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孩天生就知道如何將每一片思想與感受都編成故事的形式。16

~Vivian Gussin Paley (維薇安‧嘉辛‧裴利)

什麼是故事?

故事,什麼是故事?

馬一波和鍾華認為「從孩提時候開始,故事伴隨著我們成長,故事讓我們認 識世界,分辨美與醜、善與惡,了解對和錯的道德抉擇,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神話、

傳說是一個民族價值體系的最好表達方式。」17

Susan Engel 則認為:

故事就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描述,其中一定包含事件,而每個事件當中也 一定有人物、地點和活動,如某人在某個地方做某件事。除此之外,所有的 事情都是在某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但也許在另一段時間才被呈現出來。故事 有各種明確和不明確的感覺依序出現,彼此之間互有關聯,可能是因果關 係,或是幾件有共同主題的事情。(……)故事最重要的地方在於說故事的 人從這些相關的人事時地物中傳達他的想法,這可以部分從故事的敘述觀點 看出來,事件是透過某人的眼睛顯現的。18

16 《直昇機‧男孩:教室裡說故事的魅力》,Vivian Gussin Paley (維薇安‧嘉辛‧裴利),楊茂 秀等譯,成長文教基金會,1996 年,p.23。

17 《敘事心理學》,馬一波、鍾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年,p.19。

18 《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p.37-38。

林文寶認為故事是由一系列事件構成的,什麼是事件? 成一個傳奇的小孩長長的故事,所以她把故事說演稱為 storytelling。由此看來,

孩子在故事說演時,活動的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一種變化,更是一種行動,因為

現。但是也有幾個孩子,一直很清楚自己的故事發展線,我只要問:「然後呢?」

他們就會繼續把自己的故事說完。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定義的故事是,孩子親身體驗或想像的,其內容有開頭 卻不一定有結尾,是孩子說給老師記錄下來或自己書寫的獨自敘述與建構的故 事。

孩子為什麼要說故事──建立自我,故事具有塑造我們日常經驗的力量

我們說故事,因為我們必須這麼做。故事賦予我們人性。

~Arnold Zable22

人為什麼喜歡說故事?動物會說故事嗎?牠們怎麼說?我們的孩子為什麼 要說故事?根據許多專家學者的說法是:故事可以整理我們個人的經驗,把經驗 實體化,來建構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瞭解,以建立自我。例如,心理學家 Jerome Bruner 就認為「故事具有塑造我們日常經驗的力量。」23而 Engel 在《孩子說的 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一書的前言也提到:「我們所說的故事,和我們所聽過 的故事,會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這些故事把我們的經驗實體化,帶領我們超 越生活中的限制──到過去、未來,或者想像的世界。」24

所以,孩子用口語創造自己的想像世界或整理個人的生活經驗,想像和經驗 都有助於他們建構對周遭世界的瞭解,進而建立自我意識。透過這樣的互動,我 知道孩子的想法,也讓孩子信任我,孩子也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的想法,並瞭解自 己可能是怎麼樣的人,而這也更突顯說故事的重要性。

22 《從搖籃曲到幼兒文學─零歲到三歲的孩子與故事》,Jennifer Birckmayer、Anne Kennedy 和 Anne Stonehouse 著,葉嘉青編譯,心理出版社,2010 年,p.1。

23 《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學、生活》,Jerome Bruner,孫玫璐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年,

p.5。

24 《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p.11。

楊茂秀認為:

故事是整理經驗的典式。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帶著故事,有的人故事 長,有的人故事短,有的人故事有頭有尾,發展完整,有的人故事有頭無尾,

有的人故事無頭無尾,就中間一點片段,但是,不管如何,只要認真把自己 的故事說給別人聽,或認真聽人家說故事,都是對人最大的尊重,有了這種 由故事帶來的尊重,人與人之間,其他的一切,都容易多了。25

因而,不論孩子告訴我的故事有頭有尾,或有頭無尾,他們送我的那些故事 都是最棒的禮物,因為他們很認真的把自己的故事說給我聽,而我也很認真聽他 們說故事,我們對彼此表達了最大的尊重。

演故事是遊戲,也是行動

從故事說演活動開始,班上的孩子就成了故事之人──他們說故事,並將自 己說的故事扮演出來。我在教學現場發現:孩子熱愛演故事甚於說故事,他們會 問什麼時候演戲,而不是吵著我幫他們寫故事。孩子也不用我的指導即可自己構 想故事情節和對話。他們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放進故事裡。我認為把故 事演出來除了是遊戲,也是一種行動,我們的故事說演自此變成做故事,而且是 我和孩子們一起做故事。

孩子升上二年級後,我們繼續說演故事,孩子們開始製造音效,例如敲桌子 當敲門聲;拿道具,例如拿拖鞋當柴火升火,這些在一年級時比較沒有發生。

另外,進行故事說演後,我常思考裴利為什麼不要孩子互相碰到對方,以及 不用道具?累積一年的經驗後,我已經可以了解裴利為什麼如此要求了。

孩子在演戲時,會很入戲而忘我,如果有身體上的接觸,就容易發生推擠、

打人等事情,例如 2012.10.05 雷龍主動演鐵槌,要被兔子爸爸拿去打老鷹,雷龍

25《故事的呼喚》推薦專文〈說故事是一種送禮的行為〉,楊茂秀,遠流,2001 年,p.15。

就很用力槌打演老鷹的龍電的背,我雖大聲制止雷龍,但沒有處罰他,因為我知 道他是太入戲了。所以在進行演故事時,我們要一再提醒孩子不要碰到別人。

雖然孩子偶爾想用實物演戲,我仍要求他們假裝,儘量不要用道具,因為道 具會限制他們的想像力,尤其小朋友動來動去難免會碰到,有些道具會傷到同 學,而且準備道具需要花時間,在使用時會干擾演出,反而不利故事說演的進行。

不用道具,孩子就會把自己變成故事裡的各種物品,也許是一棵樹、刀子、鐵槌、

禮物和床等等,他們會發揮創意想盡辦法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