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整合元件製造商和無晶圓公司成立的歷史背景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整合元件製造商和無晶圓公司成立的歷史背景

從半導體產業萌芽到 80 年代,半導體公司皆為涵蓋設計和生產的垂直整合 型的整合元件製造商,可以由下列幾個重要的觀點來探究其中原因(Dhayagude and et al.,2001):

1. 轉換成本

1.1. 智慧財產權的風險管理

在當時缺乏專業代工廠,如果一家公司只想專注在設計業務,就必須 把生產委外給有生產工廠的整合元件製造商,也就是把產品交給市場 上的競爭對手,因此自己苦心設計且擁有的智慧財產將無法受到適當 的保護,也代表自己的產品很有可能被抄襲。

1.2. 設計資料轉換的難題

即使透過合約的規範,智慧財產權可以有比較好的保護,但是當時資 訊科技和設計輔助工具的支援能力,不足以讓設計資料在不同公司間 順利的轉換,更不容易把設計資料轉換成另一家公司生產工廠可以使 用的資訊,所以要委外生產是相當不容易的。

1.3. 延遲成本

整合元件製造商只有在產能有空閒的淡季才換接受委外的訂單,在旺 季時,根本不可能再承接委外的訂單,所以無晶圓公司根本無法得到 產能和產品交期的保證,因此也無法在市場上競爭。

2.高研發成本

因為沒有適當的設計輔助工具,必須仰賴大量的設計工程師,所以研發成本 相對比較高,也代表只有規模大的集團或公司才能負擔得起如此龐大的研發 成本。

3. 相對比較低的製造經濟規模

在 1972 年設立一條晶圓生產線的資金成本約為 1000 萬美金,8 年後資金成 本已經增加至 1 億美金,因此不需很多的資金就可擁有晶圓生產線,此外當 時的平均銷售價格和獲利率也比較高,所以擁有生產線的成本壓力以及對製 造經濟規模的要求都比較低。

在 1989 年,70%的記憶體和微元件皆運用在個人電腦上,從 90 年代開始,

通訊和多媒體的新興市場開始成長,給許多利基型的半導體公司提供了新的機 會,這個新興市場在當時並不被大型整合元件製造商所看好,因為這個市場並不 大,而且這些小型利基型的半導體公司並沒有資金設立生產線,因此就發展成為 專司設計的無晶圓公司,並開始和整合元件製造商合作生產晶圓,IBM 就是第一 家提供晶圓代工的整合元件製造商。

此外,隨著無晶圓公司產值的成長和專業晶圓代工廠的陸續設立,以及下列 產業技術的發展或環境的改變,使得垂直分工的經營模式在半導體產業的角色愈 來愈重要:

1. 轉換成本的降低

1.1. 減輕智慧財產權的風險管理和交期延遲的風險

台積電成立於 1987 年,並且致力於成為專業晶圓代工廠,自此無晶圓 公司可以找到足以信任的產能保證,而不用再受制於整合元件製造商,

隨著愈來愈多無晶圓公司的成立,也使得專業晶圓代工廠的產值有了顯 著的成長。另一方面,因為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無晶圓公司 比較傾向與專業晶圓代工廠合作生產晶圓而捨棄整合元件製造商,因此 專業晶圓代工廠必須盡全力保護無晶圓公司的智慧財產,並取得它們信 任。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也讓專業晶圓代工廠的集中趨勢相當明顯,

2005 和 2006 年全球前四大專業晶圓代工廠佔產業產值的 75%。(圖 2-2)

圖 2-2 : 專業晶圓代工廠市佔率

資料來源:EETIMES Europe,http://eetimes.eu/semi/198700265

1.2. 設計資料轉換的解決之道

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標準化,使得設計和生產工廠間資料的轉換變得 相當便利。台積電甚至建立虛擬晶圓廠的概念,讓顧客可以很方便地從 台積電的廣大資料庫中,尋找適當的製程技術,然後直接在台積電生產 晶圓,讓無晶圓公司享受到像有晶圓廠般的便利和好處,因此資料轉換 的障礙得以消除。

2. 研發成本的降低

電腦運算能力的強化、設計數位化和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發展,讓設計作 業可以很有效率的進行,這也代表只要擁有少數才能出眾的設計工程師,就 可以經營一個無晶圓公司,在新興市場上和整合元件製造商一較長短。

3. 擴大製造經濟規模的優勢

隨著半導體元件設計的複雜化以及對品質標準要求的提高,機器設備的資金 支出也相對的急遽上升,從 1970 年至 1990 年,設置一條晶圓生產線的投資 金額增加了大約數十倍。專業晶圓代工廠可以接受來自產業內所有公司的訂 單,而整合元件製造商的晶圓廠只能生產某些特定產品,所以專業晶圓代工 廠比較可以發揮製造經濟規模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