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SNTV 效應與台灣選舉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第二節 SNTV 效應與台灣選舉研究

利基於 Duverger 的傳統論點認為,複數選區的特性,使得選票轉換為席位 時,若選區規模較大,則小黨派在選舉的表現通常優於大黨;面對選戰,學者 們認為大黨雖然擁有強大的資源背景,但亦須承擔黨內協調的成本以及提名、

配票等組織策略上的風險(Sartori 2003:53;吳重禮 2002;謝復生 1992:16-23;

Taagepera and Shugart 1989:112-493;Rae 1971:96;Hogan 1945:13)。但 在另一方面,依據經驗證據,只要選舉制度不是純粹的 PR,大黨在選舉中的 整體表現仍優於小黨(黃秀端 2006;Sartori 2003:43-68;Lijphart 2003:85;

徐永明和陳鴻章 2002;Cox and Niou 1994)。因此,究竟 SNTV 如何影響小 黨與大黨的選舉命運需要更為細緻地討論,尤其是在地方層次的研究,在資料 分析與論述觀點的提出都有待加強。

針對 SNTV 如何影響政黨在立委選舉的研究為數不少,如聚焦於制度對政 黨組織能力面向的討論,以 Cox 和 Niou(1994)曾對 1980 至 1989 年台灣立法委 員選舉的研究為例。他們認為在 SNTV 下大黨仍具優勢地位的主要理由有四:

其一,競選過程中,小黨的提名或配票策略也會發生錯誤,在這些失誤下,大 黨同樣可以從中獲利;其二,若將所有反對黨視為一個聯盟,那麼小黨林立,

則可能近似於一種不團結的狀況,在此情形下,大黨反而具有聯合的優勢;其 三,對大黨較有利的選區規模規模(應選名額在 2-6 席位之間)仍是多數;其 四,執政黨(大黨)握有政策論述優勢。隨後,Cox(1997)又針對 SNTV 下政 黨席次比例性的問題加以延伸,希望以次比例性(sub-proportional)的觀點挑戰傳 統上所認定的超比例性(super-proportional),結果顯示在台灣和日本的案例上,

雖然大抵而言 SNTV 是屬於超比例性,但是大型執政黨取得席位的優勢仍然相 當明顯11

11 日本的自民黨和台灣的國民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針對在台灣 SNTV 選制下大黨較具優勢的現象,Cox 和 Niou(1994)認為這 起因於台灣選區規模和政黨組織能力。隨後王中天(2008)、徐永明和陳鴻章 (2002)於 Cox 和 Niou 的理論上,對政黨組織能力的概念進一步延伸。徐永明 和陳鴻章依據 1986 至 2001 年的跨年比較,提出民進黨在前期選舉的失利,極 可能是因為經驗不足,分析資料顯示,民進黨憑藉著經驗學習和政黨規模漸 增,在之後的選舉中,即便不具執政優勢,其在提名與配票的表現仍較其他小 黨或獨立候選人出色;王中天(2008)則對 Cox 和 Niou(1994)的論述進一步分 析,發現其他政黨的失誤、以及小黨或獨立候選人無法整合選票,是造成大黨 在台灣 SNTV 的選舉結果表現較佳的原因,且研究結果顯示,選區規模與席次 紅利之間不具線性關係。雖然王中天、徐永明和陳鴻章等人證實了選舉結果會 受到政黨組織能力的影響,不過就邏輯上來說,不具線性關係仍不等於兩者間 無相關性,這並不足以作為政黨組織與選區規模效應不具影響力的證據。以表 2-2 的分析結果為例,雖然無法從中觀察出選區規模與席次紅利間存在若干關 係,但是比較過選區規模與失誤率後,不難發現,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

兩黨在失誤率上,選區規模較小者(2 至 3),其失誤率明顯低於選區規模較 大者(國民黨:10 至 13、民進黨:16 至 17);另外,亦可從表中發現,兩大 黨的失誤率有隨著選區規模增加而升高的趨勢,此一趨勢雖然不甚明顯,也點 出了政黨組織能力是否作為某一變因,影響著選區規模對選舉結果的作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值得注意的是王中天、徐永明和陳鴻章等人的研究仍舊著眼於全國層次的 討論,承接本文前述有關選區結構性差異的觀點,選區因素很可能是造成選舉 制度影響力在全國性資料上不易觀察的原因,全國層次的討論容易忽略了個案 特性,使得選區規模影響力變得隱晦或不穩定。除此之外,歷經多次選舉,隨 著鐵票選區、艱困選區以及北藍南綠等選舉術語的出現,也可知國民黨與民進 黨已各自擁有以其為主場的選區,本研究試想,這可能促使台灣各地政黨間的 實力差距被拉大,某政黨甚至可能在特定選區具備近似於一黨獨大(one party dominant system)的優勢,而 Sartori(2003: 43-68)的矩陣模型是否仍可以適用並 解釋此現象也值得進一步探索。

目前台灣 SNTV 選舉制度的相關研究雖不在少數,但數量上大多聚焦於全 國層級的立法委員的選舉,透過選制的作用,比較全國性政黨,在全國層次的 選舉表現。然而,如前所述,杜瓦傑法則與後續的學者論點已經指出該法則更 適用於選區層面,不全然是要與全國層次來做推論,當特定地區的特性有別於 其他地方的政治傳統時,選區規模的作用便需要重新考量。同樣重要的,台灣 直轄市議員和縣市議員選舉乃是台灣選舉政治與政黨政治發展的出發點,

SNTV 制度也在此一層級的選舉有很久的實踐歷史,整體面貌所展現的的多樣 性與相對應的政黨選戰策略,使其在分析選區規模與政黨體系的研究更具優 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參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