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教師教學省思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教師教學省思

壹、 教師教學省思的內涵

杜威提出培養反省思維的教學原則有四項-主動性、目標性、完整性和繼 續性。主動性指充滿著好奇心、判斷力和理解力,教師必須善用人性對新奇的 喜愛及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使其產生敏銳的感受和追求解答的渴望。教師 設計課程時,應從教材中選出中心議題,啟發學生表達對議題的意見、經驗和 知識上的交流,最重要的是,教師本身具有追求知識的真誠喜好,傳遞給學 生,培養其產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目標性指反省思維需要目標性,讓學生 清楚理解一主題並產生脈絡,建議教師需要用心選擇範例為思維中心,在遊戲 的過程中,嚴謹地達到工作的要求;比如:討論河流特性時,要選擇一條代表 性的河流來細細分析,之後,再選擇其他河流做比較,一方面找到原本疑問的 答案,一方面綜覽河流之間的共通點,而非一開始就收集大量或任意的河流來 研究,總之,分析和綜合需要有明確的焦點、目標,才能發揮效能。完整性表 現在觀念或假設得到充分的驗證,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幾個重點(1)教學 過程中,要在適合的時機回顧檢視學生對教材理解的程度、學生思維態度是否 提升,(2)引導學生於課堂中提出論點,且能證明其正確性或合理性,(3)給學生 足夠時間構思和驗證;完整性能帶來理性和情性的提升,創造出繼續探究的能 力和活力。繼續性表現在思維的開端、推展和結果的達成上,如果沒有繼續 性,就代表失去提升的可能,杜威曾說:「教育是經驗繼續不斷重建的過程。」

又說:「學校教育成效的判準,在於是否能在學生身上創造一股繼續生長的欲 求,以及是否能提供學生實現此欲求的方法。」繼續性具備前三項的特性—主 動性、目標性、完整性,它是理想思維的內在特徵也是其結果(林逢祺,

2003)。

張德銳(2011)提到教學省思的態度有三項基本要素:開放的心智、責任感 和全心全意,而且不需要天生具備,只要用心想做,透過努力也能逐漸養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開放心智指「不被既有的偏見與習慣所阻礙,能夠自由且有意願思考新的問題 與想法」;責任感和「知性責任」(intellectually responsible)特別有所連結,「願 意採取應有的步驟,並接受由此步驟推衍而得的結論。」;全心全意是「個人所 擁有的真正的熱情,這樣的熱情足以成為推動心智發展的強大力量。」

Schön (1938)提出反思可分為三種:行動前反思(reflection for action)、

行動中反思( reflection in action)和行動後反思(reflection on action),三者並非各 自獨立的反思,而是互有關聯的並持續循環著,而簡梅瑩(2008)以 Schön 於 1938 年提出的三種反思為基礎,進行自我研究(self-studies),透過教學觀察記 錄、省思日誌進行反思,反思教學內容、與學生的互動,發現反思教師自我反 思,提供立即性的師生互動與回饋,而蒐集分析的資料,亦幫助教師修正課程 與教學方向。

貳、 教師教學省思之相關研究

教師每天在校園的時間緊湊,以任教英文的班級導師為例,一早7:20 到教 室陪伴孩子們早自習、奔走校園各處督促孩子們打掃,早自習的同時,改聯絡 簿,接著改英文作業、備課、討論課程、出評量卷、改評量卷、開會、約談家 長、輔導老師約談、上英文課、下課到教室關心導師班學生、處理學生遇到的 問題、班務等,上完第八節是下午5 點多,可能留下一些學生,複習英文或管 教,一天很快就過去了,此時老師也有些疲累,想要休息,更不用說有家庭的 教師,下班後趕去接小孩,又是另一個工作的開始,而「教師省思」這件事並 非強制要求、沒有迫切性,很容易被忽略,那到底教師省思與否,會有怎樣的 影響呢?以下為針對教師省思的相關研究。

Wass 和 Rogers (2019)以 12 位家庭教師和 6 位指導老師(mentor)為研究 對象,採質性研究法,探討家庭教師教學的反思是否能提升教學實施;研究者 設計專業發展計畫,結合影音錄製觀察、非正式的學生回饋、自我反思和同儕 指導;研究結果顯示,家教老師的自我反思、氣氛融洽、自信都獲得提升,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的學生也有正面的結果。另外,許碧雲(2012) 以研究者自己與八年級導師 班的八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行動研究法,探討學生英語學習自我效能與教師 反思;研究結果發現,目標設定方案實施與教師反思有助於提升學生英語學習 自我效能。張涵硯(2018)以六位特教教師為研究對象,採質性研究法,探究 教師自我檢討、省思改變、班級經營、教學設計及教師信念;研究結果發現,

教師反思方式包含自我檢視、觀察學生反應、教學觀摩、同儕專業對話等,有 助於提升教師教學成效。Toom 和 Patrikainen(2015)以八組教師學生為研究對 象,教師的平均年齡為25 歲,主修都是教育,採用質性研究法,研究學生和教 師於教學過程中的反思模式;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和教師都有能力使用多元的 反思方式分析教學經驗和其中的知識,此外,他們都有為自己的教師生涯立下 長期的發展目標。

綜合上述文獻探討,教師透過多元的方式反思,包含教學觀摩、寫筆記反 思、下課與同學、同事聊天的非正式對話、影音錄製、與同事的專業對話等,

能夠提升教師教學成效、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等,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有 正面幫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