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場景、對象與研究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研究場景、對象與研究者

壹、學校場景

臺北市平安國中(化名)位於市中心商業鬧區,自民國五十七年 創校至今,已四十載,在歷任校長苦心擘劃與全體師生篳路藍縷,慘 澹經營下,校譽日隆,規模日大。但因附近明星國中環伺,加上本身 校區不大,設備老舊,學區內許多國小成績優異的學生,經常轉至其 他明星國中就讀,該校為在艱困環境中力求生存,乃發展出以升學導 向為主的教學策略,例如:從國一開始就有第八節課後輔導,讓學生 有更多的課業學習時間。可能是該校升學績效不錯,又位於市中心交 通要衢,因此吸引不少其他學區,甚至外縣市的學生前來就讀。

該校現有三十五班,學生近壹千餘人。教職員工一百三十四人,

但在因應少子化及政府精簡人力策略下,目前教師缺額常是遇缺不 補,而由其他教師超鐘點吸收,因此常有導師一週要上十七、八堂課,

幾乎與專任教師授課時數差不多,相當辛苦。此外,則聘請許多短期 代課老師來授課,然而代課老師部分因教學經驗不足,與學生互動時 偶生狀況,例如去年鬧的沸沸揚揚的校園性騷擾事件,一連好幾天登 上各大報紙及網路新聞頭條,讓校方十分困擾,且師生皆蒙受其害。

因此校園內現在對「性騷擾」三個字特別敏感,師生都有動輒得咎的 擔憂。

貳、研究對象

七年 A 班為研究者擔任導師的班級,學生人數為 31 人,包括男 生14 人,女生 17 人,隔代教養及單親家庭有 10 位,約佔三分之ㄧ。

大多數學生活潑外向、熱情有活力,對體育活動尤其熱衷。經研究者 私下訪談該班科任教師,發現活動課程、藝能科老師都對該班學生讚 譽有嘉,但學科教師則普遍反應:學生小學基礎未打好、上課不專心、

學習態度不佳、不夠用功……等負面評價,因研究者身為導師,需設

法加強該班學生的學科能力。

該班為資源班,有幾位身心障礙學生,資料上顯示包括一位語言 障礙(唇顎裂及輕度智障)及一位自閉症同學。但開學兩週後研究者 又發現兩位過動症和兩位有暴力傾向的學生,但家長擔心被貼標籤,

不但未通報校方,也沒有持續就醫治療。

尤其那位語言障礙學生,因出生即嚴重唇顎裂,雖經多次手術縫 合,但外觀仍與眾不同,開學第一天竟有男同學取笑她像女鬼,不敢 跟她同座,被研究者嚴厲指責。且該生因唇顎裂加上輕度智障,說話 時別人幾乎聽不懂,無法與同學正常溝通,更糟糕的是她常常會來不 及跑廁所而尿濕褲子,附近同學紛紛抱怨她有尿騷味,還將她頭上的 電風扇轉最強以吹散臭味,因此研究者只好拜託家長多帶兩條褲子放 在學校,需要時可立即提醒她更換。

班上還有一位自閉症男同學則是有惱人的怪癖,他愛偷摸女老師 穿絲襪的小腿,常常把女老師嚇得驚聲尖叫,接著引來班上同學哈哈 大笑。研究者立刻通知家長協助糾正其惡習,並告訴女同事要小心防 範,但自古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其他班同學聽聞風聲後,紛紛 取笑本班為「色狼班」,讓研究者覺得顏面盡失。

另兩位過動症學生,上課坐不住,會為了一點小事跑來跑去(丟 垃圾、叫同學),或大聲喧嘩,令任課老師十分困擾,常缺交作業,

均是同學眼中的頭痛組員。但研究者最擔心的是兩位有暴力傾向的同 學,一位是女生,其母親為原住民,常酗酒又有憂鬱症,致該生情緒 也不太穩定,常出現暴力行為(推倒同學的桌子、拿椅子或寶特瓶砸 同學、直接用縫紉課的針刺同學),雖經研究者通報輔導室請求專業 協助,但父親反對介入家務事而作罷。另一位男生則是單親家庭及家 暴受害者,幼稚園時目睹爸爸毆打媽媽,從此媽媽離家出走,至今下 落不明。致使該生學習意願低落、上課恍神、作業不交,課本上常畫 滿血腥圖案(人身上插滿匕首、流血、暴力…),還會用鐵尺尖端畫

自己的手腕,並且會帶頭欺負弱勢同學,研究者多次輔導無效,只好 求助專業諮商師介入輔導。

此外,一開始學生對性騷擾的概念模糊不清。在前測質性問卷 中,學生大多以為性騷擾只有「陌生人肢體上的侵犯」,因此研究者 詢問學生是否有「被性騷擾的經驗」時,學生全部回答沒有。但開學 第二週,就發現男女同學在玩「胸膛驚驚」(台語)遊戲,原來他們 小學就很熟,男女生會互相偷襲對方的胸膛取樂,於是研究者嚴正告 知這就是「性騷擾」,尤其青春期身體開始發育,此行為可能構成「公 然猥褻罪」。該班學生對「性騷擾」及「身體自主權」竟毫無概念,

亟待研究者設計教學課程,以導正學生觀念。

叁、研究者

研究者畢業於某國立大學政治系,曾擔任財經雜誌記者、建設公 司教育訓練專員,因從小就對教育工作甚感興趣,於是利用工作之餘 考取臺師大教育學分班,修畢後經一年長考,決定轉換職場跑道,參 加台北市教師甄試,幸運錄取分發至台北市平安國中(化名)。

因研究者過去工作經歷不同,對擔任國中教師剛開始較不適應,

尤其是對於國中制式化的填鴨教育不以為然,國中儼然就是考試升學 補習班。又因為大班制教學,一位社會科教師又要教十幾二十個班,

很難關注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幾個月下來,覺得自己只是一台擴音 器,離當初「教人成人」的教育理念愈來愈遠。所幸後來擔任導師,

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三十幾個孩子的媽媽,滿腔教育熱忱油然而生,然 而因公民科一週只有一堂課,和學生相處時間不多,國中生又正處於 青春叛逆期,每天光處理違規事件就一個頭兩個大,打架、鬧事、抽 菸、逃學、偷竊、作弊、嗆老師、甚至割腕自殺……經常輪番上演。

大多數問題孩子背後都有程度不一的問題家庭,價值觀自小就嚴重偏 差,不是研究者好言規勸就能改善的,因此研究者一直企盼能找到一 套品格教育或法治教育課程,從根本導正孩子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