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七節 教育行動研究法

謝靜儀(2000)的資訊科技應用在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目的是發展一套資 訊化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方案,並實際對某國小三年級教學進行觀察與訪談,深入探討教 學實施狀況、教學歷程中所碰處的困境與限制,與可行方式。

陳勇仁(1998)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 在著色技巧、美感表現、色彩知覺、情感表現表現上,實驗組兒童顯著優於控制組兒童,

在繪畫表現中之色彩運用能力整體來說,實驗組兒童顯著優於控制組兒童。三年級兒童 顯著優於五年級兒童。但男生與女生之間並無顯著差異。組別、年級與性別之間亦無交 互作用。

趙之琪(1998)曾以師院生性健康教學為研究議題,比較「網頁教學」與「講述式 教學」之學習效果,結果顯示網頁教學組學生之學習效果顯著高於講述式教學組學生。

蒙特梭利說:「I hear then I forget,I see then I understand,I do then I remember.」,古云: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應用資訊科技成為藝術鑑賞的輔具,就如同親自體驗及操作,

才能從學習得到的知識轉化成為屬於自己的常識。

第七節 教育行動研究法

台灣近年來因教育改革的提倡,「教師即研究者」 之理念亦日受重視。許多學者撰文、

著書介紹教育行動研究(成虹飛,1996;夏林清,1999;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

1997;陳伯璋,1989;陳惠邦,1998;蔡清田,2000;甄曉蘭,1995)不少高等教育機構

裡的教育學者與中小學教師共同合作進行教育行動研究,而近年來以行動研究為主題的 各大學博碩士論文也大量增加。

壹、行動研究的由來

「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於 1930 年代起源於美國,John Collier 與 Kurt Lewin 被 視為主要的先驅人物。1933 至 1945 年間,John Collier 擔任美國聯邦政府印地安人事務部 主管,將「應用人類學」運用於政府部門所提供的服務中,致力於美國印地安保留區內 的教育重建與生活改善。而 Kurt Lewin 努力的重心則在透過實地研究,結合社會科學研 究者與實務工作者之智慧與能力,以解決社會問題。基於對民主的信仰與對團體過程

(group process)的關懷,兩人皆將行動研究的焦點置於社區改善上。

行動研究之應用於教育研究與課程發展的領域則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當 時芝加哥大學教授 Stephen Corey 大力提倡教師從事行動研究,並且特別強調以團體進行 研究的優點(Noffke, 1995) 。Corey 於 1953 年蒐集相關論文編成《改進學校實務之行動研 究手冊》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s: Handbook)一書,為有意從事行動研 究的教師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自 1980 年代以來,「行動研究」逐漸風行於世界各地,不僅各國的中小學教師開始 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援用行動研究來產生有關他們專業領域的知識,並且改善自己的 實務工作(Altrichter, 1997; Kemmis & Grundy, 1997; 陳惠邦,1998) ,「行動研究」也被廣 泛地運用在各種不同的專業組織與社會改革運動中,如社會工作、醫療機構、企業組織 與社區營造等 (Hollingsworth, 1997) 。熱心推動行動研究的相關人士組成了「協同行動 研究網路」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Network) ,發行 「教育行動研究」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等國際期刊,並定期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蔡清田,2000)。而各國的行動研 究網頁也相繼成立,提供許多最新的相關資訊及教師們所做的行動研究報告(陳佩正,

2002)。

教育行動研究之目的與內涵目的在於透過科學方法的應用,以解決教室內問題。其

所關注的是特定情境中特定的問題,不重視研究結果是否可以類推到其他不同情境;也 不強調研究變項的控制及操弄的問題。教育行動研究歷程中,教師為主要的研究者,行 動研究特別重視立即實用性與立即應用性。

圖 2-6-1 行動研究的理想模式

Kemmis(1988)納入了 Lewin 模式,創立了行動研究循環的表徵,它清楚地顯示出 行動研究雙循環的歷程,如圖 2-6-2 所示(行動研究法第二版,2008,Geoffery E. Mills 著,蔡美華 譯,王文科 審訂)

圖 2-6-2 Lewin 的行動研究循環表徵 貳、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實用主義(pragmatism)

代表人物如 James 與 Dewey,他們非常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價值,認為知識的好、壞 應以其在日常生活中之運用結果為判斷的準則。

二、批判論(critical theory)

代表人物如 Marx 很強調意識形態的解放與行動上的重建,教育工作者可以對意識 形態的牽制提出批判,其目標在建立一個理想的教學情境。

三、行動理論(action theory)

由 Parsons 所提出,他認為行動具有下列特徵:

(一)是一個(組)為達目的的行為;

(二)行動必須發生在環境或情境中;

(三)涉及到行動者個人的動機、能力與精力;

(四)行動並非單獨產生的,而是整個社會的一環。

參、行動研究的特徵

一、行動研究以解決實務問題為導向。

二、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參與,而且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有時 也會透過專家的協助。

三、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而且是一個循環的歷程,在研究的歷程中不斷的檢討、修 改、創造。

圖 2-6-3 行動研究螺旋 四、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的工作情境。

五、行動研究的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六、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實務工作情境可獲得改善外,亦可提昇研究人員的專業知能。

七、行動研究所獲得結論只能運用在與研究者有關的情境,不適合作理論上的一般推論。

肆、行動研究的分析比較

一、在研究人員方面:由問題所在團體的成員所擔任。

二、在研究目的方面:目的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並能直接運用在特定工作情境。

三、在研究問題方面:研究問題來自實際的工作情境。

四、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像基本研究那樣嚴謹。(假設、文獻探討、抽樣、測量、分析) 五、在結果應用方面-結果可以立即運用在研究者的工作情境,但無法類推至其他情境。

伍、行動研究的流程

一、確定研究問題及其重點 二、與相關人士討論初步計畫 三、參考相關文獻

四、決定研究方式(觀察、訪談、問卷、照片、錄音帶、 錄影帶、文件分析等)

五、進行資料收集

六、進行資料結果分析與解釋 七、提出改進建議研究報告 八、進行經驗分享

陸、行動研究的優點

一、能廣泛運用至教育各層次和各領域-如學校行政、課程發展、教學方法、學習策略、

態度價值、社區關係等。

二、能幫助實務工作者確定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三、促進教師從事教學革新的能力-藉由不斷的監督、反省、發現、修正、行動,進而發 現教學上的潛在問題。

四、它提供教育合作研究的空間,增進同事間良好關係;行動研究強調伙伴關係,不是 單獨行動,採合作方式進行。

柒、行動研究的限制

一、教育行動研究結果常流於「微觀」

許多教育行動研究沒有將教學的社會脈絡視為問題,大部分的行動研究都是個

人化的,無法發揮揭露學校深層結構的潛力,也忽視了學校和社會的脈絡。

二、 「效度」與其他方法論的問題尚未解決

由於研究的取樣,資料處理較為簡易,而且有關變項的控制也較鬆散,所以研 究的內在、外在的效度都低,很難將研究的結果推廣應用。,研究方法不夠嚴謹,

研究報不重視教育知識的價值,故未受教育研究學術所認同。

三、教師缺乏實施動力

近年來,教師研究雖受到鼓勵且增加迅速,但角色調和易產生困擾,不易兼顧 研究與教育工作的角色,由教師研究所累積的知識被實際利用者也甚少;另外在教 育行動研究中,強調教育實務工作者本身必須就是研究者,教學的工作原本就繁雜 而十分耗費心神,諸如教師必須花費心力在教室秩序管理、作業與教學準備、聯繫 與諮詢家長和其他教師、行政配合工作之上,導致對於教學研究毫無動力可言。

四、教師缺乏表達自我、探究與改善教學問題的信心

Hargreaves(2000)指出通常教師的聲音,包括教師如何思考、教師對學生如 何學習的瞭解以及教師所擁有的內在信念、知識、技能等問題都被低估或忽略了。

如果支持教師研究的資源並非來自於他的專業生活,只是在協助實施而已,教師沒 有成就感和信心,很快就會失去研究動機,則研究往往無法持續。Johnston(1994)指 出大部分教師從事教育行動研究,都會需要外來的專家學者參與教育行動研究小組,

並扮演「促進者」的角色,以指導或協助各種問題的探討、澄清與解決,卻也可能;

造成教師過度依賴而缺乏信心。

五、一般教師很難有效的同時調適教學者與研究者兩種角色

教師實際上缺乏從事「系統性研究」的時間,不易在不干擾其教學角色的情況 下遵行一定的研究程序;且在教學專業裡,教師要直接涉入於有感情、有情緒的師 生互動,很難完全隱藏感情和情緒。

六、教師與同仁間相互觀摩及交互反省思考有實際的困難

Carr & Kemmis(1986)指出教育研究與教學,在人員、機構與權力上的分離已根 深柢固。絕大多數教師所習慣接受的教學孤立性將使教育行動研究的協同研究小組 難以形成。如果缺乏協同研究的特徵,則教師進行的教育行動研究只能進行自我批 判,而缺乏交互批判與反省辯證的可能。

簡而言之,基本上行動研究是實際工作者用來回答問題或解決問題所進行的一 種研究工具(Hansen&Brady,2011)。研究者清楚地面對自己的工作崗位、真實 的瞭解自己的狀況,進而對自己的工作或是行動所進行的一種探究或是解決問題 的過程,這種歷程就是一種行動研究。

捌、三角校正法

三角校正法(Triangulation)為 Denzin 所倡用的一種研究方法,係指研究過程中採用

三角校正法(Triangulation)為 Denzin 所倡用的一種研究方法,係指研究過程中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