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攀岩運動的內涵

本節將攀岩運動內涵分為二個部份探討。首先說明攀岩的起源脈 絡及類型,接著探討與本研目的相關的心理層面特質。

一、攀岩的起源脈絡及類型

攀岩的起源來自人類最早的狩獵及求生行為,而攀岩的類型也 依不同目的及使用的裝備有不同的名稱。

(一)攀岩的起源脈絡

攀岩和登山均是自然本能的反應,人類在原始社會為了生存 而從事狩獵、逐食物而居,在尋求生命延續前提下,展現自然 的生存法則和技術,攀岩所蘊藏的實質內涵,就是在生活中自 然學習(黃柏勳,2003)。早期的攀岩活動是登山者為了突破危 險地形並挑戰高難度目標,而演變出的一種登山方式,一般而 言,攀岩在登山者眼中是一種無比榮耀,而且足以令其他登山 者讚嘆,因為攀岩征服了危險的岩壁(陳維霖,2000)。十八世 紀末攀岩啟動了登山方式的另類思考,在十九世紀之後,人類 依賴工具攀登山岳的技術更臻純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 了破壞敵方的險峻軍事設施,許多國家研發更輕更安全的攀登 器材,同時強化了攀登安全,也為攀岩發展奠定了穩固基礎,

二十世紀末,國際攀岩舞台揚棄傳統登山方向,開創嶄新的另 類風格-運動攀登,因而成為台灣攀岩發展的主流(黃柏勳,

2003)。攀爬是好玩、具直覺性的活動。小孩子愛爬樹、爬牆、

爬任何陡峭的東西,有些人長大後,便將攀登的喜好寄託於攀 岩(引自Graydon & Hanson, 1992/2001)。因此,攀岩運動是從 攀爬活動、軍事需求、登山運動演進而來。

攀岩運動在全世界已發展出有組織的競賽活動,國內每年由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定期舉辦全國性攀岩比賽,在國際間,則每 年有亞洲山岳聯盟主辦的亞洲攀岩比賽,以及國際山岳聯盟主 辦的世界攀岩比賽(黃德雄,1999)。台灣的攀岩運動在光復後 由中華山岳協會技術組接續攀岩訓練,發展過程中,由許多喜 愛攀岩運動者組成團體,推展攀岩運動(李潛龍,2008)。另 外,攀岩運動在國內除了競技比賽及熱絡推展外,尚有戶外探 索團體就攀岩教學、體驗,或搭配各式的戶外休閒運動來進行 一系列活動,如:花蓮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秉持向大自然學 習宗旨,這樣的戶外探索營隊是兼具有冒險、挑戰、教育的性 質,除攀岩活動外,結合其他戶外活動,如:溯溪、獨木舟、

泛舟、單車、登山、露營、爬樹、垂降、危險評估、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等等。因此讓社會大眾有了更多樣性的選擇,也造就 了其相關產業的共同利益。楊詠晴(2006)指出某些攀岩館的 課程強調動作協調、自我探索及互動來進行活動,攀岩其實更 適合一般人,包括小孩,都前來體驗嘗試攀岩運動。

(二)攀岩運動的類型

攀岩運動的分類可從簡單的攀爬山間小徑到高聳的岩壁、大 樹、大樓,也能從攀爬的目的及使用的裝備來界定出何種攀登 種類,如運用自己身體攀爬及利用器械攀爬能界定出自由攀登 或人工攀登,本文以非技術攀登及技術攀登二大類整理出大範 圍的攀登種類,如圖 2-1 所示。攀岩分為非技術攀岩和技術攀 岩,前者屬於未用登山繩徒手攀登(scramble),後者屬於自由 攀登(free climb)及人工攀登(aid climb),自由攀登是需要繩 索、確保、放置岩鍥,除非墜落,否則絕不施力於繩索或確保

點 , 人 工 攀 登 則 直 接 使 用 確 保 點 支 撐 攀 爬 ( 引 自 Graydon &

Hanson, 1992/2001)。

非技術攀登 (較容易的攀爬,如:手腳並用的爬坡或爬山)

傳統攀登(tradition climb) 先鋒攀登(lead) 自由攀登(free climb) 運動攀登(sport climb)

抱石(bouldering) 上繩攀登(toprope) 技術攀登

使用確保點支撐攀爬

人工攀登(aid climb) 使用繩結技術或裝備讓攀爬者上升

例如:爬樹、爬大樓攀登皆屬人工攀登

圖 2-1 攀岩分類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就攀岩運動而言,攀岩是指專門去攀爬石頭岩壁的一種活 動,單純的攀岩只為了攀岩而去爬石頭而非藉由攀岩手段去達 成其他的目的,例如利用攀岩技術征服山嶽就不是屬於攀岩活 動範疇當中(王仲凱,2008)。攀岩活動也因安全及容易入門因 素,漸漸喜好至已有較安全的固定保護支點的場所來攀爬,正 因此,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目前已成為攀岩界的主流攀 登方式,攀登者的目的不再只是登頂,還有挑戰更難的路線。

北山真、杉野保、新井裕己(2005)提到攀登的魅力在於體驗 非日常生活的活動,藉攀岩追求頂級以上的戶外活動生活,也 是男女平等及没有年齡限制的經濟活動,而攀岩種類有分為三 種:一為先鋒攀登(lead):分實際攀爬者與確保安全的確保者,

通常使用垂降方式下降;二為上繩攀爬(top-rope):常使用上

方確保的方式來進行,增加了攀爬者的安全感,也是初學者體 驗攀岩的最佳方式;三為大岩石攀登(bouldering):地點通常 在高度三至四公尺以下的大岩石進行攀登,而攀爬時只需岩鞋 和粉帶即可進行攀岩運動。馬萱人(2006)將攀岩分為以下三 種形態。

1.抱石:岩場高度不超過五公尺,不需掛上繩索,是最方便 的攀岩,人工岩場下方有確保墊,墜落時同時可由夥伴以 雙手確保,天然岩場也有許多大石頭可進行抱石。

2.運動攀登:在人工、天然岩場皆可進行。攀登路線已有永 的人工支點,將快扣、繩子掛進支點,繩索繫住攀登者及 下方的確保者,以讓攀登者專心攀登,不必擔心其他的安 全問題。

3.傳統攀登:得在天然岩場從事。攀爬者必需自己攜帶活式 岩楔,一邊爬一邊在岩壁上設置固定點,是更需要技術、

信心的攀登方式。

此外還有登山攀登(mountaineering,搭配登大山的攀岩)、

冰雪混合攀登(ice and mixed climbing,部份或全部路段冰雪覆 蓋,需準備爪、冰斧等)、大岩壁攀登(big wall,必需帶摺疊床、

吊在岩壁上過夜的攀岩)。因此,攀岩運動在不同場地以及使用 不同的裝備,有不同的攀爬模式,也有不一樣的活動名稱。在攀 爬的場地有分為天然的攀岩場地(如:海邊的大石頭、高山上的 冰山、大樹或峭壁等)及非天然的攀岩場地(如:人工岩場、大 樓、攀岩機等)。也因不同的攀岩場地及安全需求使用不同裝備 來攀登。

具體而言,攀岩運動起源自登山中更高級的挑戰活動。攀岩在

經過戰爭及新興運動的開創,投入更專業的裝備研發及改良,減少 攀岩運動在過去的危險性,相對增加從事者的生命安全,使攀岩運 動在目前成為一項另類的休閒運動。在攀岩運動的分類也大致分為 非技術攀登及技術攀登二種,由於攀岩技術的提升及國際間相關組 織比賽的持續進行,讓一群挑戰人類極限的攀岩愛好者互相較勁,

積極參加比賽活動,形成攀岩活動中另一層級的競技場域。也有著 一群熱愛大自然的戶外活動經營者,推廣著攀岩活動,也帶領著國 人從事相關戶外活動,使更多人可以深入接觸這類的活動,可看出 攀岩活動具有蓬勃發展的潛力。

二、攀岩運動的心理層面特質

青少年參與極限運動的主要動機為體驗刺激與自我實現,也有 研究結果證實參與攀岩休閒活動時會產生神馳狀態及時間扭曲(江 澤群,2005;陳宛瑩,2008)。馬萱人(2006)認為攀岩世界沒有 爾虞我詐、模稜兩可,能上去就是能上去,不能上去就是掉下來,

攀岩行為也騙不了人,完全反映個性,一舉一動不為任何人,只為 自己。攀岩的本質並不同於多數人所熟悉的各項競技運動,因為它 是一種發自內心,挑戰自我,克服恐懼,渴求肢體極致伸展與身心 合一的休閒養生工程(黃柏勳,2003)。而學習攀岩的過程中不僅是 要學各種攀登技巧,重要是學到讓人坦然面對人生,如美國企業家

(Collins, 2003/2004)分享三十年攀爬經驗,認為攀岩是終極的教 室,攀岩過程讓人找得到人生每個層面的啟發與借鏡。其中歸納出 二個課題:

(一)堅持向上爬,寧願落下也不願失敗

所謂「落下」是代表著身體已經到達極限,心靈與身體瞬 間分離,無預期的墜落,代表已盡力;而「失敗」則代表心智告

訴身體放棄而不做任何的努力,結果是真正失敗。

(二)如何不必攻頂就獲得成功

其意味著如何做好自己能力的定位,如何藉由心態的改變獲 得成功,瞭解設定中等難度目標好處的論點,不是每一個人都一 定要爬上岩壁的顛峰,但每一個人都可嘗試著去挑戰,在哪裡掉 下來都無所謂。

劉以德(2002)認為一個以成功為導向的攀岩者則以成就作 為動機,選擇將自我定義在成功而非失敗。也會因為內在三角彼 此的互動關係隨時在變化所致,如圖 2-2 所示。

心理素質

運動組織 自主系統

圖 2-2 影響攀岩運動員表現變數的內在三角

資料來源:第一屆全國大專攀岩運動研習營講義(節譯整理自Performance Rock Climbing),劉以德,2002,時間:2006年11月5日,取自:台灣攀岩 資料庫http://www.climbing.org/archive/index.php/t-1385.html。

具體而言,攀岩的心理層面特質裡並不同於多數人所熟悉的各 項競技運動,攀岩是一種發自內心挑戰自我並克服恐懼的運動項 目,以學習能力定位及設定中等難度目標,並以成就作為動機的經 驗為攀岩學習時重要內涵。透過攀岩運動過程,讓人學習瞭解自我、

體會威脅感與覺醒、重視挑戰自我、克服恐懼以及設定目標,並在 心理層面有所成長與啟發。

綜上所述,攀岩活動起源人類狩獵及求生本能,也從登山活動中

挑戰更高級路線。攀岩運動在經過了戰爭及新興運動的開創,世界各

挑戰更高級路線。攀岩運動在經過了戰爭及新興運動的開創,世界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