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教師專業發展的源起、意義以及內涵層面;第二 節探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定義、理論基礎以及內涵層面;第三節則為教師專業學 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

教師專業發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簡稱 TPD)可以說是當前教 育改革的重心,其在學校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成就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Vries 和Grift 及 Jansen 於 2013 年與 Borthwick 和 Pierson 於 2008 年也都指出,教師的 專業發展是協助教師進行不斷改進的一系列活動,其目的在於增加教師們對教學 的理解、增進教學實踐水平和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譚欣欣,2018)。教師的專業 發展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順利完成,必須要在教師整個教學生涯中持續地進行學 習與研究,才能進而促進教育改革的成功(歐用生,1996;饒見維,2003)。由此 可知,教師專業發展實乃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

壹、教師專業發展的源起

以下就「教育改革的浪潮」及「教師專業角色的轉變」兩部分進行討論:

一、近代教育改革的浪潮

Hargreaves & Shirley 在 2009 年時說明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四條路線:第一條路 線的教育改革(二戰後到 1970 年代中期),在國家中央政府所主導的教育發展下,

以革新為主要價值,教師享有專業自主和公眾的信任,希望藉此來改善人民的生活;

但是,卻因未關注於實施細節,致使學校教育品質每況愈下,最終因績效不彰失去 社會信任。第二條路線(1980 年代至 1990 年中期)政府以市場化與帶有獎懲的績 效管理來進行革新,雖然迅速展現了顯著的改革成效,卻因過度重視數據管控和強 制性的合作,犧牲了教師追求專業的內在動機、學習的真義與課程的創意。第三條 路線政府提供教師再專業化的增能和專業學習社群的水平支持,立意雖好,但同時 學校也被要求需提出表現力的證明,包括了教學改善的數據和學生成績表現,這種

10

過度強調績效責任和外部獎勵,且由上而下的推動方式,難以激發教師行動的熱情 與共同的責任感。上述三條路線各有其優缺點,但教育改革的關鍵還是要視教師是 否願意真心投入於教育變革中,作出奉獻。因此,方有第四條路線的出現,其關注 於翻轉的價值、論述、實踐條件和原則,強調行動主體需參與變革,建造尊重專業、

民主、和包容差異性的組織文化,發展友善協作、信任的社群互動關係,藉由教育 的集體責任來真正落實教育革新(陳佩英,2012)。而教育部也於2009 年提出中小 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知能,強固教師優質 化,提升整體教學成效(教育部,2009)。

教師專業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在第四條路線及教育政策方案中一 次次地被強調,由此可知,站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其專業能力被視為教育改革 成敗的關鍵因素,教師從師培機構到擔任教職的生涯中,必須持續地接受新的訓練、

教育,以增進自身教學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因此,著力於教師專業發 展儼然已成為教育政策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與努力的目標。

二、教師專業角色的轉變

臺灣近年來的教育改革改變了學校的教育地景,原先傳統由上而下的集中控 制管理已改為分散與培力的發展模式,學校領導和教師角色變得模糊而多元。不論 是課程改革或是不同學科領域之融入,教師所要面對的不只是課程內容的調整,還 牽涉到學校組織的變革和教師角色的改變。例如,校本課程發展的重點是權力分享 與擴大決策參與,因此,教師的工作不再僅限課程與教學領導,而是必須親身參與 行政事務,包括擔任教師評議委員、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輔導團的種子教師等,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的職能更為多元、複雜,教師往往既是行動者也是研究者(陳 佩英,2012)。

另外,在教學部分,因應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的角色同樣必須相應調整。

賴孟俞(2007)指出教師的角色已從傳統教學中所謂的知識傳遞者,演變成教學過 程中的輔導者。史美瑤(2012)則認為現在的教師是站在一個「助學者」的角色「適 時適所」地幫助學生學習,並提供學生應用知識的機會。教師已由傳統帶領學生學

11

習的地位,轉變成從旁協助學生學習的角色,讓學生自己可以依據自己的程度與進 度,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進行學習。

綜合上述內容可知,教育改革的重點最後都聚焦於課程、教學、和學生學習之 上,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學專業精進的關鍵角色,因此,教師除了需擔負 起教學成敗的責任,也要致力於教師專業發展,為教育改革的推展盡一份心力。

貳、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

以下就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及「理論基礎」兩部分進行討論: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

教師身處教育現場第一線,對教育的整體表現具有關鍵影響力,而教師專業發 展對學生學習成就與學校教育品質影響至深,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心(孫志麟,

2010)。饒見維(2003)提出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從職前師培階段到在職教師階 段,直到最後離開教學現場為止,透過持續性的專業學習與研究的歷程,不斷地提 升其專業內涵與水準。張德銳、簡賢昌與丁一顧(2006)認為教師就如同一般人,

必須不斷經歷變動與發展,透過學習來改進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朝向專 業知能的終身成長,擴展自我專業領域並持續地精進。張素貞(2004)則認為教師 專業發展的核心概念是透過多元的學習方式來提昇自我專業知能,使個人與組織 都能持續更新發展,達到改善學習,提昇教學品質的目標。謝逸勳(2011)認為所 謂的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具有專業理念,積極且自主的藉由多元的學習方式來 提昇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可視為一個動態發展的歷程,持續地精進專業與實踐。

Sachs 特別強調了教師專業發展並非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的歷程,教師要因 應外在環境壓力而不斷的發展,以改善專業知識和技能(Sachs,2003)。

綜合教師專業發展的定義,可以就三個面向來說明其特性:

(一)教師應出於自願且具自主性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能夠自願、主動地參與各種進修學習活動,以增進個人 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進而提升教學品質,過程中不能只是消極、被動而帶有 強制性,反之,應為出於內在動機,自我增能的一個歷程。

12

(二)屬於動態的歷程

面對世代變遷及知識的快速更新,身處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必須不斷地進 行學習,並透過自我反省時時檢視是否已具備與時俱進的專業知能,持續地自我精 進。

(三)包含專業知識、技能及態度的改變

傳統觀念大都認為教師僅需具備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但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替,

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如果單純只是注重專 業的知識與技能,勢必淪為一名教書匠。因此,教師還必須兼顧態度及情意的層面,

才能使教師專業發展趨於完善。

因此,本研究中的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數學科教師本身具有專業理念,以積極 且自主的態度藉由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方式來提升其專業知能,並習得解決問題 的能力,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自我覺察與省思來獲得教師專業成長,因此可視為一個 動態發展的歷程。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基礎

綜合學者觀點(汪蕙芳,2009;陳棟樑、黃明一、周瓊瑤,2017;黃富順,2000), 分別針對「需求層次論」、「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成人學習理論」加以探討,相 關理論內容如下:

(一)需求層次論

教師在其教職生涯中獲得自我實現和成就感的途徑包括:進修教育新知、提升 問題解決的能力、釐清生涯規劃和目的,以及擴展生活經驗,建立個人支持網路等 四種途徑,上述四種方式有助於增進教師的自我概念和效能,從而獲得在教育崗位 上的高峰經驗(汪蕙芳,2009)。當一位教師堅信自己具有能力完成某事的信念時,

就會有發揮所學、實現教育理想的機會。

(二)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

一般而言,社會大眾皆期許一名教師應具備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藉以盡到 集體期待的教育責任,因此教師經常需要配合教育政策或主管行政機關的要求,持

13

續地學習、進修,以達到一定程度的專業標準(陳棟樑、黃明一、周瓊瑤,2017)。 面對現今社會多元而複雜的價值觀,教師更應該要主動與他人作交流,透過批判思 考、反省與溝通,調整個人專業規範與價值觀。

(三)成人學習理論

成人學習指的是有組織的教育歷程,無論其內容、水準和方法如何,是正規的、

非正規的,是學校教育的代替或學校教育的延長皆屬於成人學習教育的範疇,成人 學習的動機大多來自個體內在的力量,其目的在提供社會中的成人,發展潛能、充 實新知、改進技術以及提升專業資格,幫助其獲得新的發展,或使其在態度和行為 上產生改變。因此,成人學習就是指為已具有社會職務的成人所提供的有系統、持 續的學習活動,目的在促進個人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上的改變(黃富順,

2000)。

綜合上述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基礎的探討,可以得知這些理論給了教師專業發

綜合上述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基礎的探討,可以得知這些理論給了教師專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