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發展與教學歷程

第三節 教學活動實踐歷程

本研究共設計八次課程,因配合期中三次段考複習,中間常間斷 數週故教學時間歷時近一學期。此外,研究者身兼導師,除欲達成原 訂之教學目標外,亦希望能藉此活絡班級氣氛,提升班級經營績效,

建立親密又相互尊重的班級小型「公民社會」。因此教學前設計「暖 身活動」,將全班分為五組(公司),請各組設計公司名稱、推選正副 總經理、並自訂公司目標及規章,後續的教學課程均以公司合作競賽 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以下為各次課程的紀實與整理:

暖身活動(1):我們這一班

剛開學一週,研究者為增進同學感情及團隊精神,決定用公司經 營的模式來分組,將全班31 人分為五組,每組 6-7 人,進行小組討 論,為公司命名,選出總經理和副總經理,並訂出該公司簡單的公約。

(詳見附錄八)除了課程進行依此分組外,每週還有生活常規競賽,

優勝組發金牌記嘉獎,落後組則抽恐怖袋處罰(見附錄九)。同學們 對此方式感到新奇有趣。

第一週丁丁集團因分組競賽最後一名,抽恐怖袋抽中去校長室及教務處罰唱 歌,但他們卻遲遲沒有勇氣完成,經研究者好說歹說、曉以大義,才在午餐後把 他們請到校長室。研究者事前已面呈請託校長,因此獲得校長的熱情歡迎,但全 組卻緊張地不敢說話,唱了一首五音不全的歌後,校長竟還發糖果勉勵,踏出校 長室後每個人都沾沾自喜,好像自己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任務一樣。

下一站到教務處罰唱,全組已不再緊張,總經理 S5 還說了一段感性的開場 白,獲得教務處老師熱烈的鼓掌。看來這種處罰方式已達到研究者預設的教育目 的了。(教觀970920)

暖身活動(2):前測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開放式問卷請學生填寫,以掌握學生對法治、

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等概念的基本認知與態度,還有對性騷擾的 理解和經驗談(問卷格式詳見附錄四)。

第一單元: 什麼是「法律」?(認識權威)

(一)引起動機

研究者在說明法律是一種社會規範,規範人類社會生活的「權威」

之前,先以故事「蒼蠅王」說明權威的重要,引起學習動機。接著舉 出生活中權威行使的例子(如交通警察指揮交通、風紀股長管理秩 序、比賽躲避球時裁判的判決、紅綠燈交通號誌、籃球規則...)。並以 遊戲方式引發學生思考能力:<支援前線活動>-請各組提出「生活 中的權威」相關例子,以明白權威的意涵。同學們的答案五花八門,

包括:校長、校規、父母及父母規定的事、法院、法律及法官,此時 S13 說導師也是權威,但馬上有人反彈。

S7(學生7號): 可是我們國小導師超機車,不負責任又愛罵人,後來我們偷偷 在他的筆記型電腦裡放病毒,超爽的!

研究者對他的發言頗感震驚,不過還好上課被嗆也不是第一次 了,而且轉個念頭正好可接續今天的權威課程。

T(老師): 在教室裡法律賦予老師權威的地位,但不代表老師做的事一定是對 的。曾經有一位小一導師在盛怒之下,脫口叫班長下課帶全班去廁所吃大 便,班長竟乖乖照辦。

SS(學生全體):(哄堂大笑)結果咧?

T: 老師當然被告被處罰囉!

(二)進行討論

在全班滿意的微笑中,研究者在黑板上寫下「權威」(authority)、

「權力」(power)與「權利」(right)的定義(因前測問卷顯示:學 生分不清「權力」與「權利」的不同),為了符合國中生的理解能力,

研究者自行將教材中的「權威」定義轉化為「能控制或影響別人的正 當權力」。接著讓同學分組討論「權威」與「沒有權威的權力」之間 有何不同?除了要舉例說明外,還要提出如何面對「沒有權威的權力」

策略。例如第五組報告:警察可以抓壞人是「權威」,但警察亂抓好 人是「沒有權威的權力」。研究者覺得此議題值得討論:

T: 放學路上遇到一位自稱警察的人叫你跟他走,你怎麼辦?

SS:不知道!不去會不會違法?

T: 先想想自己有做錯事嗎?如果沒有,他憑什麼抓你走?除非你是現行犯(當 場犯罪被抓到),警察才能逮捕你,否則你沒有義務跟他走,請他跟你的父 母或監護人聯絡。因為你也不能確定他是不是真警察。

S25:如果他強拉你走呢?

T: 趕快大叫救命!然後拔腿就跑!這時就能確定他是冒牌警察了。

研究者進一步說明權威應來自規則與法律、同意、風俗習慣、道 德規範等,發下學習單,讓學生更清楚何謂正當的權威。

第二單元:法律的功能-維護「正義」(認識正義)

(一)引起動機

一上課先複習前次上課內容:法律是一種「社會規範」和「權威」, 權威的意義及分辨權威的來源。接著請同學討論沒有權威的情況,答 案包括:會天下大亂、壞人橫行、世界將不公不義……最後研究者歸 納說明人類社會需要法律與權威,否則與其他人一同生活可能會變成 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法律主要的功能就是在維護正義。

(二)聽故事學正義

研究者先以PPT 呈現故事「小柯學正義」,並說明正義的定義及 其分類,讓同學以分組討論的方式完成學習單,以分辨分配正義、匡 正正義、程序正義。 教師說明正義就是有勇氣做正確的事,並保持 公正,不會因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三)分組討論

教師提問:你在學校裡還有哪些可能與這三種正義有關的問 題?請各組討論二分鐘後,寫在白板上,並上台報告。

第一組:打掃工作的分配(分配正義)

若有同學不認真打掃應處罰(匡正正義)

第二組:同學作弊,我要檢舉嗎?(匡正正義)

如果自己的好朋友作弊,應該如何檢舉他呢?(程序正義)

第三組:處理打架鬧事(匡正正義)

分配掃除工作、擔任股長、小老師等責任(分配正義)。

找出那些惡作劇、作弊、偷東西的人(程序正義)。

第四組:同學上課干擾秩序,應提醒他或請老師處罰他。(匡正正義)

第五組:如果發現別人做了違規或犯法的事,應報告老師處罰他。(匡 正正義)。

(四)課後延伸活動

國中生對「正義」概念的討論非常感興趣,正巧數週後,班上發 生了二件與「正義」有關的事件(於下一章詳述),於是研究者設 計了學習單當做週記(見附錄二),請同學回去填答。

第三單元:為什麼要守法?(認識責任)

法治國原則介紹

(一)引起動機

由於研究者一開學就採分組競賽的方式經營班級,將全班分為五 家公司,請各組自訂公司規章,每週做生活榮譽評比,一、二名發金 牌獎勵,最後一名要抽「恐怖袋」處罰。但才過一星期,各組就開始 抱怨有組員不遵守組規(公司罰則)、不合作、不負責任,希望重定 組規,並請老師協助管理。因此研究者設計了兩個遊戲:我們一家都 掃把、踩地雷(見附錄二),以培養各組默契及合作負責的精神,之

後請各組分享遊戲心得,並檢討各組公約。

(二)進行討論

研究者介紹法律的源起:從原始社會靠拳頭,到部落長老仲裁,

演變成習慣法(不成文法),最後由國家制定成文法。

接著,研究者簡單介紹「法治國原則」,包括基本權之保障、權 力分立原則、依法行政原則、法的安定性原則、比例原則、權利救濟 之保護等。並請各組以「法治國原則」來修訂組規。

討論為什麼要守法?導引出「責任」概念,並進入「責任」課程,

教師說明責任就是應做或不應做一件事的本分或義務。並請學生發表 生活經驗中,有義務去做某件事或是用某種特定方法做某件事的實 例,例如:我們有上學的義務、 我們有做功課的義務、 我們有尊重 他人的義務等。再請學生發表生活經驗中,有義務不能做某件事情或 不能用某種特定的方法做某件事的實例,例如:我們有義務考試不作 弊、遛狗的時候,我們有義務不鬆開狗鍊讓狗到處亂跑並且清理狗大 便、我們有義務不對父母言行粗魯。至於該對誰負這些責任呢?教師 先引導說明:因為在家裡、學校和社區中,我們都和其他的人相處在 一起,因此彼此間都互相有責任。所以我們對別人有什麼責任?例如:

 每個人對自己的家人有責任:你有責任保持家中整潔,你對你的 家人有這份責任。

 學生對自己的學校有責任:你有責任準時去上學,你對自己、老 師和其他同學有這份責任。

 我們對所居住的社區有責任:我們走路上、下學時,有責任遵守 交通規則,我們對路上的駕駛和行人們有這份責任。

請學生再想想看,別人對我們有什麼責任?例如:

 父母有責任要提供住所和食物給家人們,他們對我們和我們的兄 弟姊妹有這份責任。

 老師有責任要教導學生,老師對我們和班上其他同學有這份責任。

(三)聽故事學責任

請學生說一說,有哪些是履行某個責任常見的結果,譬如養寵 物、讀書寫功課、參加社團、當股長……等等,在決定要不要承擔一 項新責任時,他們會考慮哪些事情?教師引導歸納:「負責任常見的 益處」:可預測性、安全感、有效率、公平、團隊精神、其他:個人 得到獎賞、信心、肯定……,以及「負責任常見的代價」:感到有負 擔、必須犧牲其他的興趣、覺得討厭、感到憤怒、害怕失敗、感覺不 公平等等。

接著研究者以 PPT 呈現故事「學生自治會代表」,並發下思考工 具學習單。請學生分組討論並上台報告:

a.小杰的哥哥和姊姊對擔任學生自治會代表的事情有不同的看法,為 什麼他們對接受新責任的益處和代價的看法不同呢?

b.思考工具怎樣能幫你決定要不要接受一項新的責任?

b.思考工具怎樣能幫你決定要不要接受一項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