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養理論與相關研究

在文檔中 排灣族兒童教養之研究 (頁 20-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養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從研究者如何定義兒童教養開始,接著介紹教養理論的發展,最後則 是本研究之背景理論說明。

一、兒童教養

兒童,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二條之規定,所謂兒童是指未滿12歲之人

0Uhttp://210.241.100.212/CBI_2/internet/main/doc/doc_detail.aspx?uid=138&docid=99 1H)。而本文之兒童則是指3-12歲非學齡與學齡之人。

教養,林正文(1980)與楊國樞(1986)認為父母的教養行為,不僅分類方 式複雜,名稱也不盡相同,雖然「教養行為」、「教養方式」、「教養態度」、「管教 方式」、「管教態度」等的名稱不同,但其內涵卻大致相同。

研究者嘗試整理近年國內學者如何定義兒童教養,欲從整理歸納中找出適合 本研究之教養定義。

有些學們認為教養是指照顧者與子女互動時,所表現出的態度、情感、信念 與價值觀(吳金香,1976;鄭百勝,1987;郭燕如,1988;郭芳君,2003;劉淑 媛,2003)。

其他的學者們則認為教養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訓練、管教與約束子女實際行 為的表現與策略(楊國樞,1986;王鐘和,1993;劉亦樺,1996;黃玉臻,1997;

涂信忠,2002)。

綜合以上國內學者對於教養的看法,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所指之兒童教養包涵 父母與3-12歲子女互動時的信念與價值觀,以及實際行為的訓練、管教和約束的策 略。

二、兒童教養理論之發展

最早對於兒童教養並沒有專門的理論在解釋,在 80 年代有 Mead(1976)用 心理學的六個理論分析父母教養方式的脈絡,接著互動論廣為用來解釋父母的教 養行為,近年則是多用生態系統論與家庭互動論的角度來解釋。研究者下面會對 Mead 所提出的六個心理學理論、互動論、家庭系統論與生態系統論做簡單的介紹。

(一)、心理學相關理論與看法

外國學者Mead(1976)用心理學理論來解釋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脈絡,

其中包含心理分析論、發展成熟論、社會學習論、認知發展理論、存在現象 論與行為論(引自潘玉鳳,2003,頁 6–7):

1、心理分析論:依循 Freud 的觀點:兒童早期和父母的相處經驗,將會影響 其社會化和人格發展。父母唯有經由了解其內在驅力,因勢利導並以寬 鬆、體諒的態度教養子女,才能避免使之衍生內在衝突。

2、發展成熟論:從發展成熟論觀看父母教養,父母應該覺察與尊重兒童的不 同需要,透過給予必要的協助與指導,等待兒童健全的發展。

3、社會學習論:父母是兒童的「重要他人」,同時又是同性別子女模仿的對 象。利用溫暖情感關係的互動,了解兒童發生不良行為的原因,傾聽兒童 說話,舉行家庭會議,並鼓勵子女發展社會能力以及培養興趣,是提供教 養上良好品質的重要來源。

4、認知發展論:從 Piaget 的觀點來看父母教養方式,著重於父母如何協助兒

從1960年(Baumrind, 1967, 1971)開始,關於父母教養的討論不再只是 單一向度,而開始關注於個體與家庭間的互動。親子間的交互作用構成了行

(三)、家庭系統論

家庭系統理論本質上仍是以一般系統理論為基礎,將家庭視為一個動態 的系統,藉由彼此的互動來維持系統的平衡。家庭系統不能由家庭成員單獨 運作,必須藉由與其它的成員間感情、思想、行為間互相撞擊影響後,形成 一套特別的家庭互動規則,而成長於此家庭的成員必受此規則長遠的影響(翁 樹澍、王大維譯,1999)。

Minuchin 在 1985 年提出六個家庭系統的特徵(引自施秀玉,2002,頁 15): 1、大系統是由數個次系統組成的。

2、家庭系統內的元素彼此相互依存。

3、系統內的運作模式是一個循環的迴圈(feedback loops),而非線性的,且 彼此相互影響;因此改變系統的施力點應放在迴圈上,打破原有的運作模 式。

4、家庭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

5、演化與改變的歷程是挑戰已存在的運作模式,帶動系統的重建。

6、每個次系統都有其完整性,並界限相隔;彼此間的交流是由隱藏的、循環 的、穩定的規則與運作模式來規範,界限和互動規則需隨著家庭的發展而 演進或改變。

(四)、生態系統論

生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最早由 Bronfenbrenner 所提出,

他認為每一個有機體都是在生態系統的系絡內發展,影響發展中的個人之影 響因子是彼此互動的(張慧芝譯,2001)。

圖 2-1 Bronfenbrenner 生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資料來源:張慧芝譯(2001)。人類發展

-

兒童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頁 69)。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

Bronfenbrenner(1979)區辨了五種互相交錯的環境系絡系統,整理於圖 2-1,他認為個人不僅是發展的結果,也是發展的塑造者。儘管我們區別不同 的影響層次,但實質上他們是持續地互動的影響的彼此。

(五)、小結

綜合上述,可以看見兒童教養發展的脈絡。林惠雅(1999)也認為國內 對於教養的相關研究的發展,隨著時代的演變從最早研究主題偏單向探討父 母教養行態或態度對子女發展的影響,中期研究開始使用互動論來討論父母 對子女的教養,近代甚至有學者開始使用生態系統論來討論教養問題。

微系統

中系統

外系統 大系統

時間系統 個體

研究者根據林惠雅(1999)的看法實際搜尋國內教養相關研究,發現國 內研究兒童教養之相關研究最早確實是從單一心理學理論研究兒童教養,學 者們(王雪貞,1984;魏惠貞,1985;蔣惠珍,1986;楊寶亞,1992;徐麗 湘,1994;龔美娟,1994;王鐘和,1993;吳承珊,2000;蕭春妹,2000;

施瓊惠,2007)試著找尋父母教養兒童的根源。

從互動論角度討論兒童教養的學者們(王珮玲,1992;王怡又,1999;

陳富美,2007),讓我們在討論兒童教養時不在著眼於單一向度的解釋,而 更關注於親子關係中的各種實際互動情形。

家庭系統論雖能了解家庭內各系統間的關係與互動(陶瑜,2002;吳麗 卿,2003;鄭佩玉,2006),但研究者也發現家庭系統論較少研究兒童教養,

多用於諮商輔導的領域中。

生態系統論近年來則多被學者們(簡志娟,1996;張靜文,2004;魏世 台,2005;王筱雲,2005;郭李宗文,2005;陳彥璇、蘇育令,2007)拿來 研究教養。

三、從生態系統論探討教養與其相關研究

前小段有簡單介紹過生態系統論,此部分研究者將更深入去解釋生態系統論。

(一)、生態系統理論與觀點

圖 2-2 Laird 和 Hartman 生態系統觀點圖

資料來源:Laird & Hartman,Editors(1985)。

A Handbook Of Child Welfare

context, Knowledge, and Practice(頁 3)。The Free Press。New York。

文化

雖然 Bronfenbrenner(1979)畫出了五個系統(見圖 2-1),但 Laird 和 Hartman(1985)在圖 2-2 中更詳細的指出在生態系統中,對個體產生影響的 要素:

透過Laird 和 Hartman(1985)以及 Bronfenbrenner 所提出的看法,每一

個人都不是被社會文化屏除在外的單獨個體。我們不僅與環境直接互動,更 受週邊各種系統相互作用後而對我們產生的影響(王筱雲,2005)。

(二)、從生態系統論探討教養

Bronfenbrenner認為生態系統論中所謂的最佳化過程(proximal process):

即各系統間發展的一致性。Bronfenbrenner認為人一生都一直不斷的與環境產 生互動及調適,來達到最佳化的過程。因此Bronfenbrenner認為人與環境是不 可分割的一體(Rogoff, 2003)。若從生態系統觀探討教養問題時,第一個著眼 點則必須從系統中最細微的個人開始。從中心向外面尋找相關的影響因子,

微系統的家庭有沒有對個人教養產生影響?位在微系統中家庭有沒有被其他 的微系統所影響?甚至是宗教、傳統文化與現行政策等大系統或外系統,對 於中心教養的影響是如何產生的?如果在討論教養時可以以Laird 和Hartman

(1985)所歸納出各層面內的要素作為討論的根據,相信可以更清楚看出教 養與各階層間的最佳化過程。

圖 2-3 Garbarino 人類生態發展圖

資料來源:Garbarino(1992)。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頁29)。Walter de Gruyter, Inc.,New York。

而另一位學者Garbarino(1992)從生態系統觀討論教養時,不能將生態 系統表示成Bronfenbrenner與Laird 和Hartman所認為同心圓式的生態系統 論。而提出圖2-3人類生態發展圖,Garbarino認為這些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力是 透過微系統直接傳遞給個體,各系統間維持在一種動態平衡的(equilibrium)

的狀態,且沒有一個系統是全開或全閉的(王筱雲,2005)。

除了Garbarino 所提出的人類生態發展圖外,Garbarino 更從社會文化來探 討兒童的危機與轉機(表2-1)。

表 2-1 生態系統中社會文化對兒童的危機與轉機概要

資料來源:整理自Garbarino(1992)。Children And Famili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頁 30)。Walter de Gruyter, Inc., New York。

研究者認為在討論教養時若能綜合Bronfenbrenner與Laird 和Hartman對 生態系統的看法,應可以以較全面的角度去討論教養。故研究者將本研究訪 談問題依圖2-2 Laird 和Hartman(1985)所提出各系統內的影響因子做為切入 後續訪談的教養問題。例:您覺得交通、住宅、警察會對於您的教養產生影

當父母親都必須外出工作時,自身角色被賦予其他功能時,更必須承受社會

出現不當肢體動作比例較高;多數教師不會將外籍配偶子女視為教學工作的 負擔。在中間系統方面:親師溝通的方式、時間與次數、主動性以及教育理 念方面需加強。在外系統方面:居住社區資源不足會影響學生學習。在大系 統方面:政府相關資源整合不足,目前之資源無法有效運用於外籍配偶子女 家庭。在時間系統方面:需要接受學前教育儘早培養相關能力,並接受語文、

認知方面的補償式教育以利幼小銜接。

郭李宗文(2005)更是使用生態系統論作為分析的依據,分析原住民隔 代教養下成功的案例,破除對原住民隔代教養負向態度。郭李宗文(2005)

用生態系統論討論原住民的隔代教養發現微系統中祖父母的角色除了基本照 顧外,還能兼顧文化的傳承。中間系統則因為祖父母的教養而必須使社會支 援和經濟負擔增加。另外學校的老師在中間系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使 幼兒能夠成功成長的重要因素。大系統中因為部落功能的衰退,而沒有辦法 像過去傳統一般肩負起照顧彌補家庭功能不足的缺陷。研究結果更指出在經 濟和宗教上是影響隔代教養幼兒能否成功成長的重要因素。

用生態系統論討論原住民的隔代教養發現微系統中祖父母的角色除了基本照 顧外,還能兼顧文化的傳承。中間系統則因為祖父母的教養而必須使社會支 援和經濟負擔增加。另外學校的老師在中間系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使 幼兒能夠成功成長的重要因素。大系統中因為部落功能的衰退,而沒有辦法 像過去傳統一般肩負起照顧彌補家庭功能不足的缺陷。研究結果更指出在經 濟和宗教上是影響隔代教養幼兒能否成功成長的重要因素。

在文檔中 排灣族兒童教養之研究 (頁 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