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澎湖縣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教學創新意願之研究。本章 節共有六節:第一節是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與假 設;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釋義;第六節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社會不斷變遷中,學校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從教改到 12 年國教上路,

政策在改變,教學現場也隨之修正內容並改變教學策略,由於現階段臺灣的學生依 舊仍無法擺脫紙筆測驗的束縛,但真正能伴隨學生一輩子的能力才是老師們最為 關心的,教學創新是教育單位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教育政策之一,主要是希望藉由 教材教法、課程和傳統思維的突破,啟發學生能多元思考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可 以帶著走的能力,以適應未來變化快速的時代(張仁家、葉淑櫻,2007)。為了突 破現況與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創新刻不容緩,就像有些以 iPad 融入課堂做 行動教學,還有目前令人最感興趣的翻轉教學、學思達教學法等,都一再地顯示 老師們勇於革新教學模式。

在這個時代,現今臺灣教改應立即培養青少年幾個最重要的關鍵能力:能靠 自主學習新知的能力、能夠面對未知變局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能 夠表達行銷自己的能力(葉丙成,2015)。「教學需要創意」近年新加坡也開始 致力於創造力的提昇,在課程上進行一系列的思考課程(Thinking Program),

希望能夠促進學生的批判思考、創意思考與自我調節思考等能力(鄭英耀、王 文中,2002)。此外,美國、日本、中國大陸與香港亦十分強調創造力教育的 重要性。

創辦臺灣均一教育平臺的方新舟董事長曾歸納翻轉教學的關鍵有三,第一是 把學習權還給學生,第二是讓學生的天賦自由,第三是因材施教(李佩芬,2014)。

第一章 緒論

教師透過運用新奇的、原創的或發明的教學方法,有計畫的尋求資源的支持,並 將創意展現於教學情境中,希望透過創造性的教學計畫,加以適當的技巧靈活應 用於教學上,使課程更加活潑有趣,其目的在鼓勵學生創意的表現,以增進創造 才能的發展,然而教學創新即是教師創造力的發揮,綜觀世界各國對於創造力 的重視,不論從學術的研究與討論、教育政策的檢討與修訂,均結合民間與政 府的力量,在追求創新的道路上競相開跑。周宏室(1994)認為教師要依據學習 的各種原則,在教育目標下進行有計畫、有目的及有效的教學策略方法來指導學 生學習。學校體育是學生的教育課程科目之一,學生有權利正常實施體育活動,

它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健全發展,更能增進同儕之間的友誼;因此,學校體育課教 學若能正常化、樂趣化則能影響學生積極從事體育運動,反之,可能導致學生終 身排斥體育運動而影響身體健康。對以上所述,教學創新是現今教學重要趨勢,

更是現代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大挑戰。因此本研究想要探討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教 師教學創新意願的重要性及現況,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教師是校園中的靈魂人物,老師的言行舉止深深影響著學生。國家的希望 在教育,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教師素質的良窳也直接影響了教育的成敗。

教育人員應該了解並接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必須具備電腦網路的知能、實 施創意的教學,而行政體系更應提供創意的教學與學習環境,以共創「知識社 會」的美好未來(林天佑,1999)。身處於教育變革的時代,教師所背負著教育 使命工作壓力有別於一般的工作,除了要因應社會的變遷觀念要隨之改變,教師 的教學方式也應與時俱進;教師的教學成效與教學創新策略,對學生學習有所 助益,從教師行為與學生成就的關係中可得知。

教師的工作非一人單打獨鬥,而是來自於教學夥伴的經驗分享、回饋、交流,再加 上學校直屬長官與行政的支持,讓個人在追求更精進的教學有強力後援;面對各種教學 上的問題時,社會支持對人具有正向的意義,可以讓個體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

被需要的,透過社會支持可以讓個體感受到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當個體遇到困難 時,也可以透過社會支持網絡尋求實質協助與精神支持,讓個體有足夠的能力面

第一章 緒論

對困境,並解決問題。學校氛圍之良窳關係著學校效能之優劣,如學校氛圍良好,

成員浸潤其中,深受影響,其工作潛能較易發揮;反之,學校氛圍不佳,成員浸 淫潤其中,易受感染,其工作動機難免受到抑制(陳俊佑,2009)。教學創新的 影響因素涵蓋了教師本身的內在動機、知識、特質以及外在環境等層面,彼此之 間是一個交錯綜雜的體系,也因此使得教學創新的實施成效相異(李孟娟,2007)。

因此本研究想要探討社會支持(校長與同事)在學校創新氛圍對教師教學創新意 願是否有顯著的影響,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教師人格特質指的是每一位教師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所形成的持久 特性,受到成長過程、環境、教育等因素影響,是內在心理與外在行為表現,每 一位教 師所 擁有 的獨 特性與 差異 性。 美國 成人教 育之 父 Malcolm Knowles

(1913-1997)把自導學習定義為一種歷程:「個體在有他人或無他人幫助的情 形下,由自己發動,而後自己診斷學習需要、形成學習目標、尋找學習所需要的 人力及物力資源、選擇及實施適當的學習策略,以及評量學習結果的歷程。」教 師個人自我導向學習對教學創新的影響學者們紛紛注意到創造力的發生或創造 產品的出現,並不能單從創造的個體來看,個體能否產生創造產物,也受到所處 環境與文化的影響,環境扮演著孕育、促進或抑制的功能。教師必須要不停地學 習和成長、需要教學創新,才能建立專業地位及增進學生學習效能,才能跟得上 時代的進步,最終達到「追求卓越,提昇教育品質」之優質教育的目的(蔡孟芳,

2008)。當教師在工作上擁有相當強烈的內在動機時,對事投入專一、樂意面對 挑戰,同時也追求高度的自主之際,對於教師自身的教學及生活具有正向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想要了解在國小教師個人自我導向學習中,對於教學創新意願是否具 有顯著影響,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學校是一種正式的組織,是師生的組合,而為了提升學校組織運作的效能,

強化師生對團體的歸屬知覺是很重要的(Ashforth & Mael, 1989)。近年來,知 識管理理論的研究發現,組織中成員的分享與合作,對於組織中的創新具有重要 的影響,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的重要,受到一致的肯定,在知識管理之

第一章 緒論

中,「知識的分享與合作」是重要的關鍵;研究結果指出,教師與組織是校園當 中最有利於創造力教育發展的兩個條件,包括了教師熱愛教學的動機、專業成 長與創新教學等教師本身的條件,以及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校園氣氛、進行系統 思考的學校組織與鼓勵創新的學校領導等屬於組織的條件(吳武典、陳昭儀,

2001;詹志禹 2003)。此外,許多組織創新的研究也發現,組織中的合作,是 促進學習與創新的重要機制,透過合作使知識有更深度整合與異質交流的機會,

因而促進創新的發生。

個人在團體或組織中認同感是個人的心理傾向,對於自身的角色產生肯定及 歸屬感,甚至進而用行動表示支持。Senge (2000)認為,要使學校能不斷創新,

學校要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其中,組織及其成員將學習、自我超越視為重要 目標是關鍵的因素之一。教師對學校認同感在透過接納學校文化、參與學校活動 及認同其教育目標與價值等,從而覺知自己是此組織中的一份子,願意為學校相 關事務努力奉獻,達到情感上的確認。因此本研究想要探討國小教師對學校認同 感與教學創新意願之間關係是否具有顯著的影響,為此研究動機之四。

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上的一組群島,也是臺灣的附屬島嶼之一,由 90 個大小 島嶼組成,總面積約為 128 平方公里;全澎湖共有 37 所小學,以學校規模僅馬公市 部分有三所超過 20 班,二所超過 10 班學校的規模外,其他都為六班或六班以下規 模學校;由於少子化的衝擊,離島或偏遠地區招生不易,有些學校逐漸走向併校;

另外,有些遠在二、三級偏遠的學校沒有配置專任體育老師,而健體領域由非體育 專業背景的代課老師兼任也不少;研究者想瞭解澎湖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 教學創新意願之現況,進而作為在教學創新上的突破,以提升澎湖縣國小教師在健 康與體育領域專業成長。

第一章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