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架構與分析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分析方法

一、 研究架構與研究問題

本文經文獻檢閱,對杜瓦傑傳統觀點,以及其相關的修正論述進行回顧,

了解選舉制度影響下政黨競爭的過程,並嘗試援引過去學者研究立委選舉的相 關經驗,從中推論杜瓦傑理論在地方選舉上的適用性。最終,依據各變項間的 關係,提出研究架構,如下圖所示:

圖 3-2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繪製。

前述提及傳統觀點認為 SNTV 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將有利於小黨生存;大型 政黨在 SNTV 的複數選區中,於組織能力上所耗費的成本,將隨選區規模增加 而升高,這也是傳統理論認為該制度有利小黨的原因之一。但本文認為地方層 級的政治傳統亦是不容忽視的面向之一,尤其是將杜瓦傑的論點同時置於全國 性的選舉層級以及地方性的選舉層級時,地緣因素便可能影響最後的結果。例 如全國性政黨可能需要在特定選區與當地的地方派系進行協商或競爭的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況,因此,即使在相同的選區規模下,若候選人身處其政黨實力較強的地區,

那麼他們所能享有的地方政治傳統,也可能會多於其他相同選區規模下同黨的 候選人。換言之,同黨候選人間的選舉表現,極可能因地方政治傳統的不同而 有所差別。

除此之外,另一派學者則較強調政黨組織能力對選舉結果的影響,並提 出—SNTV 仍傾向於對大黨有利—的辯駁,他們認為配票和提名等政黨組織能 力的考驗並不只會發生在大黨中,若將小黨與獨立候選人視為一個聯盟,那麼 政黨不團結的困境將不僅限於大黨所有,甚至於,SNTV 選制對政黨設下的制 度限制,亦可由組織能力來緩解損失,且大黨在此項上的表現很可能優於小 黨。據此,本文試想既然政黨對於選制因素的因素可以藉由其組織能力加以回 應,那麼政黨是否亦可能藉此策略彌補選區政黨實力的不足?另外,本文認為 Cox 和 Niou(1994)將小黨和獨立候選人視作一聯盟,並認定其組織能力不如大 黨的論點仍有商榷,畢竟從 2018 年全台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中區域選舉的 結果中便可發現,小黨與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無論在得席率或席次紅利上 的表現皆存極大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從王中天(2008)的研究結果中亦可發 現13,當選區規模增加時,雖然大黨的選舉表現並未隨之下降,但政黨組織能 力的失誤率卻有漸增的趨勢,而政黨組織能力又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

故筆者試想,選區規模與政黨組織能力間的關係,可能亦會影響選舉競爭下政 黨的命運。

職是之故,本文將選區規模、選區內的政黨實力、以及政黨組織能力等可 能影響政黨選舉結果的因素,均納入分析之列,想藉此觀察杜瓦傑理論的適用 性,在中央和地方選舉上是否存在差別,並從中釐清各變項間的關係。綜合上 述文獻討論、理論推導,本研究建立三個主要的研究問題如下: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選人與小黨面臨的競選困境,明顯與大黨有所差別,亦是政黨競爭中值得觀察 的對象。值得注意的是時代力量在 2016 年立委選舉的表現明顯優於傳統小(親 民黨和無黨團結聯盟)黨,然而由於本文在分析政黨地區實力時是採用 2014 年的選舉資料,考量到時代力量在 2014 年得票率資料從缺的因素,以及親民 黨、和無黨團結聯盟等諸多小黨的政黨實力並非存在於每一個行政區,故而在 分析上,本文僅能將時代力量併入無黨籍和其他小黨的資料中。基於上述考 量,本文主要分析的政黨找要採三分類如下:國民黨、民進黨、無黨籍和其他 小政黨。

圖表 2圖 3-3 選區規模與得席率之折線圖(2018 年直轄市/縣市議員選舉)

資料來源:筆者使用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中 2018 年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區域選舉的 資料,自行整理繪製。

說明:在 2018 年總共有 26 個政黨參與直轄市/縣市議員選舉,其中僅 11 個政黨獲得席次,

而時代力量和親民黨在小黨中屬於獲席次較高者,其餘政黨之席次皆小於 5 席,基於這些小黨 在整體資料中比例過低的考量,在此圖中將逕自排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綜合上述,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將從選區的視角出發,探討不同選區規模 下,政黨競爭的態樣以及其在政治場域中勢力的消長。為回應選區規模如何左 右政黨選舉表現,以及選區規模、地方政黨實力和政黨組織能力對選舉結果有 何影響等研究問題,以下將列舉出本次研究假設和相對應的分析方法:

研究假設一:

政黨席次紅利會隨著選區規模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假設二:

政黨席次紅利會因其他政黨組織能力的失誤而增加。

研究假設三:

政黨席次紅利會因自身組織能力的失誤而降低。

研究假設四:

若政黨屬於地方政治傳統較弱勢者,其席次紅利會隨著選區規模的增加而 增加。

在第肆章中,本文首先將 2014 年全台直轄市/縣市議員選舉的選舉資料 依據行政區加以分類,藉由全台直轄市/縣市議員政黨的選舉結果,觀察各行 政區中不同政黨間實力的消長。接著,將依據王中天(2008)對政黨組織能力的 概念,分析政黨在不同選區規模下政黨失誤的情況。自此,各項變數之整體分 布態樣已趨明朗。到了第伍章,針對研究假設一至三,本文將利用卡方檢定的 方式,檢視不同選區規模對各政黨選舉表現的影響。隨後,為更進一步討論在 不同情境背景下選區規模的效力,本文嘗試對地方政治傳統加以控制,依據政 黨地區實力歸納出四種不同的地方政治傳統,並對 Sartori 所提出的矩陣模型進 行部分調整。在第陸章,除了建立多元迴歸模型,用以解釋選區規模、地方政 治傳統和政黨組織能力等因素對政黨席次紅利的影響外,亦借助模型之間的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較,釐清選區規模對政黨競爭的重要性。再者,憑藉把選區規模與地方政治傳 統做成交互作用項,推導不同政治情境下選區規模對不同政黨席次紅利的影響 力;冀望能以此檢驗研究假設四,並依據研究結果,最終提出一套新的模式,

用以解釋台灣複雜的政治生態。另外,在第陸章的多元回歸模型中,由於部分 特案因資料缺漏而被排除在模型之外,於是乎,在第柒章中會針對這些個案進 行討論,並從選區特性和政黨組織策略等面向對特殊案例予以分析。最後一個 章節,本文欲整合各項研究發現、提出本次研究之限制和未來值得進一步討論 的問題,期待能使杜瓦傑法則更趨完善,甚至於提供未來欲投身於地方選戰的 政黨或獨立候選人,提供若干競選資訊與組織動員的策略啟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肆章 地方政治傳統與組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