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洪煌佳

青少年參與攀岩育樂營

對成就動機及自尊心影響之研究

研 究 生:黃伯群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台東市

(2)
(3)
(4)

謝 誌

進入體育研究的緣起,來自大一時的蘇維杉導師,受到他的鼓 勵,讓我相信能夠願望實現,論文付梓之際,心中滿懷感謝。

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洪煌佳老師,第一次見面就認定是我的指 導教授。從洪煌佳老師身上學習到不僅是論文上的專精,更從為人處 世中看到了榜樣。求學生涯中,充實並快樂,感謝陳漢棟老師曾拍我 的肩,無聲卻溫暖;感謝范春源老師的笑臉讓我覺得沒有不可能的事;

感謝溫卓謀老師給我在教學上榜樣;感謝林大豐老師及劉美珠老師在 讀書會中,對我細心的指導和鼓勵。也特別感謝周財勝老師、薛銘卿 老師、黃明義老師以及黃明全老師對論文上的寶貴意見。

感謝小茜口試前的訓練,讓我有機會考上研究所;感謝正國在澎 湖備課的百忙中,幫我校對論文;感謝好友志安包辦每次前往台東的 住宿及經絡與整脊照顧;感謝碩班同學勝期、治平、忠信、德正、曉 穗、瀅捷、雯芳、品希、皖珍及安婷與東大學長、姊,阿不拉、潛龍 及雅文的互相鼓勵;感謝雅豐、同事雅雯及武展在專門領域上的指導,

感謝在攀岩運動育樂營活動中,參與的教練群晉男、紹安、聖鈞、志 安;感謝洪自強主任協助問卷發放及寫作上的鼓勵;感謝大學的黃金 三角窗戰士們的鼓勵;好友聖鈞大力協助與各項攝影和剪輯,這些皆 點滴在心頭。

此本論文的完成,首要感謝爸、媽及奶奶讓我無後顧之憂,感謝 姊姊燕柔、妹妹燕妮和弟弟伯翔的支持與鼓舞,也辛苦咚仔好一陣子 沒能帶你上山下海,謝謝你們!

謹以此拙作獻給每一個愛我和我愛的人。

黃伯群 謹誌 2009 年 7 月

(5)

青少年參與攀岩育樂營對成就動機及自尊心影響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攀岩育樂營對青少年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影響 情形,研究方法採用前、後測的準實驗設計及訪談法。研究工具採「成 就動機量表」、「自尊心量表」及半結構式訪談大綱為主,參與觀察為 輔。研究對象是參加高雄市壽山國中所辦理攀岩運動育樂營的30位學 生為實驗組,未參加活動的30位學生為控制組。所得量化資料以描述 統計、獨立樣本單因子單共變量變異數分析、相依樣本T考驗、獨立 樣本雙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質化資料經由開放釋碼、主軸 譯碼及選擇性譯碼,反覆進行資料選擇與分析,直到資料飽和為止。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攀岩運動育樂營對參與者成就動機及自尊心有正向成效。

二、參與者在實施攀岩運動育樂營後,不會因性別、年級、家庭型態、

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程度的不同,影響成就動機及自尊心。

三、參與攀岩運動育樂營後,對年紀較輕的學生避免失敗方面及年紀 較長的學生自尊心方面有提昇效果。

關鍵詞:攀岩、育樂營、成就動機、自尊心

(6)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rock climbing edutainment camp on adolescent’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situation of rock climbing edutainment camp on adolescent’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Pre-post test design, survery interview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hree instruments were mainly utilized in this study, namely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the self-esteem questionnaire, and the half-constructive interview outline. Beside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was employed as a subsidiary instrument in this stud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are 30 subjec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are also 30 subjec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from the rock climbing edutainment camp in Kashsiung municipal Shoushan junior high school. The result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were analyzed and comput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d paired-samples t-test. Besides, qualitativ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open coding, axial coding, and selective coding.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Rock climbing edutainment camp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subject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2. There is no effect on the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grade, family type ,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level i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3. There are more effects in the tendency to avoid failure motivation of the younger subjects than in the self-esteem of the older subjects after rock climbing

edutainment camp.

Key words: rock climbing、edutainment camp、achievement motivation、self-esteem

(7)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5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運動育樂營意涵及現況……… 10

第二節 攀岩運動的內涵……… 20

第三節 成就動機的內涵……… 27

第四節 自尊心的內涵……… 30

第五節 營隊活動與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相關研究……… 33

(8)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4

第四節 實驗設計……… 4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7

第六節 實施程序……… 51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60

第一節 攀岩活動對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影響……… 60

第二節 性別對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影響……… 68

第三節 年級對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影響……… 76

第四節 家庭型態對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影響……… 85

第五節 成就動機程度對成就動機及自尊心影響……… 92

第六節 成就動機程度對成就動機及自尊心影響……… 98

第七節 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與討論……… 104

(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17

第一節 結論……… 117

第二節 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1

附錄部份

……… 129

附錄一 青少年學生成就動機及自尊心調查問卷(甲卷)……… 129

附錄二 青少年學生成就動機及自尊心調查問卷(乙卷)……… 132

附錄三 攀岩育樂營活動計畫書及活動內容……… 135

附錄四 成就動機量表同意書……… 137

附錄五 自尊心量表同意書……… 138

附錄六 青少年學生成就動機及自尊心訪談大綱……… 139

附錄七 個別訪談逐字稿……… 140

附錄八 團體訪談逐字稿……… 154

附錄九 浮現概念主題的選擇性譯碼……… 157

附錄十 攀岩運動育樂營活動照片……… 161

(10)

表次

表 2-1 台灣營隊團體及活動簡述……… 15

表 2-2 成就動機傾向公式……… 28

表 2-3 冒險性活動及營隊活動相關研究摘要表……… 33

表 2-4 成就動機相關研究摘要表……… 35

表 2-5 青少年自尊心的相關研究摘要表……… 38

表 3-1 本研究實驗設計模式……… 46

表 3-2 資料處理程序表……… 56

表 3-3 訪談對象的編號與特質……… 58

表 4-1 成就動機中實驗組-控制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 4-2 成就動機中實驗組-控制組估計的邊際平均數……… 61

表 4-3 避免失敗中實驗組-控制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 4-4 避免失敗中實驗組-控制組估計的邊際平均數……… 63

表 4-5 追求成功中實驗組-控制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 4-6 追求成功中實驗組-控制組估計的邊際平均數……… 64

表 4-7 犧牲奉獻中實驗組-控制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 4-8 犧牲奉獻中實驗組-控制組估計邊際平均數……… 65

表 4-9 自尊心的實驗組-控制組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6

(11)

表 4-10 自尊心的實驗組-控制組估計邊際平均數……… 66 表 4-11 實驗組成就動機及自尊心前、後測比較……… 67 表 4-12 成就動機的組別-性別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 4-13 成就動機中組別-性別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69 表 4-14 成就動機中組別因子調整後邊緣平均數事後比較摘要表… 69 表 4-15 避免失敗的組別-性別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 4-16 避免失敗中組別-性別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71 表 4-17 避免失敗中組別因子調整後邊緣平均數事後比較摘要表… 71 表 4-18 追求成功的組別-性別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 4-19 追求成功中組別-性別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72 表 4-20 追求成功中組別因子調整後邊緣平均數事後比較摘要表… 72 表 4-21 犧牲奉獻的組別-性別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 4-22 犧牲奉獻中組別-性別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74 表 4-23 犧牲奉獻中組別因子調整後邊緣平均數事後比較摘要表… 74 表 4-24 自尊心中組別-性別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5 表 4-25 自尊心中組別-性別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75 表 4-26 自尊心中組別因子調整後邊緣平均數事後比較摘要表… 75 表 4-27 成就動機中組別-年級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7

(12)

表 4-28 成就動機中組別因子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77

表 4-29 成就動機中年級因子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77

表 4-30 避免失敗中組別-年級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 4-31組別與年級在避免失敗構面後測的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79 表 4-32 追求成功的組別-年級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 4-33 追求成功中組別因子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81

表 4-34 犧牲奉獻中組別-年級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 4-35 犧牲奉獻中組別因子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82

表 4-36 自尊心中年組-別級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3

表 4-37 組別與年級在自尊心後測的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84 表 4-38 成就動機中實驗組-家庭型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 4-39 成就動機中實驗組-家庭型態估計邊際平均數……… 86

表 4-40 避免失敗中實驗組-家庭型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 4-41 避免失敗中實驗組-家庭型態估計邊際平均數……… 87

表 4-42 追求成功中實驗組-家庭型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 4-43 追求成功中實驗組-家庭型態估計邊際平均數……… 88

表 4-44 犧牲奉獻中實驗組-家庭型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 4-45 犧牲奉獻中實驗組-家庭型態估計邊際平均數……… 90

(13)

表 4-46 自尊心中實驗組-家庭型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1 表 4-47 自尊心中實驗組-家庭型態估計邊際平均數……… 91 表 4-48 成就動機中實驗組-成就動機程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3 表 4-49 成就動機中實驗組-成就動機程度估計邊際平均數……… 93 表 4-50 避免失敗中實驗組-成就動機程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 4-51 避免失敗中實驗組-成就動機程度估計邊際平均數……… 94 表 4-52 追求成功中實驗組-成就動機程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5 表 4-53 追求成功中實驗組-成就動機程度估計邊際平均數……… 95 表 4-54 犧牲奉獻中實驗組-成就動機程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 4-55 犧牲奉獻中實驗組-成就動機程度估計邊際平均數……… 97 表 4-56 避免失敗中實驗組-自尊心程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9 表 4-57 避免失敗中實驗組-自尊心程度估計邊際平均數………… 99 表 4-58 追求成功中實驗組-自尊心程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 4-59 避免失敗中實驗組-自尊心程度估計邊際平均數………… 100 表 4-60 犧牲奉獻中實驗組-自尊心程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 4-61 犧牲奉獻中實驗組-自尊心程度估計邊際平均數………… 101 表 4-62 自尊心中實驗組-自尊心程度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 4-63 自尊心中實驗組-自尊心程度估計邊際平均數……… 103

(14)

表 4-64 質性資料的主軸譯……… 106

(15)

圖次

圖 2-1 攀岩分類圖……… 22

圖 2-2 影響攀岩運動員表現變數的內在三角……… 2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1

圖3-2 研究流程圖……… 45

圖3-3 訪談及參與觀察實施程序……… 53

圖3-4 焦點團體訪談程序……… 55

圖4-1 高、低成就動機組在成就動機前、後測平均數情形…… 105

圖4-2 高、低自尊心組在成就動機前、後測平均數情形……… 105

(16)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七節,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 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釋義;第六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七節研究的重要性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攀岩活動源自於人類基於生存需求下自然形成的動作,到了十八 世紀,為挑戰更難的登山路線研發許多裝備,讓攀登技術得以在安全 考量下持續發展,直到今日,攀岩相關活動成為另類的戶外活動。另 外,攀岩運動屬於追求自我挑戰的冒險性休閒運動,亦需要依個人能 力選擇難度目標,讓人學習到瞭解自我,亦是一種發自內心,克服恐 懼,渴求肢體極致伸展與身心合一的休閒運動(黃柏勳,2003;劉以 德,2002;Collins, 2003/2004)。

在青少年時期,正處於追求心理認知發展階段,心理層面的成長 及塑造,大多受到成長及教育環境交互影響,往往也是家長及老師最 擔心的時期。因此,有些家長會在青少年學生放長假時,選擇讓其子 女參加育樂營活動。青少年學生在參加育樂營活動時,自我成長及學 習的成效除了個人的學習能力外,學習的動機在學習效果上扮演相當 重要角色。人們在做一件事情時追求不同的目標,就可能會產生不同 的動機,也從參與活動結果往往造成更具有挑戰性目標,透過學習歷 程來找出自我評價,以及更佳自我瞭解的能力,自我評價及自我感受 開始有所依據及參照標準,自尊心在自我運作下有其穩定性,亦有其 可變動的範圍(于澤元,2007;李詠吟,2001;林杏足,2003;Butler,

(17)

1999),因此,青少年正處於品德及人格深耕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心 理層面的學習及成長,是應該更受到社會的關注及重視的。

在教育部統計處(2007)預測 96~102 學年國小新生將減少 7 萬 8 千人;一至六年級在校學生總數將減少 45 萬 8 千人。因應現今「少子 化」的社會現象,青少年多元教育環境更受到各界關切。然而,目前 台灣的家庭經濟型態大多是父母雙方外出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短 少,加上近年來社會犯罪問題日趨嚴重,家長限制孩子外出活動,於 是造成假期中所舉辦的育樂營每每造成熱烈報名的情況,活動推廣 時,大多是集中於寒暑假期間辦理,平日時間則於週末例假日舉辦 活動,青少年參與情形相當熱烈(巫慧萍,2001;何奇叡,2003)。

教育部補助各大專校院及民間團體辦理「96 年教育優先區中小學 生暑假營隊活動」;此次暑期營隊活動共核定補助 411 個營隊活動,受 惠的中小學學童則達有 2 萬 6005 人(教育部電子報,2007)。早在 2002 年起,政府大力推動全民運動,擬訂出「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下,並 由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以下簡稱體委會)主導「陽光健身計畫」,連結 起各級學校、各縣市體育場、各縣市單項協會及民間休閒運動團體,

讓國內休閒運動育樂營有健全及持續發展(體委會,2006a)。其次,

以 2006 年 8 月至年底的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活動為例,在全國各縣市有 212 場次的休閒育樂營活動中,以青少年為對象的活動就有 26 場次(體 委會,2006b)。

由上述可窺知青少年階段對休閒活動育樂營的價值及需求逐漸扮 演重要角色。但在每次的運動育樂營活動結束後,學員除了獲得體適 能的提昇及技能的成長外,是否在心理層面也有所正面影響?是本研 究欲深入探討的課題。在相關研究(周鳳琪,2001;洪煌佳,2002,

2004;陳皆榮,1997a,1997b,1997c,1998,2000;梅靜宇,2001;

(18)

張文耀,2001)指出露營或動態休閒活動對提昇國中學生、適應不良 及身心障礙學生在人格、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自我實現、內外控信 念、自尊心及休閒效益具有正面成效。然而,上述研究多屬於低冒險 性的營隊活動或探索教育課程,本研究試著進行高冒險性的活動,如:

攀岩及垂降活動課程來探討參與者的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提昇成效。

在活動後,探究參與者的實質效益,修正或改良活動的課程內容 及方式,是在辦理相關活動的重要反省指標。所以,本研究將透過具 有高冒險性、教育性及娛樂性的攀岩運動育樂營活動方式,來探究青 少年成就動機及自尊心是否獲得正面發展,以提供相關單位在課程規 劃及實施時的參考。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參與攀岩運動育樂營活動後,對提昇青少 年的成就動機及自尊心成效,主要做二方面探討,其具體研究目的茲 分述如下:

一、瞭解攀岩運動育樂營對青少年成就動機的影響。

二、瞭解攀岩運動育樂營對青少年自尊心的影響。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循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研究問題。

一、青少年參與攀岩運動育樂營對成就動機的影響為何?

二、青少年參與攀岩運動育樂營對自尊心的影響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擬定以下假設,分述如下。

一、青少年參與攀岩運動育樂營後對提高成就動機有顯著效果。

二、青少年參與攀岩運動育樂營後對提昇自尊心有顯著效果。

(20)

第五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參與攀岩育樂營對成就動機及自尊心成 效,相關名詞釋義敘述如下。

一、青少年(adolescent)

青少年一詞,源自拉丁文(adolescere)其意為個體的成長,或 者是成長達到成熟的過渡階段。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以下簡稱 青輔會)所出版的「青少年政策白皮書」中,將青少年定義為 12 歲至 25 歲;而聯合國對青少年的界定為 15 至 24 歲、世界衛生組 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為 10-20 歲,美國則為 14-24 歲(青輔會,2005)。由於青少年的界定因生理、心理、社會與法 律不同層面來認定,而文化、地區也影響對青少年界定的看法,不 同學者對青少年的意義及觀點亦不同。本研究所指的青少年,為配 合研究範圍及取樣,以 96 學年度在學的國民中學學生及小學六年 級學生,年齡大約在 12 歲至 15 歲。

二、育樂營(edutainment camp)

育樂營在本質上亦是營隊活動的延伸,經由仔細探討則發現育 樂營有「教育」(education)與「娛樂」(entertainment)元素,這也 是育樂營所主張與強調的意義(洪煌佳,2008)。相關活動或研究 稱為「體育育樂營」、「休閒運動育樂營」或「休閒遊憩育樂營」,

在文中皆代表相同性質活動。研究者從活動目的及內容而論,以「攀 岩運動育樂營」一詞來表述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參與的攀岩運動育 樂營。

三、攀岩(rock climbing)

攀岩是指專門去攀爬石頭岩壁的一種活動,單純的攀岩只為了

(21)

攀岩去爬石頭而非藉由攀岩手段去達成其他目的(王仲凱,2008)。

就攀岩運動中專有名詞及術語甚多,舉凡平衡攀登、自由攀登、傳 統攀登、人工攀登、獨攀等等,就研究中所實施的活動而論,屬於 攀岩運動中的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意指已有固定確保點於岩 壁上所進行的攀爬活動。

四、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

成就動機有三類,分別為追求優勝動機、避免失敗動機及自我 成就動機(于澤元,2007)。亦指個人對所認定為有價值的目標去 從事,並欲達到完美地步的一個內在驅力。而本研究的「成就動機」

係以受試者在倪小平(2004)所編「成就動機問卷」上的分數表示,

得分越高,表示其成就動機越高;得分越低,表示其成就動機越低。

五、自尊心(self-esteem)

林杏足(2003)綜合國內、外學者對自尊意義的解釋,將自尊 定義為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和感受,係個體參照自己的內在標準或外 在社會標準,對整體的自己或是對自己某一特定能力、特質予以評 價,並由此產生對自己正向或負向感受。本研究以林柏廷(2006)

編製的「自尊量表」上的分數表示,得分越高,表示其自尊心越高;

得分越低,表示其自尊心越低。

(22)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準實驗設計方式進行,研究目的在瞭解攀岩運動育樂營 活動對青少年提昇成就動機及自尊心成效研究,考量自然環境及現實 因素的限制下,對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活動實施時間與活動內容

實驗活動期間,於2007年4月6日至4月8日,每日早上08:00 至12:00,進行攀岩運動育樂營活動。本研究的攀岩運動育樂營 指九十六學年度,由高雄市壽山國民中學,所承辦的假期運動攀 登育樂營;活動內容以攀岩基礎課程為主,攀岩運動相關遊戲為 輔。攀岩活動計畫書及活動內容詳見附件一。

(二)研究地區

活動採取高雄縣市開放報名,依據壽山國中學務處的報名資 料來源顯示,報名參加的學生以來自高雄市鼓山區的學區內國 中、小居多。

(三)研究對象

1.以96學年度在學的高雄市壽山國民中學學生及高雄市國民 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主。

2.研究樣本為參加高雄市96學年度壽山國中攀岩運動育樂營 活動(第一期)所有學生為研究實驗組對象,而未參加此 次攀岩運動育樂營的學生為研究控制組對象。平均年齡13.3 歲,實驗組及控制組人數相同,分別為男生30人,女生30 人,國小高年級學生20人,國中學生40人,共60人。

3.以從未參加過相關冒險性質育樂營(如:野地訓練、攀岩、

(23)

探索教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

(四)研究變項

1.成就動機是決定個人抱負水準、努力程度和毅力表現的重 要因素,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需求,造成個體間成 功的差異。所以,本研究欲探究青少年在參與攀岩運動育 樂營活動後,提高成就動機的情形。

2.自尊心為屬於人格核心範籌,並受到成長及學習環境中的 多方面因素影響,也直接造就個體身心成熟及發展,本研 究針對青少年在參與攀岩運動育樂營活動後,探討對自尊 心提昇的影響情形。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

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內容定義範圍甚廣,因此受試者與研究 者對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理解可能不足,造成概念上的誤差。而 問卷設計以「Likert評價尺度」、「封閉式作答」,若受試者無 法作答,可能以中庸或略高隨意答覆。其次,有誘使作答朝向理 想狀態或與問卷妥協的疑慮。

(二)研究對象

以高雄市國民中、小學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年齡分布 差距較廣(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因此受試者與研究者對 心理層面中的成就動機及自尊心認知可能有差異。另外,因樣本 數有限。因此,本研究的結果不能推論母群體(全國的國中、小 學生)。研究樣本只針對參加此次攀岩運動育樂營的學生,因此 在研究推論上,不具全國代表性,亦不能代表其他相關冒險性營 隊的學生。

(24)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青少年正處於人格不穩定時期,如何透過教育、休閒活動或其他 方式來增進青少年身心建全的全人發展是為重視議題。以下分為學術 及應用二方面重要性,茲說明如下。

一、學術方面

在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相關研究裡發現,大多是讓參與者從事 某種課程、教學情境或一般性營隊活動,較少針對青少年從事高冒 險性活動營隊對心理層面成效的研究,由於青少年將在此時期慢慢 建立起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及自尊心,並可能因由冒險性活動及適 當的目標設定來增進個人的成就動機及自尊心。本研究以高冒險性 的營隊活動(攀岩、垂降活動)來探究青少年參與活動後對心理層 面中,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的提昇效益,並試著將研究結果與相關文 獻的結果做比較、分析及討論。

二、應用方面

休閒運動從過去到現在逐漸走向挑戰極限及戶外冒險。攀岩運 動正是當前非常熱門的休閒運動。在政府機構所推動的相關戶外冒 險活動也越來越多,但高空繩索課程(如:攀岩、垂降活動)並不 多見,若相關課程的效益受到國人及政府重視,而增設更多高空繩 索設施或攀岩運動場館,以及培訓更多專業師資,將會有更多相關 活動豐富的呈現在國人面前,使更多參與者因此獲得活動後的效 益。國內相關休閒運動育樂營及其他休閒活動,其活動宗旨多為了 促進參與者的身心發展及培養正面的運動習慣,但在每次的活動結 束後是否對參與者心理層面有所正面提昇效益?本研究期將研究結 果提供相關單位做為參酌參考依據。

(2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運動育樂營意涵及現況;第二節攀岩運 動的內涵;第三節成就動機的內涵;第四節自尊心的內涵;第五節育 樂營活動、成就動機及自尊心相關研究,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運動育樂營內涵及現況

本節首先介紹運動育樂營的內涵,接著探討國內目前的運動育樂 營發展現況,進而討論運動育樂營的分類與規劃及運動育樂營參與者 的效益等四個部份。

一、運動育樂營的內涵

洪煌佳(2008)提出育樂營實施的理念則是含括「教育」與「娛 樂」的兩大範疇,前者教育著重在正向促進參與者成長,培養健康、

活潑、全人的發展,以有利於身體、心理及群體活動;後者娛樂則 是著重在以娛樂的方式做為媒介或載體,進而將前述的教育目標落 實在活動過程與結果。吉田章(2004)指出營隊是聚集一群人,在 有限的時間及經費情況下,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感,並藉由參與 營隊得到許多知識、經驗及人際關係,其內涵包括活動內容、經費 控制、工作職責分配、參與者來源及數量、時間流程的安排、場地 的規劃以及各項設備的完善等。運動育樂營也是屬於一種另類的體 育課外活動,並藉由這樣的活動來讓參與者在團體生活中得到營隊 所訂定的課程目標。

國內教育當局特別重視運動育樂營的推展,而在學生實地參與 的動態過程中,更能激盪其思考和冷靜判斷的能力,養成卓越堅忍

(26)

的人格。最重要的是,學生在團體的體育活動進行當中,必須秉持 互助、互信的原則和人際溝通技巧,方能適應既競爭且合作的團隊 生存模式,達到相互支援、互利共容的活動目的(周文祥、李蕙貞,

2000)。

具體而言,現今所常耳聞的運動育樂營,是從過去的營隊活動 經由社會需求而演變而來,運動育樂營結合休閒、遊憩、健康、環 保、運動技術及地區文化精神等不同層面,並在有限的時間及經費 裡,讓參與者得到最大的滿足及成就感,也因此獲得許多知識、經 驗。另外,在國內重視的運動育樂營中,著重在讓參與者從活動中 得到互助、互信以及人際關係的能力並培養堅忍人格特質。

二、運動育樂營的發展現況

國內的運動育樂營發展及現況以大致可分為行政院體委會推出 陽光健身計畫下的育樂營活動、在學校方面的育樂營活動、體委 會推出的人口倍增計畫下的育樂營活動以及其他社會團體所自行 辦理的育樂營活動。

(一)行政院體委會推出的陽光健身計畫下的育樂營活動

隨著國民所得水準的提升及週休二日的實施,國內正積極推 動健康體能計畫,教育部體育司早於1992年開始實施為期五年的

「提昇國民體能計畫」,無論產官學界亦開始注重體適能對國人 的重要性。因此,國內健康體適能的觀念逐漸推展開來後,有 越來越多人於休閒時間投入體能活動中,政府除了推行全民健 身運動外,在1997年三月,正式成立在行政院下設立體育委員 會,即積極推動「陽光健身計畫」,並投入相當多心力研究及 實施(體委會,1998)。

陽光健身計畫為使民眾能有效的規劃休閒時間,提供不同

(27)

年齡、興趣、體能狀況、生活形態與工作背景的民眾,有多元、

豐富的運動教學資訊,讓民眾獲得休閒運動的正確知識、安全 教育與環保的認知及活動推廣的相關資訊,藉以增進國民身心 健康及生活品質。而「陽光健身計畫」包含了陽光計畫26項、

青山計畫10項、藍天計畫5項、綠水計畫17項及民俗技藝22項 等80個運動項目活動(體委會,1999a)。

而申請及補助單位可為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機關或單位、

全國性及地方性合法立案的民間組織、合法登記有案的公民 營企業機構、各級公私立學校(體委會,1999b)。陽光健身計 畫-厝邊相招來運動自1998年元月開始,共推出14種系列活動,

動員172個單位,在台閩地區25個縣市,共計辦了19,697場次活 動,吸引了3,264,262人次參加(體委會,1998)。

(二)體委會推出的人口倍增計畫下的育樂營活動

體委會在2002年為鼓勵國民積極參與運動,推動「運動人 口倍增計畫」,其目的是要使不運動的人能運動,並落實運動生 活化的理想,計畫期程為期六年,計畫內容包括理念宣導、人 力招訓、充實設施、活動推展等四部分(體委會,2006a)。為 落實體力即國力,運動人口倍增的意義除養成個人良好運動習 慣,以助於增進個人健康,方可降低健保財政的負擔,但政府 部門常因人力和資源的限制,無法適時及適切舉辦活動,所以 社區運動人口倍增相關協同單位的設立及營造相當重要。人口 倍增計畫採取職能分工模式,由體委會扮演領航職能角色,將 創意、整合、執行工作授與地方政府發揮。體委會(2006b)在 計畫要項中提出,運動人口倍增活動推展方法,其一是各縣市 政府輔導所轄機關、團體、企業機構等發揮創意,整合地方資

(28)

源,規劃設計富地方特色或具創意性體育休閒活動,吸引民眾 樂於參加;其二是由各縣市政府、各機關學校、體育團體規畫 推動,內容包括運動教室、週休二日運動班、寒暑假運動育樂 營等活動。

體委會(2004)為使青少年在假期間多從事戶外運動,整合 9個單項運動協會、近50個地區社團共同辦理籌畫「2004寒假青 少年陸海大進擊系列活動」,整個活動遍及全台各地,從元月份 開始展開到二月,共有80餘個梯次,一萬多人次的青少年朋友 可以在寒假期間充分享受運動的樂趣。另外,以2006年8月至年 底的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活動為例,在全國各縣市有212場次的休 閒 育 樂 營 活 動 , 以 青 少 年 為 對 象 的 活 動 有26場次(體委會,

2006a)。由此可看出台灣目前運動育樂營的熱絡情形。在大多 的育樂營活動中,活動地點及主辦單位多為學校單位,而舉辦 的時間大多在暑假期間為最多。

(三)學校方面的育樂營活動

黃善楓(2008)認為國民中小學育樂營實施的發展,不僅反 映出當時社會對教育的期待,且隨著社會演變,育樂營更扮演 著落實當時教育理念的角色。教育部早於1999年11月公布「各 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中第十四條第五點明文規定:各校應運 用課餘時間或假期,定期舉辦體育育樂營,充分提供學生參與 休閒運動的機會。因此,各縣市教育局會協助各級學校在假期 期間辦理育樂營活動,也有協同縣市體育場一同辦理的情形。

就以2007年暑假,教育部與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合作,補助 各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及民間團體辦理「96年教育優先區 中小學生暑假營隊活動」,共核定補助411個營隊活動,服務志工

(29)

人數計有7,509位,而受惠的中小學學童則達有2萬6,005人(教 育部電子報,2007)。

(四)其他社會團體

除了政府單位外,尚有許多社會團體也積極推動育樂營活 動 , 例 如 : 中 國 童 子 軍 總 會 、 台 北 中 華 基 督 教 青 年 會 ( 台 北 YMCA)、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台北YWCA)、中華民國四健 會協會、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中華民國露營休閒車協會、中 華民國露營協會中國青年救國團、台北市露營協會、金車教育 基金會、青年輔導委員會、東北角龍門營隊、花蓮縣壽豐鄉鯉 魚潭營隊等(黃睿宏,2006)。目前台灣推展營隊的社會團體及 活動概況,如表2-1所示。

運動育樂營也從商業上傳遞和推廣,除上述的政府、學校、

各團體及基金會外,也有另一種育樂營活動風潮,這樣的團體 所辦理的育樂營活動是運用當地天然資源,搭配戶外、環境及 生命教育,結合時尚休閒運動並以大自然為教室,讓參加營隊 的學員們體會戶外探索及自我成長的真諦,活動課程大多包含 溯溪獨木舟、爬樹、攀岩、高索滑降、登山、潛水、輕航機、

自行車、造竹筏、皮筏漂流、救生放流、野地求生、自然教育 等等。例如:花蓮的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野孩子戶外體驗 學校、新竹的台灣戶外探索學校、台北的阿魯巴國際戶外學校 和XHZ小鬍子冒險學校、台中的綠衫軍戶外活動隊等,都積極 的推動戶外活動相關營隊。

(30)

表2-1 台灣營隊團體及活動簡述

組織團體 活動狀況

中國童子軍總會 不定期與各地方政府或私人企業合作舉辦相關營隊活動。

台北中華基督教青年 會(台北YMCA)

台北YMCA 於每年暑假開辦青少年輔導員培訓,透過體驗 教育的方式,引導青少年認識自我,建立樂觀進取的態度,

可稱為現代台灣營隊活動的先驅。

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

(台北YWCA)

台北YWCA 首開風氣,舉辦「年輕女性國際事務培訓」,

培養女性菁英。

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 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將四健會協會「從工作中學習」的精 神融入活動中,培養會員擬定營隊計畫的能力。

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

針對相同年齡的少女需要而推動的教育活動,藉由歌唱、

遊戲、旅行以及營隊等戶外活動,讓青少年在大自然的薰 陶及群體生活中,培養團結、榮譽、服從及仁愛的心性。

中華民國露營協會 多以的BOT(公辦民營)模式,中華民國露營協會將不定 時以週末營隊或家庭營隊方式,讓營隊正式走入家庭休閒。

中華民國露營休閒車 協會

每月舉辦露營休閒車聯誼活動,每年也舉辦多次活動,家 庭可自由參加活動。

中國青年救國團 舉辦全國性、區域性的大型活動,近幾年開始舉辦週末假 日旅遊以及營隊活動。

台北市露營協會 舉辦依照年齡規畫不同類型的各式營隊,例如增進家庭關 係的親子家庭營、親近大自然夏令營。

金車教育基金會 堅持將休閒、教育及體驗融合在營隊中,以擴展在教室學 不到的知識經驗,也訓練學員獨立與團體的生活。

青年輔導委員會 舉辦青年旅遊營隊,促進世界各地的青年互動。

資料來源:美國紐澤西州“Y”CAMPS 營隊經營管理之研究(pp. 51-52),黃睿宏,

2006,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

(31)

具體而言,運動育樂營的發展現況為因應健康體適能觀念普及 化及國人增加對休閒運動的需求,政府單位大力支持外,並以經費 補助全國性及地方性合法立案的民間組織、合法登記有案的公民 營企業機構及各級學校來辦理各項活動,因而提供不同年齡、興 趣、體能狀況、工作背景的民眾,有多元、豐富的運動環境。另 外,各縣市政府輔導下,承辦活動單位整合地方資源,規劃具創 意性體育休閒活動,吸引國人參加,活動內容包括運動教室、週 休二日運動班、寒暑假運動育樂營等活動。除了政府單位外,尚 有許多社會團體也積極推動育樂營活動,如:中華民國露營協會、

中國青年救國團、金車教育基金會等等,也是推動育樂營活動的重 要單位,這些社會團體多在固定時間辦理營隊活動,也具有不同的 活動特色,國人可依需求來參加。所以,其價值及需求逐漸扮演重 要角色,更為各類型的運動育樂營帶來更大的成長空間,進一步達 成增加運動人口,以及讓國民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達到全民健康提 昇國民生活品質的目標。

三、運動育樂營的分類與規劃

運動育樂營可依課程、參加者、學習目標、經費來源來分類,

也有不同規劃重點,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運動育樂營的分類

運動育樂營是屬於由運動組織所提供的有關運動學習、娛 樂、自我表現與成長的運動服務(王泠、王瑞麟、李麗瓊,1999)。

從運動產業的角度看運動育樂營,其舉辦目的和活動內容將不只 是運動學習,隨著主辦單位的性質不同而有分途。劉文禎、李健

美(2002)依育樂營內容、參加對象及目標不同,可區分為:

1.依課程內容項目分類取向:依場地、運動項目為分類。如

(32)

傳統體育項目、球類運動、水上運動、攀岩等。

2.依參加者為界定分類取向:參與者身份、年齡、性別、運 動能力為分類者。

3.依目標分類取向:是以啟發運動興趣、培養休閒生活、推 廣全民運動、發掘運動人才或提升專業技能等為分類。

4.依經費來源分類取向:學校辦理體育育樂營隊,目前可分 為自辦式(自籌經費)、委辦式(委託辦理)、申辦式(申 請辦理)等三種。由於經費來源不同,學員收費也有所差 異。

由於目前各機關、單位於推廣休閒活動時,大多是集中於寒 暑假期間辦理,平日時間則於週末例假日舉辦活動,青少年參與 情形相當熱烈,而政府單位亦積極推廣體育育樂營活動,希望藉 由學校舉辦的體育育樂營活動中,正確引導學生對休閒活動的選 擇及概念,增加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機會以培養學生休閒運動的 習慣,落實學校休閒教育(巫慧萍,2001)。

(二)運動育樂營的規劃

蔡芬卿(2006)指出規劃須著重體育育樂專業知能、輔導員、

安全、創新課程(運動與其他課程)、內部溝通、學員背景等特 殊考量,才能設計出透過高品質的服務內容,達到塑造學校健康 的公益形象。在規劃方案中,鄭志富、宋維煌、張少熙(1996)

中小學課後及假期運動育樂營課程規劃研究中,就三方面提出可 行規劃方案,分別為活動實務(精神教育、團康活動、活動訓練 或研習課程根據對象化、目標化、趣味化、正面性、及整體性的 辦理原則)、活動設計(活動形態、活動日程及課程設計)、活 動行銷(活動特色與訴求、活動行銷組合及活動媒體公關)。

(33)

雖然運動育樂營在學校推展仍受到欠缺活動經費、課程設計 缺乏創造性及缺少專業指導活動人員等因素的影響,無法順利推 展的問題,尚未受到相關單位的重視(巫慧萍,2001)。但相信 若能用有限的資源做妥善的規劃及活動安排,還是可以對參與的 學員有相當的成效。蔡俊賢(2000)指出,良好的青少年運動育 樂營的規劃,一方面能有效發洩青少年的精力,另一方面對青少 年的成長及生品質的改善,確實能發揮其正面的效果。另外,洪 嘉文(2000)提出學校辦理體育育樂營的重點應放在促進學生身 心健康、養成學生終生運動習慣、減少青少年問題發生及增進學 生運動技能四方面。

具體而言,運動育樂營因應時代潮流與社會需求而來,運動育 樂營的分類可由課程內容、參加者、目標分類、經費來源來分不同 性質的運動育樂營活動,而規劃運動育樂營活動是以目標化、趣味 化、正面性、及整體性辦理原則,規劃出具吸引力的運動育樂營活 動。另外,在國內重視的運動育樂營中,本著「寓教於樂」精神,

著重在讓參與者從活動中得到互助、互信以及人際關係的能力並培 養堅忍人格特質。

四、育樂營參與者的效益

就生理效益來看,參與者能就喜好的運動項目,增進運動技能 發展,促進運動的動機,培養出良好運動習慣,進而提高個人免疫 能力保持健康。就心理及社交層面,在國內相關研究中,除了余紫 瑛(2000)以進行童軍及探索教育營隊活動的國中生為對象,發現 無提升整體自我概念外,多數相關研究(周鳳琪,2001;洪煌佳,

2002,2004;陳皆榮,1997a,1997b,1997c,1998,2000;梅靜宇,

2001;張文耀,2001;潘伴霞、伍恩豪,1995)中,以國中學生、

(34)

適應不良及身心障礙學生為對象,以露營、休閒運動育樂營或探索 性營隊活動,檢視在降低焦慮、人格、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自我 實現、內外控信念、自尊心及休閒效益方面,具有正面成效。由此 可看出參與運動育樂營的效益是在個人的身、心、靈以及社交各方 面都有一起學習並成長進步的預期效果。

具體而言,運動育樂營是營隊活動所發展出的另一種型態,而 營隊的宗旨是擴大參與者人生地平線的視野,以及對身心發展可能 具有正面助益,也藉由參與營隊活動得到許多心理層面的成長。

綜上所述,運動育樂營是從過去的營隊活動經由社會上休閒運動 需求演變而來,分類方式可由課程內容、參加者、目標分類、經費來 源來分不同性質的運動育樂營活動,而運動育樂營活動是以目標化、

趣味化、正面性、及整體性為辦理原則,規劃出具吸引力的運動育樂 營活動。另外,在國內重視的運動育樂營中,本著「寓教於樂」精神,

著重在讓參與者從活動中得到互助、互信以及人際關係的能力並培養 堅忍人格特質。在國內由政府機構主導,與各級學校、各縣市體育場、

各縣市單項協會及民間休閒運動團體共同努力,辦理許多迎合社會文 化需求的育樂營,使台灣運動育樂營活動有著蓬勃發展動向。在參與 後效益來談,就生理效益中,參與者能增進運動技能發展,培養出良 好運動習慣,進而提高個人免疫能力保持健康。就心理及社交層面,

在國內相關研究中,也多以提昇參與者對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自我 實現、自尊心等等相關的心理層面具有正面成效。

(35)

第二節 攀岩運動的內涵

本節將攀岩運動內涵分為二個部份探討。首先說明攀岩的起源脈 絡及類型,接著探討與本研目的相關的心理層面特質。

一、攀岩的起源脈絡及類型

攀岩的起源來自人類最早的狩獵及求生行為,而攀岩的類型也 依不同目的及使用的裝備有不同的名稱。

(一)攀岩的起源脈絡

攀岩和登山均是自然本能的反應,人類在原始社會為了生存 而從事狩獵、逐食物而居,在尋求生命延續前提下,展現自然 的生存法則和技術,攀岩所蘊藏的實質內涵,就是在生活中自 然學習(黃柏勳,2003)。早期的攀岩活動是登山者為了突破危 險地形並挑戰高難度目標,而演變出的一種登山方式,一般而 言,攀岩在登山者眼中是一種無比榮耀,而且足以令其他登山 者讚嘆,因為攀岩征服了危險的岩壁(陳維霖,2000)。十八世 紀末攀岩啟動了登山方式的另類思考,在十九世紀之後,人類 依賴工具攀登山岳的技術更臻純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 了破壞敵方的險峻軍事設施,許多國家研發更輕更安全的攀登 器材,同時強化了攀登安全,也為攀岩發展奠定了穩固基礎,

二十世紀末,國際攀岩舞台揚棄傳統登山方向,開創嶄新的另 類風格-運動攀登,因而成為台灣攀岩發展的主流(黃柏勳,

2003)。攀爬是好玩、具直覺性的活動。小孩子愛爬樹、爬牆、

爬任何陡峭的東西,有些人長大後,便將攀登的喜好寄託於攀 岩(引自Graydon & Hanson, 1992/2001)。因此,攀岩運動是從 攀爬活動、軍事需求、登山運動演進而來。

(36)

攀岩運動在全世界已發展出有組織的競賽活動,國內每年由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定期舉辦全國性攀岩比賽,在國際間,則每 年有亞洲山岳聯盟主辦的亞洲攀岩比賽,以及國際山岳聯盟主 辦的世界攀岩比賽(黃德雄,1999)。台灣的攀岩運動在光復後 由中華山岳協會技術組接續攀岩訓練,發展過程中,由許多喜 愛攀岩運動者組成團體,推展攀岩運動(李潛龍,2008)。另 外,攀岩運動在國內除了競技比賽及熱絡推展外,尚有戶外探 索團體就攀岩教學、體驗,或搭配各式的戶外休閒運動來進行 一系列活動,如:花蓮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秉持向大自然學 習宗旨,這樣的戶外探索營隊是兼具有冒險、挑戰、教育的性 質,除攀岩活動外,結合其他戶外活動,如:溯溪、獨木舟、

泛舟、單車、登山、露營、爬樹、垂降、危險評估、環境保護、

生態保育等等。因此讓社會大眾有了更多樣性的選擇,也造就 了其相關產業的共同利益。楊詠晴(2006)指出某些攀岩館的 課程強調動作協調、自我探索及互動來進行活動,攀岩其實更 適合一般人,包括小孩,都前來體驗嘗試攀岩運動。

(二)攀岩運動的類型

攀岩運動的分類可從簡單的攀爬山間小徑到高聳的岩壁、大 樹、大樓,也能從攀爬的目的及使用的裝備來界定出何種攀登 種類,如運用自己身體攀爬及利用器械攀爬能界定出自由攀登 或人工攀登,本文以非技術攀登及技術攀登二大類整理出大範 圍的攀登種類,如圖 2-1 所示。攀岩分為非技術攀岩和技術攀 岩,前者屬於未用登山繩徒手攀登(scramble),後者屬於自由 攀登(free climb)及人工攀登(aid climb),自由攀登是需要繩 索、確保、放置岩鍥,除非墜落,否則絕不施力於繩索或確保

(37)

點 , 人 工 攀 登 則 直 接 使 用 確 保 點 支 撐 攀 爬 ( 引 自 Graydon &

Hanson, 1992/2001)。

非技術攀登 (較容易的攀爬,如:手腳並用的爬坡或爬山)

傳統攀登(tradition climb) 先鋒攀登(lead) 自由攀登(free climb) 運動攀登(sport climb)

抱石(bouldering) 上繩攀登(toprope) 技術攀登

使用確保點支撐攀爬

人工攀登(aid climb) 使用繩結技術或裝備讓攀爬者上升

例如:爬樹、爬大樓攀登皆屬人工攀登

圖 2-1 攀岩分類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就攀岩運動而言,攀岩是指專門去攀爬石頭岩壁的一種活 動,單純的攀岩只為了攀岩而去爬石頭而非藉由攀岩手段去達 成其他的目的,例如利用攀岩技術征服山嶽就不是屬於攀岩活 動範疇當中(王仲凱,2008)。攀岩活動也因安全及容易入門因 素,漸漸喜好至已有較安全的固定保護支點的場所來攀爬,正 因此,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目前已成為攀岩界的主流攀 登方式,攀登者的目的不再只是登頂,還有挑戰更難的路線。

北山真、杉野保、新井裕己(2005)提到攀登的魅力在於體驗 非日常生活的活動,藉攀岩追求頂級以上的戶外活動生活,也 是男女平等及没有年齡限制的經濟活動,而攀岩種類有分為三 種:一為先鋒攀登(lead):分實際攀爬者與確保安全的確保者,

通常使用垂降方式下降;二為上繩攀爬(top-rope):常使用上

(38)

方確保的方式來進行,增加了攀爬者的安全感,也是初學者體 驗攀岩的最佳方式;三為大岩石攀登(bouldering):地點通常 在高度三至四公尺以下的大岩石進行攀登,而攀爬時只需岩鞋 和粉帶即可進行攀岩運動。馬萱人(2006)將攀岩分為以下三 種形態。

1.抱石:岩場高度不超過五公尺,不需掛上繩索,是最方便 的攀岩,人工岩場下方有確保墊,墜落時同時可由夥伴以 雙手確保,天然岩場也有許多大石頭可進行抱石。

2.運動攀登:在人工、天然岩場皆可進行。攀登路線已有永 的人工支點,將快扣、繩子掛進支點,繩索繫住攀登者及 下方的確保者,以讓攀登者專心攀登,不必擔心其他的安 全問題。

3.傳統攀登:得在天然岩場從事。攀爬者必需自己攜帶活式 岩楔,一邊爬一邊在岩壁上設置固定點,是更需要技術、

信心的攀登方式。

此外還有登山攀登(mountaineering,搭配登大山的攀岩)、

冰雪混合攀登(ice and mixed climbing,部份或全部路段冰雪覆 蓋,需準備爪、冰斧等)、大岩壁攀登(big wall,必需帶摺疊床、

吊在岩壁上過夜的攀岩)。因此,攀岩運動在不同場地以及使用 不同的裝備,有不同的攀爬模式,也有不一樣的活動名稱。在攀 爬的場地有分為天然的攀岩場地(如:海邊的大石頭、高山上的 冰山、大樹或峭壁等)及非天然的攀岩場地(如:人工岩場、大 樓、攀岩機等)。也因不同的攀岩場地及安全需求使用不同裝備 來攀登。

具體而言,攀岩運動起源自登山中更高級的挑戰活動。攀岩在

(39)

經過戰爭及新興運動的開創,投入更專業的裝備研發及改良,減少 攀岩運動在過去的危險性,相對增加從事者的生命安全,使攀岩運 動在目前成為一項另類的休閒運動。在攀岩運動的分類也大致分為 非技術攀登及技術攀登二種,由於攀岩技術的提升及國際間相關組 織比賽的持續進行,讓一群挑戰人類極限的攀岩愛好者互相較勁,

積極參加比賽活動,形成攀岩活動中另一層級的競技場域。也有著 一群熱愛大自然的戶外活動經營者,推廣著攀岩活動,也帶領著國 人從事相關戶外活動,使更多人可以深入接觸這類的活動,可看出 攀岩活動具有蓬勃發展的潛力。

二、攀岩運動的心理層面特質

青少年參與極限運動的主要動機為體驗刺激與自我實現,也有 研究結果證實參與攀岩休閒活動時會產生神馳狀態及時間扭曲(江 澤群,2005;陳宛瑩,2008)。馬萱人(2006)認為攀岩世界沒有 爾虞我詐、模稜兩可,能上去就是能上去,不能上去就是掉下來,

攀岩行為也騙不了人,完全反映個性,一舉一動不為任何人,只為 自己。攀岩的本質並不同於多數人所熟悉的各項競技運動,因為它 是一種發自內心,挑戰自我,克服恐懼,渴求肢體極致伸展與身心 合一的休閒養生工程(黃柏勳,2003)。而學習攀岩的過程中不僅是 要學各種攀登技巧,重要是學到讓人坦然面對人生,如美國企業家

(Collins, 2003/2004)分享三十年攀爬經驗,認為攀岩是終極的教 室,攀岩過程讓人找得到人生每個層面的啟發與借鏡。其中歸納出 二個課題:

(一)堅持向上爬,寧願落下也不願失敗

所謂「落下」是代表著身體已經到達極限,心靈與身體瞬 間分離,無預期的墜落,代表已盡力;而「失敗」則代表心智告

(40)

訴身體放棄而不做任何的努力,結果是真正失敗。

(二)如何不必攻頂就獲得成功

其意味著如何做好自己能力的定位,如何藉由心態的改變獲 得成功,瞭解設定中等難度目標好處的論點,不是每一個人都一 定要爬上岩壁的顛峰,但每一個人都可嘗試著去挑戰,在哪裡掉 下來都無所謂。

劉以德(2002)認為一個以成功為導向的攀岩者則以成就作 為動機,選擇將自我定義在成功而非失敗。也會因為內在三角彼 此的互動關係隨時在變化所致,如圖 2-2 所示。

心理素質

運動組織 自主系統

圖 2-2 影響攀岩運動員表現變數的內在三角

資料來源:第一屆全國大專攀岩運動研習營講義(節譯整理自Performance Rock Climbing),劉以德,2002,時間:2006年11月5日,取自:台灣攀岩 資料庫http://www.climbing.org/archive/index.php/t-1385.html。

具體而言,攀岩的心理層面特質裡並不同於多數人所熟悉的各 項競技運動,攀岩是一種發自內心挑戰自我並克服恐懼的運動項 目,以學習能力定位及設定中等難度目標,並以成就作為動機的經 驗為攀岩學習時重要內涵。透過攀岩運動過程,讓人學習瞭解自我、

體會威脅感與覺醒、重視挑戰自我、克服恐懼以及設定目標,並在 心理層面有所成長與啟發。

綜上所述,攀岩活動起源人類狩獵及求生本能,也從登山活動中

(41)

挑戰更高級路線。攀岩運動在經過了戰爭及新興運動的開創,世界各 國投入了更專業的技術,從事研發及改良裝備,減少了攀岩運動在過 去的危險性,相對增加了攀岩者的生命安全。從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 紀末,攀岩舞台從傳統登山方向,漸漸開創出另類運動風格,也因此 成為攀岩發展的主流;若以攀爬的目的及使用的裝備來分野,可分自 由攀登及人工攀登二大類型。另外,由於攀岩技術的提升及國際間相 關組織的比賽持續進行,讓一群挑戰人類極限的攀岩愛好者互相較 勁,積極參加比賽活動,形成攀岩活動中另一層級的競技場域。攀岩 運動除了競技比賽外,尚有許多以休閒性質的團體,就攀岩教學、體 驗或搭配各式的戶外休閒運動,例如:爬樹、溯溪、垂降活動等,來 進行一系列活動,也有著一群熱愛大自然的戶外活動經營者,讓有興 趣的族群參與著攀岩活動,也帶領著人們從事相關戶外活動,使更多 人可以深入接觸這類的活動,可看出攀岩活動具有蓬勃發展的潛力。

在攀岩運動中,是心理層面中有成功與失敗動機、自我評價、期待心 理、威脅感與覺醒、學習能力定位、分辨安全和危險的機率,並重視 發自內心挑戰自我,克服恐懼的一項冒險性運動。

(42)

第三節 成就動機的內涵

本節將成就動機內涵分為二個部份探討。首先說明成就動機概 念,接著探討成就動機的內容。

一、成就動機的概念

動機可以被界定為原動力的一切個人行動,動機也是依個人需 求和願望強烈影響自己的行為方向,也基於個人情緒和實現目標,

有不同形式的動機。基本的生理動機驅動或影響我們的行為,例如:

飢餓,需要愛和建立成熟的性關係(Harackiewicz, Barron, Carter, Lehto & Elliot, 1997)。李詠吟(2001)認為動機在學習效果上扮演 相當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的功能大致可歸納為:動機使學習者產生 一種動力作用,動機常能使人有目標或方向,動機是有選擇性的且 動機使得學習者行為變得有組織。另外,有一種稱為內隱動機,是 一種自發的衝動反應,並藉由獎勵引起個人行為。為了滿足的強大 的內隱動機的需求,則會提高自我要求達成目標,也與建立自我形 象有關(Brunstein & Maier, 2005)。張春興(1992)指出,動機是 個體行為方向的準則與行為持續的依據,亦指個人對所認定為有價 值的目標去從事,並欲達到完美地步的一個內在驅力。成就動機指 的是個人從事於他認為重要的工作,且力求達到完美水準的內在驅 力,個體在以往的成就情境中,得到好的結果則會更加積極以獲取 成就,若受到失敗的打擊,則會產生失敗的恐懼感,而且產生避免 失敗的動機(劉修靜,1998)。Elliot 與 McGregor(1999)指出成 就動機的概念琳瑯滿目,雖性質類似,但界定有明確的分野,大多 數成就動機理論是和諧而不是相互衝突,大致可分三種類型的成就 動機:以達成成就為目標(追求比其他人更能達成目標的能力)、

(43)

避免成就為目標(與其他人比,更無能力達成目標的為目標),精 通目標(集中目標在發展所需能力)。另外,于澤元(2007)認為 個體做一件事情時追求不同的目標,就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動機,許 多研究中發現最主要的成就動機有三類,一類我們可以稱為追求優 勝動機,一類可以叫做避免失敗動機,還有一類就是自我成就動機。

具體而言,成就動機的概念是由動機理論而生,成就動機指的 是個人對所認定為有價值的目標去從事,並欲達到完美地步的一個 內在驅力,並從成功或失敗的過去經驗中,產生不同的動機。

二、成就動機的內容

Weiner(1992)指出,成就動機受到性別、人格特質、父母親 教養、社會文化的影AtKinson將成就動機公式化,如表2-2所示。並 將McClelland估計成就動機的研究工具(主題統覺測驗)及Murray 的分類學推斷加以修正,認為個人的行為結果是受到希望成功動機

(approach motivaion)和害怕失敗動機(avoidance motivation)二 者的影響,是主觀性的發展以及受到個人需求所決定個人行為。

表2-2 成就動機傾向公式

成功傾向細目 失敗傾向細目

追求成功動機(Ms) 逃避失敗動機(Maf)

成功的機率(Ps) 失敗的機率(Pf)

成功誘因值(Is) 失敗誘因值(If)

Ts = Ms × Ps × Is Taf = Maf × Pf × If Ts>Taf 時,則個體成就動機的行為傾向於追求成功 Ts<Taf 時,則個體成就動機的行為傾向於逃避失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4)

因此,成就動機為追求成功動機和避免失敗動機兩方面的心理 建構,並可用公式化來進行分析。在成敗歸因理論中著重過去的成 敗經驗,來決定不同的行為,並影響心理層面後續發展,強調個人 實質的成敗經驗會影響成敗歸因,不同的成敗歸因會產生不同的情 緒反應,進一步影響後續有關學習的態度與行為(Weiner, 1994)。

另外,參與活動結果往往造成更具有挑戰性目標(通常的活動 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和發展個人能力),當人們有了更多的自發 性參與,其參與者的能力會在不同極限中有效的發揮,因此透過學 習歷程,需要找出自我評價,以及更佳自我瞭解的能力(Butler, 1999)。Thompson、Davidson與Barber(1995)提出自我價值理論 的成就動機,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個人的努力沒被認同,較差的表 現則威脅到自尊,為了避免威脅到自尊撤回努力,降低整體風險。

Elliot與Sheldon(1997)指出,個人目標分析的成就動機,象徵著 追求成就(獲得好成績),以及對自己所設的標準和未來的自我形 象,包括規劃未來的目標和成就。以這些目標為基礎的成就動機理 論幾乎完全偏重於形式,但在最近幾年已轉向更多避免失敗的研究。

具體而言,成就動機會因為外在環境刺激,來產生成就動機,

也在不同背景和不同成就經驗的人身上,形成不同的成就動機。例 如:受到失敗的打擊,則會產生失敗的恐懼感,也會減少所做的努 力,產生避免失敗的動機,反之產生追求成功的機機。

綜上所述,成就動機由動機理論而來,成就動機的概念雖有許多 不同釋義,但大多性質相同。成就動機也會從以往的成就情境及曾經 獲取成就結果,引發不同成就動機內容,大多理論提及成就動機有避 免失敗動機、追求成功動機和自我犧牲奉獻動機三方面。

(45)

第四節 自尊心的內涵

本節將自尊心分為二個部份探討,首先探討不同學者對自尊心

(self-esteem)提出的概念,接著探討自尊的內容。

一、自尊心概念

自尊是一種對自我的看法或評價,包括自我價值與自我接納,

經由能力的覺察、成就感的獲得及外在世界的回饋,逐漸培養與維 持的心理素質(Guidon, 2002)。最容易與自尊(self-esteem)混淆 的便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人們容易將兩者視為是相同的 意義,並認為自尊與自我概念是不同的,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各 項特質的整體描述;而自尊則是對自我概念中包含訊息的評價(Pope, McHale & Craighead, 1988)。自尊心的概念中,不同學者有著不同 的看法,有視自尊為一種態度、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符合程度、心理 感受、價值觀及人格的功能等。林杏足(2003)綜合國內、外學者 對自尊意義的解釋,將自尊定義為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和感受,係個 體參照自己的內在標準或外在社會標準,對整體的自己或是對自己 某一特定能力、特質予以評價,並由此產生對自己正向或負向感受。

具體而言,自尊心的概念是個體對自我的評價、接納、覺察、

及成就獲得、外在世界回饋及對自我概念中包含訊息的評價,也是 個體參照自我的內在標準及外在標準而形成的心理層面素質,也有 著正向或負向感受,是持續培養的心理素質,並與自我概念有所不 同。

二、自尊的內容

實證科學的心理學興起,亦強調正向自尊與個人更快樂、更有 效率,其中說明「理想我」是指個體所想要成為的形象特質,而「現

數據

表 4-10 自尊心的實驗組-控制組估計邊際平均數…………………  66  表 4-11  實驗組成就動機及自尊心前、後測比較…………………  67  表 4-12 成就動機的組別-性別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 4-13 成就動機中組別-性別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69  表 4-14 成就動機中組別因子調整後邊緣平均數事後比較摘要表…  69  表 4-15 避免失敗的組別-性別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 4-16 避免失敗中組別-性別調整後邊緣平均數………
表 4-64  質性資料的主軸譯…………………………………………  10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o Establish Taiwan Stock Index Future Intra-day Trading Strategies.. 賴怡玲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使用 AdaBoost 之臺股指數期貨當沖交易系統 Using AdaBoost for Taiwan Stock Index Future Intra-.. day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美三甲 陳佳緯 東南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系 貿三甲 李俊廷 東南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廣三甲 林子容 東南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系 廣三甲 黃宣慈 東南科技大學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social context, self-perception,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antecedents of dropping out; (2) students’ self-factor wa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