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將研究參與者界定在真正參與此研究,並賦予研究價值的對象,基 於研究者對 ADHD 兒童成長經驗及其對自我概念的好奇,以及我自身對於了解 ADHD 學童的自我概念的需求,因此邀請小偉與小傑為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

請他們分享其生命故事、經驗和觀點。

此外,研究參與者還包括我自己,研究參與者除了身為研究工具的一環外,

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小偉的媽媽、兩位研究參與者學校的老師,研究參與者將帶 著三重身份來投入研究。以下將分別就研究參與者/小偉、小傑,及研究者/媽媽、

教師三部份來加以說明。

壹、 小偉

小偉目前為台東縣國小四年級的男性學童,一年級經基督教醫院兒童身心 發展科醫師鑑定為 ADHD。二年級起開始服藥,因藥物之副作用嚴重影響其食 慾、睡眠,造成體重過輕,四年級開始停藥。

小偉為家中第二個小孩,有一個哥哥,爸爸是金融人員,在銀行上班,媽 媽為國小教師。小偉原本住在彰化,四年級跟著媽媽搬到台東外婆家居住,主 要照顧者為媽媽。

茲將小偉家系圖整理如圖 3:

圖 3 小偉家系圖

大阿姨

外公 外婆 爺爺 奶奶

媽媽 爸爸

哥哥 舅舅 小阿姨

小偉

姑姑 嬸嬸

舅媽 姑丈 叔叔

貳、 小傑

小傑目前為台東縣國小四年級的男性學童,三年級時經馬偕醫院身心發展 科醫師鑑定為 ADHD,三年級上學期開始服藥,但斷斷續續,最後因服藥產生 不舒服感,故於四年級下學期停止服藥。

小傑是家中第二個小孩,有一個姊姊,父母在他一歲多時離異。小傑原本 與爺爺、爸爸和姊姊住在台北,四歲時跟著家人搬到台東居住。剛搬到台東時 小傑的爸爸原是砂石車司機,跟小傑住在一起。小傑一年級時爸爸改當遊覽車 司機,住在花蓮,每一到二週回家一次,小傑平時生活起居由爺爺照料。

茲將小傑家系圖整理如圖 4:

圖 4 小傑家系圖

爺爺

爸爸 姑姑

小傑 姑丈

姐姐

茲將小偉與小傑的基本資料整理成表 10:

表 10 基本資料表

研究參與者 小偉 小傑

性別

年齡 11 歲 11 歲

家庭背景

兄弟姊妹個數

出生次序

種族 閩南 閩南

父母 教育程度

大專 高中

研究所

父母 職業

銀行人員 遊覽車司機 教師

家庭所得 12 萬/月 5 萬/月

家庭結構 雙親 單親、隔代教養

主要照顧者 媽媽 爺爺

學前教育 三年(私立托兒所) 一年(國小附幼)

CPM PR48 PR5

用藥情形 二年級上學期開始服藥 四年級上學期停止服藥

三年級上學期開始服藥 四年級下學期停止服藥

參、 研究者/媽媽、教師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就是研究工具,所以研究者的專業素養深深影響著 研究的品質。若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就進入研究領域,這樣的研究結果會令人質 疑其效度與信度。

研究者年齡 43 歲,已婚,育有二子,為國民小學現任教師,有二十二年的 導師及十七年認輔老師的工作經歷,除了每年參加「輔導知能研習」,以增加自 己的諮商輔導的技巧與專業能力外,於每次的輔導歷程之後,會不斷地反省與 修正自己;努力的參與有關 ADHD 的研習,如:ADHD 鑑定標準、行為管理、

教養原則、用藥須知等課程、閱讀相關書籍,以增進覺察的敏銳度,也藉此排 除個人主觀的刻板印象。

研究者目前為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生,於研究所修課期間,曾經修 習過「質性研究」的課程,並且參與過訪談經驗與資料分析的練習;也利用假 日研修「特殊教育研究」;並經由指導教授指導研讀了:混合方法研究導論(原 文作者:J.W.Creswell ﹠V.L.Plano Clark,謝志偉、王慧玉譯,2010)、敘說探究 的第一堂課(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潘淑 滿,2005)、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 Narrative Therapy(原文作者: Jill Freedman,易之新譯)、探索敘事治療實踐(尤卓慧、岑秀成、夏民光、秦安琪、

葉劍青、黎玉蓮,2005)、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原文作者:Larry Cochran,黃 素菲譯)等書。綜合上述,我的專業與能力,可以勝任此研究。

本研究的特殊之處在於研究者本身除了在研究場域中擔任具學術背景的研 究員,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其中一位受訪者的媽媽,因為媽媽的這個角色,研究 者和受訪者可以很快的建立關係、進行互動,因此受訪者將能給予研究者更大

由於研究者為研究場域中的老師,平時有更多時間觀察及接觸兩位受訪 者,也因為經常見面,有更多時間與受訪者互動並建立親密關係,讓受訪者更 願意說出心理的話。但研究者仍會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研究過程中是以 研究者來面對研究參與者,而非老師對學生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