

本節分兩部分探討接觸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接觸自然與身心健康、接觸自 然對心理健康的效益。

一、 接觸自然與身心健康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都指出接觸自然和人類的身心健康習習相關。

刊登於《Times》雜誌中的一篇文章—<自然的療癒力>,指出植物與樹木為了保 護自己免於害蟲的侵襲,會釋放許多的化合物(Compounds),而當人類吸入這 些化合物後,能促進健康(Sifferlin, 2016)。

森林環境在生理及心理層面上皆具有療效(余家斌、袁孝維、蔡明哲、邱祈 榮,2015)。Li(2010)研究森林環境對於人類免疫系統功能的影響,研究結果發 現,森林環境中的揮發性物質—芬多精(Phytonicdes)能增強人類自然殺手細胞

(Natural killer cell)的活性。此外,Li(2010)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實驗組在森林環境進行三天兩夜的森林浴(Forest Bathing)活動,對照組則在都 市環境旅遊,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自然殺手細胞活性與數量,在參與森林浴 前後呈現顯著差異;相反地,在都市環境旅遊的對照組,參與活動前後,並沒有 增加自然殺手細胞的活性與數量。因此,推論出森林環境能增加體內自然殺手細 胞的活性與數量的結論(Li, 2010)。

11

自然環境對於人體之生心理效益,提供森林環境對於舒緩壓力之理論基礎,

園藝治療與森林療癒則是實際的應用(余家斌、趙彥琛、陳薇如,2015)。接觸 森林環境除了能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之外,許多研究也指出人體在森林環境中會 感到更放鬆(Lee et al., 2011;Hiroko et al., 2015)。而日本對於森林療癒的相關研 究更是行之有年,Hiroko 等人(2015)設計為期一天的森林療癒課程,研究在森 林環境中透過漫步、靜坐、躺下與深呼吸等活動,對於血壓值偏高的中年男性之 生理與心理效益。研究結果發現,參加森林療癒課程後,研究對象的生心理改變 如下:(1)收縮壓(Systolic)與舒張壓(Diastolic)降低;(2)腎上腺皮質醇

(Cortisol)與血中皮質醇降低;(3)舒適與自然的感覺增加;(4)緊張-焦慮、

困惑與憤怒-敵意降低(Hiroko, 2015)。

為了提供森林環境對於人體生心理效益更多的理論支持,Hiroko 等人(2015) 進一步研究 17 位中年女性在森林療癒課程後,生理與心理狀態的改變。研究結 果發現,參加森林療癒課程後,研究對象的生心理改變如下:(1)脈搏速率(Pulse rate)降低;(2)唾液皮質醇(Salivary cortisol levels)水平降低;(3)舒適、

自然和放鬆的感覺增加;(4)緊張-焦慮的程度減輕;(5)活力增加。上述研究 結果顯示,人體置身於森林環境中,對於生心理都有正向的影響(Hiroko, 2015)。

國內學者余家斌等人(2015)探討兩個不同環境—森林環境(自然教育園區)

與都市環境(臺灣大學),對於大學生生心理狀態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森林 環境對於部分研究對象日常壓力具有降低之影響效果,且不同的環境對研究對象 心情評價在困惑、憤怒、疲勞、緊張、沮喪等負面心情層面有顯著差異,即森林 環境中對於負面心情的評價都比都市環境還低。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在都市環 境中活動會增加焦慮與緊張的情緒;相反地,在森林環境活動可以減少疲勞、困 惑等負面情緒(余家斌等人,2015)。

12

另外,森林環境也具有調節自律神經的功能(林一真,2016)。Park、Tsunetsugu、

Kasetani、Kagawa 與 Miyazaki(2010)於日本 24 個森林環境進行森林療癒實驗,

發現相較於都市環境,森林環境可以降低血中皮質醇的濃度、降低脈搏速率與血 壓(Blood pressure);在自律神經系統方面,能增加副交感神經的活性,抑制交 感神經活性等(Park et al., 2010)。

置身於森林環境之中對於人體健康有許多助益,而僅僅是觀看窗外的自然風 景,也會影響手術病人術後的恢復速率。Ulrich(1984)研究窗外風景對於膽囊切除 術術後病人恢復速率的影響,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病人的年齡、

性別、體重、抽煙情形與過去病史都很相似,實驗組術後住在窗外有自然風景的 病房,對照組則住在周遭只有牆面的病房。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病人住院天數 少於對照組病人,實驗組較少有術後併發症的情形;此外,護理紀錄也顯示實驗 組病人相較於對照組病人,有較少的負面情緒表達,且較少要求止痛藥的給予 (Ulrich, 1984)。

綜合以上論述,接觸自然對於人體的身心健康皆有益處(余家斌等人,2015)。 在生理分面的益處,包括增強免疫系統功能、降低血壓、降低脈搏速率、降低唾 液皮質醇與血中皮質醇濃度;在心理方面的益處,包括改善焦慮、緊張、憤怒與 沮喪等負面情緒,同時提升活力與減少疲勞。此外,Van den Bosch 與 Ode Sang(2017)系統性的回顧多篇回顧文獻,整理出接觸自然環境與健康之間關係的 理論與研究,並歸納出三大路徑,分別為社會行為/文化生態系統服務、調節生態 系統服務與健康結果和功能(如表2-1)。由此可知,近年來無論是國內外的自 然環境與人類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均指出自然環境有助於提升人類健康,

而本研究將接觸自然環境對健康的益處聚焦於心理健康的層面,以下將有更多的 論述。

資料來源:Van den Bosch, M., & Ode Sang, Å. (2017). Urban natural environments as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improved public health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views. Environmenta Research, 158373-384. doi:10.1016/j.envres.2017.05.040 二、 接觸自然對心理健康之效益 段—童年、青少年到成年,都是非常重要的(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HHS], 2017)

然而,就在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漸漸疏離之際,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顯 示,我們的心智、生理和靈性健康跟接觸自然之間存在著直接關係,而且是正向 的關係(郝冰、王西敏譯,2009)。刊登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報導,便歸納 出接觸自然的五項心理健康效益:(1)在自然中有助於減輕壓力;(2)自然使 人們更快樂且減少憂鬱;(3)自然能緩解注意力疲勞且增加創造力;(4)自然 能幫著人們仁慈和慷慨;(5)自然讓人們感覺更有活力(Suttle, 2016)。由於接 觸自然對心理健康的助益,一種新形式的生態系服務因而誕生了,稱之為生態系

14

心理服務(Psychological Ecosystem Service);更確切地說,生態系心理服務是 指接觸自然對於我們生理健康的益處,它涵蓋壓力、情緒狀態與認知能力(包括

心理服務(Psychological Ecosystem Service);更確切地說,生態系心理服務是 指接觸自然對於我們生理健康的益處,它涵蓋壓力、情緒狀態與認知能力(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