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育市場化意涵及相關概念

本節首先從教育市場化的意涵著手;其次,探討教育市場化的特性與背景因 素為何;再次,探析論教育市場化的正反面評價,最後歸納形成教育市場化認同 的可能因素。

一、教育市場化的意涵

要談論教育市場化,首先要對教育市場化的意涵有所明瞭,綜觀國內外學者 們對於教育市場化一詞有不同定義,茲列舉如下。

Mitter(1996)認為教育市場化有三個方向:第一、家長與學生能夠自由選 擇學校,以取代國家用分配入學的方式。第二、提振私立教育機構,以提供更好 的教育效能。第三、國家適當撤除其支配性,避免教育壟斷。另外Vaira(2004)

認為教育市場化是一種減弱國家控制教育的力量(minimalist state),中央政府不 但解除管制與權力下放,並且要能信賴於市場機制的運作,減少過多的不當管制 與干預,轉向扮演居中協調與績效評鑑的角色。

湯堯(1997)曾提出了自由競爭教育市場模式(圖 2-1),此種模式反應出一 種基本管理哲學的革新,從自由競爭教育市場模型中指出消費者與供需者可透過 服務市場與成就市場的方式,產生了一連串的循環作用,並透過內部及外部的評 鑑小組之績效評鑑,形成了一種選擇與淘汰的機制,最後達成績效責任與教育品 質的提昇。

蓋浙生(1998)及林玉芬(2001)認為如果從教育經濟學觀點來看,當國家 愈富裕,社會愈多元、政治愈民主,民眾知識提昇後,將會導致原有公部門的教 育內容無法滿足民眾對教育的需求,民眾希望有更好的教育品質,因此必需透過 一套較自由化的教育經濟措施--即所謂教育市場化。而所謂自由化係指透過較少 的干預措施、較多元的競爭方式、較大的彈性措施、來達到反映民眾對教育品質 的要求,並且能淘汰不適者與張顯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性,這就是教育市場化的 意涵。

蔡姿娟(2003)認為可以把教育機構視為一種消費進行的場所,將學校教師 與行政人員視為產品的生產者與提供者,學生與家長被視為擁有自主性選擇權的

服務市場 教學、課程

消費者需求

學生

生產者供給

教育機構

成就市場

學生表現

機構附加價值

內部評鑑小組

外部評鑑小組

圖 2-1 自由競爭教育市場模型。取自教育研究與資訊雙月刊,5(3),p76,

從湯堯(1997),教育市場導向探討與省思。

消費者,學生的學習成就或成長是一種產品。在此概念架構下,透過生產者、消 費者以及對產品的供需,就形成教育市場的概念。

顏秀如(2003)更提出教育市場化可從鉅觀與微觀二個層面探討,就鉅觀層 面而言,當國家面臨激烈競爭與龐大的教育經濟負擔,政府應該減少部分的供應 與干預,迫使教育機構必須解除管制、減少干預、改採積極作為,吸引私人企業 的關注與支持,才可獲得充足的教育資源。同時應適時大量引進民間資源及力 量,來支持教育活動,擴大私人興學,提昇教育私有經費所占的比例、加重私立 教育機構所扮演的角色,藉由教育市場化機制的改革來提昇教育品質及國家的競 爭力。次就微觀層面而言,市場化可謂是一種經營管理的策略,亦即將教育視為 一種特殊的產業,引進並運用企業管理的理念及市場原則來經營學校、辦理教 育,例如透過行銷觀念的導入,將教育視為一種商品,消費者(學生、家長)成 為組織生產的核心,而提供消費者其所想要的產品及滿足消費者的教育需求,就 成為學校經營的主要目標。

巫由惠(2004)則提出市場化的意涵應包括 1.解除管制(deregulation):強調 透過市場力量取代政府過多的干預措施,政府居於中立地位,賦予更多自主權與 彈 性 空 間 給 業 者 , 促 進 一 種 完 全 自 由 及 開 放 的 競 爭 市 場 。 2. 消 除 壟 斷 (demonopolization):強調取消一些人為的管制與禁止,擴大市場的自由與開放,

怯除導致容易獨占或寡占的因素,維持一個平等的市場競爭基礎。3.私有化 (privatization)或非國有化(de-nationalization):強調讓私人擁有財產權與經濟行為 的決策權,亦即形成私有財產及就業與消費皆能自由的競爭社會。4.自由競爭 (free competition):強調競爭的供給者有進出市場的自由權力,而供需雙方皆能 獲得市場完整訊息,能充分了解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與價格波動情況,以作為 進出市場、訂定價格與決策方針的選擇。5.使用者付費觀念(user pay):強調在自 由競爭的體制下,生產者(供給者)必須重視消費者(需求者)的需求,但消費 者也必須付出相對應的代價,來獲取產品。

綜合上述,可知教育市場化就是將教育機構視為一種消費進行的場所,將學 生與家長則視為擁有自主性選擇的消費者,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等則為視為產品 的生產者。在這市場機制與精神中,強調要解除管制,以減少政府一些不當的干 預;透過私有化,引進私人企業或資金進入教育市場;運用自由選擇,讓家長或 學生能夠自由選選擇學校;透過自由競爭觀念,讓學校重視績效責任及吸引顧客 選擇。本研究將教育市場化定義為是將經濟學中的市場功能、機制與精神,運用 到教育現場中,促成教育產業化與教育私有化,減少政府公部門經費支出,解除 某些管制、消除壟斷,以自由選擇、競爭為機制,提高教育競爭力,藉以提昇教 育的產出與教育品質。

二、教育市場化的特性

前一節談論了教育市場化的意涵,吾人可得知教育市場化的主要內涵,是希 望透過市場的競爭模式,達到品質提昇的目的。但欲對教育市場化有更深入的探 究,亦必須討論教育市場化的特性、特質方可。國內外學者們對於教育市場化特 性的看法不一,茲列舉如下。

Gintis(1995)在研究教育市場化時,對其提出教育產品的供給面向從單一 化走向多元化、消費者(學生及家長)能透過管道熟知產品的功能、消費者對產品 的選擇是理性的並能夠瞭解自身的所需、市場價格的決定是由供需均衡情況而決 定、將教育產品視為一種私人財貨(private goods)等五項假設。

Cowen(1995)指出,市場導向的教育體系會有兩大特徵,如下:1.營造教 育的內、外部市場:所謂教育的內部市場,是指學校之間辦學績效上的競爭,可 以透過學校評鑑與資訊公布的方式,讓學生或家長對學校及教育產品有所取捨及 選擇;至於外部市場,就是透過瞭解教育市場的需求及供需情況,能調整學校的 狀況、功能及辦學之方向,以顧客 (指家長及學生)的需求為教育努力及學校經 營的導向。2.創造某種教育的巨觀和微觀的意識形態:至於教育的巨觀意識,則 是指將市場化政策的教育績效視為在國際競爭上的利器;微觀意識,則是指運用

市場經濟的諸多概念,諸如顧客、生產者、行銷、選擇權、多元化、自由競爭等 概念,以建構教育的經營與運作模式,亦即將所謂供需法則、市場法則等經濟原 理套用至教育場域中。

Levin(1998)提出國家發展教育市場化路線的徵兆為1.教育變革會使用一些 經濟用詞,如:重視人力資源發展,強調品質與績效。2.增加了很多教育績效評 鑑和教育訓練。3.要求學校能夠提昇效率、效能,但卻希望不用增加政府所提供 的資源。4.認為教育提昇需要透過管理上的創新及變革而促成。5.主張教育應朝 市場化的方向發展,至少是傾向一種準市場。6.逐漸重視建立標準、強調教育績 效和測驗在教育上的功能。

Chan 和 Mok(2001)認為市場化教育的特質為 1.教育提供應朝向多樣化、

多元化,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教育供應者。2.教育財政可從多面向、多元管道獲得 挹注與支援。3.透過教育競爭力來提昇教育的效能與效率,強調競爭與績效。

4.規劃依循市場導向的課程與教學方案,吸引學生及家長來選擇。

蓋浙生(1993)提出教育市場的性質有下列四點,教育市場是一個計畫的市 場、教育市場是一個受干預的市場、教育市場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教育市 場不是市場機能所能操作的機能。另外謝文全(2007)提出教育市場具有解除管 制、消除壟斷、私有化、顧客導向、重視行銷等性質。

戴曉霞(2000)認為市場化的特質如下:解除管制、消除壟斷、私有化。莫 家豪(2002)則認為教育市場化具有下列特徵,自負盈虧原則、市場的興起、國 家作為教育提供者的減弱、市場管理原則的採納、市場主導課程、院校創收、內 部競爭、強調效益。

林怡君(2006)提出教育市場化概念架構(如圖2-2),認為是在追求卓越、

重視競爭、強調效益以及講究經濟性四個市場化核心下,教育場域依賴解除管 制、私有民營、消除壟斷、自由競爭、市場管理以及供需法則等六項原則而發展,

同時,並藉此主幹精神,促動了整個教育市場中,消費者(學生、家長、社會)

與生產者(學校)不斷追求供需均衡的動態,企求達到市場訊息能充分流通,以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本研究認為可將教育市場化歸納成以下八個特性:

1、解除管制:教育市場化強調祛除不當的管制及消除獨占或寡占的壟斷;認為 管制太多將會喪失市場自由及開放的意義。因此透過解除管制及消除壟斷的 方式,給教育市場一個更自由、更開放的空間。

2、自由競爭:市場機制強調透過自由的競爭方式,來爭取顧客的認同,認為有 競爭才會有努力及奮鬥的動能。教育市場化中自由競爭將會使學校為了爭取 顧客(學生、家長)的選擇或認同,盡全力去提昇教育績效和教育品質。

2、自由競爭:市場機制強調透過自由的競爭方式,來爭取顧客的認同,認為有 競爭才會有努力及奮鬥的動能。教育市場化中自由競爭將會使學校為了爭取 顧客(學生、家長)的選擇或認同,盡全力去提昇教育績效和教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