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治教育實施成效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法治教育實施成效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是分析國內有關法治教育課程教學實施成效相關研 究,由於國內對學校法治教育的研究大多數是對法治教育的實施現況 及影響因素做調查,而針對學校法治教育課程教學實施成效相關研究 僅有以下四篇。

徐敏韶(2008)法治教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法治知識與態度影響 之研究,主要探討法治教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法治知識與態度之立即 性及持續性輔導效果,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級分成 觀察組33 名、對照組 33 名共 66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取準實驗設 計中之「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進行研究。實驗處理為「法治教育 課程」,自變項為有無接受法治教育實驗課程,依變項為實驗處理後 學生在「法治知識與態度」問卷上所呈現的分數,研究的工具包括有

「法治教育實驗課程」、「法治知識問卷」、「法治態度問卷」、「教師教 學觀察紀錄」以及「學生學習回饋單」等五項。研究者依據司改會翻 譯自美國專門給青少年使用的法治教育教材,將讀本分成權威、隱 私、正義、責任四種單元活動加以重新編選,做為本研究之實驗課程,

並依此對觀察組學生實施為期十週共四百分鐘的法治教育課程,研究 結果發現法治教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法治知識與態度有下列之影 響:(1)法治教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法治知識具有立即性及持續性正 面輔導效果,(2)法治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法治態度並未具有 立即性及持續性正面輔導效果。

王淑鈴(2006)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民主法治認知及態度 影響之研究,是採用由台北律師公會、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之法治教 育向下紮根特別委員會所發行的民主系列叢書,所設計以民主法治教 育為主相關教學課程活動,並依教育部所公佈的九年一貫課程,編擬 一套國小二年級民主法治教育課程設計方案,此課程設計共四個主題

單元,利用晨光導師時間實施添加式課程的實驗教學,目的是在探討 此套教材與課程設計對國小二年級學生民主法治認知及態度,是否具 有立即學習效果與學習持續效果。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採立意取樣 方式,一班為實驗組(30 人),另一班為對照組(31 人),共 61 人為研 究對象。其中實驗組接受為期四週,每週四節(每節二十分,共八十 分鐘)的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出版的民主基礎叢書法治教育繪本課程,

控制組則不施予任何實驗處理。所得之量性資料,以相依樣本 t 檢定、

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除量化資料外,並透過學 習單及繪本教學活動感想問卷等質性資料,來了解教學活動過程中學 童的學習成效與真實感受。研究結果顯示:(1)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 級學生民主法治認知程度有正面影響 (2)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 生民主法治態度有正面影響(3)繪本教學活動能提升學生尊重與欣 賞他人的態度,但是對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的負責、公平正義的態度 有限(4)繪本教學活動可以提升學童學習的動機,增進學習效能。

黃怡真(2006)國小四年級學童匡正正義概念之探究 -問題本位 學習的應用,該研究以六位國小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以個案研究 法探討學童面對錯誤或不公正事件時,其匡正正義概念之表現情形。

研究發現(1)個案學生在不同形式的問題案例中,呈現其對錯誤與 不公正事件之匡正正義概念關注焦點與反應型態(2) 六位個案學 生,在不同嚴重程度與傷害形式的問題情境中,對錯誤事件有相似之 匡正正義概念反應型態,(3) 學童的社經背景差異,可能影響其匡正 正義概念的表現,(4)問題本位學習能促進學童思考弱結構問題,(5) 運用問題本位學習,有助於提升學童問題解決能力。

翁瑞美(2004)班級法庭對國小學生法治知能及其相關影響之行 動研究,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設計,在教學現場中運用「班級法庭」的 設置與相關教學活動,探討學生在法治知能及其相關影響的成效。班 級法庭的設立,透過第三者顧問的仲裁與公開審理的方式,建立學生

法治觀念並具體建立班規。並且經由參與公眾事務的過程學習判斷是 非對錯,進而培養尊重別人、原諒別人的品格;同時增進學生批判思 考與自我反省的能力。讓班級自治的功能得以發揮,減少教師處理學 生紛爭的次數與時間,達到提升遵守常規、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教 師教學效能的目標。並藉由輔導策略協助學生修正自己與他人互動的 模式,讓自己為團體成員所接納進而成為重要的一員。達到施以教 育、融入生活、輔導修正的教育目的。經分析與現場觀察顯示:(1)

學生互動時,發生爭執的事件與原因,並未因時空背景的轉換而有太 多變化。(2)班級法庭在教室的運用模式,嚴肅中帶有溫馨。(3)時 間延宕,改變學生面對衝突的模式,減少教師教學及備課時間受干擾。

(4)班級法庭解決紛爭,輔導策略引導思維。(5)學生自我反省與 批判思考的增能。(6)第三者顧問模式讓當事人得到充分的溝通。(7)

集體仲裁的方式,對學生的自律有正面的影響。研究者對未來運用學 生法庭來實施法治教育提供以下的建議:(1)給予學生文字表達的機 會。(2)善用導師時間。(3)共同制訂管教辦法,教師權責的收放尺 度需拿捏恰當。(4)做好教學記錄,依學生的需要隨時修正。(5)參 考法律相關網站,讓學習更貼近生活。(6)適時加入輔導措施,幫助 學生知行合一。(7)宣導班級經營理念,避免家長誤解。

總結上述四篇國內學校法治教育課程教學實施成效相關研究,

就其研究對象、研究設計、實施方式、教材內容與實施成效等整理如 下:國內學校法治教育課程教學實施相關研究,其研究對象目前四篇 均為研究國小學生;研究設計為一篇是行動研究、一篇是個案研究 法、二篇是準實驗設計;實施方式大多是採外加;法治教育的教材內 容有三篇是採用由台北律師公會及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之法治教育 向下紮根特別委員會所發行的民主系列叢書,另一篇則是運用「班級 法庭」的設置與相關教學活動;法治教育實施成效大多證實其對學生 法治認知與態度有幫助。因此,本研究是近十年內國內首篇以國中生

為法治教育實施對象的研究,且在法治教育教材內容上除了採用由美 國公民教育中心所發行的民主系列叢書(司改會翻譯中文少年版)

外,更自行增加運用該套法治教育所強調的四個核心概念(權威、正 義、隱私、負責)在性騷擾防治教育的教材,嘗試探討擺脫國內過去 將法治教育淪為「法條教育」的錯誤方向。在研究設計上因研究者本 身就是國中公民教師,故採取適合學校教育現場的行動研究,而在評 量學生法治教育學習成效上則以「質性分析」為主。

茲列舉徐敏韶(2008)、王淑鈴(2006)、黃怡真(2006)、翁瑞 美(2004)之研究摘要,比較國內法治教育研究之現況,詳見表二。

表二、法治教育相關研究比較表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主要是採用行動研究的方式,以研究者本身及所任教之台 北市國中七年級某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在國中實施法治教 育,並以性騷擾防治為教學題材。本章共分四節,包括「研究方法與 流程」、「研究場景與對象」、「資料蒐集、分析與檢核」、「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 研究方法

因研究者本身在職進修之角色,及研究者秉持「沒有行動的研 究,是空的理想;沒有研究的行動,是盲的活動。」之理念蔡清田,

2000:5,因此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希望經由研究者之教學設計及 教學介入,能提升國中生之法治觀及性騷擾防治概念,以建構理性和 諧的班級小型公民社會。

行動研究顧名思義就是把「行動」與「研究」結合起來(黃政傑,

1999:6),以協助研究者改善工作現場所遭遇之問題,因此行動研究 即是透過行動,從行動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教育實 務的觀點來看,教育行動研究即是知、行、思合一的教師專業成長方 式,是教師樹立專業權威,實踐教育理想的起源。(陳惠邦,1998:8)

Altrichter , Posch & Somekh(引自夏林清譯,2000:25)指出教 育行動研究的特徵如下:

(一) 行動研究是為了解決生活中遭遇的實際問題,而這些問題起源 於每天的教學工作。

(二) 行動研究必須考慮學校教育價值和教師工作的情境,進而促成 教育價值的發展和教育制度及工作環境的改善。

(三) 行動研究提供研究和改進實際教學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四) 特定的研究方法或技巧不是行動研究的特徵,行動研究的特徵 是為了發展個人知識,不斷反省、創新、行動、成長的歷程。

(五) 每個行動研究的計畫有其特色,所以並沒有統一的樣式,不過 從不同的行動研究中可以歸納出一些典型的階段過程,例如:

尋找研究起點、釐清情境、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行動、公開研 究所得的知識。

誠如顧瑜君(2005:45)所言,質性研究就像說故事、寫故事的 過程,而其中的行動研究更企圖改變或轉變故事的主線。因此本研究 採用行動研究的主要原因,就是研究者想將教育工作中所遭遇的問題 寫下來,並且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發展設計行動策略,在實際教學情 境中實施「法治教育課程」(以性騷擾防治為教學題材),針對研究者 任教並兼任導師之台北市平安國中(化名)七年A 班共 31 名學生進

誠如顧瑜君(2005:45)所言,質性研究就像說故事、寫故事的 過程,而其中的行動研究更企圖改變或轉變故事的主線。因此本研究 採用行動研究的主要原因,就是研究者想將教育工作中所遭遇的問題 寫下來,並且為了解決實際問題,發展設計行動策略,在實際教學情 境中實施「法治教育課程」(以性騷擾防治為教學題材),針對研究者 任教並兼任導師之台北市平安國中(化名)七年A 班共 31 名學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