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發展與教學歷程

第四節 研究者省思

蘇格拉底說:「對於一個人而言,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 的人生。」(an unexamined life is no life for a human being to live)

(Plato,1997:38)

回首這一段行動研究期間,應該是我十多年教師生涯中最辛苦,

但也是收穫最豐碩的一年,以下從兩個方向:教學困境與突破、自我 反思與成長來分享箇中滋味:

壹、 困境與突破

一、教師教學專業的困境與解決

一開始研究者頗擔心本身專業能力不足(法學素養、批判思考、

帶領討論、提問的能力),也擔心對核心概念不清楚,對文化差異產 生的衝突解釋不清(例如台灣社會許多家長拒絕和孩子討論隱

私)……問題,因此在教學上自信心不足。

不過,開始進行教學後,發現只要教師願意放下身段,少用講述 法,多運用討論、活動等方式,學生很快就能融入教學情境。而且這 種重思辨討論的教學方式,雖然教師權威降低,但教室民主氣氛提升,

教師反而是教學相長的最先受益者。

此外,法治教育首重知行合一,因此這四個核心概念,應落實在 生活情境中,且教師身教更重於言教,要用身體力行的方式來落實法 治教育,學生耳濡目染,自然能心悅臣服的去實踐。

當然為了減輕教師負擔,建議同科老師或同年級導師可組成教學 團隊,一起發展、研討、改進課程,相互支援協助,才能長期推動。

並可融入社區專業資源,例如邀請家長或社區專業人士參與教學,

或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安排學生參觀社福團體、政府機關或民意機 構,以增加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困境與解決

本套法治教育教材的特色,即在培養學生思辨及表達的能力,但 在台灣目前的教學環境中,學生還是習慣教師用講述法上課,因此起 出的小組討論都只有少數人發表意見,其他沉默的同學較無參與感。

後來研究者運用北縣文德國小陳麟祥老師的「六六分組討論法」,在 討論時規定組員每人均有職責,並增加獎勵制度以刺激學生參與討論 發表,此後情況便獲得改善。然而在升學考試制度下,學生很在乎有 沒有標準答案,即使討論很熱烈,他們還是要問:「老師!正確答案 是什麼?」因此老師在引導討論時,應強調尊重包容才是唯一的答 案,因每個人對事情的界定和想法有差異性,要學習站在不同角度思 考問題,才能客觀的解決問題。

此外,學生雖喜歡上課輕鬆又不考試的課程,但對於課後作業單

,則因會增加負擔而遭抗議。因此建議課堂上儘量訓練學生口語發表,

課後作業單則需改變形式,例如變身為原本就要寫的聯絡簿小日記或 週記,並以班級事件或生活情境為題,就能提高學生習寫的意願。

三、課程安排的困境與解決

研究者本身為公民教師,因此原本希望將此套課程融入公民教學 中,但目前國中公民課一週只有一節課,擔心會影響原課程進度,只 好運用導師可用的時間做添加式教學(每週一節班會和一節自習課,

設法調課使兩節連排)。建議未來社會科若能增加時數,還是在公民 課做融入式教學較佳。

而整套教材(少年版)四個概念內容頗多,若時間允許,每一個 概念均應該花一整學期做深度教學,不趕課,加強討論、思辯,將能 達到最大的教學效果。茲舉一例說明:

「隱私」課程中學生的討論非常激烈,大多抱怨家長不尊重他們的隱私權,

偷看他們的信件、部落格,不敲門就進他們的房間……,等他們抒發完怨氣後,

研究者除了說明這是民法規定父母的親權,且鼓勵同學回家多和父母溝通,請父 母相信他們並尊重他們的「隱私權」。

但一週後,研究者輾轉得知某同學在個人部落格上的留言(有密碼加鎖):

班上一些女生會在假日相約去某位同學家,一起喝啤酒然後全部醉倒。研究者覺 得此事非同小可、危險性甚高,很想把她們抓來訓誡一番、曉以大義,但又怕她 們抗議「隱私權」被侵害(研究者偷看其部落格),最後乃決定通知家長,請家 長設法管教,但又私下擔心會爆發親子衝突。

此時研究者不禁懊惱:此套課程概念清晰完整,卻因時間因素無法全部上 完,如果我們有上到「隱私」教材第四單元:「隱私應有的範圍與限制」,相信 這個問題處理起來就輕鬆愉快了。(思980109)

本研究因時間有限,總共課程只有八週十六小時,故四個概念均 只介紹基本定義,以適度簡化教材,並運用在性騷擾防治教學。

建議未來本課程可編入彈性課程,或學校本位課程實施,配合時 間長短,可選擇一至數個主題,或各主題中的某些單元進行教學。

另外也可由訓導處規劃成全校性的活動課程,例如:每年配合模範生 選拔活動,可設計一系列有關民主與選舉的教材先進行教學;或在班 級遴選幹部之前,先教導「權威」課程中「如何決定權威職位」的內 容………,讓課程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以達到知行合一。

四、升學主義下,法治教育的困境與解決

社會亂象叢生,價值觀偏差錯亂,此套課程是提升批判思考能 力、彰顯人性價值,改善社會風氣的最佳「民主、法治、人權、品格」

四合一教材。然而在目前升學至上的壓力下,與基測考試無關的課程 常遭排擠,因此現今要在國中推廣這套法治教育教材並不容易。

研究者建議可從下列幾個方面來推廣國中法治教育:

(一)將「權威、隱私、責任、正義」四大主題融入班級經營中:

國中生正處於狂飆叛逆的青春期,教育工作者最頭痛的 應是學生輔導與管教問題,尤其是國中導師,常要扮演法官 的角色,因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班級違規或學生衝突事件,

許多案件相當棘手,處理不好有可能變校園凶殺案。痛苦的 是師資培育過程卻沒教如何仲裁糾紛,而這套課程的神奇之 處在於:學生可運用思考工具,做出事理的邏輯分析,自行 達成協議或找出解決之道。所以未來這套教材,可多應用在 班級事件的仲裁,例如運作班級法庭,以解決國中的輔導管 教問題,如此應該較能引起老師們的興趣。從另一方面來看,

如果學生們真的學習了這四大核心的精神,將之應用在日常 生活中,相信老師們也就不大需要動用到嚴厲的輔導管教手 段了。

(二)結合人權、品格教育等主題,由訓導處規劃整體課程:

人權、法治、品格教育等議題,為訓導處每年需推廣的例 行業務,如能運用此教材來設計每學期的活動,必能改善校 園風氣,建立校園優質文化。例如:每年配合模範生選拔活 動,可設計一系列有關民主與選舉的教材;可運用公聽會或 成立學生法庭,來決定與學生有關的重要議題等等。

(三)鼓勵家長參與課程:可在學校日班級親師座談時提出實施計 劃,並設計活動鼓勵家長參與,親師合作提昇孩子的品格。

(四)編入彈性課程,以班會、社團活動或學校本位課程實施,配合 時間長短,可選擇一至數個主題,或各主題中的某些單元進行 教學。

(五)配合各學習領域的能力指標,將此教材融入各領域現有課程的 教學活動中。如果社會領域時數能增加,此教材最適合融入公 民課程中。當然最終目標希望能編入國中課程綱要,成為正式 的課本教材內容。

(六)在師資培育課程中,加入此套課程內容,讓新進教師都能具備 民主法治的概念。

貳、 反思與成長

一、對自我角色的省思

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每天奔波於工作和家庭間,真希望自己有 三頭六臂,可以滿足各方需求。

以前從不覺得自己是個重要人物,最近因為趕寫論文,一天恨不得有 48 小 時,才驚覺自己扮演的角色還真多元。研究者、教師、媽媽、妻子、女兒、同事、

家人眼中的台傭、家長眼中的學校褓母……,每一個角色都背負著別人深切的期 望,例如:家人期待我無時無刻的關心照顧、家長希望晚上和我電話連絡孩子在 校的情況,每天一進校門就有處理不完的學生問題,下班一進家門又有做不完的 家事………,唉!只能自我陶侃:「這麼多人需要我,我真是個重要人物啊!」

(思971130)

在這些多重角色的要求下,總覺得力有未逮,所以考上研究所真 是憂喜參半,擔心無法完成論文畢業。

半夜二點,鬧鐘響起,怕吵醒小孩,趕緊跳起來關掉鬧鐘。又是一個10 度 低溫的寒夜,因為神智不清,所以先做家事,待曬完、摺完衣服、為小孩做便當、

倒完垃圾………,天啊!一、二個小時瞬間飛逝。然而當我好不容易坐在書桌前,

卻只能「呆」對電腦,頭腦一片空白,眼皮愈來愈重………。如此渾渾噩噩,直 到天色漸亮,趕緊叫醒小孩,展開一場「晨間母女大對決」,因為我6:30 還得 準時衝出家門,去趕公車上班啊!(思971202)

不過經歷了二年的在職碩士班生涯,終於發現人的潛能是可以激 發的,也體驗了尼采名言:「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就能忍受一切折磨。」

的道理。

二、對教學工作的省思

國中教師工作是勞心又勞力,放電多於充電,每天面對這些個性 不成熟、但又青春狂飆的青少年,除了要處理層出不窮的行為偏差問 題,還要帶領他們一起面對龐大的升學壓力,久而久之教學工作已愈 來愈形式化,教育熱誠也漸漸冷卻,我看不到學生渴望求知的眼神,

也開始懷疑自己教育工作的價值。

經過這次的行動研究,讓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教育理念,其

經過這次的行動研究,讓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教育理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