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工作壓力之理論與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工作壓力之理論與意涵

本節分別以「壓力之定義」、「工作壓力之定義與來源」、「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及「教師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進行人格特質之理論與意涵之說明。

一、壓力之定義

近年來「壓力」受到各領域的關注,但壓力是個難以定義的名詞,對不同個體而言 皆有不同涵意 (Smith, 2004)。壓力最早用於物理學及工程學,1932 年心理學家 Canon 率先把壓力概念引進心理學,用來描述強烈情緒影響生理功能(黃惠惠,2002);之後,

Canon 的學生 Selye (1979)更將壓力應用於社會科學領域中,並為壓力下了第一個定義:

「…表現出某種特殊的一種狀態,此狀態是由生理系統中對刺激的反應所引發之非特定 變化。」面對相同的壓力,會因個體特質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反應。

從 Fleming,Baum 及 Singer (1984 )的論點可瞭解壓力研究可分成生物學研究及社會 心理學研究,其中以社會心理學為主的研究將壓力歸納下述三類類型(李明宗,2000;

蔡玉董,2006;Ivancevich & Matteson, 1980):

(一)刺激型壓力理論 (stimulus-oriented theories):如圖 2-1 所示,該理論著重於 引起壓力的原因,把壓力視為環境的刺激,強調社會與外在環境的變化對個人所造成的 影響,並認為外界力量施加於個體,會造成個人生理上的反應。此觀點將壓力視為自變 項,生理反應為依變項。

外界環境 Environmental Factor

個體 Individual 壓力 Stress

刺激 Stimulus

情緒反應 Outcome of Stress

反應 Response

圖 2-1 刺激型壓力理論

資料來源: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p.6), by Ivancevich & Matteson, 1980,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18

(二)反應型壓力理論 (respones-oriented theories):如圖 2-2 所示,該論點著重個 人對於壓力的反應,認為壓力是人對於有害環境的反應型式,意味著壓力是對於壓力源 的反應,視壓力為依變項。

外界環境 Environmental Factor

個體 Individual

壓力源 Sources of Stress

刺激 Stimulus

壓力 Stress

反應 Response

圖 2-2 反應型壓力理論

資料來源: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p.7), by Ivancevich & Matteson, 1980,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三)互動型壓力理論 (interaction-oriented theories):將壓力視為中介變項,指個 人能力與環境的動態交流中,若個體把事件認定為非自己能力所及,並危及個體完整性 時,壓力就會呈現。

外界環境

Environmental Factor

個體 Individual

刺激 Stimulus 個別差異

Individual Difference 反應 Response

壓力 Stress

圖 2-3 互動型壓力理論

資料來源: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p.8), by Ivancevich & Matteson, 1980,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19

上述三種理論中,刺激型壓力理論雖有明確定義有害的壓力源,又能兼顧個體與所 處環境的關係(林純文,1996),卻忽削了個體主觀感受上的個別差異,個體可能因不 同的認知歷程而出現相異的反應方式(李榮珠,2005)。反應型壓力理論只將重點著眼 於生理層面,認知因素的影響及個體承受壓力的程度皆未列入考慮範圍內。互動型壓力 理論考慮較為周詳,顧及中介變項的影響,強調個體反應與因應壓力的重要性,在心理 歷程的研究上提供了更完整妥善的思考方向。以下分別敘述國內外學者定義之壓力來 源。

Compas (1987) 認為壓力來源主要有三項:尖銳緊急的壓力源、長期壓力源、人際 間互動的壓力源。同樣地,Robbins 也將壓力的來源分成三類;外在環境因素、組織因 素、個人特質(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2001):外在因素包括個體對經濟、政治、

技術的不確定感;組織因素則包含人際關係、組織結構、任務要求、社會角色期待等;

個人特質中的工作經驗、或是人格特質(內外控人格、A 型性格等)、及個人知覺等也 是壓力的來源之一。國內學者張春興(1995)同樣指出壓力來源可分成三類:(一)生 活改變:個人生活秩序的重要改變;(二)生活瑣事: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且無法逃避 的瑣事;(三)心理因素:個人內在的心理問題,主要為挫折與心理衝突。同樣將壓力 來源分成三項的是周淑萍(1994),他提出工作、非工作及個人三項因素是壓力的主要 來源。

Lazarus (1989) 指出造成壓力的主要原因分別為家庭支出、工作與職業、身心健康、

時間分配、生活環境及生活保障等六項,但而日常生活中,周遭的刺激常成為壓力源,

如生活事件、工作現場,周遭的人際關係等,壓力的來源是無所不在的 (Lin & Ensel, 1989;

Lin & Gina, 1995)。郭靜晃指出(1994)壓力來源可能來自於環境、災變、生活改變、

日常瑣事以及心理因素。

總結上述得知,壓力來源涵蓋層面極廣,但國內外學者皆提到工作對個體所造成的 壓力,並指出同樣的壓力可能因為人格特質的差異而造成不同的影響。

20

二、工作壓力之定義與來源

工作壓力一詞衍生至「壓力」,凡因工作有關的因素而引起的壓力皆可稱之(吳宗 立,1996)。ManNeil(1981)認為工作情境中,許多內外變項與個人人格特質交互作用下,

若個人察覺到工作情境中發現某種狀況,以至於威脅其心理平衡,此種現象即為工作壓 力。因此工作壓力可視為工作者與工作環境關係不協調的現象。歸納國內外學者對工作 壓力之定義,主要可分成三類,以下分述如下:

(一)強調工作環境因素:單小琳(1988)提出工作壓力是工作環境的特質,

對於工作者產生特殊生理或心理的要求而造成的結果。陳聖芳(1999)在工作環境 中,超過個人負荷量的要求,進而造成威脅感,使個體產生挫折、壓迫,或苦惱的 反應。而 Gmelch(1983)則指出工作壓力是工作環境中,任何對個體的生理或心理所 造成的脅迫感。上述學者認為引發個人感受壓力的主因為工作環境的特質。

(二)強調個體反應狀態:葉兆祺(1999)認為工作壓力是個體為因應工作環 境要求與自我期望、在生理與心理產生失衡的狀態。Parker 與 Decotiis (1983) 認為 當個體面臨到與重要工作結果有關的機會、限制與要求,導致個體失去常態與平衡,

所產生一種與自我期望不符的感覺則稱之工作壓力。上述學者針對壓力對個體造成 的個體反應。

(三)強調個體與工作環境的交互作用:此一派學者強調兩者間的平衡,如黃 榮真(1992)認為工作壓力是外在環境與個人內在能力的交互作用下,個體產生的 不平衡的狀態,葉龍源(1998)之工作壓力定義亦強調個體與環境的互動所造成生 心理的失衡;ManNeil (1981) 更進一步指出,工作壓力甚至會造成身心的職業倦怠 現象。

總結國內外學者之定義,工作壓力須具備三個條件(蔡玉董,2006):(一)工作壓 力是外在環境要求與個人內在能力要求之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差異及不平衡。(二)

工作壓力的結果會對個體產生脅迫感,並引發個體主觀上不愉悅之心理反應。(三)必 定與工作有關之因素所引起的壓力反應。

21

三、教師工作壓力之定義

教師工作壓力乃是教師在執行學校教育工作時,所產生的負面和不舒服的感受,

Needle, Griffin, Sevendsen 與 Berney (1980) 等人認為教師工作壓力是教師的需求、價值 觀與期待,及職業報酬、工作要求與完成需求應具備的能力這兩方面之間的差距。吳宗 達(2004)更進一步指出,教師工作壓力是教師在學校的工作環境中,在教學、行政、

輔導工作及角色扮演等方面,個人內在覺知與外在環境失衡,造成心理、生理與認知上 的壓迫狀態,並產生負面的情緒及行為反應。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主要有三:

(一)Kyriacou 與 Sutcliffe (1978):被公認是研究教師壓力的先驅。他們認為教師 工作壓力是教師面臨教學工作及情境時,對工作的負面反應,其來自於教師知覺環境的 要求,而環境的要求可能來自於他人或自己,對教師生理健康產生消極與潛在性的傷害。

該工作壓力使否造成威脅,將是教師知覺程度而定,影響教師知覺的因素包含教師的人 格特質、適應能力、價值系統等,如圖 2-4 所示。

1.可能壓力源:物理、心理

2.評估:對個人自尊和安全的威脅 7.教師的個人特質

8.非工作壓力源

3.實際壓力源

4.適應轉機:減少感受到的威脅

5.教師壓力反應:心理、生理、行為

6.慢性壓力症狀:身心症、心臟病、心理疾病

圖 2-4 Kyriacou 與 Sutcliffe 之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Modle of teacher stress," by Kyriacou & Sutcliffe, 1978, Education Studies, 4, p.

5.

A

B

C

D

22

此一模式包含四條動線:A 線代表因應策略對壓力源評估的影響,若無法適當使用 因應策略,則「實際壓力源」會被評估具有威脅性;B 線代表教師對壓力的反應會影響 教師知覺更多的壓力事件;C 線代表個體因長期壓力所造成的症狀,當教師處於倦怠狀 態,且壓力徵兆持續出現,則會造成非工作壓力源;D 線表示教師過去處理壓力的經驗,

包括失敗或成功,及其他社會資源的支持,會影響個體的壓力評估結果。

(二)Moracco 與 McFadden (1982):修正 Kyriacou 與 Sutcliffe 之模式,採用認知 互動的觀點,提出綜合性的教師工作壓力模式。該模式認為教師壓力來源包括學校及學 校以外的環境,包括角色認同、家庭狀況等皆會直接或間間造教師不同程度的工作壓力。

教師在評估潛在工作壓力時,會受到個人人格特質影響,若個人採取之因應策略無法發 生效果,則顯現某些身心上的壓力徵兆。如圖 2-5 所示。

教師人格特質

(過去經驗、信念系統、價值觀念)

社會

1.潛在壓力源 工作

2.評估機轉:

威脅自尊、

安全

3.實際壓力源 4.處理轉機:

緩和壓力 5.壓力徵兆

6.長期的徵兆:

工作倦怠、疾病

家庭

圖 2-5 Moracco & McFadden 之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The counsele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by Moracco & McFadde, 1982,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 61, p.550.

此一模式包含四條動線:A 線代表壓力與因應轉機的關係,若因應轉機無法減低壓 力的發生,它將被個體評估為具有威脅性; B 線代表教師處於壓力徵兆時,更容易知 覺更多的壓力事件;C 線代表教師長期處於壓力下的倦怠狀態,可能會需要家庭與親人

D

A B C

23

的支持與協助;D 線表示教師會因為壓力症狀來檢視各人的特質,使否會影響他未來對

的支持與協助;D 線表示教師會因為壓力症狀來檢視各人的特質,使否會影響他未來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