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行動研究的態度與專業發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行動研究的態度與專業發展

本節所探討的是教師行動研究的態度、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行動研究與教師 專業成長的關係。

壹、 教師行動研究的態度

一、 態度的定義

態度的定義很多,學者因觀點不同對於態度的闡述也會不同,張春興(民 90)

認為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物及周遭世界,憑其認知與好惡所持一種具有一致性 與持久性的傾向,此種傾向可由個體的外顯行為去推測,而態度的內涵包括認知的 (cognitive)、情感的(affective)與行動的(behavioral)三個成分。綜合許多學者 的說法,態度的內涵如下:

1. 認知成份:包含個體對某種特定態度對象的想法,包括事實、知識及信念。

2. 情感成分:包含個體對某種特定態度對象的所有感情和情緒,特別是對特 定對象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3. 行動成分:指個體對某種態度對象所表現的趨近的或嫌避的行動傾向。

態度為個人對某一事件有較持久與一致性的看法,因此,行動研究的態度,乃 指小學科學教師對行動研究所呈現的特定看法。

二、 教師對行動研究的態度

本研究對於教師行動研究的態度定義為:國小科學教師對行動研究之意義、目

的、功能、特性所持的態度,包括認知、情感、行動三個層面。

江文雄(民 87)提到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應先釐清本身的觀念,就是(1)教師應 改以良師自居,在教學工作上全力投入、持續進修與不斷研究,塑造良好教師的形 象;(2)教師進步的動力來自不斷的學習、再學習,不斷的研究、再研究,終身學 習及動手做研究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與義務(3)教師平日教學應該要有省思與檢 討,才能不斷修正教學,提升教學效能。

教師面對行動研究,或有不瞭解、或有畏難的心理、或有認為是專家學者該做、

與自己無關,由許多的看法中可以發現,觀念引導行為,成為態度,行動研究需要 教師自我覺醒,當教師認為行動研究是源自平日教學工作中所產生的實際問題,透 過自我反省及評鑑,不斷的檢驗、修正或改進,發展出實際可行的策略,則可改善 實際教學情境,提升教學效率,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貳、 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一位專業人員並不代表他在職期間不需要進行專業上的發展,反而須隨時接受 與專業技能相關的新知,才不致與現實脫節,教師若要被視為專業人員亦是如此。

高強華(民 90)認為教師專業成長包括正式進修管道、研討會、研習、參加教育組 織、閱讀期刊、寫作出版、參與課程設計、協同研究、向師長與同儕請益等。饒見 維(民 85)提出在職階段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式有:參觀與觀摩、組織協同成長團體、

參與協同行動研究、從事引導自我研究、進行一般專案研究、個人自導式學習。

李俊湖(民 87)綜合 Marsick、Bell & Gilbert(1994)、Fullan(1987)的

看法,認為教師專業成長包含有四個特性:

(一)專業成長意涵多面性:要從個人、教學及學校發展等多面向角度來檢視教 師專業成長的歷程。

(二)專業成長方式多元化:教師有不同的學習方式與過程,如自行參加訓練、

研習、自行發展教學理論或運用行動研究方案。

(三)專業成長包含認知、技能與情意改變:如此一來教師的專業成長才會成為 全人的教育。

(四)專業成長發生在人際網絡及情境中:教師面臨教學環境的變遷與挑戰,需 要同儕與行政人員的鼓勵,使教師不致於孤立。

總而言之,教師專業成長需要透過教師本身主動、非主動參與各項正式、非正 式的專業成長活動,藉由個人的的自省、批判或與同儕、社會互動、對話達到知識、

技能、態度的正向改變。同時,因為教師專業成長具有方向性、所以教師個人的知 識、技能、態度為專業成長歷程的基礎,而形成一個持續不斷向前進的歷程。

參、 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關係

近年來在教育領域中行動研究有逐漸重新被重視的趨勢,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在 探討如何透過行動研究作為培育師資、發展教師專業的能力,促進學校的教育革新 並拉近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黃鴻博,民 88)。

蕭英勵(民 91)認為,行動研究對於師生、家長和行政人員的互動以及教學 法的省思,有正面的影響,更能提升教師專業的角色。因此,行動研究可協助實務

工作者在遭遇到問題或困難的實際情境中,透過研究與行動,嘗試解決問題。在研 究過程中,經由不斷地與相關人員相互交流,在研究告一段落,某一問題獲得解決 之後,實務工作人員也同時獲得了研究與解決實務問題的經驗累積,增進本身的專 業理解。Borgia (1996)表示,儘管行動研究是一種情境的主觀研究, 並且結果也 許不可能普遍化, 但是現在許多教師和研究者承認能夠在他們自己的經驗個體的 表達中發現知識、有意義的反省以及在他們覺察需要改變時採取行動去改變。

「教師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的觀念應該是來自於「專業人員 即研究者」(practitioner as researcher)的觀念。依照國內學者湯仁燕的分析,

「教師即研究者」的概念,至少具有下列的內涵:1.跳脫實驗的牢籠:教師應從被 研究對象的角色轉變成為主動的研究者。2.遠離行為的制約:教師在教學的情境 中,應具有思考、計畫與決定的心理運作過程,對其所處的特定教育情境,也應有 著特殊的詮釋方式與作為,成為一個認知的主體。3.追尋實踐的智慧:教師不應該 只是技術操作人、被動的參與者,而是能夠建構理論、擁有理論,並掌握其教學實 務知識的研究者,其內在的價值與信念系統,可以經過不斷的實踐、反省與自我辯 證,使教師的自我實踐更趨於理想(湯仁燕,民 88)。

綜合上述,行動研究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ㄧ,透過教師行動研 究,教師可以主動學習,在專業上獲得更迅速的成長與發展,當教師從事研究成為 一種行動、一種習慣,教師也變成一位真正專業的教育人員。教師由於透過行動研 究的實施,不斷地進行終身學習與研究工作,如此一來,教師更保持了自己不斷進 步與創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