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提交相關數位作品的情況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二節 學生提交相關數位作品的情況

在研究者的教學安排下,學生照課程進度完成相關數位作品,以本班為例,全班有 二十五位同學,能完成數位作品的人數為二十四位,作品提交完成率約為 96%,而依照 課程安排及篇幅所限,本節將學生作品擇優列出。

圖 4-2-1 學生的數位作品

壹、課程一:色彩(數位作品)

色彩 學生作品

三原色

伊登十 二色環

對比色

寒暖中 性色 練習

貳、課程二:線條(數位作品)

線條 學生作品

直線

曲線

仿 梵谷 名畫

參、課程三:空間應用(數位作品)

空間 學生作品

反覆

對稱

對比

漸層

比例

律動

均衡

調和

完整

統一

杜威曾言:教育即經驗,因此藝術教育即是美感認知的經驗(aestheticexperience)。

邱梨玲也指出:現今藝術教育已從傳統「知識取向」,轉變為「培養能力」的學習內涵,

強調結合學童生活週遭事物與經驗,因應視覺文化需求於現代生活及藝術課程統整之重

要策略,尤以強調積極參與藝文活動,以提升其感受力、想像力、創造力等藝術生活能 力與素養。藉由此次教學研究,學生運用電子書包等資訊教學載具學習課程,並能依教 學者的要求提交作品,使得研究者認為學生們已有一定的程度的美學概念,因此即進行

「畫我家鄉」的後測作品課程。

第三節 第二次的「畫我家鄉」

在研究者的教學安排下,學生照課程進度完成相關數位作品,接著即實施第二次的 美勞實作作業-「畫我家鄉」。本節將學生第二次作品全數列出,為使能更明確對照前 後測的差異,亦將學生第一次作品列出,以供參酌。

圖 4-3-1 學生的實作水彩作品 壹、學生作品(實作水彩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s01

s02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s03

s04

s05

s06

s07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s08

s09

s10

s11

s12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s13

s14

s15

s16

s17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s18

s19

s20

s21

s22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學生作品 前測作品 後測作品

s23

s24

貳、「畫我家鄉」前後測資料結果分析

表 4-3-1 評分者一評分「畫我家鄉」分數情形

評分者一 前測(n=24) 後測(n=24)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色彩 68.4 5.61991 72.96 5.70438 線條 67.72 4.93727 70.68 6.34245 空間 69.24 6.12563 74.04 5.94054

表 4-3-2 評分者二評分「畫我家鄉」分數情形

評分者二 前測(n=24) 後測(n=24)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色彩 67.28 6.99118 75.12 7.88627 線條 68.52 7.28080 74.44 7.63806

空間 68.32 5.98415 76.12 6.98999

表 4-3-3 評分者三評分「畫我家鄉」分數情形

評分者三 前測(n=24) 後測(n=24)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色彩 67.08 7.42698 72.24 8.32306 線條 68.52 6.03545 73.04 7.00286 空間 67.64 6.60732 72.76 7.82240

由上述表格顯示,學生在經過行動研究教學之後,針對同一主題的作業,可以表現 得更好,在色彩、線條、空間方面,三位評分者後測分數皆高於前測。

表 4-3-4 評分者一評分「畫我家鄉」分數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

成對變數差異

差異的 95%信賴區間 評分者一

(前測-後測)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的

標準誤 下界 上界

t 自由度

顯著性 (雙尾)

色彩 -4.56000 3.59490 .71898 -6.04390 -3.07610 -6.342 24 .000**

線條 -2.96000 3.64555 .72911 -4.46481 -1.45519 -4.060 24 .000**

空間 -4.80000 4.08248 .81650 -6.48517 -3.11483 -5.879 24 .000**

註:**表示達.01 之顯著水準

由表 4-3-4 數據可得知,學生在完成後測實作作品「畫我家鄉」之後,評分者一在

「色彩」、「線條」、「空間」的評定成績上,以成對樣本 t 檢定前後測的實作作品,

呈現顯著提升。

表 4-3-5 評分者二評分「畫我家鄉」分數前後測之成對樣本 t 檢定

由表 4-3-6 數據可得知,學生在完成後測實作作品「畫我家鄉」之後,評分者三在

「色彩」、「線條」、「空間」的評定成績上,以成對樣本 t 檢定前後測的實作作品,

呈現顯著提升。

由表 4-3-4、表 4-3-5、表 4-3-6 可知,學生在「畫我家鄉」前測與後測的作品中,在

「色彩」、「線條」、「空間」是有顯著差異的;也就是說,經由此次行動研究學習之 後,學生在「色彩」、「線條」、「空間」方面的基本美學概念有所增進,更提升學童 的視覺藝術鑑賞的能力。

參、問卷資料分析

本小節列出「教育部 e 化創新學校暨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輔導計畫成效評量 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問卷」,並針對 Cronbach's Alpha 值小於 0.5 進行原因推論。

表 4-3-7 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試辦學校問卷(學生)

項目(學生) Cronbach's

Alpha

1 我喜歡使用電子書包上課。 .984

2 我覺得電子書包實驗教學所使用的軟硬體,很容易操作。 .815 3 我覺得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讓我學得更有效果(如:讓我更了解上課內容、

更懂得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在生活上。) .990

4 我覺得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讓我學得更有效率 (如:花較少的時間達到相同

的學習目標)。 .998

5 我覺得電子書包實驗教學的內容豐富。 .984

6 我覺得電子書包實驗教學的內容難易適中。 .977 7 我覺得電子書包實驗教學的內容份量適中。 .974 8 我覺得老師能整合資訊科技於電子書包實驗教學的課程中(如:點名、作

業、電子聯絡簿、電子成績單)。 .706

9 我覺得老師能運用資訊科技於電子書包實驗教學(如:利用網路搜尋資

料、使用繪圖軟體)。 .978

10 我覺得老師能幫助我解決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課程中遇到問題(如:無法開

表 4-3-8 Cronbach's Alpha 值相異其它的原因推論

問卷內容 原因推論

8.我覺得老師能整合資訊科技於電子書包實驗教學的課 程中(如:點名、作業、電子聯絡簿、電子成績單)。

老師仍使用紙本聯絡簿,理由是:

快速方便。

22.我覺得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能幫助我提升硬體設備操 作能力(如:運用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或電腦進行探 究學習。

目前無此規畫,另外學校並無購置 相關產品的預算。

24. 我覺得使用電子書包可以減輕書包的重量。 非用在主要科目,因此無法實質減 輕書包重量。

第四節 教師的專業成長

從這教學課程的實施以來,研究者看到學生更熱衷地學習電腦資訊,也很有信心地 面對和期待未來的課程;在與欣賞他人的作品時,大多也都能保持善意的批評和真誠的 鼓勵,實屬欣慰。研究者雖不斷嘗試要讓教學過程更流暢、教學品質更精緻和教學成效 更顯著,但在整體教學方案的進行中,研究者認為仍有以下幾點須要改進:

壹、教師授課時間應更精簡,學生操作時間可以更充裕

教學方案設計研究者每週授課兩節,而研究者安排第一節課為基本概念教學,第二節 課為學生利用第一節所學進行情境問題解決。但在整體實際教學時,學生喜歡上自行繪 製後,往往花很多時間修改,無形中壓縮了作品完成的時間,造成較少時間仔細思考各 種解決問題的方案與改進。另外,問題導向學習應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探索 各種可能性,教師的角色可以成為引導學生學習和觀察討論的進行,並不需要花太多時 間講解示範作品,或許會有更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貳、傳統的繪圖作品有其優勢,非數位作品可替代

數位學習載具可以提高學習效能,但不可諱言的,傳統的繪圖作品有其迷人之處,

本行動研究的原意並非要取代傳統的藝術作品,而是希望能以資訊科技方式來輔助學生 學習美的概念。

參、教師教案設計更符合教育理論

研究者在此次行動研究的進行中,從發現教學現場的問題,藉著蒐集和閱讀文獻資 料來研擬解決的方法,設計教學方案,到實際進行教學,反思學生學習回饋資料與觀察 教學所見,進行教學修正與再行動。在這一串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後,研究者真正感受到 所謂「教學相長」的道理,研究者必須在教學活動進行前先確定此次教學的目標,擬定 情境問題來測試教學成效,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與進行問題導向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 選定合適的教學內容,同時在每一課程進行數位作品的產出,最後於教學活動結束時做 總結性評量(實作作品)。此次的行動研究讓研究者與學生都體悟了「教學相長」的真 諦。

肆、問題導向學習(PBL)像是一把鑰匙

問題導向學習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裡,設計一個符合真實情境的問題為核心,以建 立學習目標,以讓學生經解決問題的歷程而獲得知識(程慧娟,2006)。教師在教學活 動進行中鼓勵小組合作討論,並且經由不斷的試驗後,最終提出解決的方案。而在本次 的行動研究教學課程中,研究者在課程提列一些問題讓學生主動進行解決問題的假設、

資料的探索、實際的驗證和錯誤的再修正,而此時教師的角色為導引學生學習,變成學 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活動。這種師生角色的調換與小組的合作學習讓研究者增添了

教學上的新思維─情境問題較能與生活相關而讓學生理解問題的本質;PBL 像是一把鑰 匙,可以開啟同儕之間潛在的學習效能;進而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果。

伍、觀察學生與收集回饋資料,使教師更了解學生

教育行動研究的教學活動進行時,需要教師不斷地觀察學生學習狀況,並且將上課 特殊的情形記錄起來。研究者在此次研究的教學活動下課後,均會對學生進行質性問卷 調查,讓學生回饋上課情形與內心感受。這些資料的收集有助於教師了解學生心裡的想 法與學習的狀況,讓研究者可以分析教師上課的成效有多少,教學盲點在哪裡,並且適 時在下一次上課的課程進行修正教學,盡力讓學生學習得更好,更能達到教學目標,所 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多,方能掌握教學的方向與尺度。

三角檢證是指使用多種方法來研究同一現象,是質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角檢證是指使用多種方法來研究同一現象,是質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