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義推派候選人。政黨標籤對立委參選人來說,最顯而易見的功能便是加強其在 民眾的記憶與印象,使民眾能夠快速掌握候選人資訊,與之相較,在地方選舉 中參選人與民眾的距離,往往比中央參選人更為親近,故其仰仗政黨標籤的需 求自然降低。第柒章的研究結果足以佐證,民進黨較傾向選擇脫黨參選,而國 民黨則傾向與友好的地方勢力協調,有時甚至選擇不提名候選人。

在此次研究中,本文嘗試從杜瓦傑法則和我國過去與中央選舉相關的文獻 探討地方上的政治生態和政黨之間相互競爭的關係,並將選區規模、地方政治 傳統和政黨組織能力等可能影響選舉結果的變數,建立通則性的推論,得出:

「地方政治實力較弱者在選區規模較大的選區中較具選舉優勢,但選區內最大 黨仍舊保有優勢」的結論;另則,雖然近年來國民黨在中央選戰中的表現,明 顯不如過去優異,甚至出現國民黨政治勢力逐漸沒落的說法,但是從本研究中 全臺灣各行政區地方政治傳統的分布態樣來看,排除掉部分與之親近的獨立候 選人或地方派系,國民黨仍在絕大多數的行政區處於優勢地位。職是之故,在 地方選舉中政黨競爭的意義不同於中央,本文的研究貢獻在於,除了補充、修 正與擴充杜瓦解法則的類推適用性之外,也希望能予以未來有意投身地方選舉 的政治行動者若干啟示,供其擬定競選策略時參考及應用。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整體來說,本文受限於個案的數量,導致政黨類的歸類方式僅能分為國民 黨、民進黨、其他政黨或無黨籍候選人等三類別,這可能增加後續迴歸分析解 釋上的困難,畢竟其他規模較小的政黨與無黨籍候選人之間存明顯的差別,這 一點從圖 3-3 34中便可窺之一二,無黨籍候選人的得席率明顯高於親民黨和時 代力量等小黨。除此之外,在第伍章時,本文為更近一步對地方政治傳統加以 控制時,僅能依據國民黨與民進黨地區實力高於整體平均值與否作為依據,但

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依據表 4-1(2014 年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區域選舉的得票情形)可知,各行 政區的政治生態並非表 4-235中的四種類別所能夠完全涵蓋,例如:部分地區二 元勢力的競爭是由國民黨和他政黨或無黨籍人士兩股勢力組成,以及由民進黨 和他政黨或無黨籍人士兩股勢力組成等情境變成為本次研究上的限制。再者,

相較於國民黨與民進黨,其他政黨或無黨籍因其變數歸類是將獨立候選人和其 他小黨合併計算而成,使其在推論上存在較高的風險。

另外,在模型八中,當地方政治傳統為在情境二時,小黨在中選區的席次 紅利較其在單一選區時低,這顯然與杜瓦傑的傳統假設不盡相同,這可能也是 因為資料歸納上的問題。畢竟將小黨和無黨籍兩種不同的候選人歸為一類,是 為了分析方便退而求其次的作法;再加上,選舉時地方派系的介入,地方上的 政治生態變得更加複雜,這些地方派系或與特定政黨合作、或與其競爭,在這 種情況下,無黨籍人士倘若同時獲得地方派系和政黨的支持,在地方選舉中其 政治實力甚至可與中央層級的大型政黨相匹敵。依據 Cox 和 Niou (1994)的論 點,假設將大黨以外的勢力視作一相對不穩固的聯盟,隨著選區規模的增加,

該聯盟內亦須面對組織能力的考驗,而此類非正式的聯盟面對上述問題的能力 勢必會表現得比一般中央大黨更差。

然而本文之所以將存在推論風險的其他政黨或無黨籍的席次紅利納入正 式分析,除了對地方政治生態詮釋得完整度之外,更是為了證實選區規模的重 要性。雖然說,在本次研究中因為樣本數不足而導致在統計模型的分析上部分 資料缺漏,此誠為本研究之限制,希望未來能藉由增加資料量彌補一二。

35 4 種分類情形分別為:情境(I)是指國民黨與民進黨地區實力皆高於全台地區實力的平均值;

情境(II)是指國民黨地區實力低於全台地區實力的平均值,且民進黨高於全台地區實力的平均 值;情境(III)是指國民黨地區實力高於全台地區實力的平均值,且民進黨低於全台地區實力的 平均值;情境(IV)是指國民黨與民進黨地區實力皆低於全台地區實力的平均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王中天,2008,〈SNTV 的政黨失誤類型之探討、測量與運用:以台灣立法院 選舉為例(1992-2004)〉,《選舉研究》,15(1):51-72。

王業立,2016,《比較選舉制度》,台北:五南。

王鼎銘,2011,〈參選人競選支出效果及其外部性:單記非讓渡投票制下之黨 內競爭性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23(3):341-370。

王鼎銘、郭銘峰,2009,

混合式選制下的投票思維:台灣與日本國會選舉變革經驗

的比較

〉,《

選舉研究

》,

16

2

):

101-130。

中華民國青溪總會,本會沿革,上網日期 2020 年 06 月 20 日,檢自:

http://www.ccroc.org.tw/history.html。

立法院,上網日期 2020 年 06 月 20 日,檢自:https://www.ly.gov.tw/Home/Index.aspx。

吳重禮,2002,〈民意調查應用於提名制度的爭議:以 1998 年第四屆立法委 員選舉民進黨初選民調為例〉,《選舉研究》,9(1):81-111。

李冠成、劉從葦,2008,〈「M+1」法則與有效候選人數的實證分析:以 1989 年至 2004 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爲例〉,《選舉研究》,15(1):

73-107。

李錦河,1999,〈「選民需求指標」選舉預測模式應用於「多人參選當選多席 次」之選舉研究-以 1998 年臺南市安南區市議員選舉爲例〉,《選舉 研究》,6(1):31-66。

林秀雲譯,Earl Babbie 原著,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灣:雙葉書廊。

風傳媒,議風堂,上網時間 2020 年 06 月 20 日,簡自:https://election.storm.m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徐永明、陳鴻章,2002,〈老狗學把戲:立委選舉政黨提名的有效性〉,《東 吳政治學報》,15:87-121。

張慧芝譯,Arend Lijphart 原著,2003,《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台北:桂冠。

黃秀端,2006,〈兩大黨對決局面儼然成形〉,《臺灣民主季刊》,3(4):

181-190。

謝復生,1992,《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倫理與政策雜誌社。

蘇子喬、王業立,2014,〈

總統與國會選舉制度對半總統制憲政運作的影響-法國

與台灣比較

〉,《政治科學論叢》,62:35-78。

Bølstad, Jørgen, Elias Dinas, and Pedro Riera. 2013. “Tactical Voting and Party Preferences: A Test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Political Behavior 35 (3): 429-452.

Cox, Gary and Frances Rosenbluth. 1993. “The Electoral Fortunes of Legislative Factions in Japa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7(3): 577-589.

Cox, Gary and Emerson Niou. 1994. “Seat Bonuses under the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System: Evidence from Japan and Taiwan.”

Comparative Politics. 26: 221-236.

Cox, Gary. 1997. Making Votes Cou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ckson, Eric S. and Scheve Kenneth. 2010. “Social Identity, Electoral Institutions and the Number of Candidat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0 (2):

349-3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inas, Elias, Pedro Riera, and Nasos Roussias. 2015. “Staying in the First League:

Parliamentary Representation and the Electoral Success of Small Parties.”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Methods. 3 (2): 187-204.

Duverger, Maurice. 1959. Political Parties: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m State. Barbara and Robert North, Tran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Duverger, Maurice. 2003. “Duverger's Law : Forty Years Later.” In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eds.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 New York: Agathon Press, 69-84.

Eckstein, H. 1963. “The Impact of Electoral System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omparative Politics: A Reader, eds. H. Eckstein and D.

Apter. New York: Free Pree, 247-254.

Fell, Dafydd. 2016. “Small Parties in Taiwan’ s 2016 National Elections: A Limited Breakthrough?“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23 (1): 41-58.

Fisher, LStephen. 1974. The Minor Partie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oward a Comparative Theory of Minor Parties. The Hague: Martimus

Nijhoff.

Grumm, John G. 1958. “Theories of Electoral Systems.”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 (4): 357-376.

Harmel, Robert, and John D. Robertson. 1985. “Formation and Success of New Parties: A Cross Nation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 (4): 501-5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Key, Orlando Valdimer. 1943. “Politics, Parties, and Pressure Group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8 (6): 777-778.

Lago, I, and F. Martínez. 2011. “Why New Parties?“ Party Politics. 17 (1): 3-20.

Miller, Warren, and Donald Stokes. 1963. “Constituency Influence in Congres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6 (1): 43-56.

Rae, Douglas W. 1971.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s.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iera, P. 2013. “Electoral Coordination in Mixed-member Systems: does the level of democratic experience matter?”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52 (1): 119-141.

Riker, H William. 1982. “The Two-party System and Duverger’ s Law: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Scien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6 (4): 753-766.

Sartori, Giovanni.1969. “Politics, Ideology, and Belief System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3 (2): 398-411.

---. 2003. “The Influence of Electoral Systems: Faulty laws or faulty method?”

In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eds.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New York: Agathon Press, 43-68.

Taagepera, Rein, and Matthew Soberg Shugart. 1989. Seats and Votes: The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System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表 0-2附表 2 變數之描述性統計資料

變數 觀察值個數 平均值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國民黨地區實力 159 0.393 0.117 0.155 0.745 民進黨地區實力 155 0.316 0.141 0.033 0.543 其他政黨或無黨籍地區實力 159 0.299 0.105 0.169 0.548

國民黨失誤與否1 146 0.767 0.424 0 1

民進黨失誤與否 134 0.828 0.378 0 1

選區規模 159 5.302 3.117 1 13

資料來源:本文使用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中 2014 年以及 2018 年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 區域選舉的資料,整理繪製而成。

註解:

1. 關於政黨組織能力失誤與否的部分,倘若選舉結果為最佳表現和過度提名但安全等情 形,本文歸類為未失誤;其餘過度提名、不足提名、配票不均以及不足提名且配票不均 等情形,則逕至歸類為失誤。在回歸模型中,本文將未失誤編碼為 0,失誤編碼為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0-3附表 3 特殊個案的選區資料

地區 姓名 號次 性別 出生年次 推薦政黨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與否 是否現任

臺南市第 04 選區 蔡祐昌 1 男 1970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2716 0.12 否 否

陳福慶 2 男 1952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3091 0.14 否 否

王開玹 3 男 1982 民進黨 6304 0.29 否 否

周奕齊 4 男 1988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9929 0.45 是 否

桃園市第 11 選區 陳睿生 1 男 1981 民進黨 10057 0.36 否 否

邱佳亮 2 男 1968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11950 0.43 是 是

徐同治 3 男 1954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6051 0.22 否 否

連江縣第 01 選區 林貽祥 1 男 1959 國民黨 524 0.12 否 是

曹爾章 2 男 1970 國民黨 739 0.17 是 否

曹丞君 3 女 1976 國民黨 401 0.09 否 是

林惠萍 4 女 1973 國民黨 675 0.16 是 否

陳書建 5 男 1957 國民黨 749 0.18 是 是

曹以標 6 男 1963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572 0.13 是 是

林明揚 7 男 1963 國民黨 616 0.14 是 是

連江縣第 02 選區 陳玉發 1 男 1960 國民黨 554 0.37 是 否

王長明 2 男 1958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445 0.30 否 否

周瑞國 3 男 1969 國民黨 506 0.34 是 是

連江縣第 03 選區 陳貽斌 1 男 1969 國民黨 544 0.49 否 是

王孝榛 2 男 1971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559 0.51 是 否

連江縣第 04 選區 張永江 1 男 1960 國民黨 605 1.00 是 是

資料來源:本文使用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中 2018 年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區域選舉的資料,整理繪製而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附表 3 特殊個案的選區資料(續)

地區 姓名 號次 性別 出生年次 推薦政黨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與否 是否現任

金門縣第 02 選區 張貴富 1 男 1958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236 0.01 否 否

李志鴻 2 男 1974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525 0.03 否 否

陳篤驫 3 男 1962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285 0.02 否 否

吳金鏷 4 男 1966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302 0.02 否 否

張雲德 5 男 1953 國民黨 1958 0.11 是 是

蔡水游 6 男 1957 國民黨 2115 0.12 是 是

王秀玉 7 女 1968 國民黨 949 0.05 是 否

李應文 8 男 1979 國民黨 2454 0.14 是 是

陳志龍 9 男 1983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2597 0.14 是 否

周子傑 10 男 1973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2070 0.11 是 是

謝東龍 11 男 1970 國民黨 1767 0.10 否 是

蔡春生 12 男 1954 中華民族致公黨 1782 0.10 是 是

盧冠宇 13 男 1980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1125 0.06 否 否

金門縣第 03 選區 洪成發 1 男 1952 國民黨 2209 0.53 是 否

洪鴻斌 2 男 1969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1952 0.47 是 是

宜蘭縣第 05 選區 黃建勇 1 男 1958 國民黨 6642 0.45 是 是

陳福山 2 男 1957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6234 0.42 是 是

游萬坊 3 男 1973 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 2044 0.14 否 否

宜蘭縣第 09 選區 陳文昌 1 男 1953 民進黨 6709 0.52 是 是

宜蘭縣第 09 選區 陳文昌 1 男 1953 民進黨 6709 0.52 是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