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課程領導課題

課程發展是課程領導的核心,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

蔡宗河,2006),教師是學校中極重要的成員。教育改革推動以前,課 程執行一直是現場教師的工作,學生學習的所有工作,都是教師的責任

,行政人員則負責督導教師教學進度及學生學習成果。但自從課程改革 後,學校課程可以由學校自主管理、教師專業自主、學校願景共塑等,

督導與自主成為課程領導必須面對的兩難問題(徐俊祥、黃顯華,2002

)。學校在自主管理的背後,承擔著更重大的領導責任,學校課程的規 劃、執行與評鑑,也成為當下熱門的任務。

國內課程領導議題因九年一貫課程推動而備受討論,有從哲學、社 會學或美學等角度進行探討,大部分僅以學校校長作為課程領導者進行 探討,以教師專業主義與課程領導研究的亦是少數(徐超聖、李明芸,

2005)。有學者認為學校內的課程領導其實就是「領導者的領導者」(徐 俊祥,2008;Brubaker, 2004; Fullan, 2001),目的是在校內培養更多的課 程領導,最後產生「替代領導」(substitutional leadership)(徐俊祥,2008

;Kerr & Jermier, 1978),讓校長實現「領導是爲了不要領導」,在校務 行政協調過程中,激勵教師主動積極參與課程發展,提高其自覺性和自 主性,教師課程領導的形成及運作,於是成了領導成效的關鍵因素。尤 其當學校要發展以學校為本位之課程時,教師之課程領導及專業自主的

自發力量,對學校課程或活動之推動,造成很大的影響。據此,本研究 將就教師課程領導課題部分進行探討。

壹、領域課程發展

領域課程為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重要變革之一,學科知識由單科 課程修改為領域課程,以下藉由課程發展模式的分析,探討領域課程的 發展脈絡。

一、課程發展模式

九年一貫中小學課程綱要制定後,學校教育現場的工作者除了教學 外,還要分心思考關於課程的問題,在舊課程中教師把課程和教材理所 當然視為一體,教師認為課程即是包含該階段學生必須了解的教材,其 中包含知識、應有的體驗、及學生需獲得的能力,而在升學主義下,教 師自然而然著重在知識的獲得。教學現場中教師在課程發展中應該扮演 如何的角色呢?教師對於課程發展有何影響?

早期課程學者將課程界定為「有計畫的學習經驗」,強調有計畫、

有意圖的學習,尤其是學校安排或是教師指導下完成預期目標的學習(

黃政傑,1991),而後現代的課程觀,則將 currere 視為「競跑」,將課程 看作為一種實踐,因此課程與教學兩者便可視為一體(潘慧玲,2006)

。一般研究者認為美國學者 Bobbitt 在 1918 年出版的《課程》(Curriculum

)一書,確立了現代課程領域的研究範圍和取向,Charters 則將工業管 理的工作分析引進課程設計(引自施良方,1998),對於課程的發展模 式造成極大的影響。

為讓課程順利發展,不少學者依據研究提出其課程理論,在課程模 式的理論中,以 Tyler 發展之模式為代表,之後又有其他學者如 Taba、

Wheeler、Soto、Westmeyer、Kerr、Herrick、Rowntree、Oliva、Beane 等 人補充或修改 Tyler 的模式後,提出自己的課程模式。

以下以 Tyler、Wheeler 及 Skilbeck 發展之模式作說明:

(一)Tyler 模式(1949)

圖 2-1 Tyler 課程發展模式

資料來源:黃政傑(1991:147)。

Tyler(1949)提出的課程發展基本要素如圖 2-1,提出課程發展的 理論基礎,主要在考量下列四個問題:

1.學校應該追求那些教育目標?

2.我們要提供那些教育經驗才可望達成這些目標?

3.這些教育經驗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組織?

4.我們如何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是否已達成?

來源 學生需求

來源 社會需求

來源 學科建議

暫時的一般目標

過濾 學習心理學 過濾

教育哲學

精確的教學目標

評 鑑 學習經驗

指 導 學習經驗

組 織 學習經驗

選 擇 學習經驗

Tyler(1949)提出的課程發展包含:目標、內容、組織與評鑑。基 於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求及學科專家的建議訂定目標,然後選擇能達 成教育目標的學習經驗做為課程的選擇,學習經驗包括內容與活動。選 出課程的學習經驗並組織有系統的課程之後就要實施課程。最後是評鑑

,設計評量工具加以評鑑,以瞭解所選的教育經驗是否達到預期的教育 目標。

(二)Wheeler 模式(1967)

1967 年 Wheeler 發表《課程歷程》(Curriculum Process)一書,他 將 Tyler 的直線模式修改為圓環模式,如圖 2-2;基本上,Wheeler 課程 設計的第一個步驟,仍為目標的建立,然後是選擇學習經驗和內容,並 加以組織及最後再作評鑑。但 Wheeler 將課程設計視為循環式的,即評 鑑的結果,若未符預期目標時,應加以檢討,並回饋於目的。

圖 2-2 Wheeler 課程歷程模式

資料來源:黃光雄、楊龍立(2000:49)。

(三)Skilbeck 情境模式(1976)

Skilbeck(1976)所提出的研究源於文化分析的過程,其主張學校 本位課程發展的實施程序應具備情境分析、目標擬定、方案設計、說明

5.評鑑

1.目的、目標

3.選擇內容

4.組織並統整學 習經驗和內容

2.選擇學習經驗

與實施、追蹤評鑑與回饋重建等五大步驟,如圖 2-3。Skilbeck 強調課程 發展是一種動態與持續的歷程,參與的人員將課程中諸多因素,經由協 商互動而成決定。

圖 2-3 Skilbeck 情境模式

資料來源:Skillbeck(1976:161).

從上述課程理論模式,不難發現,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扮演重 要的地位,從學生學習經驗的選擇、組織、評鑑,到檢討、反省的回饋 歷程中,教師的學科專業,能使課程在發展的反覆過程內,得到應有的 修正及調整。針對課程發展模式理論的討論,能讓領域課程的教育目的 更為明確,更能促使課程的發展、實施及評鑑之執行,作為課程領導研 究之依循方向。

總而言之,教師在課程發展的流程、步驟或機制中,若能將課程視 為有生命的主體,建構被活化的課程,確立教師本身在教學中的真正主 體地位,透過課程領導推動,教師參與學校不同領域課程整體均衡的協 調、優先順序安排、循序改進課程方案,主動參與課程教學評估機制等

,包含教師個人對課程的理解、共同建構學校課程的意義,形成教師賦 權承責(吳國珍,2006),如此課程的推動、執行透過教師的課程領導 將能更順暢,顯見教師提昇課程領導能力的重要性。

情境分析

目標設定

方案設計

追蹤與重建 說明與實施

建立反省與檢討的回饋機制

二、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發展

國內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於 1999 年開始推動,其中自然 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規畫乃基於以下四個基本認識(教育部,2003

):

1.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為國民教育必要的基本課程。

2.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以探究和實作的方式來進行,強調手腦 並用、活動導向、設計與製作兼顧及知能與態度並重。

3.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該重視培養國民的科學與技術的精神及 素養。

4.自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以學習者的活動為主體,重視開放架構 和專題本位的方法。

繼而制定出課程目標為:

1.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2.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 未來的生活。

3.培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及尊重生命的態度。

4.培養與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5.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開展潛能。

6.察覺和試探人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課程綱要中羅列領域重要之能力指標及相關教材內涵細目,做為教 師編選、組織課程教材、學習經驗或方案設計之選擇依據。因此坊間教 科書編輯群多會考量,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內涵規範 下,綜合學校教學實務層面、課程編輯理念、教學設計、評量方式、以 及學習理論等等因素,編輯相關內容,讓學生能理解重要科學及科技概 念,能藉探索觀察、現象,以尋求答案,並能對科學和科技的本質有適

切的體認,且有正向的學習態度。學校教師因基本學力測驗之壓力,則 多會依據教科書編輯之內涵,進而規劃、統整學校及教室層級的課程計 畫。其中生活科技因非基測學科,在教材選取上有較多自由。

從前述各項對於課程解釋或課程理論模式及我國自然與生活科技 學習領域課程規畫理念,可瞭解目前國內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 設計的概略情形。因此本研究將學習領域的課程意義界定在:針對學習 領域發展方向及學生應習得之能力、態度,做為選擇教材、教學策略或 方法及其評量模式之依據,且使其得以實施、評鑑之計畫或方案。

相較於教學,不論是現在或過去,課程對教師而言常被視而不見,

就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而言,在各種經驗交流的場合中,總提 出目前教科書的內涵足以讓新手教師教不完,讓資深教師無須動用課本

,但不論是何者,課程在教師眼中都不是最重要的。國中課程綱要已趨 向課程下放,學校、教師得對課程提出自主性之規劃,課程領導對於教 師的意涵,應在教師進行規劃課程計畫或方案前,針對領域課程目標及 理念有深切的了解,規劃的方向才能引導正向的、有系統的學習。現行 課程綱要,雖無標準課程內涵,且教科書開放民間編輯,學校亦可有本 位課程,自由選擇自己學校用書,雖有基本學力測驗的壓力,或北北基 等縣市教科書統一版本之現象,但校本課程、統整課程之教育政策之持 續推動,依然難掩課程領導主權掌握在教師的重要性。因此課程對教師

,但不論是何者,課程在教師眼中都不是最重要的。國中課程綱要已趨 向課程下放,學校、教師得對課程提出自主性之規劃,課程領導對於教 師的意涵,應在教師進行規劃課程計畫或方案前,針對領域課程目標及 理念有深切的了解,規劃的方向才能引導正向的、有系統的學習。現行 課程綱要,雖無標準課程內涵,且教科書開放民間編輯,學校亦可有本 位課程,自由選擇自己學校用書,雖有基本學力測驗的壓力,或北北基 等縣市教科書統一版本之現象,但校本課程、統整課程之教育政策之持 續推動,依然難掩課程領導主權掌握在教師的重要性。因此課程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