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與研究機構-技術移轉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1-54)

第三章 新竹區域創新系統

3.3 教育與研究機構-技術移轉

實驗室的意義就是推動企業藉由與工研院的互動,釋放工研院力量,企業 可以學習自行研究發展,它的理念是,將工研院的資源開放業界共同使 用,包括:人才、技術、資訊、空間/設備、科技管理、創業諮詢…等。

3.3.2 教育機構

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則為新竹地區最為關鍵的教育學術資 源。諸如李遠哲、楊振寧、張忠謀、曹興誠等不管是基礎理論界或產業界 的重要領袖都是出自於清交門下,在新竹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中,清交研 究的頂尖人才轉任至工研院後,領著研究成果在園區創業是一個很重要的 創新模式。

3.3.3 國家實驗室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內及鄰近大學設有六個國家實驗室:(一)「精密 儀器發展中心」,係於民國 63 年由民國 57 年設立的「科學資料及儀器中 心」改組而成;(二)「行政院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籌建處」, 75 年 3 月 成立,8 月於科學園區建基破土,82 年 4 月加速器試車成功,是亞洲第一 座第三代同步輻射設施;(三)「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行政院 77 年 8 月 5 日核定成立「國家次微米元件實驗室」,78 年遷往交通大學,82 年 更名為「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四)「國家高速電腦中心」,80 於 園區破土, 82 年完工啟用;(五)「國家太空計劃室籌備處」,民國 80 年 10 月成立,88 年 1 月 27 日完成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中華衛星一 號」,於美國卡那維爾角發 射升空,代表我國正式跨入太空科技的新紀 元;(六)「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82 年 1 月於科學園區設立「晶片 設計製作中心」,86 年 7 月起改稱「國家晶 片系統設計中心」。以上六 個國家級實驗室均與大學、研究機構及產業界合作,提供設備及人力資源 從事研究發展工作。

3.3.4 產研合作

目 前 台 灣 的產 研 合 作當 中 , 存 在以 下 幾 類特 色 與 問 題( 李 仁 芳,

1998):

一、 產業界在初期因為能力不足,對於研發專案的投入資源有限,需 要經過長時間與研究機構的合作與數個專案的進行才能有相當成 果的產出。

二、 廠商對於作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合作創新方式表示滿 意,在此一過程當中有助於創新成果的迅速商品化以及本身創新 能力的快速提昇。

三、 在資金來源方面,大部份來自於政府,使得企業界的創新成本與 風險都大幅降低。在目前的科技專案中,大部份的廠商自有資金 比重在 10%以下。

四、 在學界科專方面的發展相對落後,1999 年台灣的總研發經費當中 法人、企業、學界的比例為 2:4:1,而在投入的研究人力方面 則為 2:1:7,企業僅以 10%的人力投入在研發方面,所佔的研發 資源則超過 50%。則在學界方面可以投入與開發的創新研發潛力 仍然是具有相當大的空間。

前已有述,新竹的產業發展受限於規模,發展出一套適應外包代工的 產業網絡,具有迅速適應生產環境改變的特性。然而在創新研發方面的能 力缺乏,因此中央政府以主導者的角色推動了新竹產研關係的發展,過去 工研院與政府關係良好,也累積了雄厚的本錢。後來中央政府財政困難,

發揮效益成為工研院營運重點,在這市場化的轉型中,以技術移轉為主要 的方式,政府為首的特徵,新竹產研關係表現得相當好。相對於廠商直接 面對市場的競爭,直接了解市場上的產品與客戶之需求,對於創新的商品 化具有高度敏感性,目前的產研關係對於創新強調的創新成果商品化的要 求而言就比較缺乏適應性,廠商應更加強技術管理以及與研究機構互動之 能力,亦即廠商應主動尋求技術或商品的開發,同時藉重與研究機構的合 作進行創新,以免在知識經濟的產業型態當中與市場脫節,而這點在開放 實驗室與創新育成中心的發展下,新竹區域已開始漸漸的轉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