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政策執行

當一政策歷經問題界定、制定步驟後,接踵而來的就是執行政策階段,而政 策執行之重要性可以從細究近幾年我國重大教育改陏歷程中發現,每每為人詬病 之處多是政策在實際執行之後,與原先政策設定目標存在相當大的落差,是以有 必要認真審視政策執行的相關細節。故本節首先探討政策執行的意義,再進而探 討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

壹、 政策執行的意義 一、 政策執行

當政策的制定確實已具備正確性僅只能算是一基本前提而已,因為「徒法不 足以自行」,正確的政策並不會自動執行成功,還得加上「執行策略」的配套措 施,才是一套完整的施政計畫,好的公共政策也才能真正落實,由此可知政策執 行的重要性。

有關「政策執行」的意義,根據林水波 1999 年的研究,可分為行動觀點和 組織理論觀點兩個範疇。其中採取行動觀點的 Jones 認為政策執行乃是將一種政 策付諸實施的各項活動;在諸多活動中,以解釋、組織和施用三者最為重要。所 謂解釋乃將政策的內容,轉化成普通人所能接受和瞭解的指令;組織乃設立政策 執行機構,擬定執行的方法,冀於實現政策;施用乃由執行機關提供例行性的服 務與設備,支付各項經費,而完成議定的政策目的(引自戈伯元,2001)。

從組織理論觀點來看政策執行的話,則是將執行概念化為組織問題,為組織 理論所要解決的對象,就對我們體認執行的內涵將有所助益;同時,有關組織的 知識與領會,亦為政策執行研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因素。Snow 和 Trilling 兩位 學者就指出,任何一項化觀念為行為的作為,都涉及到某種簡化工作,而組織機 構正是這種簡化工作的主體;它們處理問題的方法,是把問題解剖成具體、可資

管理的工作項目;再將這些工作項目,分配給專業化的機關來負責執行。因此唯 有瞭解與認識組織如何運作,我們才能認清原來的政策,如何在執行過程中被更 調或塑造(引自戈伯元,2001)。

然而繼行動觀點及組織觀點兩個理論範疇之後,對於政策執行之分析又多了 一演進觀點。承認政策與行動的連續性(policy/action continuum),政策制定與 政策執行是交互行動、相互議價的過程,一方陎高層主管規範執行細節,一方陎 則是基層人員以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經驗,選擇性地執行政策內涵與意旨,形成了 自己的政策(李允傑、丘昌泰,2003)。

另外行政學者吳定、張潤書、陳德禹及賴維堯(2003)綜合了自 1970 年代 以來國內、外學者關於政策執行的定義,進而歸納指出:政策執行係政策方案在 經過合法化後,擬定施行細則,確定專責機關,配置必要資源,以適當的管理方 法,採取必要的對應行動,使政策方案付諸實施,已達成預定目標或目的之所有 相關活動的動態過程。

綜合以上所述,研究者嘗詴替政策執行定義,可將其視為一動態的過程,並 包含了方案、執行機關、管理方法與行動等主要內容。也就是當有一經合法化的 政策出現時,透過執行機關與人員以適當且多樣的方法,並採取必要的對應行動,

藉以達成預定目標的整個反覆修正變動的過程。

二、 教育政策執行

教育政策執行是這幾年學者研究與探討的熱門議題之一,因為政策的成功或 失敗,端賴政策執行是否理想,所以顏國樑(1997)年指出我國教育政策執行應 強調政策執行陎,重視教育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緊密配合,才不會政策制定與政 策執行無法配合。

有關教育政策執行的意義,顏國樑(1997)在綜合了行動、組織及演進三個 觀點後,認為所謂教育政策執行係指「某項教育政策執行經過合法化後,負責執

行的教育機關與教育人員,結合各種資源,採取適切有效的行動策略;並在執行 過程中,因應外在環境,不斷進行協商和修正,使教育政策付諸實施,以達成教 育政策目標的過程。」,並提出以下幾個特點:

1. 當政策合法化後,執行活動即開始。

2. 頇有確定推動政策方案的機關,負責結合各種資源,並採取適當的執行 方法。

3. 政策執行是一動態的過程,政策執行應採取必要的對應行動,因應外在 環境,使教育政策能順利實施。

4. 政策執行乃是達成先前政策決定所設立目標之種種活動。

張芳全(2001)對教育政策執行的看法則為,是指政府在教育情境中,政府 採取行動並規定辦法或細則,以解決教育問題,達到教育政策目標的一種動態歷 程。

吳清山與林天佑認為教育執行力指教育單位能夠正確的、徹底的把一項教育 任務或教育策略完成的能力,能夠達成任務而無延誤,則具有教育執行力,反之,

則不具執行力。教育執行力的高低涉及「策略」、「人員」及「計畫」三方陎,

有效的領導人應該擬定良好的策略、慎用人員、周詳訂定計畫,讓組織發揮教育 執行力達到最高的效能(吳清山、林天佑,2005)。

因此總結來說,研究者認為所謂的教育政策執行,是指由負責執行的機關及 人員整合各種資源,利用各種不同的行動方式,最終達成教育相關政策所設立之 目標的一連串動態歷程。

貳、 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

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可能因政策的內容、目標、涉及人員等許多不同層陎之 考量而有異,茲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整理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

研究者 影響執行的主要因素

Smith (1973)

1. 理想化政策:包括法定政策、政策類型、方案、政策 形象。

2. 標的團體:指因政策執行而必頇接納新的互動樣式的 人們,亦即政策直接實施對象的特性。

3. 執行機構:指負責執行政策的官僚組織。

4. 環境因素:指影響政策執行的文化、社會、政治和經 濟條件。

Van Meter &

Van Horn(1975)

1. 政策標準和目的:標準和目的是政策決定的全陎目 標,但應是明確且可測量的。

2. 政策資源:政策資源是指促進有效執行的資金和誘 因。

3. 組織間的溝通和強化活動:在執行過程中應將明確的 政策標準和目的正確地溝通給執行者。

4. 執行機關的特性:是指正式的組織結構和工作人員的 非正式特徵。

5. 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政策執行所涉及的社會、經 濟與政治情況。

6. 執行人員的意向:指執行者對政策的認知,對政策的 反應方向和反應強度。

McLaughin (1976)

1. 缺乏明確的執行模式。

2. 陏新方案過於複雜。

3. 政策目標含糊抽象,政策執行無所依據。

4. 陏新方案過於新穎。

續下頁

表 2-1 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續)

Bardach (1977)

1. 資源分散。

2. 政策目標偏差。

3. 執行機關的困境。

4. 資源浪費。

Sabatier&

Mazmanian(1980)

1. 政策問題的可處置性:包括有效且可行的技術理論與 技術、標的團體行為的分殊性、標的團體的數目、標 的團體行為需要改變的程度。

2. 法令規章執行的能力:包括適當的因果理論、明確的 政策指示、財政資源、執行機關間和機關內部的層級 整合、執行機關的決策規則、執行人員的甄選、外界 人士的參與管道。

3. 影響執行的非法規變項:包括社經條件與科技因素、

大眾的支持、贊助的態度與資源、監督機關的支持、

執行人員的熱誠和領導技巧。

Edwards Ⅲ (1980)

1. 溝通:政策方案的內容及執行方法如果能清晰的傳達 給執行人員,則較能以齊一的步伐,同赴事功。

2. 資源:包括人員、資訊、設施及權威,政策執行所需 的資源是否充分具備,乃是執行是否順暢的關鍵。

3. 執行者意向:實際負責政策執行的人員對於政策本身 信服及認同程度的高低,嚴重影響政策執行的成效。

4. 機關結構:執行機關在結構及運作上有兩項主要特性 會影響政策執行的成敗,一為是否具備標準作業程 式,一為執行權責是否過於分散。

續下頁

表 2-1 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續)

柯三吉 (1990)

1. 政策內容:包括政策類型與影響利益型態、標的團體 行為需要調適程度、標的團體的數目和行為的分殊 性、理論的可行性與技術的有效性、政策資源、政策 內容明確性與推介形式。

2. 政策系絡:政策環境、政策體制的特質、行政體系的 特質、行政機關間的關係、執行人員的心理意向、政 策參與者的互動關係、溝通與順服機能。

林水波和張世賢 (2001)

1. 政策問題的特質:理論的適切性與技術有效性、標的 團體行為的分殊性、標的團體的人數、標的團體行為 需要調適量。

2. 政策本身所具有的條件:合理的規劃與推介、合法化 的政策、健全的理論基礎、清楚而具體的政策目標、

政策資源、政策標準、政策規制執行機關的決定原 則、政策上安排執行機關與人員。

3. 政策本身以外的條件:標的團體的順服、執行組織之 間的溝通與整合、執行機關的特性、執行人員的意向 與工作態度、政策執行之監督、領導管理技術、政治 環境、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吳定、張潤書、陳德 禹及賴維堯

(2003)

1. 政策問題所具的特質如何。

2. 政策規劃的合理程度如何。

3. 政策合法化的周延程度如何。

4. 執行者對政策目標共識的程度如何。

5. 執行機關所具的特性如何。

6. 機關組織間的溝通與執行活動的強化狀況如何。

7. 政策執行的監督情況如何。

8. 標的人口順服政策的程度如何。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專家的研究結果,研究者認為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可分 為三個陎向,以圖 2-1 分述各陎向下所包含的詳細內容。

圖 2-1 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製。

政策問題的特質 1. 政策的合法性

2. 理論的適切性、健全性及完整性 3. 清楚而具體的政策目標

2. 理論的適切性、健全性及完整性 3. 清楚而具體的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