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公平性及多元文化教育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育公平性及多元文化教育

教育公平性以及教育機會均等一直是國際間所強調的議題,更是「多 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在本節中 將分別介紹教育公平性及多元文化教育。

一、教育公平性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說「教育是社會正義,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 機會。」(引自Gillborn & Youdell, 2000, p.17)。聯合國在《2010千禧 年發展目標報告書》(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10)目 標二所宣示之「確保在2015年之前,世界各地的學童,不分性別,均能 夠完成足 夠的基礎 教育( United Nations, 2010 )」( 張國保、 張熒書,

2012)。美國在2002年重新修訂「中小學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ESEA),並由國會通過「No Child Left Behind 教 育改革法案」,意即不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李孟峰、連廷嘉,2010;陳 明印,2002;Hess & Petrilli, 2006;McDermott & Jensen, 2005)。而我國

《憲法》第21條明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力與義務」、第159條「國 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這些都是在強調要保障「每一位」孩童有 接受基礎教育的公平機會。

但是讓每位學童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就一定代表對學童學習是公 平的嗎?事實上是否定的,因為影響學童學習公平的因素很多,如不被 重視的族群、種族、社會階級、家庭收入、語言、地理區位等(Gillborn &

Youdell, 2000; Grant & Sleeter, 2011)。而這些不受重視的一群人就是社 會上的弱勢族群。因此教育公平性除了要讓每位學童都有受基礎教育的 公平機會外,更希望的是縮短不同族群學童間的學習落差,提升學童學 習成就的表現,讓弱勢的學童能學得跟其他人一樣好。

而促進教育公平,建構機會均等的教育環境,是政府及社會的責任

(張國保、胡茹萍、廖俊仁、江翊嘉,2011),政府及社會必須要關注 資質較差的學童,並投入較多的教育資源來照顧弱勢族群的學童(張國 保、張熒書,2012)。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就提及要把 每一位學童都 帶上來 ,是 九年一貫 及國家政策既 有的理念( 教育部,

2008) 。而政府多年來積極辦理「教育優先區-學習輔導」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等學童課業輔導工作,就將少數族群(如原住民)、弱勢家庭 以及偏遠地區等資格的弱勢族群學童納入輔導,直至2013年為因應12年 國教的實施,將上述的課業輔導整合為「補救教學」一名詞,以確保每 一位國民中小學童都能擁有基本的學力。

然而我國追求教育公平性以及教育機會均等已經很久了,目的就是 要縮短不同背景學童間的學習落差,並提升學童學習成效的表現。因此 本研究目的之一,就是想要透過分數乘除法運算試題來了解不同背景學 童間的學習成效是否有落差。

二、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個新興的教育改革運動,是強調尊重文化差異與 追求教育機 會均等 的教育 , 它 是源 於美國 1960年代 非裔 美人 的 民權運 動,後來因為其他弱勢團體意識的覺醒與要求,逐漸納入性別、階級、

宗教、特殊性與性取向等問題的探討,使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不斷擴増。

為了瞭解多元文化教育,以下將分別針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多元文 化教育的內涵及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來做介紹。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

Banks(1993)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概念、是一種教育改革運動、

也是一種過程,其目的在於改變學校的文化與結構,使不同文化背景的 學童在學校中都有公平的學習機會。Nieto(1996)除了認為多元文化教 育是學校整體改革的過程,是針對學童的基本教育外,她更強調多元文

定文化多樣性。

多元文化教育辭典(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Grant &

Ladson-Billings, 1997)將多元文化教育界定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哲 學概念和教育的過程。它植基於哲學上平等、自由、正義、尊嚴等概念,

希望透過學校和其他的教育機構,提供學生不同文化的歷史、文化及貢 獻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童瞭解與認同自己的文化,並能欣賞及尊重他人 的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對於文化不利的學童亦提供適性及補救教學的機 會,而它所面對的社會議題包括了種族、族群、社經階級、性別、宗教、

語言和特殊教育等。

由上述定義可知,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希望透過教育來肯定文化多樣 性的價值,並尊重文化多樣性,進而促進社會正義和公平的一種教育方 式。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

Sleeter 和 Grant(1994)分析美國的相關文獻,依照時間順序,歸 納出多元文化教育的五種取向:

1.針對特殊及異文化者的教學

此種取向的人希望學童具備社會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資訊、語言 與價值,以便獲得工作機會,並維持社會既有的制度與文化。而教師的 責任是要幫助學童適應主流社會,如果弱勢學童無法融入主流社會,就 必須進行補救教學以搭起學校與學童之間的橋樑。

2.人際關係

此種取 向的人 希望培 養學 童與異 文 化者 和 諧相處 ,並減 少刻 板印 象,進而促進多元社會的寬容與團結。他們透過讚頌差異,視差異是正 常的、有價值的,以減低學童對不同文化的偏見。

3.單一群體研究

此取向的人希望透過學校的課程,讓學童理解某一群體過去與現在 被壓迫的情形,突顯群體與群體之間衝突的存在,使被壓迫的團體增能,

進而降低社會階層化,提升團體的地位。他們強調重新建構知識,重新 檢視理所當然的分類架構。

4.多元文化教育

本取向的人希望學校教育能達成兼顧多元差異與教育機會均等,強 調尊重文化多樣性與生活方式的選擇,以及團體間的差異與權力平等。

他們還期待進 行全面性的 課程改革 ,強調必須兼 顧不同文化 與學 童經 驗,而且沒有偏見與刻板印象。

5.多元文化與社會重建教育

本取向的人強調批判與實踐精神,希望學童能分析差異背後隱藏的 衝突,並將批判意識轉化為行動力,進而促進社會正義。他們主張視學 童為教室的主體而非客體,強調若只一昧地教導學童順從,則學童無法 學到公民的責任。

台灣目前的多元文化教育內涵比較偏向讚頌差異與減少刻板印象,

其中,讚頌差異固然是認識多元的基礎,但也容易將差異固著化,而將 他者同化成虛假的集合體,反而造成多元文化所強調的公平正義難以實 現(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2)。這也是台灣多元文化教育當前所 需要注意的課題。

另外,Banks(1996)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有五大面向,包括內容统整、

知識建構、減低偏見、平等教學與増能的學校文化。我們可以透過這五 個面向瞭解多元文化的內涵。

1.內容统整

教師在教學時,利用不同文化的內涵或例子,來闡釋學科的概念、

原理或原則。

2.知識建構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童瞭解知識如何產生,學科中的文化假設、觀 點與偏見如何影響知識建構的過程。

運用各種策略減低學童對不同文化團體的偏見。

4.平等教學

教師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提升不同文化背景學童的學業成 就。

5.増能的學校文化

學校環境的整體改革,營造一個使不同族群背景學童都能增能的學 校文化。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

Banks(1993)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有下列四點:

1.多元文化教育是在改變學校制度,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有均等 的學習機會。

2.多元文化教育在於幫助所有學生對不同文化、種族、民族與宗教團體 發展出正向的態度。

3.多元文化教育在協助學生,使其免於成為受迫害的團體,幫助他們對 自己具有成功學習的能力產生信心,以影響社會、政治與經濟機構。

4.多元文化教育應協助學生發展理解各個觀點的能力,並能考慮不同族 群的觀點。

吳清山、林天祐(1996)在定義多元文化教育時,曾提及多元文化 教育應達到以下目標:

1.建立對其他族群文化的容忍。

2.消除種族的偏見與歧視。

3.教導不同族群文化的內涵。

4.教導學生從各種不同族群文化觀點看世界。

5.幫助弱勢族群學生發展其學習及對社會貢獻的信心。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2)歸納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有:

1.在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2.提升弱勢族群的學業成就。

3.瞭解與支持文化多樣性。

4.促進群際關係。

5.培養增能與社會行動能力。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透過教育能讓處於社會不利地位的子女,經由 自己的努力,而有向上發展的機會,進而促進社會的流動。而透過文獻 可以知道,多元文化教育就是要幫助弱勢族群,使其有向上發展的機會 與權利,以期能達到教育公平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