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節研究的重要性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攀岩活動源自於人類基於生存需求下自然形成的動作,到了十八 世紀,為挑戰更難的登山路線研發許多裝備,讓攀登技術得以在安全 考量下持續發展,直到今日,攀岩相關活動成為另類的戶外活動。另 外,攀岩運動屬於追求自我挑戰的冒險性休閒運動,亦需要依個人能 力選擇難度目標,讓人學習到瞭解自我,亦是一種發自內心,克服恐 懼,渴求肢體極致伸展與身心合一的休閒運動(黃柏勳,2003;劉以 德,2002;Collins, 2003/2004)。

在青少年時期,正處於追求心理認知發展階段,心理層面的成長 及塑造,大多受到成長及教育環境交互影響,往往也是家長及老師最 擔心的時期。因此,有些家長會在青少年學生放長假時,選擇讓其子 女參加育樂營活動。青少年學生在參加育樂營活動時,自我成長及學 習的成效除了個人的學習能力外,學習的動機在學習效果上扮演相當 重要角色。人們在做一件事情時追求不同的目標,就可能會產生不同 的動機,也從參與活動結果往往造成更具有挑戰性目標,透過學習歷 程來找出自我評價,以及更佳自我瞭解的能力,自我評價及自我感受 開始有所依據及參照標準,自尊心在自我運作下有其穩定性,亦有其 可變動的範圍(于澤元,2007;李詠吟,2001;林杏足,2003;Butler,

1999),因此,青少年正處於品德及人格深耕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心 理層面的學習及成長,是應該更受到社會的關注及重視的。

在教育部統計處(2007)預測 96~102 學年國小新生將減少 7 萬 8 千人;一至六年級在校學生總數將減少 45 萬 8 千人。因應現今「少子 化」的社會現象,青少年多元教育環境更受到各界關切。然而,目前 台灣的家庭經濟型態大多是父母雙方外出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短 少,加上近年來社會犯罪問題日趨嚴重,家長限制孩子外出活動,於 是造成假期中所舉辦的育樂營每每造成熱烈報名的情況,活動推廣 時,大多是集中於寒暑假期間辦理,平日時間則於週末例假日舉辦 活動,青少年參與情形相當熱烈(巫慧萍,2001;何奇叡,2003)。

教育部補助各大專校院及民間團體辦理「96 年教育優先區中小學 生暑假營隊活動」;此次暑期營隊活動共核定補助 411 個營隊活動,受 惠的中小學學童則達有 2 萬 6005 人(教育部電子報,2007)。早在 2002 年起,政府大力推動全民運動,擬訂出「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下,並 由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以下簡稱體委會)主導「陽光健身計畫」,連結 起各級學校、各縣市體育場、各縣市單項協會及民間休閒運動團體,

讓國內休閒運動育樂營有健全及持續發展(體委會,2006a)。其次,

以 2006 年 8 月至年底的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活動為例,在全國各縣市有 212 場次的休閒育樂營活動中,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活動就有 26 場次(體 委會,2006b)。

由上述可窺知青少年階段對休閒活動育樂營的價值及需求逐漸扮 演重要角色。但在每次的運動育樂營活動結束後,學員除了獲得體適 能的提昇及技能的成長外,是否在心理層面也有所正面影響?是本研 究欲深入探討的課題。在相關研究(周鳳琪,2001;洪煌佳,2002,

2004;陳皆榮,1997a,1997b,1997c,1998,2000;梅靜宇,2001;

張文耀,2001)指出露營或動態休閒活動對提昇國中學生、適應不良 及身心障礙學生在人格、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自我實現、內外控信 念、自尊心及休閒效益具有正面成效。然而,上述研究多屬於低冒險 性的營隊活動或探索教育課程,本研究試著進行高冒險性的活動,如:

攀岩及垂降活動課程來探討參與者的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提昇成效。

在活動後,探究參與者的實質效益,修正或改良活動的課程內容 及方式,是在辦理相關活動的重要反省指標。所以,本研究將透過具 有高冒險性、教育性及娛樂性的攀岩運動育樂營活動方式,來探究青 少年成就動機及自尊心是否獲得正面發展,以提供相關單位在課程規 劃及實施時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參與攀岩運動育樂營活動後,對提昇青少 年的成就動機及自尊心成效,主要做二方面探討,其具體研究目的茲 分述如下:

一、瞭解攀岩運動育樂營對青少年成就動機的影響。

二、瞭解攀岩運動育樂營對青少年自尊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