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育期望之探討

壹、教育期望的意涵

教育期望(educational expectation)是反映人們對教育內在價值與外在效用的認 知(謝小岑,1998)。且謝小岑認為教育期望的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探討之,其一 為「教育成就是獲得經濟成就與社會地位的重要工具與途徑,人們因而持有相當 的教育期望」,其二為「教育程度或學歷本身被視為一種外顯的地位表徵」,因此,

人們的教育期望就反映出其對做為社會地位表徵的教育成就本身的嚮往與追求。

莊啟文(2001)則認為教育期望是指個人以其價值觀和主觀認知的成功期望,而建立 一實在教育目標的行為。

教育期望的概念與內涵包括了個人自我期望、家長對孩童期望、老師對學生 期望、社會對個人期望(張芳全,2006)。而蕭惠蘭(2004)則將教育期望定義為:對 教育內在價值與外在效用的綜合認知,並以父母期望、教師期望、個人的主觀抱 負三因素來測量教育期望。本研究所指之教育期望則與張芳全所指的個人自我期 望的概念及蕭惠蘭所指個人的主觀抱負有點類似,即個人本身衡量目前狀況,所 期望象徵地位表徵的教育成就之程度。也就是學生在衡量自己的現況後,認為自 己能取得的最高學歷。

另外,教育期望(educational expectation)是反映人們對教育內在價值與外在 效用的認知,而主觀教育抱負(educational aspiration)則是影響個人實際教育成就 和學歷取得之重要心理因素(謝小岑,1998)。其實在閱讀國外教育期望的文獻時也 發現有些研究者使用 Educational Expectation(Bui, 2007;Goyette & Xie, 1999;

Noguera, 2004)一詞,而有些研究者則使用 Educational Aspiration(Garg, Kauppi,

Lewko, & Urajnik, 2002; Khattab, 2003)一詞,前者通常以詢問學生「就目前來講,

你覺得你將取得的最高學歷為?」來測量,而後者則以詢問學生「你期望達成的 最高教育水準為?」來測量。由其詢問學生的問題不難發現Educational Expectation 一詞含有衡量自己目前狀況後的教育期望,而Educational Aspiration 一詞則比較屬 於未考慮自己目前的狀況,純粹指心中所希望的教育期望。然而,本研究所指的 教育期望則較屬於前者。

而在國內不同研究者運用教育期望、教育抱負與升學意願等不同的名詞定義 學生的教育期望,其實都是在解釋學生是否繼續往更高層級的學校就讀之意願,

但測量的方法則略有不同(藍婉真,2007)。在探討文獻時亦發現相同的情況,整理 如表2-1 所示,即有使用教育期望、升學意願、教育抱負、預計最高學歷、自我期 望、主觀抱負、升學意向、教育成就等多種不同的名詞,但定義上大致相同,即 都是指學生的教育期望。因此研究者針對國內外與前述教育期望、升學意願、教 育抱負、教育成就等名詞相關的研究作探討,以決定本研究的研究變項及其關係。

表2-1 教育期望相關研究所使用的不同名稱對照表

研究者(年代) 使用名稱

吳淑女(1994);張芳全(2006);張鈺珮(2000);陳建州(2004);

黃菁瑩(1999);謝小岑(1998);藍婉真(2007) 教育期望 王光輝(2007);吳文全(2002);沈惠君(2003);陳劉育(2005);

傅淑宜(2006);黃振文(2003);黃義清(2005);劉修祥、朱瑞 淵、洪先進(2001);蔣家娟(2002);蔡伶霞(2004);鄭富家 (2003);鄭瑋玲(2006);戴正雄(2003)

升學意願

李文益(2003);李鴻章(2006);辜易天(2007);楊雅鈞(2007);

蔡明昌(1997) 教育抱負

江玉娟、趙善如(2007);邱桂貞(2007) 預計最高學歷

藍天虹(2006) 自我期望

蕭惠蘭(2004) 主觀抱負

蘇文瑞(2003) 升學意向

陳怡靖(1999) 教育成就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級學生:「就目前來講,你覺得你將取得的最高學歷為?」來測量教育期望。其他 使用的變項還有:種族地位、移居世代、社經地位、家庭結構、手足數、學校類 型、學校都市化的程度、學業成就、父母的期望等。研究結果為有利的社經背景、

學業成就和父母的期望三個素因能清楚的解釋為何美國亞裔青少年比白人青少年 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其中社經背景和學業成就是主要影響因素,而父母的期望說 明了大部分美國亞裔青少年的高教育期望(Goyette & Xie, 1999)。

Garg 等人(2002)從加拿大東部、中部、西部與北部地區抽出 4,034 位 13 至 19 歲的學生,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社會支持、人口統計變項和個人因素對加拿大青 少年教育抱負的影響。則使用背景變項(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地位、父母婚姻 狀況、語言、年級)、個人因素(學業和家庭作業的重要性、學業成績、課程感覺、

學校風氣、課外閱讀)、父母個人參與(子女養育風格、家人團結、家庭溝通)、父 母學校參與(父母教育期望、父母對教育的關心、父母學校參與、校外可利用教育 資源)等變項來探究其對加拿大青少年教育抱負之影響。

另 Khattab(2003)以 5,274 位高級中學學生為樣本調查以色列巴勒斯坦學生的 教育抱負,研究中教育抱負變項的測量是以詢問學生:其相信未來能達到的教育 程度,而其他變項還有性別、宗教、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居住地點、學校類型、

技術取向、人文取向、教育成就、學習時間、雙親期望、雙親在學生教育的參與、

家庭關係的品質、主觀上社會經濟成功的可能性、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職業的重 要性。結果顯示:(1)儘管在以色列的社會處於不利地位,巴勒斯坦學生保持非常 高的教育抱負(2)學生的低社經地位和少數民族的地位,不會自動導致低的教育抱 負及(3)學生的教育抱負與其社會資本、感知能力有高度關聯。這大概是因巴勒斯 坦人長期受到政治上的壓迫,導致巴勒斯坦人為了改變低社經地位只能從高的教 育取得著手的原故。

Bui(2007)調查 10,262 位美國中學生的教育期望和學業成就間的預測關係,發 現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間確實有預測關係存在。

綜合前面探討的國外文獻所使用的研究變項,可發現年級、性別、學業成就、

父母期望、種族地位、社經地位、家庭結構、手足數…等等較常被當作研究教育 期望(抱負)的變項。

至於,國內研究與教育期望相關影響因素部分則整理成表2-2。

表2-2 國內教育期望相關影響因素匯整表(接前頁)

表2-2 國內教育期望相關影響因素匯整表(接前頁)

表2-2 國內教育期望相關影響因素匯整表(接前頁)

表2-2 國內教育期望相關影響因素匯整表(接前頁)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江玉娟、

趙善如 (2007)

原住民部落少 年的生涯成熟 與未來生涯抉 擇—以屏東少 年為例

屏東原 住民族 國中生

個人基本資料:性別、年齡、就學年級、排 行

家庭基本資料:父母婚姻狀況、父母親教育 程度、父母親職業、家中居住情形、家中經 濟狀況

同儕關係、家庭支持、身心健康、族群認同 預計最高學歷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國內外相關文獻可發現一般研究所探討影響教育期望(教育抱負、升學意願) 的因素,大致包括背景變項、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重要他人、家庭 教育資源等等,但因各個研究者探討和研究的面向不同,而有不同因素、變項的 選擇。本研究結合之前研究使用的變項,決定以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學校所在 地、族別、社經地位、家庭結構、手足數、課後學習時間、課後上網時間)、重要 他人的教育期望(父母的教育期望、教師的教育期望、同學的教育期望)、家庭教育 資源(家中有電腦、家中有網路、補習及家教、幫家裡工作賺錢)、學業成就(國文、

英文、數學之平均)等為研究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期望的架構。下一節則針對以上選 擇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探討,以討論可能影響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期望的相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