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評鑑的目的、方法與模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評鑑的目的、方法與模式

第二節 教師評鑑的目的、方法與模式

任何教育活動或措施,必須要所有的參與者討論取得共識,共同訂出明確的 目的,才能達成共同的願景,據以設計出評鑑方法及程序。茲分析列舉國內外學 者對教師評鑑目的、方法與模式見解如下。

一、教師評鑑的目的

歐陽教和張德銳(1993)認為教師評鑑的目的,在改進教學和在行政上決定 任用獎懲的依據。將教師評鑑的目的歸納為「形成性目的」和「總結性目的」二 種:

(一)在形成性目的方面:協助教師改進教學,促進教學革新,以提高教學效果,

達成教學目標。並可以就教師教學表現的弱點,提供教師適當的在職進修課程和 計畫,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二)在總結性目的方面:做為雇用教師、續聘教師、決定教師薪資水準、表揚

優秀教師、處理不適任教師的依據,藉以促進學校人事之新陳代謝。

吳政達(1999)認為將教師評鑑的目的區分為績效或專業發展兩方面的目 的。績效導向的目的重點在於董事會或學校需求的滿足、資源的有效使用。專 業發展導向的目的則具形成性成分,較注重方案的組成、設計或改變

羅清水(1999)認為評鑑的目的在探究問題、尋求改進,最重要的是提出可行 的新方案,促使進步與發展並提高效能。其內函共包括下列七大目的:

(一)教師的篩選。

(二)證照的頒授。

(三)初任教師的評量。

(四)教師任期的決定。

(五)教師專業的發展。

(六)教師生涯的進階。

(七)學校的改革。

余榮仁(2000)認為教師評鑑目的乃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學校的辦學素質,

並作為區別教師工作效能和聘僱教師、解聘不適任教師之依據。

顏國樑(2003)認為教師評鑑的目的,在推動教師評鑑初期,應以簡單 可行與教師參與為原則,重視教師工作的實際改善,以達成教師專業發展為 目的,未來等有教師評鑑的法源,或學校教師有共識,再進行兩者並重之形 成性目的與總結性目的之教師評鑑。

陳雪琴(2004)將教師評鑑的目的歸納成四項:

(一)協助教師反省教學表現以瞭解教學的優缺點,進而改善教學。

(二)規劃適當進修以激勵教師成長,加強專業生涯發展與自我實現。

(三)提升教師教學品質以保障學校教育目標的達成。

(四)作為聘用教師、教師分級、表揚優良教師、處理不適任教師、學年度績效

考核之參考。

朱芳謀(2005)認為教師評鑑目的,顯然應以形成性目的為主,總結性的 目的為輔。

Scriven(1973)認為教師評鑑的整體目的在於決定教學的價值、價格與功績

Dwyer and Stufflebeam(1996)提出教師評鑑目的為:

(一)教師教學的改善。

(二)注重學生學習效果。

(三)專業績效及發展。

(四)行政控制。

(五)回應並保護社會大眾的需求。

(六)表現的報酬。

Beerens( 2000 )認為教師評鑑具有協助教師成長的形成性評量與決定教師 身地位及教師任用的總結性評量,主要理由有三項 :

(一)改進教學效果。

(二)激勵專業成長。

(三)補救或排除不良教師。

美國著名的評鑑學者 Scriven 曾說「評鑑的目的不在證明什麼,而在求改進」

( The goal of evaluation is not to “prove ” but to “improve”)

綜上所述,教師評鑑可區分為以「教師專業發展」為導向的形成性目的,與以

「績效品質」為導向的總結性目的。而首要的目的應是提供教師自我省察的機 會,覺知在專業上不足之處,透過適當的在職進修,規劃生涯專業的發展,強化 教師專業素養,以全面提升學校教育品質,促進學校革新;次要的目的才是作為 行政管理決策、升遷分級等評估之依據,因此;在教師評鑑的目的中,形成性評鑑

引導改進修正缺點之職,追求自我效能之實現;總結性評鑑則是在檢視價值決定 之選擇比較,二者應發揮統合回饋的機制。

研究者將教師評鑑的目的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教師個人方面:

1.幫助自我了解:提供教師個人發現其各方面表現之優、缺點。

2.促進專業成長:提供教師擬定在職進修計畫,促進其專業成長。

3.自我實現 : 肯定教師優良的表現,促進教師自我實現。

(二)學校行政方面:

1.教師聘任之參考:決定教師之聘期、續聘、解聘及薪級。

2.加強品質管制:確保師資素質維持一定水準,增進學校效能。

3.獎懲依據:獎勵優良教師,發揚師道,樹立典範;處理不適任教師,

獎優汰弱,促進學校人事革新並提供整體校務規劃之參考。

(三)就教育行政機關而言

1.建立評鑑指標:建立制度化的評鑑指標,使教師對其職責的執行有依循之目 標。

2.進行師資規劃:反思師資培育制度的優劣得失,作為往後教育學程實施規劃 之參考。

3.形塑典範:表揚優良教師,形塑師道之典範,作為其他教師學習之楷模。

(四)社會方面:

1.塑造專業尊嚴:建立淘汰機制以維教師專業尊嚴,提升社會大眾對教師專 業素質之信心建立教師社會聲望。

2.建立形象:提供社區人士了解學校特色及教師狀況,回應社會對教師績效 責任之要求。

3.強調尊師重道:發揚尊師重道之精神。

二、教師評鑑的方法

教師評鑑的方法是多元、系統化的連續歷程,是了解教師的工作表現與績效 事實,提升學生學習效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有關教師評鑑的方法,歐陽教、張德 銳(1993)在「教師評鑑模式的研究」中,提出教師評鑑的模式包括臨床視導、

目標設定、治療模式、共同法則模式 Mc Colskey and Egelson(1993)認為教師 評鑑的方法包括教學觀摩、教室觀察、教學錄影、學生成就、檢閱日誌及教學檔 案、問卷調查及面談;另McGreal(1988)認為教師評鑑方法包括知能測驗、自我 評鑑、同儕評鑑、學生成績表現紀錄、學生評鑑教師教學、 作品收集、觀察等,

畢竟多樣化資料的收集才能瞭解真相與客觀論證的效益。

吳政達(1999)整合相關研究,對教師評鑑的做法,歸納成傳統的印象評鑑、

教室觀察的臨床視導、研究導向的檢核表法、受過訓練者的高度推理判斷、面談、

筆試、目標管理、工作分析、評鑑職責的責任取向、理論取向、學生學習結果、

學生評鑑教師、同儕互評、自我評鑑等。莊錦源(2000)認為教師評鑑的方法有 教學觀摩、教室觀察、教學錄影、學生成就、工作日誌、檔案資料、問卷與面談 等 。

美國阿拉巴馬州教師系統能力(The Alabama teacher system

competencies,2002)網站上的教師評鑑工具與資料有自我評鑑、口頭或書面資 料報告、教師同儕的專業對話、專業表現與擔當、個人進修計畫、觀察記錄、教 學觀察、督導的訪談等。

黃耀輝(2001)對「臺北縣國民中學實施教師教學評鑑制度可行性研究」中,

建議教師評鑑的方式應以 教室觀察、訪談、教學檔案、問卷等方法蒐集評鑑資 料。因此;客觀且有效多元的評鑑方法,是對於達成教師評鑑目的的重要關鍵 所在。以下從評鑑者身分、評鑑資料來源、加以探討教師評鑑的方法:

(一)以評鑑者身分區分

合理的教師評鑑方法,是為了釐清「如何評鑑教師」的疑慮,其最主要的核 心關鍵是在於「評鑑的執行者由誰來擔任」。吳清山和張素偵(2002)認為舉凡 評鑑結果之利害關係人,可為評鑑者,例如:校長、主任、教師同儕、上級督 學、校外學者專家、家長、甚至學生等;而其是否適合擔任評鑑者,必須視其 有否具備專業的教師評鑑知能(張素偵,2003)。依照 Scriven 的觀點而言,評 鑑 者 的 專 業 角 色 是 「 具 有 啟 發 性 的 代 替 消 費 者 」 (enlightend surrogate consumer),是「評鑑工作中專業倫理的基石」(引自黃光雄,2005)。因此,這 樣的觀點可以回應第四代評鑑溝通與協調的階段,透過所有利害關係人涉入,

彼此建構出評鑑的價值。茲綜合國內外學者對評鑑者組成方式的看法, 進一步 整理如下。

1. 教師自我評鑑

Harris 和 Hill(1982)認為教師自我評鑑(self-appraisal)是透過教師和實 際教學經驗,對自己的表現形式、態度和行為做一個有效的判斷。Hayes、

Nikolic 和 Cabaj(2001) 更倡導「自發」、「主動」和「自我提昇」的教師 自我評鑑理念與實踐,利用教師自我評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黃宗顯(2004)也認為透過教師蒐集相關資料,進行自我評鑑,省思自我的教 學觀點、態度和行為,可藉以提昇教師自我專業知能。

因此,教師自我評鑑,係指教師藉由自我反省以及利害關係人等的相關回饋,

對自我工作表現、態度、行為等進行系統性與持續性的價值判斷,作為教師覺察 自我教學狀況與相關問題的工具。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昇教育品質,顯現出教 育歷程的能動性,亦是教師賦權増能(empowerment)之始。

2. 同儕評鑑

Wragg (1988)認為同儕評鑑(peer appraisal)是一重要且有實際教育效益的

評鑑方法。張德銳(1992a)指出同儕評鑑主要適用於形成性評鑑,鼓勵教師以同儕 合作模式,協助教師專業成長。

教育是一種合作事業,藉由兩個相同層級的人員,以專家身分進行互相評鑑,

較能洞悉教師之專業表現,只要能善用同儕間正向的支持,對於教學品質的提昇,

能有實際的回饋。許多研究指出,同儕評鑑相對於上級—部屬評鑑,在提昇教學 品質上,較能獲得教師的認同。

3. 上級—部屬評鑑

上級—部屬評鑑(superior-subordinate appraisal)意謂著上對下的單向 評鑑,一般指學校行政領導,在其行政範疇內對教師進行評鑑。在我國,上級—

部屬評鑑更是攸關教師晉級、獎金分配的重要機制,但在科層體制的運作下,教師 往往成為被動的受評客體,常形成受評者消極抗拒的心理。因此,建立組織的內 部回饋(internal feedback),與客觀公正的流程,才能彰顯教師專業表現的價 值。

4. 行政人員評鑑

由考核委員依據相關的行政法規,對教師的勤惰表現進行評鑑的方式,主要 目的在於針對教師的行政效率加以評鑑,也就是依據公立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

由考核委員依據相關的行政法規,對教師的勤惰表現進行評鑑的方式,主要 目的在於針對教師的行政效率加以評鑑,也就是依據公立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