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育期望相關影響因素探討

本節在探討影響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期望之因素,為了能完整探討教育期望的 內涵,故將學生對教育的期望、學生的升學意願與學生的教育抱負皆納入探討範 圍,因此以下透過與教育期望、升學意願、教育抱負與教育成就的相關文獻對前 一節整理出的背景變項、重要他人、家庭教育資源與學業成就等因素做進一步的 探討。

壹、 背景變項與教育期望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的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族別、社經地位、家庭結構、手足數、

課後學習時間、課後上網時間等,接下來探討背景變項對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期望 的影響。

一、 性別

不知是否和男女有別或男女大不同等觀念有關,性別似乎是研究教育期望、

升學意願、教育抱負與教育成就必備的變項,因為有很多與教育期望、升學意願、

教育抱負與教育成就相關研究都使用了性別變項(王光輝,2007;江玉娟和趙善如,

2007;吳文全,2002;沈惠君,2003;邱桂貞,2007;張標堅,2004;陳劉育,

2005;傅淑宜,2006;黃振文,2003;黃根旺,2004;黃義清,2005;劉修祥等 人,2001;蔣家娟,2002;蔡明昌,1997;鄭富家,2003;鄭瑋玲,2006;戴正 雄,2003;藍婉真,2007;蘇文瑞,2003;Khattab, 2003),但在教育期望、升學 意願、教育抱負與教育成就等相關研究上,性別的結果還不夠明確,可能是其受 青睞的主因。

例如,雖然女性的教育程度較低,但是對教育的期望卻明顯高於男性(謝小岑,

1998),另高中職女生的主觀教育期望高於男生(陳建州,2004),還有原住民女童 的教育抱負比男童高(李鴻章,2006)及原住民女生的升學意願有比男生高的情況 (江玉娟、趙善如,2007)。還有其他研究亦有相同的結果(黃振文,2003;黃義清,

2005;劉修祥等人,2001;鄭瑋玲,2006)。

相反的也有研究發現男性體育班學生在選擇就讀「競技系」的意願,高於女

性體育班學生(王光輝,2007),還有大學男生之教育抱負也比女生高(李文益;

2003)。另外高職海事類科的男生會因為興趣、學校設備好、學歷很重要、大家都 要升學等因素而導致升學意願高於女生(戴正雄,2003),甚至更早之前的研究就指 出台灣青少年男生之教育期望普遍高於女生(吳淑女,1994)。而陳劉育(2005)和鄭 富家(2003)的研究亦有相同的結果。

但也有研究指出雖然女生的個人抱負高於男生,但在對高等教育期望上,不 同性別的學生的教育期望未達顯著差異,即男生與女生對高等教育的期望是沒有 差異的(藍婉真,2007),即在教育抱負上並沒有性別差異存在(蔡明昌,1997),即 男生和女生的教育抱負是沒有差異的(Garg et al., 2002),意即男學生與女學生在升 學意願上並沒有不同(邱桂貞,2007;張標堅,2004;黃根旺,2004;蔣家娟,2002;

蘇文瑞,2003)。

由上述文獻可知性別對教育期望、升學意願、教育抱負與教育成就的影響,

在相關研究上,尚未有一致的結論。而本研究主要是以綜合高中原住民族學生為 研究對象,和上述研究的對象有所不同,因此性別對其教育期望的影響情況,尚 有待證實。故將性別納入本研究的背景變項中。

二、 年級

在年級方面,有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的離島國中生對高等教育期望未達顯 著差異,即不同年級的離島國中生的高等教育期望沒有差別(藍婉真,2007)。但有 些研究卻發現不同年級的升學意願是有差異的(江玉娟、趙善如,2007;王光輝,

2007;沈惠君,2003;蔣家娟,2002;戴正雄,2003;蘇文瑞,2003;Khattab,

2003)。其中江玉娟和趙善如的研究顯示就學年級呈現負向作用,即年級越高升學 意願會較低,另Khattab 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結果。但戴正雄的發現卻是三年級的升 學意願較高,沈惠君的研究結果也是三年級的升學意願較高。

因此基於教育期望、升學意願、教育抱負與教育成就的相關研究在年級變項 上研究結果的分歧不一。且就讀年級是影響原住民少年未來預計完成高等教育學

三、 學校所在地

在學校所在地方面,有研究結果顯示北部地區的學生升學意願最高,中部及 南部地區學生的升學意願次之,東部地區學生之升學意願最低(陳劉育,2005)。而 鄭富家2003 年的研究結果亦相仿,北部及南部學生的升學意願最高,而中部學生 的升學意願次之,升學意願最低者仍為東部地區的學生。

本研究以花東地區為研究範圍,故將學校所在地納入研究變項中,再探就讀 不同學校所在地學校的原住民族學生的教育期望及相關因素間的關係與影響。

四、 族別

在族別方面,由表2-3 可知,與原住民族有關的研究中很少使用族別變項。除 了沈惠君(2003)在其研究中使用族別變項,結果顯示原住民國中生的升學意願會因 族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還有李承修(2006)、卓石能(2002)和藍天虹(2006)的研 究也使用了族別變項,其中藍天虹雖用了族別變項,但其內涵與使用族群變項(王 天佑,2001;李文益,2003;林俊瑩、吳裕益,2007;楊雅鈞,2007;鄭瑋玲,

2006)的研究是比較相近的。

表2-3 原住民族相關研究中使用族別或族群變項與內涵

研究者(年代) 變項名稱 變項內涵

李承修(2006) 族別 原住民各族 沈惠君(2003) 族別 原住民各族 卓石能(2002) 族別 原住民各族

藍天虹(2006) 族別 原住民、非原住民 王天佑(2001) 族群 原、漢

李文益(2003) 族群 本省閩南、本省客家、原住民及大陸各省市 鄭瑋玲(2006) 族群 原住民、非原住民

林俊瑩、吳裕益(2007) 族群 閩南、客家、大陸各省市及原住民

楊雅鈞(2007) 族群 本省閩南、本省客家、原住民及大陸各省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國外有研究指出雖然其研究顯示美國亞裔的教育期望比白人高,但是應考慮 影響美國亞裔有較高教育期望的因素對美國亞裔各個族群的解釋力,所以在研究

中將美國亞裔細分為中國裔、菲律賓裔、日本裔、韓國裔、東南亞裔、南亞裔等 類別,分別探討不同亞裔族群教育期望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雖然美國亞裔的 教育期望比白人高,但在社經地位上,東南亞裔卻比白人低(Goyette & Xie, 1999)。

這和一般認為社經地位低者教育期望會較低的觀點有所出入,亦即將所以美國亞 裔看成相等是有研究上的盲點存在。

而不同原住民族在家庭姓氏繼承,權力財產分配以及家庭角色等多方面,會 有不同內涵,如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具有母方繼承,男子入贅,從妻居等社會特 性,而排灣族與魯凱族則以父親或丈夫為中心,男孩由父親嚴格管教,女孩則由 母親管教(劉若蘭,1998)。目前國內原住民族正名的有十四族,且各族各有不同的 文化背景,不同族別的原住民族學生的教育期望是否有差異呢?故本研究將族別 列入研究的背景變項中。

五、 社經地位

社經地位是一個複雜、多面向的結構,尤其反映父母的財務地位、職業和教 育背景(Garg et al., 2002),且家庭社經地位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教育成就(陳奎憙,

1995)。社經地位可能是教育研究中最被廣泛使用的背景變項(孫旻儀、蔡明學,

2007)。而學生的教育抱負與家庭社經地位顯著正相關,即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學 生其教育抱負也有越高的趨勢(蔡明昌,1997),且家庭社經地位越高,子女的受教 育年數越長,並且是透過補習教育、社會資本、為家裡作工賺錢等中介變項間接 影響子女的教育年數(陳怡靖,1999)。不過雖然高社經地位的青少年有較高的教育 抱負,但社經地位不是直接影響教育抱負(Garg et al., 2002)。另外父母教育程度與 升學意願顯著相關(鄭富家,2003),亦即父母教育程度愈高,學生的升學意願也愈 高(陳劉育,2005),這樣的研究結果反映出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學生之高等教育期 望越高(藍婉真,2007)。

但國外的研究卻有相反的結果,即以色列巴勒斯坦高中生的低社經地位不會 自動導致低的教育抱負(Khattab, 2003),也就是低社經地位的學生有較高的教育抱

但也有研究發現是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高職控制科應屆畢業生的升學意願並 沒差異(吳文全,2002),還有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與升學意願沒有 顯著相關(蔣家娟,2002),意即不同社經地位學生的升學意願沒有顯著差異(黃振 文,2003),也就是不同父母學歷及父母職業的學生在升學意願上沒有顯著差異(黃 根旺,2004)。

由上述文獻結果觀之,原住民族學生的社經地位是否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 的教育期望,仍值得深入探討之。

六、 家庭結構

在家庭結構方面,有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結構對教育抱負沒有影響(Garg et al., 2002),相反的也有研究指出不同家庭結構的學生之教育期望有顯著差異存在,且 不完整家庭對學生的教育期望有負面的影響(李鴻章,2006;Goyette & Xie , 1999)。

其實,不良的家庭結構會影響學童的學業成就(陳建志,1998),但不完整的家庭結 構對原住民族學生的教育期望影響多大,是本研究想探究的。

七、 手足數

有研究顯示兄弟數多會稀釋家庭社會資本,而不利個人的受教年數,但姊妹 人數多則沒影響(陳怡靖,1999),但也有研究結果為原住民少年其兄弟姊妹數越多 者,未來較傾向選擇升學,即手足數越多者,升學意願較高(江玉娟、趙善如,2007)。

又林大森(2001)發現技職體系會因兄弟姊妹數多而產生「資源稀釋」效應,而不利 教育取得,不過在一般體系則否。

相關文獻在手足數的研究結果似乎尚未一致,而在少子化的今日,手足數對 教育期望的影響結果如何,就更令人感到有趣了,因少子化所以手足數相對就變 少了,如此是否意味,手足數不會再影響學生的教育期望,還是會有相反的結果 呢?因此本研究將再次檢驗手足數對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期望的影響。

八、 課後學習時間

有研究顯示每日課後自習61-120 分鐘體育班學生在選擇就讀「師範院校」的 意願,顯著高於每日課後自習 0-60 分鐘體育班學生(王光輝,2007)。顯示若每日 有習慣作課後自習,學生的教育期望相對會較高。故研究者推測若學生在校學習

的知識能經由課後的學習,而將所學內化、精熟,則學業成就會較佳,進而對自

的知識能經由課後的學習,而將所學內化、精熟,則學業成就會較佳,進而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