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育領導風格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分析教育領導風格的理論與相關研究,首先探討領導的理論 發展;其次闡述學校領導近幾年來的趨勢;最後則是領導風格的相關研究。

一、 領導的理論發展

Bryman(1992)將領導理論區分為:1940 年代以前的領導特質論(Trait Approach)、1940 年至 1960 年的行為論(Style Approach)、1960 年至 1980 年的權變論(Contingency Approach)、1980 年至今的新範型領導理論(New Leadership Approach)等四期領導理論架構(吳清山,1991;濮世緯,1997;

秦夢群,1998);各時期的理論假設不同,相對的對於所發展出來的領導 策略亦大異其趣,對於各個特徵如表 2-2 說明,而對於其前面三時期的領 導理論走向,亦分別如表2-3 說明。

16

Fidler, House, Reddin 等權變模 式理論

資料來源: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頁154)。台北:心理;秦夢群(1998)。

教育行政-理論部分(頁416)。台北:五南。

17

二、 領導的理論內涵

有關領導理論的科學研究,大致上可分為三種取向,並說明如下:

(一)特質論

特質論主要是探討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一定有其異於常人的獨特人 格,而這些人格特質可以透過研究,加以逐項描述出來。

1. Ghisell(1963)對幾百位管理者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個 成功的管理者在下列各方面均有優異的表現:智力、主動、自信、監督 能力等,尤其是智力與監督能力的表現最為重要。

2. Gary(1981)研究指出成功的領導者大多具有下列幾項特質:

(1)能適應各種環境; (7)強勢的(想要影響他人);

(2)對社會環境靈敏; (8)精力充沛;

(3)成就取向; (9)持久的;

(4)堅持的; (10)自信的;

(5)果斷的; (11)能忍受壓力;

(6)信賴的; (12)願意承擔責任。

3. Lundy(1980-1984)曾對兩千多位主管做過研究調查,研究結果發現 最常見的特質為如下所示:

(1)溝通、採納意見、傾聽;

(2)關心並支持部屬、具有人文精神;

(3)值得信賴;

(4)公正客觀;

(5)授權信任部屬;

(6)激勵、團隊領導;

(7)判斷力、有經驗。

18

綜上所述,特質論特別強調領導者個人的人格特質,但是卻忽略領導 環境及部屬的個人因素,因此這個理論風行數年後即被行為論學派取而代 之。

(二)行為論

行為論學派強調領導者的際動態的行為表現,並不像特質論特別重視 靜態的特質分析。人們在組織中一起做事,行為比個人特質來得重要;不 管領導者有多優秀的特質,表現出來才是最為重要的。

1.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

該研究將良好效能的領導效能,經過因素分析後,歸納為兩個因子即 關懷(consideration) 和倡導(initating structure),關懷即指帶領部屬時是重視

「人」, 還是重視「事」。重視人,即以員工為中心,關心員工,並與員 工建立和諧關係;重視事,即關心任務進行的狀況,並明確指示執行的規 則。又可劃分為四種領導行為象限,即:1.高倡導高關懷;2.高倡導低關 懷;3.低倡導高關懷;4.低倡導低關懷。倡導和關懷程度皆高的領導 (high-high leadership), 可以得到正向的結果,員工的績效和滿意程度都比 較高。

通常一位有效的領導人,往往是高關懷-高倡導,而低關懷-高倡導 的領導方式最關心的是其執掌工作面;低倡導-高關懷的領導方式則傾向 上司和部屬在相互尊重、信任的氣氛中合作和工作。

2.管理方格(Managerial Grid)理論

美國管理學者R. R. Black及J. S. Mouton 針對俄亥俄大學等校研究的 領導理論整理後,以「關心工作」(Concern for Production)為縱座標,以

「關心人員」(Concern for People)為橫座標,提出了管理方格(Managerial Grid)領導理論每軸分為九格,構成八十一個領導型式,以表示關心程度

(謝文全,1989)。其中最基本的五種領導方式如下所述(謝文全,1989;

S. P.Robbins,1992):

19

(1)懷柔型---鄉間俱樂部管理

促進組織成員與群體間的關係和需求與滿足,以形成友好舒適的組 織與工作氣氛。

(2)統整型---團隊管理

經由成員對組織的承諾,透過成員彼此間依賴與信任,使成員與組 織間目標達到高度一致性。

(3)無為型---無力感管理

在組織任務與維持成員關係上,但求得過且過。

(4)業績中心型---權威與服從

鮮少顧及成員需求,對組織運作的結果來自於工作條件安排,減少 人為干擾程度至最低。

(5)折衷型---組織人管理

取得組織任務成果與成員道德滿足的平衡點,以促進並達成適當的 組織績效。

R. R. Black和J. S. Mouton發現「統整型」的領導方式最為理想,類似 俄亥俄大學研究的領導理論中的「高倡導、高關懷」;無為型領導方式最 為無效,類似俄亥俄大學研究的領導理論中的「低倡導、低關懷」,因此 在這個雙層面領導理論中,亦支持著領導者需兼顧組織目標與滿足成員需 求的重要性(謝文全,1989)。

綜上所述對領導行為理論專家與學者的研究中,許多的實證研究已經 證實,組織成員的需求若不能達到最基本的滿足時,將會造成組織績效的 低落與政策執行的失敗。因此,一位成功的領導者,應該適時的提供有力 的條件與相關訊息,給予成員適當的指導去取捨自己的需求條件,如此才 可使組織目標能有效達成,並促使成員績效提高,以提昇組織效能。

(三)情境論

情境論研究重點在於認為成功領導者在情境限制因素下,必有某些特

20

別的領導行為,亦即探討在特定情境中的適當領導行為類型。較著名的有 Fielder的權變論、House的途徑目標理論、Hersey及Blanchard的情境領導理 論與Reddin的三層面理論。

1.費德勒(Fiedler)的權變理論

費德勒的理論是結合前面特質論與行為論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 行為是受到個人人格與當時所處情境的交互作用,其重要論點如下:

(1)領導的風格與組識情境的良好配合。

(2)領導者控制或影響情境的程度與部屬間的交互作用適當的配合。

(3)領導者對情境的控制和影響,決定於下列三因素:a.領導力;b.領導團 隊任務的架構;c.領導與成員間的關係。

Fiedler 認為領導取向係依據『最不受歡迎同事量表』(The Least Preferred Co-worker Score)來決定:低LPC(關係取向)→參與的、互 相關懷的、積極關心他人;高LPC(工作取向)→工作結構的、指示性 的、關心任務成功與否。

2.荷賽(Hersey)和布蘭恰德(Blanchard)的情境領導理論

Hersey及Blandchard領導理論與其他雙層面的理論不同點,乃是加 入了成熟度(maturity),同時,這種模式也重視組織目標的達成,並提 供高度的社會支持(Farey,1993)。情境領導理論是以任務行為(task behavior)和關係行為(relationship behavior)準備度為其基本架構;領 導者可以調整領導行為以符合追隨者的期望。共有四種主要領導風格:

(1)告訴型:高任務、低關係行為。

(2)教導型:高任務、高關係行為。

(3)參與型:高關係、低任務行為。

(4)委任型:低關係、低任務行為。

3.豪斯(House)的途徑目標理論

House(1971)認為領導方式有下列各項:

21

(1)指示性領導行為,部屬依指導者的指示行事。

(2)支持性領導行為,給予部屬關心、鼓勵與支持。

(3)參與性領導行為,能與部屬溝通、協議,並採行建設性建議。

(4)成就取向領導行為,設立挑戰性目標,期望部屬盡最大努力來達成目 標。領導者是彈性的,情境不同,所採取的領導風格也不同。

4.雷汀(William J. Reddin)的三層面理論

雷汀將領導方式分為四種基本領導方式:

(1)分離型-即低工作、低關係。

(2)關係型-即低工作、高關係。

(3)盡職型-即高工作、低關係。

(4)統合型-即高工作、高關係。

5.布魯姆(Vroom)和葉頓(Yetton)規範性權變理論

Vroom及Yetton 認為領導者的決策行為會影響成員的「接受性」

和「決策品質」,前者指的是成員願意承諾且有效完成某項決策的程 度,其接受原因有些是對成員本身有利益,或者是因為成員直接參與 決策,所以意願較高。後者是指除了接受性外,還包括了任何足以影 響團體績效的客觀因素,如同質的相關訊息、共同目標、溝通諮詢等。

綜上所述,領導理論自1960 年以後,研究領導理論的專家學者們,

在特質論與行為論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情境論的特殊點,他們認為領導 研究應包含領導者、被領導者、及環境(情境)的樣態,有效領導是受到 領導者個人的特質、領導風格行為、被領導者的特質及當時的環境因子所 影響。從前述五種情境權變式領導理論可知其基本觀點在於:領導效能高 低需視領導者行為與情境交互作用與配合情形而定,配合程度越高領導效 能越高,反之則越低(林新發,1983;吳清山,1991;謝文全,1995)。

22

三、 近幾年來學校領導的發展趨勢

近 年 來 , 學 校 領 導 研 究 的 新 趨 勢 , 主 要 強 調 新 領 導 取 向

(Bryman,1992),以及重視領導實際在整體性領導研究的重要地位。

以發展過程來看,隨著系統化實證研究的出現,學校領導的研究,亦 從領導者特質、領導者行為、領導者權變理論、領導者角色,發展到新領 導取向的出現(林明地,1999;黃昆輝,1993)。Bryman(1992)曾依據 時間的先後順序,將領導理論與研究的趨勢分為特質取向、型式取向、權 變取向,以及新領導取向等四個研究取向。而新領導取向強調組織願景、

部屬動機提升及個別關懷部屬等,所以進一步推展類似轉型領導與道德領 導等的研究。

幼稚園園長是幼稚園的領導者,面對開放教育及全人教育的發展趨 勢,園長必須隨時吸收新知,增長專業知識,擴充見識,以營造幼生快樂 自在學習並引領幼稚園發展與革新。

園長應發揮卓越領導者所富於的智慧,具備優良人格特質與卓越能力 的特質,並以愛護與激勵部屬,分層負責與勇於授權展現民主的領導風 格。以行政領導的權變途徑與轉型領導的策略,透過溝通協調、理性態度、

自我開展等方式,塑造眾望所歸的遠景。

(一)轉型領導(the leadership of transitional type)

當今情況多變,「資訊經濟」不同於「貨物經濟」,新的知識網路創造 了新的社會關係,不同於原有的工業社會型態;工業時代的領導風格是領

當今情況多變,「資訊經濟」不同於「貨物經濟」,新的知識網路創造 了新的社會關係,不同於原有的工業社會型態;工業時代的領導風格是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