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創新與電子敎科書融入教學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3-4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教學創新與電子敎科書融入教學

一、教學創新

為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的認知、教學創新接受度、資訊素養、資訊融入教學的關 注階層與資訊融入教學行為。

在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之相關文獻加以整理,當有改革引進時,並不是所有的人 都會採納,即使這項創新是特別為他們而量身定做的,也要視個人對創新的接受度為 何,才能決定是否對此個體產生了影響。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也是教學創新的一種,因為將電腦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標 還未達成,對於教學而言,使用資訊科技仍然是一新的行為。相對傳統教學方法與教 學工具而言,電腦等資訊科技無疑是一教學新利器,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說是教師 將科技運用於教學的創新產品。創新性係為個人使用新事物關鍵因素之一;教師創新 性越高,越能運用新觀點與新教法於教學。

綜上所述,為打造創造力國度,政府部門提供資源協助教師進行教學創新,而教 師的教學創新行為即是良好身教楷模,為學生示範了創造力的運用。從相關研究也顯 示教師的創新性或教學創新行為,影響創意產品的產生和教學科技的接受度。而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行為是教學創新的展現。

二、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障礙

教師不情願將電腦融入他們的教室教學中,其中絕大多數並不是因為他們畏懼科 技,因為他們都有使用電腦的習慣(Cuban, 1999)。教師覺得科技是行政人員強迫他們

接受,亦會引起怨恨,而且關於軟、硬體的設備經常是由行政人員決定,沒有考慮到 教學上的需要及實行。各項因素,都是讓教師們不將科技融入語言教學的原因,但是 如果學生們會因教室科技的使用而獲得益處,那麼教師們就該努力去實行。網際網路 提供自我導向學習的機會。然而教師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在網絡的世界中,教師的 角色依然重要他們必須更努力使得計畫能成功。

三、影響電子敎科書融入教學之相關

由以上文獻可得知,資訊科技可視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以增加教學的效率與效 果,資訊融入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許多限制,開創了不同的教學形態,而且資訊融 入教學不但可以協助教學與學習的進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張國恩,1999;Dwyer, Ringstaff & Sandholz, 1999),而在外國語言的教學方面,電子教科書更是可以增加師 生互動、加強聽說方面的訓練。Ellis (1974)曾說過:「思索電腦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 色為何,所強調的不是電腦,而是教育。」同樣的,資訊融入教學所強調的並不是資 運科技,而是教學(黃燕芬,2003),何榮桂(2002)指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考 慮下列三點:

1. 是否能改進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2. 應視教材內容的性質而定。

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發生於教學歷程中之任一階段。

張國恩(1999)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有三種:1.電腦簡報的展示;2.電腦 簡報的展示;3.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在電腦輔助在教學上,其為電腦提供不同於一 般以人為媒體的影像與聲音,可以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進而提升學習的專注與興 趣(鐘樹椽,1995);何榮桂(2002)認為,所謂電腦輔助教學就是「一種直接運用電腦 交談模式來呈現教材,並控制個別化學習環境的教學過程」。電腦輔助教學應用電腦 之特性,為教學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或環境。在傳統的電腦輔助教學上,只是簡單的 將教材結合了圖片文字,不過受到技術上的限制,因此成效有限。不過在現今強調資 訊融入教學及資訊日新月異快速進步的教育環境裡,也隨著網路普及程度和快速的發

展,利用網路進行教學交流將是日後教學上的趨勢。現今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則能透 過網路來執行,如:Powerpoint、Flash等,經由網際網路更可克服平台的限制,任何 平台只要連接網際網路即可使用,並且能隨時更新。(林宜蓁,2009)認為教學者以電 腦當作教學媒體,來協助教學者進行教學,協助學生進行精熟學習或是個別化的補救 教學。

縱合上述,電腦輔助教學可以說具有下列功能:1.電腦輔助教學可以透過反覆練 習而增強學習效果。2.電腦輔助教學是寓教於樂的一種輔助教學。3.電腦輔助教學可 透過模擬性的教學,達到真實性的教學效果。4.電腦輔助教學是以電腦幫助解決問題 的教學(林宜蓁,2009)。然而,電腦輔助英語教學也有其限制,如電腦設備的問題和 學習者需具備基本電腦常識;學習者缺乏和其他學習者互動的機會。在評量方式的實 施上,對於英語教學而言,包含聽說讀寫,就電腦輔助教學來說,提供了聽和讀的功 能,但若要為學習者的聽說和寫進行評量,則還是需要紙本或是面對面口說的方式來 進行。

在網路中,有許多教學上的資源可供教學者使用。教材的多樣化,可以讓教學者、

學習者,依照自己的需求,進行搜尋。尤其是對於英語教學資源不足的偏遠的區域,

更可以利用網路中的資源運用在教學上(林宜蓁,2009)。網路資源,結合了多媒體的 特點,提供多樣化和互動式的教材。然而,網際網路運用在英語教學中也有其限制。

在課堂上,教學者和學習者的面對面互動有可能因為使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而減少。而 英語活動多樣化也跟著減少,因為網際網路的使用,師生互動機會減少,也就直接影 響了課堂活動的實施。

若以資訊科技本身的特性來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邱貴發(1990)認為,電腦整 合教學是將電腦融入課程、教材、教學及學習之中,使得電腦成為教學環境中不可缺 少的工具。顏龍源(2000)提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所用的各 項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的、適切的置入各科教與學的過程中。王全世(2001)則將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定為: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

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 分,並能延伸地是資訊的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地點尋找問題的解答。

此外,

Goldman (2002)提出了8項科技在學習上所扮演的角色,分別為:

1. 資訊來源(as information source):將科技是為接近及使用資訊的工具,然而應注 意:資訊並不等同於知識,下載也不代表學習。

2. 課程的一部分(as curriculum area):將資訊科技視為課程的一部分,學生學到日後 工作上所需的技能,具備一定程度的電腦素養。

3. 溝通的媒介(as communication media):如電腦媒介中界溝通(CMC)。

4. 啟發思考的工具(as thinking tool):將電腦視為項鉛筆那類幫助人類思考的文具。

5. 營造學習的環境(as environment):為了要理解這個世界,因此須創造它,營造建 構是學習的情境。

6. 學習的伙伴(as partner):將科技視為認知的伙伴,彼此關係親密且即時。

7. 鷹架作用(as scaffold):將科技視為學習的鷹架,幫助學習者發展進測發展區。

8. 觀念的改造工具(as perspectivity toolkit):經由與他人的溝通交流,拓展自身的視 野。

Moersch (1995)的研究指出資訊融入教學可分為七個層級,每位教師依其運用資 訊科技的情形而分屬於不同的層級,而越往高的層級教學的重心也逐漸轉變為以學生 為中心,其架構如下:

1. 未用(non-use):教師的教學仍然以傳統的教具為主(如黑板、投影機等),並未使 用到新興的資訊科技。

2. 覺察(awareness):教師及學生只在電腦教室中使用電腦,教師的教學與電腦的應 用只有少許的關連。

3. 探索(exploration):使用資訊科技來補充教學,將電子資訊科技視為教學計劃中的 額外資訊或練習機會。

4. 注入(infusion):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資料庫、試算表、繪圖 軟體、文書處理等工具來處理資料;或利用網路的通訊機制與它校分享資料。

5. 整合(integration):教師針對課程主題或概念衍生出的真實問題,讓學生利用各種 資訊科技來分析及解決問題。

6. 擴展(expansion):科技的使用延伸至教室之外,學生主動地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 題。

7. 精進(refinement):將科技視為過程或產品,學生於日常生活中會適度的應用各種 資訊科技,以解決真實世界的各種問題,並完成各種的學習認務。

黃燕芬(2003)的研究指出將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行為區分為五類,分別為:

1. 準備教材:利用網路等資訊科技蒐集相關的英語課程教材資源、計劃活動、編制 相關的教學內容,或尋求疑難問題的解答。

2. 教學活動:運用資訊科技於英語教學活動上,包含課程內容的補充及深入說明;

製作power point以協助學生學習;指導學生利用遠距系統來學習,參與線上的學 習活動;透過討論區、電子佈告欄、或電子郵件支援教學活動;製作教學網頁等。

3. 輔導學習:包括指導學生利用網路等資訊科技收集英語相關資料、完成作業、或 從事專題研究;並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英語網路競賽活動。

4. 評量成績:包括利用線上測驗評量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蒐集網路題庫,或集合 學生的學習進行檔案評量。

5. 分享成果:包括指導學生製作個人或班級的網頁,提供英語創作及分享的空間;

利用power point等展示學習的成果。

目前並不是每個學校都導入電子教科書。Ertmer (1999)將阻礙教師資訊融入教學 的外在環境因素,如設備、時間、訓練、支持等稱為第一層障礙(first-order barriers),

而把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或學習的信念稱為第二層障礙(second-order barriers),本研究 依此分類,分別探討其中因素如下。

四、外在環境因素

根據李雪莉(2000)的研究,有40.5%的老師在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障礙是來 自於相關設備的不足,而有34.6%的老師並不滿意學校提供的相關支援。美國教育部 於2000年針對教師使用資訊科技的調查報告顯示,教師於課程中使用資訊科技的主要 障礙為電腦數不足、缺乏教育訓練以及缺乏教材準備的時間(葉純嬰,2007)。吳珍萍 (2004)的研究也發現,電腦的軟硬體是否足夠,使用上及維修上是否便利,皆會影響 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看法。現有多數的系統是由技術層面出發做系統整合,缺乏由教 學活動的進行來思考,這樣容易忽略教學者與學習者真正的需求,導致教學者與學習 者是在配合系統提供教學活動方式。葉純嬰(2007)指出個人學習建構知識的根本在於 學習者本身的經驗以及與環境的互動,因此如何在網路教學中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

應是認真探討的課題。由此可知,軟硬體設備的建置是導入電子教科書的重要因素;

此外,外在環境也包含了教材等軟體的配合。因為電子教材強調重複使用,使得對新 資訊反應太慢,當教材在編制完成以後,就放在網路上等待使用者來瀏覽使用、學習,

而在過了一個週期之後,教學者才會試圖將新的資訊教入教材,或是編制一份新的教 材,使得教材內容對於新資訊的變動,產生了一定的落差(葉純嬰,2001)。此外缺乏 累積知識的機制也是一項問題,現行e-Learning的學習方式,普遍都是將教材放置在 網路上,然後讓學生自由地瀏覽並學習,但是這些教材在設計的過程中,多是側重於 知識的傳輸,很少有來自於學生的成果或經驗方分享,所以學生閱讀這些教材所或得 的知識,便侷限在一固定的範圍內,而這個範圍僅僅只有老師在教材內容中所傳達的 部分(黃燕芬,2003)。

教育政策及教學方法的實施與推廣都必須有學校行政方面的支持,要將電子教科 書或其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無論在經費或人力上都比傳統教學要耗費資源,因此學 校行政的支持更顯得重要(黃燕芬,2003)。美國教育部資料即指出行政人員的領導風 格是影響新科技是否有效運用的重要因素之一(Smerdon et al, 2000),另外缺乏行政主 管的支持,以及技術上的支援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王靖宜,2005)。

五、教師的信念

對於E化學習(e-Learning),王靖宜(2005)認為學員必須擁有基本電腦設備,且教 學者(instructional designers)和學習者必須具備電腦使用技能,而教學者和學習者要能 適應連結形態非線性教學或學習方式,一般而言網路化學習必須要依賴學員的自發 性。在現今e-Learning的潮流下,數位學習要幫助學生作到這一點,就必須立足於未 來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身為資訊時代的教師,除了更應 透過e-Learning的多樣化的學習課程,努力充實自己的教學能力外,更應將利用 e-Learning課程的多樣性給學者更多的選擇機會,增加他們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Gratton (1998)曾說過:「教師,時常是社會中最開明的,同時也是保守及緩慢轉 變的。當科技快速成長時,教師通常不樂意接受科技,甚至不輕易使用。」教師是整 個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及經營者,教學目標的達成需要教師事前仔細的規劃,並有效的 執行。因而教師的教學信念會影響其實際的教學行為(黃燕芬,2003)。Moersch (1995) 研究指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要能成功,其關鍵取決於教師能否將資訊科技與課程及 課程相結合,並願意嘗試改變教學方式,並受到教師個人對資訊科技的情感、技能與 態度的影響。Woodrow (1991)則指出個體是否能接受新科技。根據莊育榕(2002)的研 究發現英語教師對網路科技融入英語教學正面的教學信念,則愈有可能將網路科技融 入英語教學。

Moersch (1995)認為絕大多數未將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師,並不是因為他們畏懼科 技,因為他們都有個人使用電腦的習慣。那麼真正影響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原因為何 呢?是因為龐大的工作量,造成老師無閑暇時間學習,還是害怕投入太多無用的時 間、亦或是害怕表現出自己的無知、失敗、亦或是不知道從何開始、怕做了不好的選 擇、對學生做不良的示範、甚至教師覺得科技是行政人員強迫他們接受,而引發其不 滿的情緒呢?由此可知,教師個人的資訊素養也是將資訊導入教學的關鍵之一。何榮 桂(2001)認為現代教師除了教學精神不因科技的發展改變之外,教師的教學素養與教 學任務應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而有所調整。葉純嬰(2007)認為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