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政黨政治是當代民主政治運作的核心。當前學界的在政黨主題的研究傳統 仍離不開政府中的政黨、選舉中的政黨、以及組織上的政黨等主要面向(Key 1943),並且從這些主要研究面向上,進一步選擇更為具體的研究主題深入探 索。然而,從既有研究文獻的觀察來看,政黨研究固然可以強調政黨如何取得 職位、實踐政策、如何吸引選民支持獲致勝選,以及如何建立組織發展功能等 問題。這些文獻在討論政黨政策的實踐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政黨在選舉過程 中的表現所影響;或者,政黨的選舉表現,可能是其資源與組織能力1的運作結 果;又或者,政黨組織結構的發展與興衰,當然也會受到既有政策規範與民眾 態度的節制。換言之,在概念上可以區分政黨研究的三個面向,但在實際的研 究上三者息息相關,彼此之間難以建立清楚的邊界。本文的研究旨趣也來自於 此,一方面聚焦既有選舉制度如何影響政黨在選舉中的命運,另一方面也考量 政黨本身的組織結構條件,探究選區規模的大小如何影響政黨之間的勢力消 長,尤其是中國國民黨(Kuomintang, KMT,以下簡稱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TT,以下簡稱民進黨)兩大政黨競選策略的成 敗,以及對小黨發展的契機或限制又是如何。

整體來講,關於選舉制度如何影響選舉競爭主題的研究,研究的品質與數 量已經相當可觀。其中,杜瓦傑(Maurice Duverger)所提出的相關論點,雖然不 是最早提出,卻是被討論最廣的,後續的研究也都圍繞著他的論點進一步延伸 或修正。就國內的研究來講,同樣也是藉由杜瓦傑的相關論點來探索選舉制度 的政治效應,例如在 2005 年經第七次修憲之後,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從過去的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multi-member district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以 下簡稱為 SNTV)更改為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systems, 以下簡稱為 MMM),新的選舉制度如何帶來新的政治效應是學者非 常關注的焦點,除了對台灣政黨體系發展的影響之外,並有許多的跨國比較研 究,企圖瞭解選制改革在不同國家的作用(蘇子喬、王業立 2014;王鼎銘和 郭銘峰 2009)。

值得注意的是,2005 年的選制改革雖然廢止了立委選舉長期使用的 SNTV 制度,但此一制度並沒有在台灣消失,原住民立委選舉、地方議會的選舉,如 直轄市/縣市議員與鄉鎮市民代表的選舉制度目前仍然採用 SNTV 制度。可以 理解的,在學術社群與社會各界的關注上,或許是因為地方選舉的重要性不如 中央;又或許是研究者興趣之所在,使得 SNTV 制度在地方選舉的研究,遠遠 不如中央層級的立委選舉。而且在一般情形下,地方民意代表選舉所採用的 SNTV,其政治效應的理解也多援引立委選舉的研究成果,意即透過 SNTV 制 度下的立委選舉過程中,所得出的政黨競爭或是民眾的選舉參與等研究結論,

來解釋地方層級的政黨競爭與選民參與,這樣的引申應該是合理的,但卻仍有 不足之處。

首先,就數量來看,相較於 SNTV 如何影響立委選舉的研究,聚焦於 SNTV 如何影響地方選舉的討論相對不足,但研究數量少並不是表示研究主題不重 要。如同前美國眾議院議長T. O’Neill 經常被引用的一句話:「所有的政治都 是地方的」(all politics is local)一樣,政治上所有的活動幾乎都離不開地方因 素,了解地方的角色,才能對政治運作有一個全貌性的理解。例如,台灣的民 主化歷程中,地方層級的政治參與是非國民黨勢力在威權統治時期非常重要的 場域,而被使用在地方選舉的 SNTV 便直接影響執政的國民黨陣營與非國民黨 勢力之間的競爭,究竟 SNTV 是對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提供更有利的統治地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或者提供非國民黨人更多的政治代表性?對雙方的利弊得失是不是長期一 致,或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會有不同的作用?這些重要的差異都會影響台 灣民主發展的歷程與內容。

同樣重要的,若由全國性層級來看 SNTV 制度對立委選舉的影響,並進一 步將研究結果延伸到的地方選舉時,也冒著一個很大的推論風險:假定全國性 的選舉條件與地方性的選舉條件相同,因而可以透過全國性的選舉過程與結果 來了解地方。此種風險主要來自分析單元所造成的差異,在論及全國性的立委 選舉時,探索選舉制度如何影響政黨競爭與後續政黨制度的形成,都是以全國 性地理區域為對象,但是,當論及地方層級的選舉時,除非是地方層級所具有 的政治生態與全國性的政治生態一致,才可以參考全國性的研究發現來推論地 方性選舉,而此一前提卻是很少受到嚴肅的檢驗。更直接來說,當 SNTV 制度 被研究者指出具有某些特定作用,例如需要政黨在選舉時具有更大的組織能 力,以期做到適當提名(或防止黨內競爭);又如 SNTV 制度相對有利小黨的 生存等,這些研究發現主要都是以全國性的選舉為對象,至於這些研究發現適 用到同樣使用 SNTV 制度的地方選舉時,其產生的效果是不是一樣?如果不一 樣,則應該是哪些因素所造成?以及這些因素是否具有普遍性而需要被特別注 意?傳統概念上,SNTV 較有利小黨生存,這是源於 SNTV 具有類似比例代表 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以下簡稱為 PR)的特色,即選區愈大愈有利於 小黨的生存。不過,在社會科學中,事件的結果通常不是由單一因素導致,故 影響選舉結果的原因並非只有制度,競選過程中政黨若欲獲得最高的席次比 例,須排除重重挑戰,例如:選區規模限制下的提名、配票,政黨地區實力的 政治情境等(王中天 2008;徐永明、陳鴻章 2002;李錦河 1999),都是需 要逐一考量的因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選舉對於政黨來說宛如一場賽局,SNTV 制度便是已經制定好的遊戲規 則,政黨可依據自身條件,調整策略以擊敗對手。對小黨而言,因為政黨實力 較小,在面對提名與配票時,他們不必和大黨一樣耗費大量的成本,尤其在選 區規模較大時,小黨候選人僅需爭取到部分選民的支持即可當選,在此情形之 下,小黨獲得席次的門檻降低,也使得地方政治傳統2的影響力增強。於是乎,

傳統理論認為,在選區規模與政黨組織能力的作用下,雖然小黨所能運用的資 源,不如大黨豐富,可是凝聚力較高的特質,也使其比較不會出現在大黨中經 常看到的黨內競爭(intraparty competition)比黨際競爭(interparty competition)更 為激烈的情形(王業立 2016:78;王鼎銘 2011;Cox and Rosenbluth, 1993:

579)。在另一方面,SNTV 多樣的選區規模,雖然會增加大黨在追求最適提名 與均勻配票上的困難度,但過去的經驗證據也透露出,大黨若能透過學習經驗 將失誤率降至最低,妥善協調黨內競爭問題,憑藉政黨規模的優勢,仍舊可以 在選舉中獲得席次上的優勢地位(王業立 2016:134-147;王中天 2008;徐永 明、陳鴻章 2002)。換言之,選區規模較大也不一定對小黨有利,小黨如果 本身的實力有限,或者黨內協調選票能力不足;亦或者提名策略失誤等因素,

皆可能導致小黨得席率不會隨選區規模增加而出現上揚的情況。除此之外,政 黨地區實力3亦不容小覷,在特殊選區中,政黨地區實力究竟會對選區規模和政 黨組織能力的效力造成何種影響,此亦為本文關注所在。

2 「地方傳統勢力」是本文所探討的重要概念之一,該理論源自 Satori(2003)政治文化矩陣中的 政黨體系結構化程度,代表民眾對地方政治狀態的長期性認同。在本次研究中,將利用 2014 年直轄市/縣市議員的政黨得票率建立變數(即:地政黨地區實力,詳見第參章第一節)作為 判斷地方傳統勢力的指標。

3 本文用以檢測地方傳統勢力的變數,是利用 2014 年直轄市/縣市議員選舉中各行政區的政黨 得票率歸納而成。詳細資訊見第參章第一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