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時值新的學年度開始,研究者身為國小級任教師,並教授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在 未能得知班上學生的該領域程度,依據總體課程計畫實施進度,實施了三節課的水彩課 程,其中包括基本色彩的使用、線條的運用及空間的取景等概念說明後,便要求學生在 約略兩節課程中,完成名為「畫我家鄉」的四開水彩作品;另外為避免讓學生帶回家求 助他人,責令要當日完成繳回。僅列舉下列幾張作品,以說明研究者擬以資訊融入視覺 藝術鑑賞教學方案研究之肇始:

圖1-1-1 學生的水彩作品組圖

對於圖畫要如何鑑賞?潘元石先生在怎樣指導兒童畫一書曾提及:「圖畫要表現出 能配合兒童心身的發展」(潘元石,1991,p177);而根據皮亞傑(Piaget,1896-1980)的 認知發展論及艾斯納(Eisner)的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的論點顯示,在高年級的學童是具體 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 period)邁入形式操作期(formal operation period)的階段,因此研究 者對於本班此次作業的鑑賞評判,研究者認為是未達皮亞傑的形式操作期,而在訪查學 童及教師之後,發現學童對應於藝術與人文相關能力指標有著明顯的落差。

根據教育部民國九十三年所頒布的九年一貫課程標準,而其「藝術與人文」的學習 領域,在整體上而言,是期能開發六歲至十五歲學生的美感知覺,培養其獨立探究的習 慣與審美思辨的能力,養成最基本最基礎的藝術涵養,實踐於生活並融入其文化,其目 的在回歸創造力,及生活中的感動(呂燕卿,1999),並藉由相關課程的設計,使得此 學習階段的學生有能力可將藝術鑑賞融入生活當中,可以提昇個人生活的質感。二○○

一年九月起,教育部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國中小的學程分為七大領域,其中,最 具創新意義的即為「藝術與人文」課程。當時的教育部次長范巽綠解釋,「這門課並非 偏重藝術的技法、表現層次,而是回到人的內心、身體感覺、創造能力,以及對美感的 欣賞」(天下編輯,2002)。

Eisner(1972)在《藝術視覺的教育》(Education Artistic Vision)一書中指出:「視 覺藝術之創作與欣賞,是種複雜的認知-知覺活動,而且不會自己開花結果,而是受經 驗所影響。」另外;我國現行的視覺藝術課程標準,係於民國八十三年公佈實施,在內 容與精神上,已經有別於以往舊課程標準以技術性教學為主的取向,特別強調鑑賞教學 的重要性,大幅提高鑑賞課程的比例(教育部,1994),而在九年一貫課程的特色有兩 點,第一是將教學自主權還給老師。教師本身日常視覺審美經驗的分享,便是一個教學 活動的擷取原則。第二則是希望能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分享學生的視覺審美經驗(趙 惠玲,2001),說明了目前對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的重視,而在加強美術鑑賞教育,

提昇學校美術教育的品質,是台灣當前促進全民美育發展的重要文化政策,也是近年來

國內美術教育學者共同努力研究的課題(蘇振明,2000)。

陳奐宇(2000)指出:在藝術學習的領域中,藝術鑑賞的學習與發展即是一種認知 的行為,有了知識與概念(基模)的建立,才能觀察出對象的各種性質,如色彩、線條、

結構、型態及輪廓等。然而對照本次研究者所收回的學童作品,學童對於色彩、線條、

結構、型態及輪廓的熟稔及掌握,有待加強;而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亦是一項包含視覺 藝術、表演藝術及音樂的綜合藝術,資訊科技多媒體整合了聲音、圖像、影像及文字,

符合了藝術與人文的統整教學理念,國內外學者也針對電腦輔助教學做過許多相關研究 並證實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確實有效提昇教學效果(賴美鈴,1994),因此研究者依此結 果擬定資訊融入視覺藝術鑑賞研究方案,期許能對學童的藝術鑑賞能力有所裨益。

貳、研究背景

為了提昇學童的藝術鑑賞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即經驗,因此藝術教育即是美感認 知的經驗 (aestheticexperience)。 所以可以針對藝術鑑賞能力來設計教學方案, 邱梨玲 (2007)

指出:現今藝術教育已從傳統「知識取向」,轉變為「培養能力」的學習內涵,強調結 合學童生活週遭事物與經驗,因應視覺文化需求於現代生活及藝術課程統整之重要策 略,尤以強調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以提升其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藝術生活能力與 素養。

徐憶嘉(2004)指出,培養兒童之美感能力即成為視覺藝術教師實施藝術鑑賞教學 時之重點。如何培養並提升兒童之鑑賞能力,甚或如何評量其鑑賞能力之進步與否,亦 成為當前視覺藝術教育的新課題。

李堅萍(1998)在幾年前曾提到:「國內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育,在實務課程 教材教法之研發與應用猶如化外之地。雖然相較其它領域而言,美術教育在電腦教學媒 體的運用上仍如蠻荒之地,但美術教育卻有必須積極且廣泛使用電腦科技之必要性。」

Mitter(1993)亦曾指出一般鑑賞教學,多因教師以講述方式,直接對作品加以介紹,

一方面它是單向式教學,因而缺乏刺激變化。另一方面,學生是依教師習得的判斷標準,

處於被動學習地位,無法達到預期學習成效(楊馥如,1998)。

教師教學所依賴的是教科書版本,課程是專家學者設計好的,一般而言,站在教學 第一線的教師總是按步就班將教科書的內容教授完畢,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雖然經歷 幾次所謂教育改革,但對於教材的修正及多媒體的應用,卻在最近十幾年才漸漸成為教 學現場的主流,例如錄影帶、CD、VCD、DVD、電腦、網際網路、電子白板……等資訊 科技的產品,依時勢所趨,成為教師教學的輔助教具,從此「一隻粉筆教天下,十年寒 暑如一日」的歇後語,成為絕響。

而在九年一貫課程,為充實教學內涵,特加強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教學之設計,運 用資訊科技發展活潑且多元化之教材,促使學習者提升學習興趣主動學習。資訊科技開 啟了豐富多元而及時的資訊與知識來源,知識動態化的結果,使傳統之教學模式產生無 法符應社會之脈動。因此如何利用資訊科技、電腦網路豐富之資訊與全世界同步聯繫,

創新課程活動與教學模式,激發更多之創意火花,應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焦點。而資 訊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 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份,

並且能延伸地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method)或一種程序(process),在任何時間任何 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王全世,2000)。

教育部也於民國八十六年起,實施「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將資訊教育延伸至全 國中小學,除了充實國中、小資訊設備之外,並期望能達成「改善教學模式」及形成「開 放式學習環境」的目標(教育部,1997)。就 98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截至 98 年 1 月 3 日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 突破 1580 萬,共計有 15,818,907 人曾上網(整體人口 0-100 歲);12 歲以上之上網人口有 14,188,292 人,上網比例為 70.95%。

綜合觀之,在政策與產業界的推行下,台灣學生的電腦使用情形普遍,許多學校更 紛紛設置「資訊種子隊」、「網路 BLOG」等虛擬空間,鼓勵學童上網發表作品或是抒發

心情(游雅婷,2007)。也因此利用「非同步學習」,網際網路是一個可以讓學員在任何 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上線學習的遠距教學網路,而「非同步式教學」則是將自我學習

(self-study)與許多學習資源以非同步的互動方式結合起來。

在現今社會,除了人與人實體接觸所產生的互動之外,其實另外一種的「互動」正 無聲無息的佔據現代人大部份的時間,成人如此,學童亦如此,那就是網際網路,網路 已融入我們的生活領域,舉凡聊天交友、購物消費、資訊查詢、休閒娛樂、友誼聯繫等 皆可藉由網路達到目的,未來網路科技與生活勢必密不可分(林琬馨,2000)。同時,

網路更扮演著溝通的角色,其溝通方式有很多種,例如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

WWW)、電子信箱(e-mail)及訊號工作站(Bulletin BoardStation,BBS)等,這些溝通 方式通稱為電腦媒介溝通(Computer MediatedCommunication, CMC)(陳龍川,1997)。

網路教學雖無法一時間內全面取代傳統面對面授課方式,但電腦系統早已成為最重 要的教學輔助工具(翟本瑞,2001)。所以教學者也要調整心態,因應學習環境已非侷 限在教室內,也能在網路上實施教學及評量。因此,資訊科技成為一個跨領域、跨學科 的重要主題。資訊融入學習領域是目前教學的主流發展趨勢(何榮桂,2001) 。從一九九

○年代起,新一代的遠距教學方式崛起,利用最新的科技如電腦會議網路及多媒體工作 站等方式進行教學(趙美聲、陳姚真譯,1999)。Salomon(1993)指出隨著網路應用的 日漸普及和其無遠弗屆的特色,身處不同空間的人可方便地連結起來,形成分散式知識

(或稱分散式專長)(徐新逸、楊昭儀,1999)。

面對學生藝術鑑賞能力待加強而教學時數又有限的情況下,研究者考量善用現有的 資訊科技形式結合,以延伸課堂學習,增進互動和參與,進而提昇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

亦提供學習者彼此透過遠距離也能交換想法的機會,能夠藉此整合學習到每天的生活當 中,不僅迎合了學生愛上網的需求,亦可達到補足教學時數不足之困擾。綜上所述,透 過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學習者與其他參與者溝通互動,進而提昇藝術鑑賞能力

亦提供學習者彼此透過遠距離也能交換想法的機會,能夠藉此整合學習到每天的生活當 中,不僅迎合了學生愛上網的需求,亦可達到補足教學時數不足之困擾。綜上所述,透 過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學習者與其他參與者溝通互動,進而提昇藝術鑑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