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英語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之行為研究 -以台中市國民中學為例

The study on using e-textbook by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系 所 別 : 科 技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 M09903017 陳翰儀 指 導 教 授 : 林 錦 煌 教 授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7 月

(2)

摘要

在電子書蔚為一股風潮的時代中,也為教育界注入一股新思潮,期待能以電子 教科書取代傳統教材紙本。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英語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之現況與態 度,以作為英語教學以及教科書文本與電子文本發展之思考,期待有助於傳統教材紙 本及電子文本的發展。本文以彙整電子教科書之發展、電子教科書發展之優劣勢以及 影響電子教科書導入教學知能相關因素為研究之理論基礎,據以編製問卷,對台中市 之國民中學英語教師進行調查。再針對所蒐集之問卷資料進行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 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及迴歸等統計分析,最後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獲致下列 研究結論:

1. 目前教師在使用頻率上,年輕英語教師相較於年長英語教師較容易接受電子教科 書。

2. 教師普遍認為,目前學校在推動電子教科書時,最欠缺的是獎勵制度、教育訓練 以及遇到困難可以諮詢或是提供解決方案的對象。

3. 教師普遍認為,與傳統教學比較,採用電子教科書可提高教學使用看法及效益。

4. 影響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的因素方面,還是以學校內設備不足或調度不易、教師 缺乏融入的動機或看法、教師缺乏適當的研習訓練等為主要障礙。

關鍵字:電子教科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育訓練

(3)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difficulty of applying e-Textbook to junior high school classrooms in Taichung City. In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s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literature and surveyed o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Then,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and presented in percentages, average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The results are showed as following,

1. At present, the history of adopt e-Textbook in teaching in not long, the frequency is not high.

2. The teachers generally believe, at present, when schools impels the eTextbook, what is most defective is the incentive syste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s well as consultants who provide the solution when there are difficulty in using eTextbook.

3. The teachers generally believe,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pplying e-Textbook in teaching have most positive effects on enhancing students’ participating, concentration.

4. The primary difficulties of applying e-Textbook are equipment insufficiency, deficient of motive for teachers applying technology in teaching , lacks of training.

Keywords: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eaching, Eduaction e-Textbook,

Training

(4)

致謝辭

能完成這本著作,最先要感謝的,便是我的恩師林錦煌教授,在這一年的求學生 涯中所給予的啟發與指導,由衷的感謝您耐心的包容與鉅細靡遺的一步步引導,讓我 的論文順利的產生。其次要感謝口試委員與林淑萍教授和楊和利教授在百忙之中能抽 空指導並給予寶貴的意見,讓學生在完成這本論文時,能更臻至完善。也十分感謝所 有協助完成本研究的老師們,因為有您們的熱心協助,填寫問卷、接受訪談、提供資 料…,讓這份研究得以順利完成,您們都是我的貴人,由衷的感謝您們。

接下來要感謝的是碩士班同學與同甘共苦的同窗好友,有您們的關懷、鼓勵與支 持,讓我在研究所的生涯過得如此多采多姿,充滿了無限的回憶。

最後要感謝的是在我求學期間一直默默陪伴在身旁的家人,謝謝您們的關心與鼓 勵,尤其是親愛的先生,謝謝您全年無休、無怨無悔的溫馨支持;謝謝您總是陪著我 熬夜度過無數個挑燈夜戰的日子;謝謝您總是給我加油打氣讓我克服心理的壓力與障 礙,邁向畢業。

僅以此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與關心我的師長朋友,感謝你們的包容與愛護,願與 你們分享這份殊榮。

(5)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致謝辭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6

第一節 電子敎科書的發展歷程 ... 6

第二節 教材型態影響學習 ... 12

第三節 英語教學與電子敎科書 ... 18

第四節 教學創新與電子敎科書融入教學 ...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說 ...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資料收集方法 ... 38

第三節 研究變項及衡量工具 ... 3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50

第一節 樣本特性描述 ... 50

第二節 英語教師背景變項使用及電子教科書教學使用頻率分析 ... 53

(6)

第三節 英語教師背景變項在學校環境設備適切程度分析 ... 59

第四節 英語教師背景變項在電子教科書使用現況分析 ... 63

第五節 教師教學使用頻率對學校環境設備適切程度與教學現況分析 ... 69

第六節 學校環境設備適切程度對教學使用現況預測力分析 ... 72

第七節 實證結果分析 ... 7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7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7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8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 88

參考文獻 ... 89

附錄A ... 95

附件一

研究問卷 ... 95

(7)

表目錄

表1 本研究受測人數一覽表 ... 39

表2 「學校環境設備適切程度表」預試題目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41

表3 「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教學使用現況」預試項目分結果摘要表 ... 43

表4 「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教學使用效益表」預試項目分析摘要表 ... 45

表5 KMO 值與 BARTLETT 球型檢定表 ... 47

表6 「教學使用現況」預試題目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47

表7 國中英語教師基本背景資料分析表 ... 51

表8 國中英語教師基本背景資料分析表 ... 52

表9 影響國中英語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主要障礙描述統計分析 ... 52

表10 國中英語教師不同背景變項與使用電子教科書歷程卡方檢定 ... 54

表11 國中英語教師不同背景變項與使用頻率之卡方檢定 ... 56

表12 國中英語教師不同背景變項與課堂上使用頻率之卡方檢定 ... 58

表13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在學校環境設備適切程度上之差異性檢定 ... 62

表14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在學校環境設備適切程度上之差異性檢定 ... 62

表15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在教學使用看法上之差異性檢定 ... 65

表16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在教學使用看法上之差異性檢定 ... 65

表17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在教學使用效益上之差異性檢定 ... 68

表18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在教學使用效益上之差異性檢定 ... 69

表19 教學使用頻率與學校環境設備適切程度之差異性檢定 ... 70

(8)

表20 教學使用頻率與教學使用看法之差異性檢定 ... 71

表21 教學使用頻率與教學使用效益之差異性檢定 ... 72

表22 學校環境設備適切度對教學使用看法簡單迴歸分析摘要表 ... 73

表23 學校環境設備適切度對教學使用效益簡單迴歸分析摘要表 ... 74

表24 本研究之各項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 ... 74

(9)

圖目錄

圖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 32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透過問卷調查,探討國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使用電子教科書之現況 與態度,以及影響教師們使用電子教科書的障礙,並歸納出可能的解決之道。本章為 緒論部分,全章共分為四節,首先說明本研究之背景、動機,接者敘述研究目的,最 後說明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許多先進國家都高喊著「知識就是財富」、「資訊就是力量」,把資訊教育列 入正式的教育之中,唯恐資訊不足而造成國力落後,而積極協助老師發展資訊應用的 能力,成為各國資訊政策的重要支柱之一(林玉佩,2000),台灣自然也不能從中缺席。

根據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之結論得知,從1997年開始,教育部為提升 中小學學生的資訊科技應用能力、態度與行為,以學生構面為主,以教師、數位教學 資源、資訊通訊設施、國內外資訊教育合作及資訊教育行政機能等構面為輔,提出願 景、目標、推動策略及行動方案。從九年ㄧ貫發展至今,都再再顯示出資訊融入教學 的重要性,也是勢在必行之政策。從2009年開始,國中教師的教科書全面電子化,由 各出版商提供免費的電子教材,因應教師上課使用,教師教學在此即將面臨新紀元。

此新的教學思維不單只在工具層面的不同,其代表的是一個新的訓練和教育概念。

隨著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頻繁,英語的重要性日 益突顯。從資訊、科技、工商業、乃至於高等教育,英語已成為國際交流之重要溝通 工具。因此重視英語教育已成為多數現代國家的教育趨勢。有鑑於此,政府非常重視 英語能力的培養,除了大學入學著重英語溝通能力外,全民英檢的推動,更將英語教 學往下扎根,從九十年度國小五年級開始教授英語,到九十四學年度延伸到國小三年 級。根據國教專業社群網(2005),語文是學習及建構知識的根柢;是溝通情意、傳遞 思想、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而在英語教學上,國小階段以聽說為主,國中階段則聽 說讀寫並用。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普及,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管道,正是改進英語教學 的新契機(張雅芳,2001)。

(11)

目 前 最 為 主 流 的 英 語 教 學 法 為 「 溝 通 式 教 學(Communication language teaching)」,其強調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而電腦等資訊科技的發展正為 此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另一選擇 (Saint-Leo, 1988),它使得學生能夠使用目標語相互溝 通;它照顧到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它容許建構主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創造他們自 己的學習經驗;它為學生開放網路,讓他們容易結合各種資訊 (Spodark, 2002)。

在國際資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台灣近年來也認識到資訊教育全球化的趨勢,

於民國八十四年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uture) 計畫,NII包含了四通八達的通信網路、在網路上各種的應用服務及支援各項應用的 技術、標準、法規等發展。是希望藉此促使資訊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資訊 技術產業在過去十年多來的發展,已經在世界市場上佔有一席顯著的地位,因此應在 既有的基礎上,鞏固原先就有優勢的硬體製造、半導體零組件等,並強化較弱的軟體 與通訊產業,以增強國家競爭力。而推動NII的主要目標有以下五項:

1. 建設我國成為最先進的資訊化國家之一。用四通八達的資訊高速網路連通家庭、

辦公室、工廠與學校,並發展各式各樣的網路應用系統,使工作、生活與學習都 能非常方便。

2. 落實亞太營運中心的具體實現。建立亞太營運中心是現階段我國發展的重點方向 之一,NII的推動可以讓空運及海運港口做最有效率的轉運服務,使金融與製造業 獲得最靈通的全球市場資訊,使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真正落實。

3. 開發新技術,支援新一代資訊通信產業發展。全力開發多媒體與通信技術,創新 新一代的資訊與通信產品,進一步拓展資訊及通信產業的發展。

4. 提升國人的生活福祉。積極發展網路應用系統,使政府對民眾的服務都能更方便 迅捷,休閒娛樂、醫療服務、交通運輸的品質都能大幅提升。

5. 創造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促使國內文化相關資訊的流通與知識的傳播更為迅速 便捷,有效提升國人的人文素養,提升社會發展的層次。

而政府在NII計劃下成立跨部會之「國家通訊基本建設計畫專案推動小組」,分

(12)

設五個執行小組,其中教育部負責「人才培育及基礎應用組」。並陸續訂定相關計劃 以貫徹執行,如:改善各級學校資訊教育計劃、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遠距教學中 程發展計劃等,開始一連串資訊教育推廣活動,將資訊教育落實在國民中小學(陳韻 雯,2009)。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在台中市教育處施政白皮書(2007)中,民國91-94年重大的資訊教育政策如下:

1. 辦理「台中市中小學資訊教育推展中程計畫─行動學習(更新學校資訊教學設備) 計畫」,共更新本市26所中小學電腦教室。

2. 辦理「台中市建置中小學校園網路計畫」共建置本市29所中小學校園網路,增置 網路中心資訊安全和無線認證設備,並建置網路中心端防火牆。

本市所屬市立國中小學校完成光纖連線至網路中心學校共計76所。建置本市教師網路 合作學習工作坊。

由上可知,台中市政府已經積極建置中小學的資訊教育系統,但實際上每個學 校資訊融入英語教學時施的情形如何,十分令人好奇,Fullan (1993)也指出在推動教 育革新時,應先促使學校的組織文化產生改變,才有可能成功。因此研究者想探討電 子教科書融入英語教學與學校的整體環境方面相互之間的關係,此為研究動機之ㄧ。

要使資訊科技發揮到最大的功效,教師與學生是關鍵。Hall and Hord (1987)在研 究學校的創新推廣時,曾指出教師們在推廣的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且具有不同 階段的關注,而此種關注會因教師的個人的特質而有所差異,也會影響到教師是否會 採行此種新的方法。根據黃燕芬(2003)引述Cononelos and Oliva (1993)、Thrush and Thrush (1984)等人的研究,電腦網絡等資訊科技對外語教育的助益乃取決於教師的運 用,教師為因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必須在教學的實施、學習的安排、教學科技的使用、

教學信念和態度上做調整與改變(吳振賢,2002;莊育榕,2002;Kennedy & Kennedy, 1996),唯有教師願意改變自身的動機、信念、態度和價值,才能發展新的技能(Fullan, 1993)。因此,本研究想要探討教師們對於使用電子教科書是否能夠提升英語教學效

(13)

率及效果為本研究之動機之二。

另外誠如Cuban (1999)所言,絕大多數未將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師,並不是因為他 們畏懼科技,因為他們都有個人使用電腦的習慣。那麼真正影響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 原因為何呢?真的是環境造成的因素,還是教師本身的因素占大部分呢?是因為老師 們缺乏學習,還是對於資訊科技的應用不知從何著手?怕運用不得當,反而對於教學 帶來反效果?因此,考慮到科技在教育上的發展所產生的壓力,瞭解影響英語教師們 將電子教材融入英語教學的障礙,俾利電子教課書融入英語教學的順利推動為本研究 研究動機之三。

最後,面對相同的教學環境,為何有些教師願意運用科技融入學科教學,有些 教師卻採抗拒的心態呢?是否是因為教師本身的背景,如教學年資、接觸電腦的時 間、或其他因素的差異所使然呢?因此瞭解教師個人背景與他們對使用電子教科書於 教學中的關係為本研究之動機之四。

基於上述背景與動機,希望藉由本研究,能夠了解英語教師對使用電子教科書 教學的態度,作為英語教學以及教科書電子文本發展的思考,有助於傳統教材紙本轉 化為電子文本的發展。

第三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旨在了解電子教教科書應用於國中英語教學 之現況及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之現況與態度。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 探討目前台中市國中英語教師使電子教科書使用之看法及效益。

2. 探討國中英語教師有無使用電子教科書使用看法及效益。

3. 探討台中市國中英語教師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電子教科書使用頻率是否有其影 響。

4. 探討台中市國中英語教師對於學校擁有良好電子電子教科書推動環境是否有其影 響。

5. 探討學校環境設備適切程度對於電子教科書使用看法及效益是否有其影響。

(14)

6. 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結果並且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未來教育當局推廣資訊融 入英語教學時的參考。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設定之研究範圍為台中市國中英語教師,研究結果適於解釋台中市之資訊 融入英語教學之現況。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探討台中市各中學之資訊環境與教師態 度,但無法針對受試者的個別狀況,作深入的個案訪談,以進一步瞭解各別英語教師 資訊融入英語教學實際的作法、態度及其所面臨的問題,此為研究方法上的限制。本 研究工具為根據自陳量表所作成之問卷,受試者在填答時,對於題目的理解與作答乃 是依照受試者的知覺反應來完成,然而每位受試者知覺與實際狀況存有差異,對於問 卷的反應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實際狀況。此外,受試者填答時可能受到社會期許、填答 時情境與情緒等無法掌控因素所影響,對問卷題目的詮釋也可能因人而異,因此研究 結果可能存有誤差。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旨在探討電子化教科書應用於教學之現況,在進行研究之前,本研究先進 行相關文獻蒐集與歸納分析,以作為理論基礎,以了解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的認知、

教學創新接受度、資訊素養、資訊融入教學的關注階層與資訊融入教學行為。本章共 分為四節;第一節進行電子敎科書的介紹,針對電子教科書的發展歷程與背景資料介 紹作一說明;第二節、教材形態影響學習相關文獻,探討電子教科書與紙本教科書相 較之差異性與優劣勢進行討論;第三節為說明資訊融入教學之概念以英語教學與電子 敎科書為例;第四節影響電子敎科書融入教學之相關因素進行分析。

第一節 電子敎科書的發展歷程

科技日新月異,資訊充斥的年代,電腦科技與資訊的結合使得人類的生活方式因 而產生了變化,並帶給教育界許多的衝擊且引發了許多課程與教學方法上的革新,使 得傳統的學習型態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

而身處於數位化與E化的時代中,個人唯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在電 子書蔚為一股風潮的時代中,也為教育界注入一股新思潮,期待能以電子教科書取代 傳統教材紙本。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英語教師使用電子教科書之現況與態度,以作為 英語教學以及教科書文本與電子文本發展之思考,期待有助於傳統教材紙本及電子文 本的發展。

一、電子教科書的定義

瞭解電子教科書前,應先了解教科書的定義。教育發展歷程中,教材即可視為教 科書先驅,然,教科書至今與教科書相似的詞語還包含有教材、教科圖書、教科用書 與課本,這些概念所涉及範圍多有重疊或相近性(藍順德,2006)。

檢視教科書議題相關的文獻與研究中,對教科書定義與範圍陳述角度不同,由教 科書內容編輯的角度而言,「教科書」係指國民中小學教師與學生學習的主要教材,

廣義的教科書包括課本、學生習作與教學指引(教師手冊)、教學掛圖、儀器、標本、

(16)

錄影帶、錄音帶、光碟等教學媒體;狹義的教科書僅指課本一項(藍順德,2006)。

根據連俊智(2002)研究整理歸納,教材的定義為:「教材是教學時所用的材料,

其內容包括知識、技能、習慣、能力、理想、性趣、情操、乃至於欣賞力等,其資料 則包括教科書、講、補充教材、參考書、工具書、圖表、模型、實物、幻燈片、電影、

錄音影帶、光碟、電腦多媒體…等等。」

根據陳玉枚(2004)研究歸納,教科書的定義為:在教育制度下,教科書所代表的 是一種經過認可的官方知識,它透過某種特殊的「文本權威」形式,使得它的語言採 取客觀的、非個人的、免受批判的「先驗」形式,彷彿不受說者的個人經驗和意識型 態所侷限。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本研究可知教科書是包括教學內容與資料的一種客觀且經官 方認可的文本權威。

然而,電子教材的技術發展是依隨多媒體與網際網路技術及電子書之應用而來。

多媒體教材設計和製作多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侯志欽,1994),現代教師如何在 有限時間內,提供豐富生動的教材,引發學生認真學習是當前的重要課題,尤其愛追 求效率的科技社會,「教」與「學」的方法都求快速且具體,需要良好的教學方法與 媒體以提高教育效率(林義雄,2001)。另外網路教學已成為新時代教育的潮流,而由 於網路所具備的開放性,使網路教材的制作也開始朝向跨平台(portable)與重複使用 (reuse)的方向邁進。近來,相當熱門的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便強調 文件內容的分析;它促進了教材編輯的伸展性,創造出一些可供開發、排序和配制的 教材。

電子書又稱為electronic book、digital book、eBook。簡單的說,所謂的電子書是 必須透過特殊的閱讀軟體(reader),以電子檔的型式,透過網路連結下載至一般常見 的平臺,例如:個人電腦、筆記電腦,甚至是個人數位助理(PDA)、WAP 手機,或 是任何可大量儲存數位閱讀資料(digital reading material)的閱讀器上閱讀的書籍(陳振 威、陳木城,2009)。電子教材(e-Textbook)泛指經由電子媒體設計及製作或經電子化

(17)

方向作傳遞,而目地在專責於教育或教導而達成知識、技能、習慣、態度等教育工作 之統稱之(周宗元,2005)。讀者可在電子書閱讀設備裡一次儲存多本電子書籍,以降 低攜帶多本書籍的不變與負擔,對於經常需要攜帶多本教科書的學生來說,則是一大 優點(林冠吟,2006)。

由於數位學習內容的普遍化,教科書的正式定義已有所改變,廣義的教科書應該 要包含各種有助於學習的材料,應具備互動式多媒體的材料,並且能隨時補充或更新 教材的內容,無論其內涵與定義有何不同,可以確定的是,電子教科書不再像紙本教 科書為一本裝訂完整的印刷物(Waters, 2007)

電子書有以下的特性(陳振威、陳木城,2009):

1. 全文檢索:電子書多半具有全文檢索或索引的功能,可把握幾個重要的關鍵詞,

輕鬆找到書中的重點。

2. 個人化設定:電子書可提供書籤(bookmark)和註記的功能,另外還可依閱讀平臺 的不同,而有各種個人化設定。

3. 即時更新:因電子書內容皆為數位化,更新及修改極為迅速,可隨時提供最新版 本的資訊與相關訊息。

4. 多媒體呈現:可結合音訊、視訊,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使圖書不再只是平面紙 張的閱讀,而有更多的感官體驗。

5. 方便攜帶:電子書可將原本厚重的紙本書內容儲存在小小的記憶體中,即便是動 輒數十冊的百科全書都可以做到隨身攜帶與隨時閱讀,這是指以PDA或專用閱讀 器閱讀電子書。

電子教材或數位化教材教學媒體依現方式可區分為下列數種(周宗元,2005):

1. 教科書e化教材:一般而言,部分將以審定之教科書改編呈現方式為光碟或視聽 媒體輔助教材為主。如果審定合格的教材書籍,其內各章節內容均已受到審定合 格,於內容編排方式也會依據教科書內容章節來處理。通常這類媒體教材為書本 後附加為主。

(18)

2. 封閉互動式數位教材:當受教者和施教者二者之間,可以透過數位化教室環境和 數位教材呈現方式進行教學活動,並可二者之間沒有時空差距,可以完整進行教 學歷程。但是教育範圍仍侷限特定數位化環境之中,並非開放式供外界同時進行 教學歷程,我們可以稱之為封閉互動式教材。

3. 網路線上學習互動式教材(e-Learning):時下在網際網路之中,時常可以見到的線 上學習網站,這類型網站均有其特定教學目的,功能也因網路特性可以做到即看 即測或是即問即答,透過網路的交流性,可以把教室的範圍擴大,同學因此不再 侷限於教室內特定人數或人員,可以年齡層更廣泛,隨時可以接受各種來自網站 或同儕之間的訊息及知識。

4. 教師自編數位教材:教師自行利用軟體或設備開發特定教學目的之教材,統稱為 教師自編教材。而呈現方式不限於是否使用數位設備,而大部分自編數位教材均 透過特定的電子媒體方式運作,以達教學的目標。

5. 視聽媒體教材:依儲存及呈現方式特性區分,為利用廣播、電視、錄影帶、光碟 等媒體進行教學工作,但這纇教材大部分只能單向進行教育,無法做到教室內之 同儕和教師之間的互動。但這纇教材,大部分都搭配書籍式教科書進行,但有時 也可以單獨使用視聽媒體進行教學工作。

未來社會以電子教材取代紙本教材來達到教育目標工作將在不久後達成,但電子 教 材 標 準 仍 莫 衷 一 是 , 目 前 針 對 電 子教 材 的 規 範 已 有 提 出 的 教 材 標 準 有AICC (Aircraft Industries CBT Committee)、IMS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System)、IEEE LOM (IEEE Learning Object Metadate)、LMML (Learning Material Markup Language)、

ADL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先進分散式學習先導計劃之SCORM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ISO (國際標準組織,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之下的SIO/IECJTCI/S36並和IEEE的LTSC及歐洲的CEN/ISSS/LTWS互 相連通、ULF (Universal Learning Format)和中國大陸地區制定之CELTS (Chinese E-Learning Technical Syste,),儲CELTS為對華文教材內容制定規範,其他餘為針對英

(19)

文教材之標準(張靖宜,2003)。制定數位學習的內容標準可以歸納六點(周宗元,2005):

1. 可再用性(Reusability):在不同應用環境下,學習內容或學習物件可以重複使用。

2. 可及性(Accessibility):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獲取適當的學習內容。

3. 耐久性(Durability):電腦科技提升或改變時,不需重新修改應用程式或教材。

4. 可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教材可以在任何開發系統和教學平台上使用。

5. 彈性(Adaptability):可隨學習之經驗,調整其學習內容,達成彈性化學習。

6. 經濟性(Affordability):能以經濟有效的方式開發教材。

二、電子教科書的發展

全球數位科技和網際網路的快速普及,資訊內容數位化的呈現,皆直接影響和衝 擊傳統的閱讀行為,網路的高度互動性對閱讀多元化的發展助益甚大(王宏德,

2005)。因應此一情勢,教育部由七十年開始一直不斷在推動電腦輔助教學,一方面 推動教師應用電腦輔助教學及融入學科教學,另一方面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昇 學習成效,無形引導教材數位化的道路前進,並且教育部有鑑於科技帶動電子書包的 發展,幾年前開始推動相關計畫,2009年更積極推動5所學校的電子書包試辦計畫(呂 正華,2009)。

而根據工研院IEK (2002)指出,台灣出版業曾有推動電子書包的計劃,但是並不 成功,原因有硬體裝置太過於厚重,攜帶不方便,在教室內還要另外準備儲櫃來擺放 該硬體裝置等。另外數位化內容尚不夠完善,在數位內容的呈現上有許多欠缺與不足 的地方,使得在教學上,仍還需要紙本在旁輔助(廖信、郝宗瑜、張簡碧萱,2010)。

多數出版者對於數位出版依舊處於觀望狀態,畢竟出版品由紙本形式轉變為電子格 式,其可能的應用與販售方式將有所不同,也可能衍生其他問題(林冠吟,2006)。目 前台灣的出版社則處於提供補充教材之階段,教科書數位化內容以光碟片為輔助教 材,內容則有包括教師手冊、課本內容的補充,晨間閱讀等,至於學生使用的電子教 科書之出版尚未有明顯的發展(廖信等,2010)。而李宗薇(2009)認為電子教科書推出 的背景為:

(20)

1. 教科書出版商的合作與投入;

2. 科技的進展使得閱讀軟體問世;

3. 更多可移動的載具,如手機、PDA 等功能強化,如可上網、介面使用方便等;

4. 資訊世代的年輕人的特性,這些學生喜歡在網路世界遨遊,且生活離不開手機、

iPod 等影音產品,著迷於網路與科技且樂此不疲。

本研究並針對教科書數位化的背景由廖信等(2010)整理如下:

1. 全球數位科技的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影響了閱讀行為。目前以有許多出版業者在 出版實體的圖書外,也出版了所謂的電子版本或網路版本的出版品,使用者可以 透過付費的機制來取得認證後,直接在網路上觀看這些電子版本的出版品。因此 大眾不只在紙本上閱讀資訊,現今漸漸轉變為使用網際網路線上閱讀或下載其內 容到載體上閱讀(如PDA、電子閱讀器等),因為閱讀習慣的改變,在課堂中採用 紙本教科書的方式也受到影響,帶動教科書朝向數位化內容。

2. 紙本教科書在使用上有師生互動的問題,傳統紙本教科書無法使整個學習環境互 動,雖然師生使用同一本科目內容的教材,但是也只能透過言語的傳遞方式,缺 乏即時互動性的學習效果。另外,傳統紙本教科書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學習教材所 需,因為紙本教科書內容有線,想以有限的篇幅來表達包羅萬象的知識,常常會 導致重點或事實材料的取捨持程度不一致,而且比較主觀。

3. Waters (2007)表示電子教科書不但包含傳統紙本教科書的本文內容,在加入了多 項輔助工具,例如自我評量、互動教學、相關視聽內容,讓學生能即時獲取更豐 富的資料,並且由被動的接受資訊轉換為互動式學習。

我國政府為推動數位學習,於2002年1月成立了「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

共分為全民數位學習、縮短數位落差、行動學習載具與輔具─多功能電子書包、數位 學習網路科學園區、前瞻數位學習技術研發、數位學習之學習與認知基礎研究、政策 引導與人才培育等七個分項。此跨部會計畫自2003年起5年內預計投入新台幣40億 元,希望藉著政府政策引導,推動全民數位學習,縮減數位落差,以提升在知識經濟

(21)

時代國家整體的競爭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2)。

經濟部(2009)研擬「數位出版產業發展策略及行動計畫」,8月底奉行政院核定 推動,計畫整合經建會、教育部、國科會、新聞局等單位的施政力量,共同為我國數 位出版尋求產業發展創新作法,預估計畫推動到2013年的發展目標包括:1.建構完整 上、中、下游數位出版產業鏈,數位出版產業海內外產值達一千億元;2.推動2-3家華 文電子書內容交易中心,推動數位出版產業投資額達一百億元,推動十萬本華文電子 書進入市場;3.創造一百萬數位閱讀人口,建立跨媒體形式創新出版服務應用10項以 上,建立華文社會消費者閱聽經驗典範。其推動策略及願景如下:

1. 內需試煉,帶動產業發展;

2. EP同步,擴大出版內容;

3. 技術深耕,打造產業生態;

4. 全民悅讀,建構知識平權;

5. 5年內將投入21億元,期望能掌握機會,達成「打造完備產業價值,成為全球產 業重鎮;建構優質閱讀社會,領導華文出版流行」計畫發展願景。

第二節 教材型態影響學習

在資訊充斥的學習型社會之下,教育的趨勢有了極大的轉變,學習者成為了教育 活動中的主體,學習者的特性成為教育設計的依據,學習者的需求成為教育供給的指 南;學習型態越來越個人化,所以要幫助個人學會「如何學」,另一方面,人們也越 來越覺得需要學習新科技及新知識,才能跟得上時代(胡夢鯨,1998)。

ㄧ、電子教科書的優勢

科技日新月異與閱讀趨勢的改變,皆促使紙本教科書朝向數位化內容(廖信等,

2010)。教材可以加入電子媒體以及網路的普及程度增加,有助於學生接受電子教科 書的程度提升,在典範移轉的強況下,改變老師以及學生使用教科書的方式(Mcfall, 2005)。目前中小學生普遍有課本及課外參考書過多過重等問題……。在可見的未來,

也許推行電子教科書是減輕家長和學童負擔的一個不錯的選項,也是推動網路教育的

(22)

重要一步,部分學生可透過「線上讀書會」即時在網路上分享心得,此種將網路與科 技的創新方法,應用於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和效果(呂正華,2009)。

除了完整的承襲紙本教材知識內容外,更增加了互動學習、結合學習環境、多元化素 材等。這些都是紙本教科書無法賦予的學習成效(廖信等,2010)。產業發展方面,因 為電子紙具有耗電量低,高對比度的特性,在任何強烈的人造光或太陽光下,仍清晰 可視也容易閱讀;且由環保的觀點而言,還可降低紙張印刷的消耗,因此,發展閱讀 載具相當具有競爭力。

電子教科書的特性有三:經濟、接近性(accessibility)與功能(李宗薇,2009)。經 濟是指使用電子教科書的費用,據估計僅是購買紙本教科書費用的一半。接近性是指 學生購買Kindle, Sony Reader, APP 閱讀軟體或閱讀器後,可透過iPod、iPhone、手機、

PDA 能上網的區域,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閱讀。至於功能,是指其效用不僅可 取代幾本厚重的教科書,由於儲存量大,等於隨身攜帶一個圖書館,提供更豐富完整 的教材資源,且圖文、編排等與紙本教科書相較,毫不遜色,其具體優點如下:

1. 比傳統教科書節省個人書架藏書空間。

2. 符合環保,因無須砍樹造紙,也無須印製。

3. 除了少數以影像形式為主的電子教科書,一般搜尋及畫重點方便。

4. 如須下載,電子教科書僅占電腦少許空間。

5. 文本的字型或大小可調整。

6. 電子教科書沒有運送成本,不需運送或處理費用。

7. 電子教科書供應商無須投資儲藏或庫存空間。

一門學科所包含知識,絕非一本教科書就能道盡,但是教科書卻實為課程的基礎 架構,知識內化的過程,也絕非只用言語傳遞的方式來學習,所有的材料與訊息都可 以是師生延伸概念,共同建構學習經驗的起點(周淑卿,2008),而傳統紙本教科書無 法使整個學習環境互動,缺乏及時互動性的學習效果(廖信等,2010)。何冠慧(2009) 認為,目前電子教科書是完整承襲紙本教材知識內容,可以順利連結既有教學模式,

(23)

又可運用數位多媒體特性,能強化學生在紙本教科書所無法觀察和體會的學習內容,

並利用各項數位化教學輔助工具,強化教學現場運用便利性。

另外,學科內容常需要以跨領域的方式呈現,紙本教科書因篇幅有限,故會導致 重點或事實材料的取捨程度不一致,而且比較主觀,並且傳統紙本教科書生產過程較 為耗時而且高成本,可能導致內容過程等問題(周淑卿,2008)。而何冠慧(2009)認為 透過電子教科書的設計,將教學相關的影音、動畫、圖片、文字、補充文件、網址等 各項連結資料,整合在課本頁面,活化了原本的紙本教材,對於教師實行資訊融入各 科教學有很大的助益。應教師自編教材的需求,教師可以依照習慣的教學順序,新增 空白頁以及相關素材,並加以列印成為教案,一方面得以整合既有的備課資源,另一 方面也可強化教科書業者力有未逮、不及提供的數位內容,提供教師充分實踐教學專 業自主的可能性及發展空間,並進一步增進教學成效,提升教育品質。

二、電子教科書的劣勢

雖然目前普遍認為電子書將是未來出版的趨勢,因為電子書的發展能有效的紓解 倉儲的壓力,隨需印製,不必先做出具體的產品,只需等待訂單,依數量發行。加上 電子書隨選閱讀的方便性,讀者可以藉由網路與出版社直接互動,選擇真正想閱讀的 內容,而且可以多媒體形式呈現,如文字、圖片、影像、動畫、聲音等方式(許丞宏、

蔡秉羲、陳柏州,2004)。但電子書的發展並未如預期中的快速,依據全美大學商店 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Stores)的統計,部分校園書店開始提供可以下載 的教科書,其價格雖然比印刷體的教科書要便宜40-50%,但是市場反應卻往往是相 對冷淡(呂正華,2009),整理多位學者的意見,其發展劣勢如下:

(一) 從使用者的觀點來說,使用習慣養成與改變需要時間

由於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與改變需要時間,家長是否能接受新科技的學習方 式,是否會擔心孩子因久看螢幕,或因字體太小造成近視等執行面細節,導致「電子 教科書」是否可能大幅度取代紙本教科書仍然是個問號(呂正華,2009)。另外,別忘 了人類的「慣性」和文化脈絡因素。要改變某種習慣,或養成某種新的習慣,其間的

(24)

取捨與調適,不僅牽涉到個人內在複雜的心理歷程,還有文化背景與環境脈絡的考 量,並非僅是表面轉換那般簡單(李宗薇,2009)。

另外,使用電子書,除了少了些書香味(李宗薇,2009),大多數學生說,學習需 要「實體互動」,紙本書上可以畫線、貼紙、在頁邊塗抹加註、甚至把一頁撕掉放到 另一本裡,但這些功能在閱讀器上不是完全喪失、就是太慢(那福忠,2009)。陳穎青 (2009)也說紙張書是個超過500年歷史的老科技,但紙書的閱讀體驗,至今沒有任何 高科技裝置能夠比擬。超高解析度、畫面穩定不閃爍、便宜、耐摔耐撞、免開機、永 不當機、永遠不必換電池、可以折角、畫重點、寫眉批、轉送容易、儲存期限長達200 年、使用者介面非常直觀不必學習、攜帶方便、有油墨香氣……。所有這些特色造成 紙書獨特的閱讀體驗,大部分科技產品只能模仿幾項,而無法完全複製,其中有好幾 項是任何科技產品都無法複製的。

(二) 從產業界的發展來說,商業規模是否已經形成

目前電子教科書的內容基本上是從紙本教科書直接轉換過來的,只是教學內容 更添加了影音動畫和紙本書上沒有的輔助教材,現在出版社所作的電子教科書的內容 是專門給老師使用的,也就是提供老師上課用的補充、輔助教材,目前各家出版社看 起來都是將電子教科書作為光碟以輔助教師課堂教學使用的狀態。不像國外可能直接 把紙本教科書轉換成電子版本,可是那樣的電子版本看起來意義並不是那麼大,因為 除了方便搜尋之外,並沒有活用到電子版真正有的特性(廖信等,2010)。

另外,電子書雖然比印刷體的教科書便宜40-50%,但閱讀器的費用並不便宜,

電子教科書與紙本教科書的價格相較僅稍低,差距未到一半(李宗薇,2009),是否有 足夠的誘因吸引讀者轉換為電子教科書?電子書是否有統一的格式?出版社是否可 承受電子教科書的替代風險(呂正華,2009),也都電子書是否已形成足夠的商業規模 以吸引產業界投入的問題。

目前電子教科書對於台灣教科書出版社來講,是一個轉型。就美國來說,美國 的數位化產品一定是用購買的方式,以台灣來講,目前都是作服務,出版社調查結果

(25)

是台灣的國小老師並沒有想要購買電子教科書的看法,所以台灣出版業還沒有電子教 科書訂價策略的困擾,因出版商過度推銷與行銷給授課教師。因為目前市場還是以紙 本教科書為主,並非以商業模式的角度去販售電子教科書。

(三) 其他問題

例如:電子教科書是否真的環保?恐怕也有待商確。雖然不需紙張印刷,但電 子書使用電力,除非電子教科書都太陽能化,否則供電會增加。此外,電子書的排碳 量亦會影響地球暖化(李宗薇,2009),另還包括原書頁碼和電子書頁碼不一致,導致 引用、參見時產生困難;眼睛疲勞、忘記充電、記筆記、紙張觸感等問題(陳穎青,

2009)。

三、科技與資訊融入教學行為

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特性,將之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幫助學生解決 問題,以達成有意義的學習。本研究的資訊科技指的是有關電腦網路科技方面。

本研究將資訊融入教學行為歸納為五大類:

1. 準備教材:利用網路等資訊科技蒐集相關的課程教材資源、計畫活動、編製相關 的教學內容,或尋求疑難問題的解答。

2. 教學活動: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活動上,包含課程內容的補充及深入說明;製作 Power Point以協助學生學習;指導學生利用遠距系統來學習,參與線上的學習活 動;透過討論區、電子佈告欄、或電子郵件支援教學活動、製作教學網頁等。

3. 輔導學習:包括指導學生利用網路等資訊科技蒐集相關資料、完成作業、或從事 專題研究;並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網路競賽活動。

4. 評量成績:包括利用線上測驗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蒐集網路題庫,或集合學生 的學習成果進行檔案評量。

5. 分享成果:包括指導學生製作個人或班級的網頁,提供創作及分享的空間;利用 Power Point等展示學習的成果。

資訊融入教學行為,是以受試者在調查問卷中之資訊融入教學行為的得分來決

(26)

定,得分愈高,表示其運用資訊科技於教學頻率愈高。

四、未來發展問題

根據何冠慧(2009)整理,教育部設定2011年教師應用資訊教育融入教學的比例應 達90%,加上教科書出版業者對於電子教科書的投入,雖大幅吸引教師的注意力,但 同時也引發不少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議題,包括教學環境佈置、教學流程設計,教 學媒體應用、數位素材重組等,期望藉由優質教學示例的收集與分享,透過實例經驗 的複製或轉化,引導教師開始嘗試數位教學。但是電子教材的發展仍面臨許多問題,

說明如下:

電子書目前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程式規格無法統一,大家各自提出自己的規 格與瀏覽器,短時間內恐怕還無法統一規格(陳振威,2009)。電子教科書之出版仍受 限於多家平台、紙本書、版權與訂價、平台收費機制等問題因素,以致於台灣的電子 教科書市場沒有太大的發展,且礙於台灣的出版社依然是致力於傳統紙本的出版品,

尚未將主力放在數位出版上。

另外目前對於電子書的發展,產業界對於硬體的研究比較多,輕忽軟體上的討 論,尤其面對科技產品難以複製的手感、書香味、寫註解眉批等紙本書特有的閱讀經 驗,更是少人研究解決對策(陳穎青,2009)。何冠慧(2009)也認為,相對於硬體的補 助,目前政府對於數位內容的關注比例是較低的,期望政府能強化電子教科書產業的 補貼及獎勵政策,從學校正規教育的體系著手,給予實質的支持,以帶動整體數位內 容產業的發展,畢竟,數位出版的發展,硬體、通路、平臺與內容等各個環節是缺一 不可的。所以何冠慧(2009)希望由政府單位主導,發展導學式數位教材(輔助及支援教 師的教材)的品質認證規範以及進行數位教材學習成效的追蹤,可以做為未來發展方 向的參考,也將會是提升整體數位內容產業品質的主要動力。

陳穎青(2009)認為討論電子書的發展時,通常只問功能,不問需求,有些功能可 能適合個人閱讀時使用,但對於上課情境卻是一種干擾,例如可以邊上課邊上網、聲 音、動畫、小遊戲、即時通訊功能,都可能會影響學生上課的專注力。另外呂正華(2009)

(27)

也認為,教科書也必須視使用者年齡而有不同設計,例如小學低年級教科書,可能必 須有彩色圖解,而且必須考慮學生的電腦使用能力;到了小學高年級,文字概念與電 腦操作能力提高,教科書也可以開始多點文字敘述的內容等。

在紙張書時代,教科書影印問題就已經是個經年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電子書籍 的複製更為容易與快速,故內容廠商或作者不願釋放電子書版權,原因是怕被盜版或 免費使用,這些問題都亟待時間與技術來解決(陳振威,2009)。對出版商來說,使用 者下電子教科書是否該限制於其載體的數量和使用期限,若電子教科書的期限已過即 無法使用,也無法保存或轉售於他人,知識產權保護和保護的問題,更是出版社的一 大難題(廖信等,2010)。

根據何冠慧(2009)整理指出,為與國際接軌,促進資訊傳播與電子商務的蓬勃發 展,提升著作權人在數位化網路環境中的保護,我國於2003年著作權法修法時,增訂

「公開傳輸權」的規定,以期確實維護知識經濟及未來數位內容產業的正常發展,維 持我國的競爭力。而未經授權在網路或其他形式的數位媒體上傳輸檔案,若不符合理 使用,都屬侵害公開傳輸權的行為。由於教科書的內容為包羅萬象的基礎知識,是專 家學者依據課程綱要,經由開發研究、編寫設計、審查修訂、印製發行、調查研究等 階段逐步發展而來的。新增的「公開傳輸權」規定,不僅成為教科書發展過程中相當 沉重的處理成本,也提高了建構完整教學支援體系的難度。期望在教學使用目的之 下,有機會擴大合理使用範圍,並將其條文意涵明確化,使師生能享有更豐富的教學 資源。

第三節 英語教學與電子敎科書

本研究首先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理論」來切入,資訊融入教學打破了 傳統教學的許多限制,開創了不同的教學型態,而且資訊融入教學不但可以協助教學 與學習的進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張國恩,1999;Dwyer, Ringstaff, & Sandholz, 1991),對於學習成效也有所幫助。許多專家學者也認為資訊科技會為傳統教學帶來 革新,並促進教育改革(Dexter, Anderson, & Becker, 1999; Dias, 1999)。

(28)

緊接著探討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方面說明電子教科書 的優勢,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強調的並不是資訊科技,而是教學與如何利用資訊 化科技於教學設計;且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考慮下列三點:

1. 是否能改進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2. 應視教材內容的性質而定。

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發生於教學歷程中之任一階段(何榮桂,2002)。

以下茲就各學者針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義的看法。有關資訊融入教學的意 義,各家學者說法不一,有的學者由教學者的面向切入,有些則從學習者的角度引入,

更有學者單從資訊科技本身的特性提出其看法。

以教師的角度而言,張國恩(1999)認為九年一貫的十大基本能力認為所謂的電腦 融入教學是教師運用電腦科技於課堂教學及課後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 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 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溫明正(2000)則主張電腦應用於教學是教師利用電腦來發展教學程式及製作教 材,改變傳統教學方法,並利用電腦從事新知研究,分析學生資料,統整學習效果,

以為教學的依據。

以學習者的角度而言,Sprague and Dede (1999)主張科技整合是將科技視為課程 的工具之一,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並對知識領域有更深入的理解。以資訊科技本身 的特性而言,國內學者邱貴發(1990)認為,電腦整合教學是將電腦融入課程、教材、

教學及學習之中,使得電腦成為教學環境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隨著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頻繁,英語的重要性日 益突顯。從資訊、科技、工商業、乃至於高等教育,英語以成為國際交流之重要溝通 工具。母語以外的語言,都稱為第二語言。在台灣以英語為主的第二語言學習已經蔚 為一種風潮(林宜蓁,2009)。而透過英語學習,學生可體驗不同的文化,增進其對多 元文化的了解與尊重。因此重視英語教育已成為多數現代國家的教育趨勢。自從政府

(29)

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的建立以來,國人深感英語溝通能力的提昇日漸重要,在社會殷切 期望下,英語教學提前至國小階段實施。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設計宗旨在奠定國人英 語溝通基礎,涵泳國際觀,以期未來能增進國人對國際事物之處理能力,增強國家競 爭力。根據國教專業社群網(2005),語文類學科的基本理念如下:

1. 語文是學習及建構知識的根柢,語文學習英培養學生靈活應用語文的基本能力,

為終生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2. 語文是溝通情意、傳遞思想、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語文教育應提升學生思辯、

理解、創新的能力,以擴展學生的經驗、並應重視品德教育及文化的涵養。

3. 為拓展學生多元視野及面對國際思潮,語文學習領域包含本國語文、鄉土語及英 語的學習。本國語文為基礎工具,宜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具備:聆聽、說話、閱 讀、作文、注音符號應用、識字及寫字的基本能力。鄉土語重在日用溝通、以聽 說為主,讀寫為輔。英語國小階段以聽說為主,國中階段則聽說讀寫並用。

第二語言的學習奠定在第一語言學習基礎上,第一語言強調是在環境下自然習 得的,在社會互動情境下,社會可以提供多元的語言素材,來幫助學習者找出語言的 規則性進而學習(沈添鉦,1998;洪蘭,2003)。語言學家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分辨不 同派系語言聲韻之能力與自然學習語言成分之天賦,只要有機會沉浸在豐富的語言環 境中,長時間下可以發展出自己的一套語言系統。我們必須瞭解,學習語言是以溝通 為主要目的,語言學習為一個不斷建構、驗證的一種過程。而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其 實和學習第一語言相較之後沒有什麼差異之處。沈添鉦(1998)認為學習第二語言過程 中需要注意到以下三點:

1. 學習者已有母語的基礎,因此,在學習另一種語言的需求較低。

2. 情境不足。第二語言的學習及應用環境不如第一語言,接觸的機會較少,而語言 的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對於學習上較為不利。

3. 缺乏自然的學習氣氛。因為情境的不足,學習第二語言的情境可能僅侷限於學校 和班級中,且在學校的語言學習多以評量為導向,學習者在有限情境加上有評量

(30)

的機制下,可能會失去對於語言學習的興趣。

語言為思想表達、意義溝通的工具,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學習者需與目標語保持 互動,以利語言的獲得(Pica & Doughty, 1987)。溝通式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是目前外語教學趨勢之一,強調語言的使用。目前國內的英語教學專 家們,期望能以溝通式英語教學的觀點與精神,活化英語教學(張武昌,1997;韓慶 揚,1998)。根據Liao (1997)歸納出「溝通式教學法」的五大特徵:

1. 視語言為溝通的工具,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

2. 強調教室中的互動必須以自制的訊息落差(information gap)為基礎,必須是真實情 境中會發生的實例。

3. 重視雙向溝通。

4. 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機會使用目標語。

5. 包含聽、說、讀、寫等四項語言技巧。

而溝通式教學法的最終目標在於使學習者不但具備語言能力,亦能依據情境的不 同,適切的使用語言。根據林宜蓁(2009)溝通式教學法重視習習者能將語言用在生活 情境中,結合語言學習與真實情境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得以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因此 CLT主張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鼓勵及引導學強調語言的溝通能力而非其他能力,使 學生開口說英語,錯誤的糾正並非教學的主體。溝通教學法也重視訊息傳遞的流暢 度,有效的傳達訊息也意味能將訊息有意義的接收(沈琇靖,2004)。多數學者認為CLT 不但讓學生有機會練習溝通,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也能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 求。然而,詹麗馨(1998)調查準教師對於英語教學法之認識與採用看法,僅有接近二 成的教師願意採用溝通式教學法,他提出由於初學英語之學童缺乏字彙及句型的基本 認識,此教學法難以進行。

「英語能力等於競爭力」是最近幾年台灣教育圈所風靡的現象。雖然政府如此重 視國人的英語能力,但實際施行時卻困難重重。台灣的英語教學的困難點,首先是英 語教師面對的是程度落差很大的孩子。不少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早在幼稚園就

(31)

開始讓孩子補英語或進入雙語學校,與國小三年級才起跑的孩子相比,英語能力的落 差自然產生了。張湘君(2001)認為調查研究及發現,台灣有62.8%的家長讓孩子就讀 於實施英語教學的幼稚園,更有77%的家長認為幼稚園的正式課程應包含英語課。整 體來說平均每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在學前階段就經學過英語,76%的國小英語老 師認為國小學生之間存在嚴重的英語落差。由於學生英語的起始年齡和時間長短不 同,造成學生英語程度之差異,因此教師必須針對不同能力之學生給予教學指導,在 有限的教學時間限制下,程度較差的學生無法適時得到協助,使得落差情形越來越 大,教學也費時費力;其次,面對考試的升學壓力,導致國中的孩子變成了知識性的 文法填鴨,口語的發展不被重視。受環境的影響,除了在教室中接觸英語,日常生活 中,孩子們沒有一定得用英語溝通的場合,對某些環境及資源不利的孩子來說,平常 能夠自然接觸英語的機會很少甚至沒有,對英語缺乏自發性的動機(張湘君,2003)。

九年一貫實施後,各國小採用不同版本的英語教科書,國中老師不容易瞭解學生 的舊知識,並且目前國一的英語課本,許多版本的課程內容大多採都市觀點來編寫,

高估了所有國一學生的程度,對鄉下小孩來說,銜接十分困難,很難引起他們學習的 興趣與信心。

林宜蓁(2009)研究指出,造成教師教育與教授過程城鄉差距過大的可能原因為:

1. 資源上的差異:資源充沛的學校將英語教學視為一項重要的能力指標,活動接踵 而來,將英語教學視學校的本位特色:相較於資源充沛的地區,偏遠地區或是一 些被列為教育優先區的地區學校,往往都因為區域的資源不足,沒有辦法提供學 生充足資源的教學環境。而資源的差異,讓學習落差越來越大。

2. 數位落差:鄉村相較於城市,由於城市的資源多,資訊在城市中快速流通及更新;

鄉村因為資訊流通更新的速度不及城市,因此產生了數位差距。

在國內,英語教育已成為一項趨勢,大眾漸漸體認到英語教育的重要,然而,英 語程度差異太大,造成雙峰現象日趨嚴重。目前英語雙峰現象充斥著整個台灣,國小 實英語程度即呈現落差,延伸到國中,造成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雙峰現象。學生因為

(32)

每個人的學習背景不同,有些人已經提早接觸英語學習,導致起點能力都不盡相同。

在台灣,英語學習屬外語學習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非日常生活 用的語言。在英語學習的政策及態度上並未像推行國語文般的政策來推動,雖然已納 入九年一貫教育中,英語課程有獨立的上課地點和時間,亦培訓有專業教師來進行教 學。但一旦走出教室,校園間不再有任何英語的交談,離開學校之後,生活周遭沒有 如同新加坡、香港其為ES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的環境有適當的情境來學習 (林宜蓁,2009)。在台灣教授英文最大的困境在於學生一離開教室就沒有使用英文的 環境與機會。

電腦科技及網路的進步神速,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而在電腦網路的普及擴展之 下,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也在快速形成。網路資源是教學上最大的資料來源,如何利 用網際網路協助英語教學的教學好處如下(葉鳳珍,2005):

1. 經濟與便捷:電腦網路上的傳訊活動,其傳遞速率遠超過傳統的水陸及航空信 件。但費用卻低於國際電話或傳真;對於想經常作大量資料傳送的人士而言,實 在是一大福音。而且網路上所傳遞的資料都是以電子檔案形態存在,不論儲存整 理都紙張印刷經濟方便。

2. 資源豐富:網路的連接,使得任何使用者都可以足不出戶,而連線到世界上各個 角落去蒐集到所需的資料。可以隨時從該網際網路中所有的資料庫中取得各種有 關的文獻資料,面對這樣豐富的資料,使用者再也不能抱怨自己的環境偏僻、資 訊缺乏,反而只能感嘆人生短暫,學海無涯。

3. 溝通無礙:現在英語教學得的趨勢,明顯地是以溝通性練習為導向。以往教師們 為了設法給學生溝通練習的機會,常要絞盡腦汁設計種種的教學活動;但是受到 教室情境的限制,學生練習的對象往往仍是同班同學,所謂的「溝通練習」頂多 也都是在模擬的環境下進行。如今有了國際學術網路,學生們一夕之間就突破了 教室的時空限制,可以和世界任何角落的人用英語進行真正的意見交流。

從2009年開始,國中教師的教科書全面電子化,也就是說每位國中教師皆可享有

(33)

電子化教課書教學,不再需要拿課本。由各出版商提供免費的電子教材,因應教師上 課使用,教師教學在此即將面臨新紀元。此新的教學思維不單只在工具層面的不同,

其代表的是一個新的訓練和教育概念。資訊科技為英語學習開了另外一扇窗,讓教師 得以事半功倍,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使用英語互相溝通、給予個別化的指導、創造各 別經驗、結合各種資訊(Spodark, 2002)。

第四節 教學創新與電子敎科書融入教學

一、教學創新

為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的認知、教學創新接受度、資訊素養、資訊融入教學的關 注階層與資訊融入教學行為。

在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之相關文獻加以整理,當有改革引進時,並不是所有的人 都會採納,即使這項創新是特別為他們而量身定做的,也要視個人對創新的接受度為 何,才能決定是否對此個體產生了影響。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也是教學創新的一種,因為將電腦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標 還未達成,對於教學而言,使用資訊科技仍然是一新的行為。相對傳統教學方法與教 學工具而言,電腦等資訊科技無疑是一教學新利器,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說是教師 將科技運用於教學的創新產品。創新性係為個人使用新事物關鍵因素之一;教師創新 性越高,越能運用新觀點與新教法於教學。

綜上所述,為打造創造力國度,政府部門提供資源協助教師進行教學創新,而教 師的教學創新行為即是良好身教楷模,為學生示範了創造力的運用。從相關研究也顯 示教師的創新性或教學創新行為,影響創意產品的產生和教學科技的接受度。而資訊 科技融入教學行為是教學創新的展現。

二、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障礙

教師不情願將電腦融入他們的教室教學中,其中絕大多數並不是因為他們畏懼科 技,因為他們都有使用電腦的習慣(Cuban, 1999)。教師覺得科技是行政人員強迫他們

(34)

接受,亦會引起怨恨,而且關於軟、硬體的設備經常是由行政人員決定,沒有考慮到 教學上的需要及實行。各項因素,都是讓教師們不將科技融入語言教學的原因,但是 如果學生們會因教室科技的使用而獲得益處,那麼教師們就該努力去實行。網際網路 提供自我導向學習的機會。然而教師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在網絡的世界中,教師的 角色依然重要他們必須更努力使得計畫能成功。

三、影響電子敎科書融入教學之相關

由以上文獻可得知,資訊科技可視為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以增加教學的效率與效 果,資訊融入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許多限制,開創了不同的教學形態,而且資訊融 入教學不但可以協助教學與學習的進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張國恩,1999;Dwyer, Ringstaff & Sandholz, 1999),而在外國語言的教學方面,電子教科書更是可以增加師 生互動、加強聽說方面的訓練。Ellis (1974)曾說過:「思索電腦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 色為何,所強調的不是電腦,而是教育。」同樣的,資訊融入教學所強調的並不是資 運科技,而是教學(黃燕芬,2003),何榮桂(2002)指出,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考 慮下列三點:

1. 是否能改進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2. 應視教材內容的性質而定。

3.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可發生於教學歷程中之任一階段。

張國恩(1999)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有三種:1.電腦簡報的展示;2.電腦 簡報的展示;3.網際網路資源的使用。在電腦輔助在教學上,其為電腦提供不同於一 般以人為媒體的影像與聲音,可以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進而提升學習的專注與興 趣(鐘樹椽,1995);何榮桂(2002)認為,所謂電腦輔助教學就是「一種直接運用電腦 交談模式來呈現教材,並控制個別化學習環境的教學過程」。電腦輔助教學應用電腦 之特性,為教學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或環境。在傳統的電腦輔助教學上,只是簡單的 將教材結合了圖片文字,不過受到技術上的限制,因此成效有限。不過在現今強調資 訊融入教學及資訊日新月異快速進步的教育環境裡,也隨著網路普及程度和快速的發

(35)

展,利用網路進行教學交流將是日後教學上的趨勢。現今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則能透 過網路來執行,如:Powerpoint、Flash等,經由網際網路更可克服平台的限制,任何 平台只要連接網際網路即可使用,並且能隨時更新。(林宜蓁,2009)認為教學者以電 腦當作教學媒體,來協助教學者進行教學,協助學生進行精熟學習或是個別化的補救 教學。

縱合上述,電腦輔助教學可以說具有下列功能:1.電腦輔助教學可以透過反覆練 習而增強學習效果。2.電腦輔助教學是寓教於樂的一種輔助教學。3.電腦輔助教學可 透過模擬性的教學,達到真實性的教學效果。4.電腦輔助教學是以電腦幫助解決問題 的教學(林宜蓁,2009)。然而,電腦輔助英語教學也有其限制,如電腦設備的問題和 學習者需具備基本電腦常識;學習者缺乏和其他學習者互動的機會。在評量方式的實 施上,對於英語教學而言,包含聽說讀寫,就電腦輔助教學來說,提供了聽和讀的功 能,但若要為學習者的聽說和寫進行評量,則還是需要紙本或是面對面口說的方式來 進行。

在網路中,有許多教學上的資源可供教學者使用。教材的多樣化,可以讓教學者、

學習者,依照自己的需求,進行搜尋。尤其是對於英語教學資源不足的偏遠的區域,

更可以利用網路中的資源運用在教學上(林宜蓁,2009)。網路資源,結合了多媒體的 特點,提供多樣化和互動式的教材。然而,網際網路運用在英語教學中也有其限制。

在課堂上,教學者和學習者的面對面互動有可能因為使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而減少。而 英語活動多樣化也跟著減少,因為網際網路的使用,師生互動機會減少,也就直接影 響了課堂活動的實施。

若以資訊科技本身的特性來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邱貴發(1990)認為,電腦整 合教學是將電腦融入課程、教材、教學及學習之中,使得電腦成為教學環境中不可缺 少的工具。顏龍源(2000)提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將資訊科技中可供教與學所用的各 項優勢資源與媒體,平順的、適切的置入各科教與學的過程中。王全世(2001)則將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定為: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

(36)

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 分,並能延伸地是資訊的一個方法或一種程序,在任何時間、地點尋找問題的解答。

此外,

Goldman (2002)提出了8項科技在學習上所扮演的角色,分別為:

1. 資訊來源(as information source):將科技是為接近及使用資訊的工具,然而應注 意:資訊並不等同於知識,下載也不代表學習。

2. 課程的一部分(as curriculum area):將資訊科技視為課程的一部分,學生學到日後 工作上所需的技能,具備一定程度的電腦素養。

3. 溝通的媒介(as communication media):如電腦媒介中界溝通(CMC)。

4. 啟發思考的工具(as thinking tool):將電腦視為項鉛筆那類幫助人類思考的文具。

5. 營造學習的環境(as environment):為了要理解這個世界,因此須創造它,營造建 構是學習的情境。

6. 學習的伙伴(as partner):將科技視為認知的伙伴,彼此關係親密且即時。

7. 鷹架作用(as scaffold):將科技視為學習的鷹架,幫助學習者發展進測發展區。

8. 觀念的改造工具(as perspectivity toolkit):經由與他人的溝通交流,拓展自身的視 野。

Moersch (1995)的研究指出資訊融入教學可分為七個層級,每位教師依其運用資 訊科技的情形而分屬於不同的層級,而越往高的層級教學的重心也逐漸轉變為以學生 為中心,其架構如下:

1. 未用(non-use):教師的教學仍然以傳統的教具為主(如黑板、投影機等),並未使 用到新興的資訊科技。

2. 覺察(awareness):教師及學生只在電腦教室中使用電腦,教師的教學與電腦的應 用只有少許的關連。

3. 探索(exploration):使用資訊科技來補充教學,將電子資訊科技視為教學計劃中的 額外資訊或練習機會。

(37)

4. 注入(infusion):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資料庫、試算表、繪圖 軟體、文書處理等工具來處理資料;或利用網路的通訊機制與它校分享資料。

5. 整合(integration):教師針對課程主題或概念衍生出的真實問題,讓學生利用各種 資訊科技來分析及解決問題。

6. 擴展(expansion):科技的使用延伸至教室之外,學生主動地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 題。

7. 精進(refinement):將科技視為過程或產品,學生於日常生活中會適度的應用各種 資訊科技,以解決真實世界的各種問題,並完成各種的學習認務。

黃燕芬(2003)的研究指出將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行為區分為五類,分別為:

1. 準備教材:利用網路等資訊科技蒐集相關的英語課程教材資源、計劃活動、編制 相關的教學內容,或尋求疑難問題的解答。

2. 教學活動:運用資訊科技於英語教學活動上,包含課程內容的補充及深入說明;

製作power point以協助學生學習;指導學生利用遠距系統來學習,參與線上的學 習活動;透過討論區、電子佈告欄、或電子郵件支援教學活動;製作教學網頁等。

3. 輔導學習:包括指導學生利用網路等資訊科技收集英語相關資料、完成作業、或 從事專題研究;並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英語網路競賽活動。

4. 評量成績:包括利用線上測驗評量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蒐集網路題庫,或集合 學生的學習進行檔案評量。

5. 分享成果:包括指導學生製作個人或班級的網頁,提供英語創作及分享的空間;

利用power point等展示學習的成果。

目前並不是每個學校都導入電子教科書。Ertmer (1999)將阻礙教師資訊融入教學 的外在環境因素,如設備、時間、訓練、支持等稱為第一層障礙(first-order barriers),

而把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或學習的信念稱為第二層障礙(second-order barriers),本研究 依此分類,分別探討其中因素如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ecisely, the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as the population as at the end of the previous period, plus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number of live births and immigrants) in the

The research is about the game bulls and cows, mainly discussing the guess method as well as the minimax of needed time in this game’s each situation.. The minimax of needed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LE) Section is responsibl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lated to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s well as organis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Moral, Civic and National Education (MCNE) Section 2 is responsibl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lated to values education as well as organis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t school recommended?. What is the suggest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hours across

Having regard to the above vision, the potential of IT in education and the barriers, as well as the views of experts, academics, school heads, teachers, students,

Then, the time series of aiming procedure is partitioned into two portions, and the first portion is designated for the main aiming trajectory as well as the second potion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