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訊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曉璿. 博士. 資訊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 教學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蔡明諺. 撰. 中華民國 一○二 年 七 月.

(2)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博碩士論文全文上網授權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01 學年度第 二 學期取得碩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題目:資訊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王曉璿 博士. ■ 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權之論文全文資料,非專屬、無償授予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不限 地域、時間與次數,以微縮、光碟或數位化等各種方式重製與利用,提供讀者基 於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範圍內之線上檢索、閱覽、下載及列印。 論文全文上載網路公開之範圍及時間: 校內區域網路 校外網際網路. 授 簽. 權. □ 立即公開 □ 立即公開. 人:蔡明諺 名:. 中 華 民 國 一○二 年 七 月 二十四 日.

(3) 博碩士論文授權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本人在 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 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在 職專班. _一○一__學年度第_二_學期取得_碩_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名稱:_資訊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__ ■同意. □不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授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 資料中心(或其改制後之機構) 、國家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得不 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微縮、光碟或數位化等各種方式重製後散布發行或上 載網路。 本論文為本人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未申請者本條款請不予理會) 的附件之一,申請文號為:______,註明文號者請將全文資料延後 半年再公開。 --------------------------------------------------------------------■同意. □不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授予教育部指定送繳之圖書館及本 人畢業學校圖書館,為學術研究之目的以各種方法重製,或為上述目的再 授權他人以各種方法重製,不限地域與時間,惟每人以一份為限。 上述授權內容均無須訂立讓與及授權契約書。依本授權之發行權為非專屬性 發行權利。依本授權所為之收錄、重製、發行及學術研發利用均為無償。上述同 意與不同意之欄位若未鉤選,本人同意視同授權。 指導教授姓名:王曉璿 研究生簽名:. 日期: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24 日. 學號:NIT096104.

(4)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 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 數位內容科 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01 學年度第 2 學期取得 碩 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題目:資訊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王曉璿 博士 茲同意將授權人擁有著作權之上列論文全文(含摘要) ,非專屬、無 償授權國家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 以微縮、光碟或其他各種數位化方式將上列論文重製,並得將數位化 之上列論文及論文電子檔以上載網路方式,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 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載或列印。 ‧讀者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載或列印上列論文,應依 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辦理。. 授權人: 簽 名:. 蔡明諺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24 日.

(5)

(6) 謝 誌 這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非常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王曉璿博士,以及給予 我許多重要建議的口試委員:朱延平教授、魏炎順教授。 六年的時間不算短暫,完成論文的同時,回首來時路,心中五味雜陳、百感 交集,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及瓶頸,無時無刻湧上心頭,曾幾何時,想要放棄,只 因身體已經無法承受精神上的負荷,放棄的耳語總是不斷的在午夜夢迴中低訴 著,若不是王曉璿教授時常打氣加油,提醒以家庭為重,有餘力再完成論文的開 導,結果是無法想像的,真的由衷感謝教授的支持和鼓勵! 感謝朱延平教授,謝謝您的提醒,用資訊專業領域的角度,提醒資訊融入教 學現場的注意事項,字字珠璣讓我更能發現內容的缺點,並予以修正。 感謝魏炎順教授,感謝您在百忙之中,特地從臺北回來參與學生的口試審 查,讓我感受您以藝術專業角度提出許多要修正的內容,您的一字一句都切中要 點,令學生受益良多。 更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王曉璿博士,若沒有您悉心地指導論文方向、專業地 提醒各種教學的適切性,以及對我和學校相關教案的全力支持,這篇論文絕對難 以實現,學生萬分感激,這幾年的研究指導更令學生感受到教授對教育的熱忱付 出,無人能出其右! 再來要謝謝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系辦公室的職員及學弟妹,感謝你們在每次試 場細心的準備,才能讓我無後顧之憂;也要感謝在學校同仁們,一直關切我的論 文進度,並詢問是否要協助之類的貼心話,令我銘感五內,謝謝,有你們真好。 還要感謝永遠支持我的家人:爸爸、媽媽、老婆、兒子、女兒,百忙之中, 能和你們朝夕相處,是我擁有的小確幸,你們是無可取代的依靠,我會永遠把你 們擺在心中的第一位! 感謝所有參與我生命的人,謝謝你們。 2013.7 蔡明諺.

(7) 摘. 要. 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個以網路藝術資源融入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方案,並嘗試以行 動研究教學法,分別以「色彩」、 「點線面」、 「空間­美的原則」為核心概念,輔以電子書 包進行兩循環教學,應用 ASSURE 教學模式進行資訊操作及實作課程,包括發展一套適 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術鑑賞教學課程、進而發現學生課程學習的表現及實施過程中遭 遇的困難和因應策略。 第一循環教學以基本鑑賞能力養成為教學重心,經學生的回饋、反省、修正教學過 程等程序,最後,實施以獨立完成鑑賞程序的第二循環課程,並以特定主題做為藝術鑑 賞的依據,在課程中融入相關網路藝術資源,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進行藝術鑑賞學習。 本研究以「數位作品」及「實際作品」作為形成性評量,記錄學生學習歷程,利用 「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問卷」作為檢視學生藉由資訊融入教學實施後的成效,並採「學 習感受問卷」用以了解學生對於藝術鑑賞的學習感受。. 關鍵詞:電子書包、行動研究、ASSURE教學設計模式、藝術鑑賞教學、藝術鑑 賞能力. I .

(8)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imed to design a teaching program by integrating art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into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ry to adopt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using "colors", "Point, Line, and Surface.", and "Space­The principles of Beauty" as the core  concepts relatively. During the process, The researcher also adopts auxiliary e­book schoolbag  to give two cycles of teaching, while applying ASSURE teaching mode operation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hoping to develop a curriculum of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which will be suitable for  high­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Furthermore,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courses was  assessed an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ere recorded for  the research analysis.  The first cycle of teaching is focused on developing the basic abilities of art appreciation  through the procedures of students’ feedback, refl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teaching. And then,  students go into the second cycle of course. In the process, based on specific topics for the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relative art resources from the Internet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  and step by step, students will be guided into the learning of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Finally and  hopefully, after the second cycle of learning,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conduct and complete the  procedure of visual art appreciation.  In this study, "digital work" and "practical work" of the students are taken as a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addition, a learning profile for each student is used to document his or her  learning process. The use of "electronic experimental teaching pilot questionnaire" i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y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And the adop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i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art  appreciation.  Keywords: electronic schoolbags, action research, ASSURE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teaching art appreciation, art appreciation. II .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研究目的及問題 ................................................ 6 名詞釋義 ...................................................... 6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探討 ......................... 11 兒童審美心理發展理論 ......................................... 16 科技接受模式 ................................................. 24 藝術鑑賞教學及其相關實徵研究 ................................. 26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理論依據 ................................... 30 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鑑賞教學的相關研究 ....................... 42 教育行動研究法 ...............................................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3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架構 研究情境 研究設計 資料處理. ..................................................... 53 ..................................................... 54 ..................................................... 55 .....................................................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65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教學設計的歷程與結果 ......................................... 65 學生提交相關數位作品的情況 ................................... 72 第二次的「畫我故鄉」 ......................................... 76 教師的專業成長 ...............................................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結論 ......................................................... 91 建議 ......................................................... 93 研究設計 ..................................................... 54 資料處理 ..................................................... 62. III .

(10) 參考文獻....................................................... 99 一、中文文獻 ......................................................... 99 二、英文文獻 ........................................................ 107. 附. 錄........................................................ 111 附錄一. 色彩教學先備知識題卷 ........................................ 111. 附錄二. 藝術鑑賞教學教案設計 ........................................ 112. 附錄三. 藝術鑑賞能力評分表 .......................................... 119. 附錄四. 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問卷 ................................ 120. IV .

(11) 表. 次. 表 1-3-1 電子書包的種類及功能 ............................................. 8 表 2-1-1 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與視覺藝術鑑賞相關之分段能力指標........... 12 表 2-1-2 九七課綱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三面向細目指標....................... 13 表 2-2-1 皮亞傑和艾斯納的造形與繪畫理論................................... 22 表 2-5-1 資訊融入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的差異................................. 31 表 3-3-1 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輔導計畫成效評量問卷面向................. 61 表 3-3-2. ASSURE 教學模式與資訊融入鑑賞課程教學方案的整理 ................. 62. 表 3-4-1. 「畫我家鄉」前後測作品評分者相關學歷與經歷彙表.................. 63. 表 4-1-1. 教學課程簡要.................................................... 71. 表 4-3-1. 評分者一評分「畫我家鄉」分數情形................................ 81. 表 4-3-2. 評分者二評分「畫我家鄉」分數情形................................ 81. 表 4-3-3. 評分者三評分「畫我家鄉」分數情形................................ 82. 表 4-3-4. 評分者一評分「畫我家鄉」分數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 .............. 82. 表 4-3-5. 評分者二評分「畫我家鄉」分數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 .............. 83. 表 4-3-6. 評分者三評分「畫我家鄉」分數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 .............. 83. 表 4-3-7. 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問卷(學生)............................ 84. 表 4-3-8. Cronbach's Alpha 值相異其它的原因推論 ............................ 86. 表 4-4-1. 三位評分者在前後測作品分數的 Kendall 和諧係數表 ................... 88. V .

(12) 圖. 次. 圖 1-1-1 學生的水彩作品組圖 ................................................ 1 圖 2-6-1 行動研究的理想模式............................................... 45 圖 2-6-2 Lewin 的行動研究循環表徵 ......................................... 46 圖 2-6-3 行動研究螺旋..................................................... 47 圖 3-1-1 研究流程圖....................................................... 53 圖 3-1-2 研究架構圖....................................................... 54 圖 3-3-1 Latitude 2110(http://www.dell.com.tw/)......................... 57 圖 3-3-2 電子白板(http://www.jector.com.tw)............................. 58 圖 3-3-3 Fiito 的網頁 .................................................... 59 圖 3-3-4 Fiito 的繪圖界面 ................................................ 59 圖 3-3-5 教育部 e 化創新學校暨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網站................. 60 圖 3-3-6 三角交叉驗證法................................................... 62 圖 4-1-1 網際網路搜尋到的數位繪圖軟體 ..................................... 68 圖 4-1-2 電子白板(電容式單點觸控螢幕) ................................... 69 圖 4-1-3 學生提交數位作業的電子郵件界面 ................................... 71 圖 4-2-1 學生的數位作品 ................................................... 72 圖 4-3-1 學生的實作水彩作品 ............................................... 76 圖 5-1-1 鑑賞包含感性的感知審美及理性的認知評斷兩層面 ..................... 93 圖 5-2-1 米羅藝術創意展與數位條碼的燦爛 ................................... 95. VI .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是研究動機與背景,第二節是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第三節 是名詞釋義,第四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壹、研究動機 時值新的學年度開始,研究者身為國小級任教師,並教授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在 未能得知班上學生的該領域程度,依據總體課程計畫實施進度,實施了三節課的水彩課 程,其中包括基本色彩的使用、線條的運用及空間的取景等概念說明後,便要求學生在 約略兩節課程中,完成名為「畫我家鄉」的四開水彩作品;另外為避免讓學生帶回家求 助他人,責令要當日完成繳回。僅列舉下列幾張作品,以說明研究者擬以資訊融入視覺 藝術鑑賞教學方案研究之肇始:. 圖1-1-1 學生的水彩作品組圖. 1 .

(14) 對於圖畫要如何鑑賞?潘元石先生在怎樣指導兒童畫一書曾提及:「圖畫要表現出 能配合兒童心身的發展」(潘元石,1991,p177);而根據皮亞傑(Piaget,1896-1980)的 認知發展論及艾斯納(Eisner)的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的論點顯示,在高年級的學童是具體 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 period)邁入形式操作期(formal operation period)的階段,因此研究 者對於本班此次作業的鑑賞評判,研究者認為是未達皮亞傑的形式操作期,而在訪查學 童及教師之後,發現學童對應於藝術與人文相關能力指標有著明顯的落差。 根據教育部民國九十三年所頒布的九年一貫課程標準,而其「藝術與人文」的學習 領域,在整體上而言,是期能開發六歲至十五歲學生的美感知覺,培養其獨立探究的習 慣與審美思辨的能力,養成最基本最基礎的藝術涵養,實踐於生活並融入其文化,其目 的在回歸創造力,及生活中的感動(呂燕卿,1999),並藉由相關課程的設計,使得此 學習階段的學生有能力可將藝術鑑賞融入生活當中,可以提昇個人生活的質感。二○○ 一年九月起,教育部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國中小的學程分為七大領域,其中,最 具創新意義的即為「藝術與人文」課程。當時的教育部次長范巽綠解釋,「這門課並非 偏重藝術的技法、表現層次,而是回到人的內心、身體感覺、創造能力,以及對美感的 欣賞」(天下編輯,2002)。 Eisner(1972)在《藝術視覺的教育》(Education Artistic Vision)一書中指出:「視 覺藝術之創作與欣賞,是種複雜的認知-知覺活動,而且不會自己開花結果,而是受經 驗所影響。」另外;我國現行的視覺藝術課程標準,係於民國八十三年公佈實施,在內 容與精神上,已經有別於以往舊課程標準以技術性教學為主的取向,特別強調鑑賞教學 的重要性,大幅提高鑑賞課程的比例(教育部,1994),而在九年一貫課程的特色有兩 點,第一是將教學自主權還給老師。教師本身日常視覺審美經驗的分享,便是一個教學 活動的擷取原則。第二則是希望能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分享學生的視覺審美經驗(趙 惠玲,2001),說明了目前對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的重視,而在加強美術鑑賞教育, 提昇學校美術教育的品質,是台灣當前促進全民美育發展的重要文化政策,也是近年來. 2 .

(15) 國內美術教育學者共同努力研究的課題(蘇振明,2000)。 陳奐宇(2000)指出:在藝術學習的領域中,藝術鑑賞的學習與發展即是一種認知 的行為,有了知識與概念(基模)的建立,才能觀察出對象的各種性質,如色彩、線條、 結構、型態及輪廓等。然而對照本次研究者所收回的學童作品,學童對於色彩、線條、 結構、型態及輪廓的熟稔及掌握,有待加強;而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亦是一項包含視覺 藝術、表演藝術及音樂的綜合藝術,資訊科技多媒體整合了聲音、圖像、影像及文字, 符合了藝術與人文的統整教學理念,國內外學者也針對電腦輔助教學做過許多相關研究 並證實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確實有效提昇教學效果(賴美鈴,1994),因此研究者依此結 果擬定資訊融入視覺藝術鑑賞研究方案,期許能對學童的藝術鑑賞能力有所裨益。 貳、研究背景 為了提昇學童的藝術鑑賞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即經驗,因此藝術教育即是美感認 知的經驗(aestheticexperience) 。所以可以針對藝術鑑賞能力來設計教學方案,邱梨玲(2007) 指出:現今藝術教育已從傳統「知識取向」,轉變為「培養能力」的學習內涵,強調結 合學童生活週遭事物與經驗,因應視覺文化需求於現代生活及藝術課程統整之重要策 略,尤以強調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以提升其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藝術生活能力與 素養。 徐憶嘉(2004)指出,培養兒童之美感能力即成為視覺藝術教師實施藝術鑑賞教學 時之重點。如何培養並提升兒童之鑑賞能力,甚或如何評量其鑑賞能力之進步與否,亦 成為當前視覺藝術教育的新課題。 李堅萍(1998)在幾年前曾提到:「國內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育,在實務課程 教材教法之研發與應用猶如化外之地。雖然相較其它領域而言,美術教育在電腦教學媒 體的運用上仍如蠻荒之地,但美術教育卻有必須積極且廣泛使用電腦科技之必要性。」 Mitter(1993)亦曾指出一般鑑賞教學,多因教師以講述方式,直接對作品加以介紹, 一方面它是單向式教學,因而缺乏刺激變化。另一方面,學生是依教師習得的判斷標準,. 3 .

(16) 處於被動學習地位,無法達到預期學習成效(楊馥如,1998)。 教師教學所依賴的是教科書版本,課程是專家學者設計好的,一般而言,站在教學 第一線的教師總是按步就班將教科書的內容教授完畢,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雖然經歷 幾次所謂教育改革,但對於教材的修正及多媒體的應用,卻在最近十幾年才漸漸成為教 學現場的主流,例如錄影帶、CD、VCD、DVD、電腦、網際網路、電子白板……等資訊 科技的產品,依時勢所趨,成為教師教學的輔助教具,從此「一隻粉筆教天下,十年寒 暑如一日」的歇後語,成為絕響。 而在九年一貫課程,為充實教學內涵,特加強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教學之設計,運 用資訊科技發展活潑且多元化之教材,促使學習者提升學習興趣主動學習。資訊科技開 啟了豐富多元而及時的資訊與知識來源,知識動態化的結果,使傳統之教學模式產生無 法符應社會之脈動。因此如何利用資訊科技、電腦網路豐富之資訊與全世界同步聯繫, 創新課程活動與教學模式,激發更多之創意火花,應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焦點。而資 訊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生一項不可 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教室中日常教學活動的一部份, 並且能延伸地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method)或一種程序(process) ,在任何時間任何 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王全世,2000)。 教育部也於民國八十六年起,實施「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 ,將資訊教育延伸至全 國中小學,除了充實國中、小資訊設備之外,並期望能達成「改善教學模式」及形成「開 放式學習環境」的目標(教育部,1997)。就 98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指出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截至 98 年 1 月 3 日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 突破 1580 萬,共計有 15,818,907 人曾上網(整體人口 0-100 歲);12 歲以上之上網人口有 14,188,292 人,上網比例為 70.95%。 綜合觀之,在政策與產業界的推行下,台灣學生的電腦使用情形普遍,許多學校更 紛紛設置「資訊種子隊」、「網路 BLOG」等虛擬空間,鼓勵學童上網發表作品或是抒發. 4 .

(17) 心情(游雅婷,2007) 。也因此利用「非同步學習」,網際網路是一個可以讓學員在任何 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上線學習的遠距教學網路,而「非同步式教學」則是將自我學習 (self-study)與許多學習資源以非同步的互動方式結合起來。 在現今社會,除了人與人實體接觸所產生的互動之外,其實另外一種的「互動」正 無聲無息的佔據現代人大部份的時間,成人如此,學童亦如此,那就是網際網路,網路 已融入我們的生活領域,舉凡聊天交友、購物消費、資訊查詢、休閒娛樂、友誼聯繫等 皆可藉由網路達到目的,未來網路科技與生活勢必密不可分(林琬馨,2000)。同時, 網路更扮演著溝通的角色,其溝通方式有很多種,例如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 WWW)、電子信箱(e-mail)及訊號工作站(Bulletin BoardStation,BBS)等,這些溝通 方式通稱為電腦媒介溝通(Computer MediatedCommunication, CMC)(陳龍川,1997)。 網路教學雖無法一時間內全面取代傳統面對面授課方式,但電腦系統早已成為最重 要的教學輔助工具(翟本瑞,2001)。所以教學者也要調整心態,因應學習環境已非侷 限在教室內,也能在網路上實施教學及評量。因此,資訊科技成為一個跨領域、跨學科 的重要主題。資訊融入學習領域是目前教學的主流發展趨勢(何榮桂,2001) 。從一九九 ○年代起,新一代的遠距教學方式崛起,利用最新的科技如電腦會議網路及多媒體工作 站等方式進行教學(趙美聲、陳姚真譯,1999)。Salomon(1993)指出隨著網路應用的 日漸普及和其無遠弗屆的特色,身處不同空間的人可方便地連結起來,形成分散式知識 (或稱分散式專長)(徐新逸、楊昭儀,1999)。 面對學生藝術鑑賞能力待加強而教學時數又有限的情況下,研究者考量善用現有的 資訊科技形式結合,以延伸課堂學習,增進互動和參與,進而提昇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 亦提供學習者彼此透過遠距離也能交換想法的機會,能夠藉此整合學習到每天的生活當 中,不僅迎合了學生愛上網的需求,亦可達到補足教學時數不足之困擾。綜上所述,透 過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學習者與其他參與者溝通互動,進而提昇藝術鑑賞能力 是一個可行的趨勢。因此,本研究期望以網際藝術資源、軟體操作、數位作品的提交,. 5 .

(18) 並結合網際論壇輔助課後的心得分享、同儕互動,提昇學生藝術鑑賞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本研究欲探討以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進而提昇國小高年級學童藝術鑑賞能力 的歷程和效益。研究目的如下: 一、發展適用於國小高年級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課程方案。 二、探究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課程中,師生共同建構與互動之教與學 的成長歷程。 三、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四、探討實施本課程後對國小學童藝術鑑賞的美感判斷力之影響。 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如何建構資訊科技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課程方案? 二、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各主題教學單元中,師生如何共同建構教與 學的成長歷程? 三、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教學所面臨之問題為何?要以何策略因應? 四、經由實施課程之後,國小學童對於藝術鑑賞的美感判斷力的有否提昇? 五、研究者之省思與自我成長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欲探討以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進而提昇國小高年級學童藝術鑑賞能力 的歷程和效益。其相關名詞釋義如下: 壹、藝術鑑賞 黃美賢(2001)曾對鑑賞作出如下定義:鑑賞是一種欣賞與鑑識的活動,包含感性 的感知審美及理性的認知評斷兩層面,兩者相輔相成。. 6 .

(19) 陳瓊花(1997)認為「鑑賞」(appreciation)是指廣義的藝術欣賞,包括理性的認知 與感性的審美兩方面的運作,是品味與辨識力的合一,價值判斷的過程。 王秀雄(1998)說明美術鑑賞的意義在以知覺活動來面對美術品,並從理性與感情 的兩個層面進行對美術品與美術家的描述、分析、解釋到判斷,其中包括個人的態度、 經驗與價值的確認。 郭禎祥(1993)指出藝術鑑賞的意義是使學生面對藝術品,產生適當的價值判斷。 它與藝術欣賞有別,藝術欣賞是對於自己所喜愛的藝術作品加以玩賞、讚美,而不帶有 鑑別與知識的活動。 而本研究所提及「藝術鑑賞」即是黃美賢(2001)曾對鑑賞作出如下定義:鑑賞是 一種欣賞與鑑識的活動,包含感性的感知審美及理性的認知評斷兩層面,兩者相輔相成。 貳、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簡稱 IT)是上世紀末期發展最迅速的科技之一,其 發展狀況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也成為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何榮桂 (2001)指出:資訊科技對現代人類社會的影響既深且鉅,無遠弗界,每一種人類生活向 度也幾乎與資訊科技息息相關。教育部(1998)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內容概要」 中說明:所謂資訊,係指將文字、符號、圖形、聲音、影像等原始資料加諸系統化處理 程序所得的結果;而資訊科技,則泛指與電腦軟硬體系統之設計、製造、操作、應用、 維護有關之知識和技術。 蔡玲婉(2003)認為,所謂的資訊科技,就是運用電腦、多媒體、網路媒介,進行 收集、處理、儲存及傳輸文字、圖形、影像、語音的技術。而本研究所稱「資訊科技」 係指「電腦科技」,泛指以電腦為基礎的相關科技,包含電腦硬體、電腦軟體、周邊設 備、網路相關科技、網路資源、電腦技術等。 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師. 7 .

(20) 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在教室中日常教學活 動的一部分,並且能延伸地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method) 或一種程序(process), 在任 何時間任何地點來尋找問題的解答(王全世,2000)。 本研究所謂的「資訊融入教學」意指將電腦多媒體或是網路科技,利用其具有資料 數位化、影音聲光多重刺激、易於存取編輯、快速處理、便於溝通互動、能夠透過網路 系統傳輸等特質,運用於教師課堂之中,除了使資訊科技成為課程的一部份來協助教師 進行教學外,並透過其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的特質,幫助學生更有效的達成學習的目 標。 肆、電子書包 電子書包是一個移動式電腦,可能的形式為上網板(WebPad)、平板電腦(Table PC)、 筆記型電腦(Notebook)等,將大量的紙本書籍以數位形式儲存於電子書包內,電子書包通 常很輕,可減去學生背負書本的重量;利用電子書包,配備無線網路系統,學生可隨時 上網檢索、瀏覽與閱讀。 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兼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所長陳德懷教授將電子書包,依其 外貌和內部設計分類,主要有四種:Table PC、Notebook、PDA、WebPad,本研究所稱的 電子書包是 Notebook。 茲將電子書包簡略分類如下: 表1-3-1 電子書包的種類及功能 名稱. 功能及用途 1.以數位型式存取的閱讀工具。. 電子書. 2.一本書的電子檔,且用特定的電子書閱讀器。 3.透過網路傳輸,讓使用者可以線上閱讀,也可以下載離線閱讀的電子檔案。 4.以擬書化的電腦平臺為主,書籍內容及軟體為輔。. 電子閱讀器 電子書包. 透過專屬的閱讀軟體,瀏覽電子書的設備。 電子書及電子閱讀器僅是電子書包的一部份,電子書包具有更多的功能。. 8 .

(21) 伍、影像處理軟體 將圖像經由電腦設備數位化後, 使其能儲存於電腦上的數位檔案並可呈現於電腦螢 幕上的畫面。 陸、教學設計 教學實施前的系列以及各單元的教學活動規劃, 包含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評 量、教學時間、教學工具等項目的設計, 即所謂的「教案」。.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限於時間與人力,為力求研究因素能充分顯現,特以立意取樣選取研究者任教班級 作為研究對象,對於相關領域教學內容也做與此次研究相關的作業,故本研究有以下幾 項限制: 一、研究對象之選取,僅以研究者服務之臺中市一所中型學校為主,無法據以類推, 以了解不同區域與不同性質之學校,亦即研究結果不能通則化。 二、基於個人職務及學校課程安排,僅能以一班高年級學生進行教學,故只能得知 高年級教室內之教學情況,無法推論其它年段的學習情形。 三、研究聚焦於藝術與人文領域中之藝術鑑賞教學,且僅就學生一個學期之學習表 現做觀察與評估,對於藝術與人文其它領域及不同之教學時間,是否產生不同之結果, 則需進一步研究。 四、本研究屬於行動探究,研究者本身即工具,因此研究者之主觀意識很難避免, 為求研究客觀,研究過程當中採用多樣之工具來收集相關多元資料,並透過研究過程中 教學群與被教學者人員之回饋,輔以三角交叉驗證法及文獻探討理論之參照比對,來多 方比較分析,以減少研究者之主觀與迷失,確立研究相關的信度與效度。. 9 .

(22)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針對本研究進行相關理論探討,第一節為國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藝術與 人文領域探討,第二節是兒童審美心理發展理論,第三節是科技接受模式,第四節則是 藝術鑑賞教學及其相關實徵研究,第五節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理論依據探討,第六節 為資訊融入視覺藝術鑑賞教學的相關研究,第七節為行動研究法之探討。.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藝術與人文領域探討. 壹、視覺藝術課程與九年一貫課程的關聯 民國九十年,我國逐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視覺藝術教育課程併入藝術與人文學習 領域,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視覺藝術 教育至此逐漸脫離技術本位及精緻藝術所主導的教學模式與限制,邁入以更自主、開放、 彈性的全方位人文素養為內容的藝術學習。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目標為: 一、探索與表現: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 式,從事藝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二、審美與理解: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 其文化脈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 三、實踐與應用:使每位學生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透過藝術活動增強對環境 的知覺;認識藝術行業,擴展藝術的視野,尊重與了解藝術創作,並能身體力行,實踐 於生活中。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在國民中小學的實施方式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小學一到 二年級,其內容融入生活課程,國小一、二年級為國民教育之開端,所課程以生活 為中 心,統整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因此將社會學習領域、藝術與人文學 習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整合於生活課程中實施。第二階段為小 學三到四年. 11 .

(24) 級,第三階段為小學五到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到三年級。課程節數方面,國小一、 二年級生活課程為每週六節;三、四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為每週三節;五、六年級為每 週三節;國中為每週三節。 課程計畫與教材方面,教育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訂定分段能力指標,各校藉由成立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研究小組」 ,依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考量學 校條件、社會資源、家長期望、學生需求等因素,研訂學年課程實施計畫。藝術與人文 領域教材應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與其他綜合形式藝術等的鑑 賞與創作,及其 與歷史、文化的關係;評價、反思與價值觀的建立;實踐和應用生活藝術;以及聯絡其 他學科等範疇。教材編選的原則為:教材編選需依據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總綱、教改理 念、本領域之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其他相關資料為參考原則。各 校教師可自主編寫或慎選教材及規劃教學。 在師資培育方面,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的培育,因開放師資培育機制,除師範院生 美勞視覺藝術相關科系所、音樂教育相關科系所;另有各地美術、音樂、表演系所設置 的師資培育中心,所培育之師資目前仍以分科專長為主。 貳、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與視覺藝術鑑賞相關之分段能力指標 <編號說明>在下列「a-b-c」的編號中,a代表目標主軸序號;b代表階段序號,第一 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融入生活課程),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 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c代表流水號。 表2-1-1 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與視覺藝術鑑賞相關之分段能力指標 階段. 課程目標. 第三 探索與表現 階段. 分段能力指標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 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和 情感。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1-3-5 結合科技,開發新的創作經驗與方向。. 12 .

(25) 審美與理解. 2-3-6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 物與藝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2-3-8 使用適當的視覺、聽覺、動覺藝術用語,說明自己 和他人作品的特徵和價值。 2-3-9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 作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實踐與應用. 3-3-13 運用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設計、規劃並進行美化 或改造生活空間。. 參、九七課綱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所提的教材內容 根據教育部的網頁揭示,九七課綱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能力指標強調三個主軸 之藝術能力的建立,教材內容是教師運用藝術四個面向教學,透過教學活動來培養藝術 能力。因此能力指標的三大主軸和內容四個面向之間,關連緊密並互為因果,關鍵在「教 師怎麼教、教師注重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這才是「教材」與「能力」之間的相關部位。 而其中一段說明如下:此項內容目的在協助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於設計或進 行教學活動時能有更具體的教材指引,係針對不同階段(國小一至二年級、國小三至四 年級、國小五至六年級、國中一至三年級)與不同的統整內涵(表現試探、基本概念、 藝術與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來提供參考與建議。而「表現試探」與「基本概念」雖 以分科方 式說明,但各項內容仍具有統整性質,而非切割分類;「藝術與歷史文化」與 「藝術與生活」則以統整方式為要。藝術與人文第一階段能力指標與教材內容統整在「生 活課程」中實施。 僅就第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的內容節錄如下: 表 2-1-2 九七課綱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三面向細目指標 方面統整. 表現試探. 視覺藝術方面. 音樂方面. 表演藝術方面. (一)平面、立體與綜合. (一)音樂表現. (一)表演藝術的創作. 表現的深入體驗. 1.熟練與他人共同唱. 元素. 1.深入構思所欲表達. 奏時,能融合音色、. 1.肢體動作的靜態意. 的主題與內涵,並觀. 配合力度,並能回應. 象傳達,如:畫面、. 察對象的遠近、比. 指揮的提示。. 情境、現象、事件等。. 例、空間、明暗、色. 2.以固定唱名或首調. 2.肢體動作的動態表. 13 .

(26) 彩的變化等要素,構. 唱名,唱出大調、小. 達,如:以默劇、聲. 成畫面的表現方法。. 調或五聲音階等歌. 音、語言等,模仿一. 2.思考造形材料來. 曲。. 段有情節的事件、歷. 源、用途、美觀與機. 3.運用歌唱技巧,如: 程或故事。. 能性。. 呼吸、共鳴、表情演. 3.各種道具應用的表. 3.使用各種媒材在平. 唱歌曲。. 演形式,如:戲偶、. 面與立體中豐富藝術. 4.運用所習得的音樂. 面具、器物、布料、. 品的造形變化,製作. 要素進行曲調創作,. 玩具等。. 可增加生活情趣與豐. 如:問句與答句、動. 4.即興與創作表演(主. 富生活內涵的各種物. 機發展、曲調變奏。. 題觀念、圖像、動畫、. 品。. 5.運用適當的記譜或. 漫畫、聲音、劇場遊. 4.注重作品的機能、美. 錄音方式記錄個人作. 戲、肢體律動等素. 觀與趣味性,並重視. 品,如:五線譜、簡. 材,發展出一段完整. 作品完整性。. 譜、圖形譜、數位錄. 情節的表演)。. 音。. 5.說故事劇場,如:讀 者、故事、室內等劇 場形式。. 基本概念. (二)理解造形元素、形. (二)音樂素材與概念. (二)表演藝術的展演. 式與表現的關係. 1.延續音感練習,如: 1.媒體製作與表演的. 1.從生活環境中的自. 辨認樂曲節奏、曲調. 基本概念,如:電視、. 然物與人造物中,體. 音型或和弦的改變、. 電影、廣播、多媒體. 認與分辨各種視覺要. 區別樂曲中和弦或終. 等。. 素、形式、材質,運. 止式、樂器獨奏與合. 2.表演藝術作品描述. 用於作品呈現及藝術. 奏的不同音色、樂曲. 與分析的術語應用。. 風格展現的關連性。. 的調式。. 3.劇場藝術與其他藝. 2.比較、分析色彩、型. 2.瞭解樂曲的結構,. 術間的關係,如:音. 態結構、材質特性、. 如:指出樂曲的反覆. 樂、美術、建築、文. 時間、空間、環境的. 樂段、變奏或簡易曲. 學等統整創作。. 相互關係,並敘述其. 式。. 美感的效果與特質。 3.討論藝術品中藝術 元素運用和風格的關 係,以豐富審美判斷 的思考向度。 藝術與歷史文化. (三)藝術與歷史的關. (三)音樂與歷史文化. (三)表演藝術的歷史. 係. 1.以齊唱、輪唱、二部. 與文化. 14 .

(27) 1.描述生活環境中的. 合唱等方式,習唱不. 1.歷史上重要的表演. 藝術品、自然物的美. 同文化風格的歌曲。. 藝術類型簡介。. 感感受、文化特質,. 2.以模仿或視譜等方. 2.國內、外表演藝術的. 提升個人與社會環境. 式,演奏不同文化風. 重要人物、團體與獎. 的自覺意識。. 格的樂曲。. 項介紹。. 2.瞭解、體認本國文. 3.欣賞不同時期、地區. 3.表演藝術與多元文. 化、藝術的風格,認. 與文化的經典作品,. 化的關係,如:祭典、. 識世界上不同文化的. 如:各國民歌、世界. 儀式、宗教、傳說、. 藝術;並比較本地與. 音樂、西洋古典音. 故事、神話等。. 其他地方不同的特. 樂。. 色,及美感表現的特. 4.認識國內外不同音. 徵。. 樂展演團體的演出, 透過討論、文字表述 等方式與他人分享。. 藝術與生活. (四)藝術與生活環境. (四)音樂與生活. (四)表演藝術與生活. 的關係. 1.瞭解音樂作品與社. 1.表演形式與生活相. 1.以設計知能來進行. 會環境的關連,如:. 關議題的連結,如:. 創作,運用於學校及. 宗教音樂、環境音. 環境、性別、人權等。. 個人生活。. 樂、流行音樂。. 2.表演藝術的創作與. 2.參與居家環境與學. 2.選擇個人感興趣的. 生活美感經驗的關連. 習環境的布置,美化. 音樂主題,蒐集相關. 性,如:服飾、裝扮、. 生活。. 資訊,以口述或文字. 飲食、生活空間布置. 3.鑑賞他人或自己的. 與他人分享。. 等。. 作品之美,分享創作. 3.籌劃、演練及呈現音. 3.劇場規範,如:守. 構思時,能表現出對. 樂展演,以表現合作. 時、自制、專注、尊. 他人意見的專注與尊. 學習成果。. 重、評論等。. 重。. 4.表演藝術資源蒐. 4.重視並愛護自然景. 集,如:網路、資料. 觀與資源,鑑賞社區. 中心、圖書館、報章、. 環境中建築物、造型. 雜誌等。. 物、設計品與自然、 人文環境的關係。. 九七課綱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公布,對於視覺藝術鑑賞課程做了更明確的規範,與之 前版本所提及相關述說,有著涇渭分明、豁然開朗的差異,具體闡明了在國中小階段,. 15 .

(28) 學童所應具備的視覺藝術鑑賞基本能力。. 第二節 兒童審美心理發展理論 審美的心理歷程十分複雜,涉及知覺、推想、判斷與感情等心理活動。古云:「如 人飲水,冷暖自知。」每個人對於外在事物的審美觀可說是天壤之別、大異其趣,然而 對於兒童的審美觀而言,仍是有跡可尋;對於審美心理的研究,大致上有實徵調查與哲 學思辯兩種方法。在實徵調查研究中,又以美感知覺與美感判斷為多(張繼文、陳朝平、 黃壬來,1996)。茲列舉美國心理學家高德納(H. Gardner)與帕森斯(M. J. Parsons)兩 人的審美發展研究如下: 壹、高德納(H.Gardner)的審美研究 1970年,高德納(H. Gardner)於美國哈佛大學進行一項「零計畫(ProjectZero)」之長期 性發展心理學研究以四至十六歲的兒童與青少年為對象進行與藝術相關的開放性晤談。 高德納(H. Gardner)於其「Children's Perception ofworks of Art: a Develompment Portrait」一文 中,將結果歸納,以兒童的美感知覺發展與年齡配合,分為下列五個階段(林玉山,1983): 一、嬰兒知覺階段(0-2 歲) 此階段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論中的「感覺動作期」 ,其認知發展依靠感覺器官和運 動神經的協調。此時期兒童逐漸對人和客觀環境有所認識,對於人類表情與態度的意義 有所了解。尤其到後期能夠分辨顏色、大小、質感等特性,對其日後美感知覺的發展影 響很大。 二、符號認知階段(2-7 歲) 此階段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論中的「運思前期」 。此時期兒童對外界的認知僅憑主 觀直覺,是「自我中心」的。兒童會運用心象與圖像來代表實際的事物,這些都成為美 感知覺的要素。 三、寫實主義的高峰階段(7-9 歲). 16 .

(29) 此階段相當於皮亞傑認知發展論中的「具體運思」的前半期。此階段的兒童開始脫 離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思考較合理,能根據實際存在的事物,選擇適當的用語來 描述 其觀察。此期兒童的認知結構是「服膺規則導向」 ,認為繪畫是真實世界的模仿,判斷作 品的好壞是以寫實與否為規準。 四、打破寫實主義與美感的萌生階段(9-13 歲) 此時期兒童不再強調作品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關係,能注意圖畫、文學、音樂作品中 的「風格因素」與獨特的藝術特徵。他能擺脫極端寫實主義束縛,欣賞不同風格的作品, 對藝術媒材有較深入的認識,並且能出現自己的特殊品味。 五、美感投入的轉機階段(13-20 歲) 此階段的青少年發展出較成熟的美感判斷,其特徵如下: 1.具有批判性的選擇能力。 2.要求深入的瞭解藝術。 3.建立形式的分析能力。 4.建立相對的判斷規準。 貳、帕森斯(M. J. Parsons)的審美發展研究 帕森斯 (M. J. Parsons) 是採認知心理學觀點,探究美感經驗與藝術鑑賞的認知過 程。他以學齡前幼兒至成人為研究對象,運用晤談的方式測試觀者對八幅名畫複製品的 意見研究,結果建立「四向五階的美術鑑賞能力發展理論模式」,「四向」為研究的四個 主題—題材、表現、媒材、形式風格、判斷。 「五階」即是其美術鑑賞能力發展的五個階 段,分別為偏愛期、美與寫實期、表現期、媒材形式風格期、自律期。 以下將 Parsons 四向五階的美術鑑賞能力理論模式之各階段的發展特徵與心理學、美 學等之對照觀點,及評價作品觀點,分述說明(王秀雄,1998): 一、主觀偏好階段(favoritism) 此時期生物性影響大於社會性,通常尚未知覺到他人,無法區別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17 .

(30) 的不同。學齡前幼兒的反應特徵多屬於此時期。 (1)主要特徵 ․對所有的繪畫均為直覺性的喜愛。 ․對色彩有強烈的喜好。 ․無法辨別作品的好壞,欣賞的只是有趣的東西。 (2)心理學觀點 ․自我中心;凡是依自己的經驗判斷,很少考慮到別人的觀點。 ․缺乏比較與辨別的能力。 (3)美學的觀點 ․繪畫是一種激發快感的經驗 ․不在乎作品是否表現或描述什麼。 ․對於化作很少作負面的評斷。 (4)作品評斷 ․對作品的評斷是憑主觀的個人喜好,而無客觀判斷的標準。 二、美與寫實主義(beauty & realism) 此階段的兒童其鑑賞的重點在於主題與寫實上。認為繪畫的目的,即是再現事物。 國小階段的兒童多以此種審美觀點來觀賞與判斷作品。 (1)主要特徵 ․認為繪畫的主要目的是將某些事物再現出來。 ․繪畫主題吸引人,表現方式又寫實,即認為是好畫。 (2)心理學觀點 ․因為已隱含認知他人的觀念,所以較階段一進步。 ․能區分「與繪畫相關的美感經驗」及「與繪畫無關的美感經驗」 ,故能以客觀觀察 替代主觀偏好。. 18 .

(31) (3)美學的觀點 ․能區分與美感經驗相關或無關的事物。 ․能辨識畫面上何為相關必要的並就事實而非個人偏好作判斷。 (4)作品評斷 評斷作品的客觀標準為美(beauty)、寫實(realism)和技巧(skill)。 小學階段的兒童對寫實形式的繪畫特別愛好,並對其鑑賞有長足的進步。鑑賞的重 點,是自外觀形象的寫實,進入內在情感的表現。 三、表現性階段(expressiveness) 所表現出來的經驗品質愈強烈、愈有趣,則此作品愈好。而這些感情的表現和思想 通常需要經由個人內在的體會。 (1)主要特徵 ․認為作品的表現性重於題材的美。 ․認同能深刻表達感情才是重要的,寫實和技巧本身並不是目的。 ․比較欣賞有創造性(creativity)、獨特性(originality)、和情感深度(depth of feeling)的作 品。 (2)心理學觀點 ․比上階段進步—對別人的內在經驗有新的認知。 ․具有捕捉特殊思想和情感的新能力。 ․對於某些內在且獨特的事物,具有個人的自我經驗相協調的能力。 (3)美學的觀點 ․除了認知主體的美,風格的寫實,藝術家技巧的層面之外,尚能體會作品的表現 品質。 ․開拓對作品更寬廣的探討領域。 (4)作品評斷. 19 .

(32) ․以主觀的情感來欣賞藝術,對客觀的評斷抱持懷疑的態度。 四、風格與形式階段(style & form) 在欣賞藝術時,能體認作品中的社會性甚於個人成就,亦即是將藝術視為文化的產 物,而非個人成就。所以將會藉由歷史脈絡來衡量作品的價值。 (1)主要特徵 ․減低主觀的情感成分,重視作品本身的媒材、形式和風格。 ․透過歷史傳統來瞭解作品的社會,文化層面,分析風格之間的關係。 ․由形式和風格的分析,闡釋繪畫的意義。 (2)心理學觀點 ․能站在整體傳統與歷史的觀點來看作品。 ․就認知而言,不僅能領會作品的意義,亦能洞察其一定位。 (3)美學的觀點 ․能體察媒材、形式風格的意義,並能區別主題和情感的訴求,與作品本身所達到 的成就。 ․發現繪畫風格與歷史關係的重要性,擴展表達的意義。 (4)作品評斷 ․從理性和客觀的角度進行美感判斷。 五、自律階段(autonomy) 個人必須以傳統所建構的藝術作品意義來判斷觀念和價值,這些價值在歷史轉變 中,並且必須不斷的重新調整,以適應當代的環境。此判斷能力兼具個人和社會的,但 最後還是以自我經驗為依歸。 (1)主要特徵 ․能機警瞭解自己經驗的特質,並質疑自己是否真正認清自己所想到和所看到的。 ․以個人的價值觀來作判斷,此價值觀經過傳統修練的並未受其制約。. 20 .

(33) ․同時具備個人和社會的判斷能力,最後仍以個人的自我經驗為依歸,因而稱為「自 律」 。 (2)心理學觀點 ․美感判斷超越文化的觀點。 ․此美感判斷能力的獲得,端賴對傳統產生質疑;具備文化的透視關。 (3)美學的觀點 ․能對作品作精妙的反應,並知覺到全賴傳統的預期可能為誤導。 ․瞭解藝術的創作和鑑賞的學習,必須在一般的情境下不斷的重新試驗和自我調適 ,在不斷變化的歷史環境中作價值的探測。 (4)作品評斷 ․評斷作品是一種理性論證的能力,同時也依賴個人的慧見。 藝術的感受是主觀的,而藝術判斷卻應是客觀的;這個行為或活動是心與藝術互動 的結果(Parsons,1988) 。此階段的發展性與良好的鑑賞教育機制有著密切重要的關聯。 由上得知,美感判斷發展的階段,並非代表感情成份的多寡,而是理性判斷層次的 高低。整體而言,觀賞者的美感反應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對特定概念的成熟而變化。此 外,社會環境與教育養成等皆會成為比年齡更具影響力的因素,是以良好的視覺環境和 適切的教育方式,對提升藝術鑑賞能力而言是同等的重要。 因此能了解兒童各階段的審美的表現,才能針對藝術鑑賞教學分析,進一步規畫適 合兒童藝術鑑賞的課程。 參、皮亞傑和艾斯納的造形與繪畫理論 本研究對象提交畫我家鄉作品時,對照相關學者提出的認知及發展階段論述時,發 現學童對應於藝術與人文相關能力指標有著明顯的落差。在高年級的學童是具體運思期 (concrete operation period)邁入形式操作期(formal operation period)的階段,因此研究者臚列 皮亞傑和艾斯納的造形與繪畫理論供以參照。. 21 .

(34) 表2-2-1 皮亞傑和艾斯納的造形與繪畫理論 皮亞傑. 艾斯納. 認知發展論. 兒童繪畫發展階段. 前運思期(二至七歲). 塗鴉階段(二至四歲) :機能快感階段. 1.自我中心(egocentrism)。. 特徵:. 2.單向思考-不可逆性. 1.不定型:缺乏動作的控制。. (irreversibility)。. 2.縱線:動作的協調。. 3.具體、集中。. 3.圓圈:不同的控制。. 4.直接推理。. 4.命名:從運動感到想像思考的變化(不定型塗鴉、縱線塗鴉、圓圈. 5.缺乏質量.重量.容量的保. 塗鴉、命名塗鴉)。. 留概念(conservation)。. 色彩的表現:使用色彩來分辨塗鴉。 刺激的題材:經由鼓勵、遵循兒童思考的方向。 技巧:大枝黑色臘筆、平滑的紙張,讓失調的兒童使用指畫、有色蠟 筆、廣告顪料、黏土。 樣式化前階段(四至七歲)(約國小一年級):圖畫記述階段 特徵:發現表現和所表現事物間的關係。 人物的表現:追求概念、經常改變符號。. 空間的表現:在空間裡有沒有秩序,根據感情意關係。 色彩的表現:根據注意力來使用色彩,與實際無關。 設計:無意識的方式。 刺激的題材:啟發有關自我的被動知識。 技巧:平滑紙張、大號硬毛畫筆、廣告顏料、黏土、大張的紙。 具體運思期(七至十一歲). 樣式化階段(七至九歲)(約國小一至三年級):圖畫記述階段. 1.能從具體物經驗作合乎邏. 特徵:經由重複而發現的概念變為輪廓。. 輯的思考。 2.脫離自我中心。. 人物的表現:明確的概念是基於積極知識和人格特徵,由幾何線條來 表現的人物樣式。. 3.數量、長度和重量的保留 概念。. 22 .

(35) 4.此階段之認知尚不能完成 抽象的假設,尚須藉具體 物以協助認知,這也是小 學教學為何一定要有教具 的重要理論依據。 前運思期. 空間的表現:第一個明確的空間概念-基底線發現自己是環境的一部. 兒童之水. 分、主觀空間的表現、空間時間的概念。. 位圖. 色彩的表現:色彩和物體間明確的關係。. 具體運思. 設計:無意識的方式,經由重複的衝動而得到的設計特徵。. 前期兒童. 刺激的題材:我們、動作、地點等的題材。以時間的秩序(故事)來 排列內在與外在。. 之水位圖 具體運思. 技巧:有色臘筆、粉筆、硬毛畫筆、廣告顏料、黏土大張的紙。. 後期兒童. 寫實萌芽階段(九至十一歲)青春期前之危機階段-黨群年齡(約國小三. 之水位圖. 至五年級):再現的階段 特徵:較意識到自我,脫離了樣式、幾何線條、缺乏合作。 人物的表現:較僵硬。強調衣服。男孩和女孩間的不同。對寫實線條 的傾向。 空間的表現:重疊。平面的發現。因自我態度而導致空間的困難。. 色彩的表現:對於有感情重要性之客體的主觀色彩。 設計:首次有意識的表現裝飾。用材料和其機能來設計。 刺激的題材:合作、經由集體製作、工作方法等不同題材。 技巧:因為脫離了線條表現而不再使用臘筆、黏土、大張的紙。改用 粉筆、廣告頻料、油布剪貼織物、木材金屬。 形式運思期(十一至十五歲). 擬似寫實階段(十一至十三歲)-推理的階段,(約國小五至六年級):美. 1.可不藉具體實,能作抽象. 感表現階段. 的思考。 2.思考為“假設-演繹"將 問題的所有可能答案化為. 特徵:智慧發展。但不自覺。寫實的處理方式(無意識的)視覺型或非 視覺型的分化傾向,喜愛戲劇化人物的表現:關節。比例。非視覺對 表現的強調。. 假設並一一予以求證。 3.能真正運用抽象符號從事 內省的思活動。. 23 .

(36) 4.能以操作之操作做科科的 推論亦即能同時考慮兩種 以之變項以解決問題。 5.抽象推理並不限於科學問 題。 6.在情緒方面亦朝向抽象理. 空間的表現:三度空間表現的衝動,遠距離物體體積的縮小,水平線。. 想,對自由、自私等抽象. 色彩的表現:自然色彩的化(視覺型),對色彩的感反應(非視覺型). 事物表現好惡。. 設計:首次有意識的將處理方式風格化。 刺激的題材:環境裡戲劇化的動作。從想像和擺姿勢得來的動作。強 調內容而得來的比例。應材料性質來設計、塑造。 技巧:水彩、黏土、硬毛畫筆、軟毛畫筆、廣告顏料、紙漿、油布剪 貼織物、木材金屬。 決定階段(十三至十七歲)-青春期的危機(約國中、高中). 兒童愈接近青春期,就愈喪失對記號世界的強烈主觀關係,有極 多數的個人在已經脫離了兒童式的記號表現,可是還未在他自己有意 識的方式中發現,兒童暫時失了對創作的主觀態度,因此在他想像的 世界裡信心便動搖了。青年在這時候既沒大兒童式的不自覺,也沒有 自我表現的有意識方式。.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 Davis 在 1989 年所提出,他是由 Fishbein 與 Ajzen(1975)提出的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所修訂而來 的,其理論基礎來自於社會心理學(溫嘉榮、楊榮宗、許麗玲,2005)。科技接受模式的 主要目的在於簡化理性行為理論(TRA),用來提供研究者了解使用者在使用資訊科技 時,影響使用者內在信念、使用態度及其使用意願的外在因素(Davis,1989;花英德,2007; 潘朝明,2009)。 科技接受模式(TAM)和理性行為理論(TRA)不一樣的地方有兩個,一是導入兩個認知. 24 .

(37) 信念(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二是捨棄 TRA 中的主觀行為標準與規範性的信念與動 機(潘朝明,2009)。Davis 等人主張「主觀規範」此一構面影響使用者的行為並不大,而 且具有相當的理論不確定性和心理測量的困難,所以把「主觀規範」排除在外,所以「態 度」就成為 TAM 理論的核心(溫嘉榮、楊榮宗、許麗玲,2005)。 Davis(1989)認為信念會影響一個人對科技的使用態度,而使用態度會影響他的行為 意向,並且會進一步影響到他的的行為表現(潘朝明,2009)。所以當一個人對科技使用 的態度越正向,使用新科技的行為意向就越強烈,對新科技的接受度就會越高(花英德, 2007),他的行為表現也就會越好了。所謂的信念是兩個認知構面,也就是「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 PU)」和「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U)」。 Davis(1989)對科技接受模式所到及的構面定義如下: 一、認知有用性: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資訊科技時,對於工作表現及未來助益的程度。 二、認知易用性:個人相信使用某種特定系統將可以免除其努力的程度。 三、使用態度:使用者使用此科技的正向或負向的感覺。 四、行為意向:測量使用者使用此科技的強弱程度。 Davis(1992)認為「認知有用性」和「使用樂趣」實際會影響使用者對科技事物的使 用意願,而 Subramanian(1994)指出「認知易用性」與科技的內容有關,系統愈是專業, 對使用者愈是陌生, 「認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直接影響就愈明顯,相反的,若是探討 的科技內容對使用者來說愈是普及,則影響就較不明顯。 花英德(2007)整理了 Davis 科技接受模式(TAM)的主張如下: (1)使用者對資訊系統的行為意向影響實際使用的情況。 (2)使用者資訊科技的使用態度和認知有用性所影響行為意向。 (3)使用態度受使用者對資訊系統的認知有用性和認知易用性所決定。 (4)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都會正向影響使用態度。 (5)認知易用性也會正向影響認知有用性。. 25 .

(38) (6)認知易用性是影響行為意向的次要因素,而認知有用性是主要因素。 科技接受模式解釋了使用者對於資訊科技的決定性因素,Morris 與 Dillon(1997)也認 為科技接受模式給予了研究者及實務者一個比較簡單和節省成本的方法去預測資訊科技 系統的成功程度,因此本研究亦採用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學生對電子書包的使用行為。. 第四節 藝術鑑賞教學及其相關實徵研究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審美是人類的權利。不論是普通能力資優學生或是藝術類科特 殊才能學生,都需要有審美課程。審美課程應自小學起開始實施,不論普通學生或資優 生都能從審美課程獲益(毛連塭,2000) 。本節就藝術鑑賞的定義、藝術鑑賞的重要性及 藝術鑑賞相關實徵研究作為本研究的理論架構之一。 壹、藝術鑑賞的定義 黃美賢(2001)也曾對鑑賞作出如下定義:鑑賞是一種欣賞與鑑識的活動,包含感 性的感知審美及理性的認知評斷兩層面,兩者相輔相成。 王秀雄(1998)說明美術鑑賞的意義在以知覺活動來面對美術品,並從理性與感情 的兩個層面進行對美術品與美術家的描述、分析、解釋到判斷,其中包括個人的態度、 經驗與價值的確認。 陳瓊花(1997)認為「鑑賞」(appreciation)是指廣義的藝術欣賞,包括理性的認知 與感性的審美兩方面的運作,是品味與辨識力的合一,價值判斷的過程。 黃壬來(1992)指出美術鑑賞 (Art Appreciation)含有認識、評價與賞心之意,他認為 美術鑑賞是指個人對視覺對象產生由感覺、知識、推想、判斷及靜觀(Contemplation) 的心 理活動,也是一種對物的知性與感性反應。 郭禎祥(1993)指出藝術鑑賞的意義是使學生面對藝術品,產生適當的價值判斷。 它與藝術欣賞有別,藝術欣賞是對於自己所喜愛的藝術作品加以玩賞、讚美,而不帶有. 26 .

(39) 鑑別與知識的活動。 換句話說,鑑賞者要具有經驗、知識和評價的三種知能,才可對藝術品作出鑑賞。 簡而言之,鑑賞就是依據自己的認知及審美觀,以言語文字或其它相關方式表達出對某 事物的觀感。 貳、藝術鑑賞的重要性 加強美術鑑賞教育,提昇學校美術教育的品質,是台灣當前促進全民美育發展的重 要文化政策,也是近年來國內美術教育學者共同努力研究的課題。﹙蘇振明,2000﹚ 梁秀中(1991)指出美育中之藝術欣賞教育,可以培養吾人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並藉以增進人生品質,認為藝術欣賞教育之功能,就個人發展而言,可使自己獲得欣賞 作品的興趣及能力,享受美術作品所傳達的感情、理念及經驗,涵養個人獨特的品味, 健全人格、個性及價值觀,並從而體會視覺世界的多樣化。就社會發展而言,透過藝術 欣賞教育之各類藝術理論的學習,能使之認識且傳承人類世界及本國的藝術表現,拓展 學習的領域,體驗不同的美感經驗,進而提昇社會整體的藝術素養,增加文化人口,促 進社會之發展。 彭吉象(1994)也認為人們通過藝術鑑賞活動,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自然、認識社 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 蘇振明(2003)也指出二十一世紀將是藝術消費者的世紀,每一個學習者都將成為 藝術的鑑賞者和參與者,由此可見鑑賞教育的重要性。 總統夫人周美青(2011)指出,七成青少年說不出一名國內藝術家的名字,本土藝 術團體艱苦撐持。她呼籲父母要為下一代做定時定額的文化投資,這對提升孩子的涵養 是穩賺不賠。周美青感慨地說,這幾年在台欣賞國外團體的展演,票價高且一票難求, 反觀海外有口碑的國內藝文團體,在國內的票房卻是慘澹經營(中央社,2010.12.3) 。 周美青認為,資本主義講究投資報酬率,大人們投資股票、不動產,也會定時定額 儲蓄或購買基金,她希望為了提升孩子的涵養與生活品質,家長們是否也能為下一代、. 27 .

(40) 為國內藝文產業做定時定額的文化投資?她說,美學教育應愈早開始愈好,不僅可以培 養孩童的品味,也有助於品格修養,如果兒少時期未經適當啟蒙,長大了即使有意,也 會擔心無從入門。 一個具有美學素養的人,能注意到的不僅是藝術媒體,也能注意到生活中的其他層 面。藝術作品不僅是藝術觀念的呈現,也不僅是藝術作品的呈現-它是兩者的綜合體。 能欣賞藝術就能提昇美學素養;美學素養提高了以後,就更能欣賞藝術。欣賞藝術帶給 人不們的益處不僅在於感受到美的表現方式,也提攜人們去與人類的精神導師對話。藝 術教育的地位甚至有些像宗教。無怪乎民初的教育部長蔡元培會主張以美育代替宗教。 因為當時中國沒有明顯的宗教,而社會又不能沒有提昇精神人們層次的力量,蔡元培的 主張在學理上當然站得住腳。(謝朝鐘,2007) 參、藝術鑑賞相關實徵研究 詹文成﹙2002﹚在西洋繪畫測驗對於類寫實階段學童鑑賞能力之相關研究中獲得: (一)類寫實階段學童在西洋繪畫測驗中之「美感認知」、「美感判斷」鑑賞能力表現 較佳,在「生活文化應用」與「綜合分析」之鑑賞能力較顯不足。 (二)類寫實階段學童在西洋繪畫測驗中,對於形狀、色彩、材質、形式原理之「美感 認知」鑑賞能力,有比較穩定的表現而優於其他項能力;而對於美感形式特質、 本土文化圖像、美術史等屬於美感分析判斷及知識生活應用的能力則明顯較弱。 (三)城市區的學童比鄉村、郊區類別的學校普遍有較為穩定的審美觀念,亦即鑑賞表 現之水準教優於其他區域。顯示都會接受美感薰陶的機會較多,充分影響學生之 鑑賞能力程度。 陳玲萱﹙2003﹚的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在實驗教學 後,學生對批判思考教學應用於藝術鑑賞教學抱持正面肯定的評價。 林志仲﹙2003﹚利用圖像學應用在國小高年級繪畫鑑賞教學之研究用圖像學的三個 層面來觀察、發現、分析繪畫的含義,用「圖像學」研究的方式來鑑賞美術作品的意義,. 28 .

(41) 嘗試讓學生和美術作品對話。 呂燕卿(1985)也針對國小美術資優班五、六年級共一百一十三名學生,進行三度 空間觀察法的教學實驗研究,其中並利用美術鑑賞教學策略來觀察學生的繪畫創作能力 之影響。結果發現:對於學生的繪畫能力有顯著的影響。 陳淑梅(1991)則是以高中一、二年級共一百七十二名學生,進行六週的國畫與西 畫的鑑賞教學實驗,以觀察透過美術鑑賞教學對高中生的美術創作能力之影響。結果發 現美術鑑賞教學對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有顯著的影響。 林明助(1998)在美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學生繪畫風格鑑賞能力影響之實驗研 究實驗研究發現︰美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的美術認知能力、繪畫作品風 格辨識能力、繪畫風格鑑賞能力之學習成效,有顯著的影響效果。且繪畫風格鑑賞能力 之學習成效不會因學生之性別而有所差異。 袁汝儀(2005)以田野調查的訪談方式,研究台北縣某國小五年級學生之審美價值 取向。結果指出:兒童的審美取向具好玩、幻想空間、角色認同、安全感與成就感、成 人或兄弟的肯定等特徵,與學術界所認識的美學論述不同,是純以兒童直觀式的實用態 度來評價。 王秀雄曾說美感判斷能力發展的快慢,跟教育有關。所以帕森斯不預測各階段的適 當年齡,只要有好的、適切的視覺藝術鑑賞教育,發展就快速;社會環境與教育養成等 皆會成為比年齡更具影響力的因素,因此良好的視覺環境和適切的教育方式,對提升藝 術鑑賞能力而言是同等重要。 漢寶德(2004)提及視覺藝術的美感教育之看法,他強調美感教育的任務是在把孩 子的潛在審美能力激發出來,形成一種判斷力。就長遠努力目標而言,藝術鑑賞教學是 藝術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以兒童藝術鑑賞能力為基礎的鑑賞教學,可使藝術教育更上一 層樓。 根據中央社網路新聞2011.1.7的報導指出:藝術市場觀察者李政勇從藝術投資獲利做. 29 .

(42) 為創業資金,建立台灣第一家藝術顧問公司。他認為,藝術投資勿盲從,應從培養美學 素養開始,提升藝術品鑑賞能力,可將風險降到最低。 由上可知,美學的基礎如果在孩童階段循序培養,對於未來人生有相當大的幫助。 在教育部規劃的七大領域中,即有一門藝術與人文領域可以供學童學習,但依照相關資 料分析數據之後顯示,孩子對藝文美學活動並非沒有興趣,但父母可能認為不重要;在 父母不鼓勵、學校不重視、政府未大力推廣的情形下,孩子年幼時即未養成參與藝文活 動的習慣,長大後,生活就可能疏離了藝文美學,意即生活毫無美感可言。. 第五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理論依據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融入於課程、教材與教學中,讓資訊科技成為 師生另一種有效率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使得資訊科技的使用成為教室中教學活動的 一部份,並且能延伸地視資訊科技為一個方法或一個程序,在任何時間地點來尋找問題 的解答。而所謂資訊融入教學就是將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上,時間點可以在教學前、教 學中,及學後的評量上,將資訊科技視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在適當的時機融入各個領域 的教學活動當中,配合資訊媒體的特性,來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效果,進 而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能力。 基本上, 「資訊融入教學」是源自於「電腦輔助教學」的概念。然而,在「資訊融入 教學」的意涵中,資訊科技只是融入各科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學時不一定要在電腦教室, 只要班級中有一、兩部電腦,隨時都可以進行融入,重要的是老師要有意願而且要能幫 助學生拓展學習領域,並以提升學生研究能力為重。也因此 Dunn (2012)提出當科技使用 得當時,將促進學習過程的重要角色;教師可以用科技來呈現補充教材,或是鼓勵學生 進行更多的動手活動。 茲將兩者的差異列表如下:王子華、楊凱悌、王國華、王瑋龍(2006,12). 30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強課程統整,「決戰伸展台國際秀」以表演藝術為主,融入視覺藝術及

表演 及視 覺藝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各組自行設計問題,加上藝術家帶領彩繪 地景藝術的經驗。發現學習效果比在教室更好。當然,出發前 在教室的引導合作學習也是不可忽視的。”理解 感受

• 家長表示欣賞子女的作品及創作 過程,並認同藝術發展對子女成

[r]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