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創新意願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教學創新意願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教學創新意願理論與相關研究,分成四部份,第一部份探討 教學創新的意義;第二部分探討教學創新的層面;第三部分探討教師教學創新 能力的內涵;第四部份探討「社會支持」、「社會認知」、「組織認同」、「教 師教學創新意願」之交互作用關係。茲依序分述如下:

一、教學創新的意義

「創新」(Innovation)的定義最早是從經濟學而來。創新一詞最早是由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德(Schumpeter)提出,源自拉丁文 Novus,本來的意思 指介紹某種新的事物,或新的觀念,但熊彼德以經濟學的角度將創新定義為:

「運用發明與發現,促使經濟發展的概念」,先有發明與發現、才有創新,這 樣的概念影響著之後的學者(游弋姍,2006)。在知識、資訊快速發展的世代裡,

創新已了成各行各業的一種趨勢。在教育上,「教學創新」、「創意教學」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教學創新」是代表突破傳統教學方式最常被提及的三個名詞,國內學者(廖 靜馥,2003)就指出教學創新的教學類型中有一部分稱為創意教學,但創意教 學比較強調獨創性(originality),因此要探討「教學創新」 仍必須試著瞭解「創 意教學」,創意教學是教師創造力的發揮,而教師發揮創造力則有機會產生 教學創新。然而,若就三者的定義來看,狹義地說,教學創新比較偏向是運用 他人或自己已發展出的新教學觀念、方法或工具,而創意教學則較偏向指運用 自己發展出能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或工具;而廣義地說,教學創新、創意 教學與教學創新在意義上有許多重疊之處(王秋錳,2004;林偉文,2002;李孟 娟,2007;游弋姍,2007)。茲將國內外各學者對於創新的定義整理如表 2-5-1:

表 2-5-1 創新的定義

學 者 年份 創 新 定 義

Robbins 2004 創新是一種新的意念,此意念可用來提升某項產品、過程 或服務之效能。

吳思華 2002

創新是由天賦的創造力產生創意,將創意實際付諸實行,

創立、創造出新的東西,指的是將創意形成具體的成果或 產品,能為顧客帶來新的價值,且得到公眾認可者。

張寶誠 2002

創新是一種持續的過程,而不是一帖救急的速成良方,創 新的範圍擴及策略、人才資產整合、文化再造、技術研發、

組織重整及管理制度的建立等。

羅綸新 2003

創意教學是教師自身發揮個人的創意,施行於教室內的實 際教學行動;亦是一種啟發式教育,兼顧高層次的認知領 域,著重於多元知識技能的比較、評鑑、綜合、分析及應 用等。

詹志禹 2003 創新通常不只是要求前所未有的變化,而且經常同時要求 更好、更有價值。

吳曉川 2003

創新是淘汰舊的東西,創造新的東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 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事物內部新的進步因素通過矛盾鬥爭 戰勝舊的落後因素,最終發展成為新事物的過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綜觀各學者對於教學創新的定義,現今的教師教學不再講求一成不變,也絕非 以往固定式的教材及教法能夠適用於所有學生。因此,本研究認為教學創新是教 師在教學上為迎合學生的個別需求與自己的教學需求,能省思、設計並運用新的、

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活動與評量方式,善用各種教學資源,來提升本身的教學及 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教學創新的層面

教學創新雖然是強調變化、創造,但並不是盲目的變動、改變。為了因應快 速變遷與資訊爆炸的社會,學生要面對諸多的衝擊與挑戰,所以教師必須改變舊 有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活動設計方面都要求新求變,採取 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與方法,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獨立學習、多 元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李端華、徐新逸、吳美金、陳貞君、郭曼娜,2004)。然 而,教學創新強調由傳統的教學至教學革新、由個別教學至個別化教學、由集體 教學至適性化教學、由個別化教學至群性教學,此種教學發展的趨勢同時代表教 學方法的轉移(林進材,2000)。因此,教師在教學的各層面上必需有所創新,以 下就教學創新的層面說明,整理如表 2-5-2:

表 2-5-2

教學創新的層面

學者 年份 教學創新的層面

高強華 2002

教師應針對以下五大層面來思考教學創新的問題:1.教學 目標的選擇與決定;2.教材內容的增刪與詮 釋;3.教學方 法的多元與適性;4.學習策略的運用;5.學習評量的多元 規準。

吳靖國 2003

教學創新的內涵分為以下三大面向:1.思維上的創新:是 教學哲學、教學理念上的改變;2.規制上的創新:是課程 規劃、師生互動上的改變;3.材料上的創新:是教材教具、

硬體設備上的改變。

高強華 2002

教師應針對以下五大層面來思考教學創新的問題:1.教學 目標的選擇與決定;2.教材內容的增刪與詮釋;3.教學方 法的多元與適性;4.學習策略的運用;5.學習評量的多元 規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2-5-2

教學創新的層面(續)

學者 年份 教學創新的層面

吳雪華 2005

教學創新分為以下五大層面來探討:1.教學理念 和思維上 的創新;2.課程與教材內容上的創新;3.教具和教學媒體 設備 上的創新;4.教學方法或策略上的創新;5.評量方式 及技術上的創新。

馬世驊 2006

教師教學創新實施的六大層面,分別是:1.教師創新能力;

2.班級經營創新;3.教學內容創新;4.教學方法創新;

5.學習策略創新;6.評量方式創新。

李孟娟 2007 社會領域教師在教學上的教學創新,分為四個層面來探 討:1.教學理念;2.課程教材;3.教學活動;4.教學評量。

游弋姍 2006

教學創新行為分為四個層來探討:1.教學準備:分為課程 設計、環境佈置與教學資源的收集;2.教學活動進行:教 學媒體使用、教學方法與師生互動;3.教學評量;4.教學 回饋與省思。

蔡孟芳 2008 教學創新歸納為四個層面來探討:1.課程與教材;2.教學 策略;3.教學評量;4.教學理念。

綜合諸位學者對於教學創新所提出層面來看,教學創新所包含的層面相當廣 泛,當中以「課程教材」、「教學方法」、「教學評量」及「教學理念」四個層 面出現的次數較多。

三、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內涵

王涵儀(2001)指出,教師教學創新行為可以表現能力如下:(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歷程;(三)課程設計;(四)學習評量;(五)教室環境布置;(六)班級氣 氛;(七)人際互動。

史美奐(2003)將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歸納以下四點:(1)有效教學及教師專業 精神的創新;(2)教學能力、班級管理及教師專業之能的創新;(3)研究進修、發 展性教學輔導及教師專業成長的創新;(4)教師評鑑及教師專業自主的創新。

王聰宜(2005)將教學創新行為的具體表現分為四大面向:(1)課程教材設計;

(2)教學方法或策略;(3)評量方式;(4)班級氣氛經營。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姜菁華(2006)認為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內涵如下:(1)教學思維;(2)教學策 略;(3)課程教材;(4)教學評量;(5)教學資源。

綜合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可知,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內涵層面很廣泛,各個 研究者基於不同的研究動機、目的和工具的不同,所注重的層面也會也所差異,

依據以上各層面中,本研究以澎湖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將可能影響教師教學 創新意願之因素範圍鎖定以「教學理念與態度」、「課程教材與設計」、「教學 行為與能力」三個面向探討。以下分別論述之:

(一)教學理念與態度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來臨,教師的教育理念必須加以轉化,而為了有效解決教 師在教學實務上所面臨的問題,教師必須持續不斷地自我省思、學習或進修,培 養自身具備行動研究的能力,以落實自我的專業成長,並且導引學生進行有價值 的學習。林進財(2004)強調教師教學創意的應用首先觀念要適時調整,以開放的 心胸接納新穎的理念、策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優良教師的特質,如豐 富想像力、創造力、熱情、誠正等將有助於教學創新、提升教學效能(許藤繼,

2003)。教師從事教學創新應有以下的體認:(1)教師的自我反省是教學創新的動 力,教師也必檢討教學的方法與內容,多聽多看採用新的思維來調整並創新;

(2)教學活動應能符合教育規準:即要和價值性、合認知性、和自願性(林奕民,

2003)。

(二)課程教材與設計

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全面改革,課程與教材強調開放與統整,教師應重視學生 先備知識與生活經驗,配合學生個體差異、學習需求,來設計生活化、應用性的 課程教材,並且透過知識內化與統整,來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以及主動學習的精神,以適應未來日新月異社會生活。學者羅倫新(2003)指出認 為要不斷創新的教材與內容,使教學內容豐富、有創意、有變化。課程與教材內 容上的創新,必須在課程的規劃、設計上、教材內容的選擇都須注重開放與統整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的原則,不要讓學生的學習很零碎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帶得走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 能力。

(三)教學行為與能力

九年一貫各學習領域教學法多樣化,教師應能活用各種教學方法,善用各種教 學資源,如運用資訊科技、社區的資源和家長的協助與參與來輔助教學,可使教 師在進行教學創新上有更大助益。此除之外,也要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以學生為 主體,鼓勵學生勇於提出所發現的問題,與學生之間保持良好的互動,使之願意 更加努力學習、求知。學者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的主要方法就是「疑」、「動」。

所謂「疑」是只要用創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斷思考、探尋、實踐、修正的循環,

這個過程能讓學生自我進行創化;而「動」就是讓學生「做中學」,不斷修正自 己,創化意義。新時代的教學所呈現的形式是多元的,教師應觀察學生的需求,

給予適時的協助,以提升學生學習效能(許藤繼,2003)。

(四)「社會支持」、「社會認知」、「組織認同」、「教師教學創新意願」之 交互作用關係

教學創新對教師而言,可以說是一項具有相當挑戰性的工作。每一位教師在 進行課程準備時,除了必須考量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程度等教學相關因素

教學創新對教師而言,可以說是一項具有相當挑戰性的工作。每一位教師在 進行課程準備時,除了必須考量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程度等教學相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