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花東地區綜合高中原住民族學生的教育期望與其相關影響因 素,期能提供教師輔導原住民族學生升學及相關教育單位在推動原住民族學生升 學政策時的參考。本章共分為四節,即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義及研究範 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剛進大一時聽說那一年全國四技二專的總榜首在我們班,且是個原住民族學 生,這是我第一次對原住民族留下深刻印象。大學畢業實習完分發到原住民重點 學校,這次和原住民族學生更結下了不解之緣。八年多來對原住民族學生的文化 從一知半解到漸漸了解原住民族學生的學習歷程和非原住民族學生是有所不同 的。例如:九十學年度期末時,班上兩位蘭嶼來的原住民族同學,依依不捨的告 訴身為導師的我,她們決定轉到原住民藝能學程,原因是在資訊應用學程的壓力 太大;九十五年春天有兩位原住民族學生在考取乙級證照獎勵制度的鼓舞下,努 力不懈,成為本校資訊應用學程自民國八十五年創學程來取得乙級技術士證照的 首例,並且同年兩位同學皆藉由技優甄審考上大學,但其中有一位並未就讀。這 樣深刻的感受,令我在有機會作研究時第一個想要了解的就是在原住民族學生身 上感受到的疑惑,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原住民族學生在最後關頭,放棄升學?而 從教育期望可得知一個人對於社會地位表徵的教育成就之嚮往與追求(謝金青、侯 世昌、趙靜菀,2003)。故期望藉由研究影響綜合高中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期望的原 因,進而在輔導原住民族學生升學時能切中要害,幫助原住民族學生順利進入高 等教育的殿堂。

其實在原住民族高等教育方面,教育部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有許多配套 措施,如:修正公佈「原住民族學生升學優待及公費留學辦法」以鼓勵原住民族 學生升學,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增加原住民族學生入學機會,更多元寬廣的升學管 道,鼓勵大學院校設立原住民族學院與教育研究中心,提供原住民學生就學減免

與補助協助就學及對技專院校中原住民族學生數達 100 人以上或占全校學生人數 10%以上者提供補助等等措施(譚光鼎,2007)。但在這麼多提高原住民族學生接受 高等教育機會的作法下,原住民族學生在高級中學階段(含)之後的升學比率,卻仍 遠低於其佔台灣的總人口比例(譚光鼎,2006)。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原住民族學生 的升學率如此之低,竟低到比其佔台灣人口的比例還低?其原因值得深入探討之。

而綜合高中體制從民國八十五年實施迄今,十多年以來,國內在綜合高中上 的相關研究達278 篇以上(97 年 4 月 25 日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的查詢數據)。

另外在原住民族學生相關的研究上也有2,110 篇以上(97 年 4 月 25 日在全國博碩士 論文資訊網的查詢數據),而在綜合高中原住民族學生的相關研究則只有李承修 (2006)、魏尚斌(2004)的研究兩篇。至於綜合高中原住民族學生的教育期望的研究 目前尚無相關文獻,加上高中是銜接高等教育殿堂的一個重要轉捩點,若能在此 轉捩點上即時找出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期望的影響因素,則可針對這些影響因素對 症下藥,或可稍稍彌補已推行政策的不足之處,並可豐富國內相關研究。

依據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8)公佈「九十六學年度全國高中職學校辦理綜合高 中原住民學生數及畢業生數概況—按縣市別」的統計數據,如表 1-1 所示,可看出 全國就讀綜合高中的原住民族學生總計有4,643 人,而花蓮縣和台東縣就讀綜合高 中的原住民族學生就有2,933 人,扣除已停辦的國光商工 374 人,還有 2,559 人,

即在花東地區包括光復商工、四維高中、海星高中、玉里高中、關山工商、台東 高商、台東女中、台東高中、公東高工、成功商水及蘭嶼中學等十一所綜合高中 的 原 住 民 族 學 生 人 數 就 佔 全 國 綜 合 高 中 原 住 民 族 學 生 總 人 數 的 59.94 % (2,559/(4,643-374))。可見全國就讀綜合高中的原住民族學生近六成分佈在花東地 區,故本研究以就讀花東地區綜合高中的原住民族學生為研究對象。

以上的因素即研究者欲探討花東地區綜合高中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期望及其影 響因素的動機。

表1-1 九十六學年度全國高中職學校辦理綜合高中原住民學生數

學生數 上學年畢業生數

合計 男 女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延修生 合計 男 女 全國 4,643 2,260 2,383 1,787 1,532 1,309 15 1,166 565 601 花蓮縣 1,618 742 876 672 570 376 0 320 172 148 臺東縣 1,315 651 664 482 412 410 11 388 191 197 桃園縣 294 167 127 121 90 83 0 63 36 27 臺北縣 201 90 111 74 61 65 1 55 15 40 屏東縣 197 88 109 56 71 68 2 57 20 37 宜蘭縣 138 87 51 53 49 36 0 42 21 21 新竹市 125 52 73 52 38 35 0 29 15 14 臺北市 120 71 49 42 45 33 0 29 17 12 南投縣 104 55 49 34 31 39 0 32 16 16 苗栗縣 81 43 38 36 22 23 0 14 4 10 高雄縣 72 57 15 27 27 18 0 18 14 4 高雄市 71 27 44 21 26 24 0 28 8 20 臺中縣 65 34 31 29 14 22 0 22 9 13 臺中市 54 3 51 17 21 16 0 12 2 10 嘉義市 50 27 23 18 18 14 0 17 7 10 新竹縣 44 18 26 10 10 24 0 9 3 6 臺南縣 37 27 10 14 11 11 1 11 7 4 基隆市 19 8 11 8 5 6 0 2 1 1

彰化縣 15 7 8 8 5 2 0 7 3 4

臺南市 10 3 7 4 4 2 0 7 2 5

雲林縣 6 2 4 5 1 0 0 2 2 0

澎湖縣 3 1 2 2 0 1 0 1 0 1

連江縣 3 0 3 1 1 1 0 0 0 0

嘉義縣 1 0 1 1 0 0 0 1 0 1

金門縣 0 0 0 0 0 0 0 0 0 0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網站。2008 年 5 月 26 日,取自 http://www.tpde.edu.tw/compile/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