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敘說研究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敘說研究之相關研究

過去十幾年來,敘說和生命故事的概念逐漸在心理學、心理治療、教育學、

社會學、歷史學等領域的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儼然成為一種新的科學典範(引 自唐瑋,2005,頁 81)。追溯敘說研究的根源,與課程理論的再概念學派、後現 代主義及敘事治療有密切的關係(何粵東,2005,頁 59)。

再概念學派所提出的自傳、敘說和生命史的撰寫方式,為敘說研究提供了 方法;後現代主義的反敘事、不確定性、去中心化、與解構「再現」,豐富了敘 說研究的內涵;而敘事治療的解構與重寫生命故事,則有助於喚醒自我,尋找 個人內在生命的力量,為敘說研究在行動與實踐上注入了活力(何粵東,2005,

頁 59-60)。

本研究是以質性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希望透過二位研究參與 者的生命故事敘說,來探究其成長歷程。本節先就「敘說研究」做說明, 再解 釋為何要採用敘說研究中的「生命故事」作為本研究之架構。

壹、 「敘說研究」定義

要為敘說研究下定義並不容易,因為敘說研究是思考的新方向,它既是一 種思考的方向,本身又是一種方法,其豐富面貌自然難以一定義描述(何粵東,

2005,頁 55)。敘說研究者從「置身田野:走進故事之中」、「從田野到田野文本:

身處故事之境」、「建構田野文本」、「從田野文本到研究文本:賦予經驗意義」、

「建構研究文本」到「敘說研究的恆常關注」,此一複雜的實做過程,絕非一簡

表 9

國內外學者對敘說研究的定義

資料來源:部分整理自王政茹(2007)、張純子 (2009)

Crabtree 和 Miller(1999)認為敘說研究是一種研究的取向與方法(引自 王政茹,2007,頁 35); Lieblich, Tuval-Mashiach, & Zilber(1998)指出敘說研 究是站在現象學觀點來看個人內在的經驗世界,由敘說者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組

學者 對敘說研究的定義

Polkinghorne(1995) 敘說研究專指以故事形態描述人類行為的質化研究設計,是一種以 故事形態的論述在故事情節中,將事件與行動加以連結,再放入有 組織性的整體中,串聯事件與行動的情節形成概念式基模,可使單 獨事件的脈絡意義呈現出來。

Lieblich,

Tuval-Mashiach, &

Zilber( 1998)

敘說研究是站在現象學觀點來看個人內在的經驗世界,由敘說者以 自己獨特的方式組織經驗、重經驗、甚至賦予經驗不同的意義,呈 現出來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認同與身分。

Crabtree 和 Miller (1999)

織經驗、重經驗、甚至賦予經驗不同的意義,呈現出來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的 認同與身分(引自張純子,2009,頁 26)。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0)認為敘說研究是研究者將研究對象的某些生 活經驗運用語言文字,以「故事」的方式呈現,研究者再從這些故事的詮釋中 發掘其意義與歸納出道理,在學術上或實務上淬煉出過去未曾觸及的智慧結晶。

綜合上述,研究者嘗試以個人所見勾勒敘說研究的可能面貌為:敘說研究 植基於質性研究傳統,是一種研究取向,也是一種研究方法,具有時間性和情 節性的結構性質。

敘說研究站在現象學觀點來看個人內在的經驗世界,強調個體的生命歷 程、多元觀點的重要性,包括說者和聽者真實存在的情境脈絡及所處社會文化 脈絡的關係,以及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透過彼此不斷的互動與詮釋故事時所發 展出的意義、歸納道理,與在學術上或實務上淬煉出的智慧結晶。

貳、 敘說研究之理論脈絡—經驗的再現

Riessman(1993)認為進行敘說研究分析的研究者不只是將聽到的故事視為 社會真相,而是將所處理的經驗再次呈現,並以五種層次來說明敘說分析的理 論脈絡, 其層次順序為關注、訴說、轉錄、分析、閱讀五種(引自王政茹,2008,

頁 37)。分述如下:

一、 關注經驗:

即敘說者所注意到發生的事件、經驗,從而產生之意念或圖像之反射、回 憶及重組。在研究中,受訪者選擇說什麼樣的故事,以及研究者聽到了什麼,

三、 轉錄經驗:

錄音是使用於紀錄對話的方式,在將對話轉錄為文字時,研究者決定要呈 現出來的部分。轉錄其實就是一種研究者解釋的實踐。

四、 分析經驗:

研究者要辨別出敘說者每個階段的相似性,並形成一種總結與摘要,將每 系列的談話加以剪裁、拼貼,使其合於一個報告或理解其意義以及創造戲劇性 的張力。形式、次序、呈現的風格,以及如何安插訪談中所得到的生命片段,

均涉及決策的過程。

五、 閱讀經驗:

不同的讀者可能解讀成不同的經驗;即使是相同的讀者,在不同的歷史脈 絡下,也會產生不同的解讀,所以思考讀者與其解讀,是研究者進行敘說分析 所不能忽略的一環,而在故事說完之後,邀請讀者來閱讀並給予回饋是極為重 要且富價值的。

這五種歷程在進行經驗的分析與詮釋時是無數的循環歷程,不斷的反覆細 切、再三的咀嚼,然後慢慢的融入多重角度的資料、編織、修飾、點綴、最後 才焠煉出主軸概念(林怡呈,2009,頁 137)。

參、 為何採用「生命故事」

教育研究的對象是有思想、會隨著人事物的不同而隨時改變的人,所以研 究就不應該只是研究者坐在書桌前,將在檔案裡的一些資料加以整理或將一些 數據資料加以比對的文字堆砌而已,而是研究者自我學習與自我體驗的一段歷 程。

敘說研究是一個令研究者心動的研究方式,不管說故事、聽故事或寫故事,

都是研究者所深深喜愛的,因為研究者認為「故事」不只是「故事」,它連結並 通往另一片廣大的生活經歷與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透過「故事」,我們得以有機會更理解自己或別人的世界,瞭解自己或別人 得以「存有」的歷程,進而對彼此產生「尊重」,讓自己與社群處於不斷變化生 成的狀態。

研究者在思考使用什麼樣的研究方法才得以為回答自身研究問題時,確實 花了一番功夫。

研究者認為質的研究精神最符合自己的觀點,因為質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 會持續對研究者的心智做出啟發與挑戰,而其中的敘事心理學取向研究方法,

對於生命的書寫與敘說,除了讓研究者貼近與理解研究參與者的經驗,幫助研 究者及參與研究者在互動中發現意義、找到自我、療傷止痛,並激盪出豐富的 意義外,也是最能夠協助研究者回答研究問題,因此決定採取生命故事敘說的 方式來探索本研究議題。

敘說研究是瞭解經驗的一種方式,它是由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隨著時間的 流逝、不同人物、場景、在一個或一連串的地點,並且在與環境的社會互動中,

所建立起來的。因此,敘說研究是站在現象學觀點來看個人內在的經驗世界,

強調個體的生命歷程、多元觀點的重要性,由敘說者以自己獨特方式組織經驗、

重整經驗,進而賦予經驗不同的意義。

我們除了從個人的內心世界、外在的環境與時間的變化來探求經驗對個人 的意義、個人與社會的互動及時間的連續性外,還要加上場所與情境。敘說研 究能讓研究參與者可以經由經驗與意義再次建構的方式,了解其自身,可以有 機會重新審視自我,進而對於目前學習情境和挑戰有所能與行動的動力與方 向,也能讓研究者貼近與理解研究參與者的經驗,讓研究者及參與研究者在互 動中發現意義、尋找自我、療傷止痛,並激盪出更多更豐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