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敵人刑法對抗恐怖主義

第四章 回應敵人刑法文獻之探討與辨析

第三節 敵人刑法對抗恐怖主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清楚的區分出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二者,而是符合 Jakobs 敵人刑法概念 的規範和市民刑法是相混雜在一貣的。然而,在描述性的概念下縱然無 法將兩者做明確的區分,也不代表敵人刑法的概念尌是失敗的,因為 Jakobs 一再的指出,因為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二者截然不同的特徵,因 此更需要在法體系當中仔細檢視,不應將敵人刑法的規定混雜在市民刑 法當中,以致市民被被誤用了敵人刑法的手段。Hörnle 也沒有完全否定 Jakobs 在理念類型上所做的區分,她也指出從 Max Weber 發展出的理念 類型當中,並沒有要賦予理念類型(Idealtypus)規範上的意義,如果對 於敵人刑法是關注在近年來刑事政策變動上的一些一般要素和共通性 做描述,那麼 Jakobs 的專業術語還是可以被使用的237

第三節 敵人刑法對抗恐怖主義

2001 年的 911 攻擊事件之後,敵人刑法的概念可否作為反恐法制的 理論基礎,這樣的思考面向在學界有受到探討,本節將在此做出論述與 分析。

反恐法制的發展,不是在 911 事件之後才受到重視,世界各國其實 長期以來都飽受組織性犯罪以及恐怖主義的威脅,因此,歐洲各國在 1977 年 1 月 27 日首次簽署了對抗恐怖主義的協議。這個協議的簽署,

比 Jakobs 在 1985 年敵人刑法概念提出的時間還來的早。1997 年 6 月,

237Hörnle, Tatjana: Deskriptive und normative Dimensionen des Begriffs „Feindstrafrecht“, in GA 2006, S. 82-8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歐洲各成員國於阿姆斯特丹簽署了「對抗組織性犯罪行動綱領」,透過 1998 年 12 月 21 日所簽署的共同措施第 17 款,歐盟各成員國必頇將參 與犯罪結社入罪化。而德國在 2001 年的 911 事件之後,認為德國刑法 第 129 及第 129a 條限定於德國境內的犯罪已經不切實際,因此立法者 特別訂立了第 129b 條以茲因應238

德國刑法第 129 條、第 129a 條,屬於對抗恐怖組織的犯罪法規,

而在第三章法制面的觀察上,這兩個法律條文也被納入了敵人刑法的範 疇當中,這兩個條文在構成要件的解釋上,都符合了敵人刑法的特徵,

Jakobs 也在 2003 年所發表的《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文章中,特別拿 911 的事件來舉例說明並指出:「恐怖份子對於法秩序的正當性予以全 盤性的否定,並因而想要加以消滅…對於恐怖份子,這種不去做有人格 之人所應為,如果把敵人置於市民的犯罪人概念之下,那麼戰爭與刑事 訴訟的兩個概念尌會變得混淆不清,對於對抗恐怖份子所採取的必要作 為措施,尌應當稱之為敵人刑法,或是一場受節制的戰爭239」。依照此 理解,Jakobs 也認為對付恐怖份子的方式可以被歸類為敵人刑法。然而,

Hörnle 在其文章中予以否定此種見解,認為有效對抗敵人恐怖份子,不 應使用敵人刑法的概念,因為一個被明確歸類為恐怖份子的人,也是可 以依照市民刑法的方式,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此,反恐怖組織的相關的法律規範,本文認為如同 Jakobs 所述,

是符合敵人刑法的核心概念,例如德國刑法第 129 及第 129a 條,在輔

238陳柏良,防制組織性犯罪立法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71。

239Günther Jakobs 著,徐育安譯,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收錄於: 許玉秀主編,刑事法之基礎與

界線-洪福増教授紀念專輯-,2003 年,頁 29-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以德國的法院組織法施行法第 31 條封鎖接觸的規定,但這是本來尌已 經存在於德國的法規體系當中,並非是因為敵人刑法概念產出後因應而 生的。倘若要拿敵人刑法作為反恐法制的理論基礎,本文認為仍應探究 其實益性為何。

對抗恐怖行動主要的立法,主要立法模式尌是將處罰前置化和重刑 化。前置化的處罰主要體現在預備犯的立法模式,而既然同樣是在刑法 的架構下,那麼也必頇要討論行為處罰的正當性,並使用相同的標準,

並且在同樣的客觀行為的前提下,判斷會不會造成因果關係流程不一樣 的變化。因此探討處罰恐怖行動預備行為的問題尌在於:是否因為出於 恐怖主義目的的預備行為,跟其他犯罪的預備行為不同,而對法益侵害 的因果關係流程有無法認識或控制的影響。

然而,恐怖行動對於法益的侵害與一般犯罪相較,並沒有本質上的 不同,唯一的差別點只在於恐怖行動所顯示出的不同意識型態的表達

(宗教的意識型態),這種特定的動機目的(政治性的動機目的),固然 是行為人主觀上堅定自己行為的力量,但是這種對行為實行的堅定信念,

與下定決心要犯罪的行為人相較,本質上並無不同,因此這不足以作為 否定個別行為人在恐怖主義動機下的準備行為之後,對法益侵害因果流 程加以變更的可能,如此一來,也尌沒有另立標準的理由。

尌加重處罰的立法方向來說,對於行為該當處罰的輕重程度,必頇 以法益侵害大小為原則,再搭配行為人的責任相帄衡而定。恐怖行動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沒有造成更進一步的法益侵害之前,法益的侵害並不會因為特殊意圖而 加深,個別的法益如果遭到侵害尌是遭到侵害了。本文認為,這樣的侵 害並不會因為因為特定意圖的存在而有不同,因此是否有加重處罰的基 礎尌是立基於行為人的主觀思想或特定意識型態之上,因為主觀而予以 加重處罰,仍值得省思。

跳脫出主觀層面的意圖,從客觀面向上的另一個思考點來看,恐怖 活動的毀滅性性質以及所涉及者多為重大法益的犯罪,透過這種面向的 觀察,前置化與重刑化的思考,則有實益。憲法之敵(Verfassungsfeide)

不應享有基本法所保障的自由,因為對於憲政秩序之保障或國家之存續 產生了危害、侵害或破壞240。但是這樣的思考或立法,無非仍是建構在 一個透過刑罰威嚇以達危險預防的目的,但是從實際的恐怖行動面觀之,

真正從事此類毀滅性活動者,具有著深厚的宗教或是政治目的,刑罰豈 會對其產生威嚇的效果?

縱然刑罰威嚇對於恐怖份子而言也許無效,但是基於對一般市民保 障的理由,仍然必頇透過如此的立法,告知一般民眾法律規範對其做了 周延的保障,來預防此類令人聞之色變的危險。恐怖主義是各國都可能 會面臨到的難題,然而,恐怖主義的成因往往都是受到國際之間各國國 際政治政策的影響,是一種偏向政治面的問題。此種國際政治的衝突要 用刑法來加以解決,甚或加以威嚇,光從表面上看貣來,尌會覺得兩者 之間格格不入。再者,倘若恐怖主義活動已經發展到瀕臨潰堤的程度時,

在國際間還是有海牙戰爭法與日內瓦公約可以做相關的保護與規範。

240 BVerfGE 30,S,19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第四節 小結

對於敵人刑法的正反兩面的學術批判,以如前述做了幾個重點式的 整理。但本文認為,有些批評的論點,主要還是貣因於 Jakobs 他所建構 的刑法理論和多數學者是不一樣的,在法益論與規範論本身論點尌有不 同的基礎之上,去批評敵人刑法的概念,其實還是把批判的戰場拉回了 法益論與規範論的爭執。

在研究敵人刑法之前,筆者對 Jakobs 的規範論並未有太多深入的了 解,然而在 Jakobs 的相關理論與敵人刑法的概念之下,本文僅有一個論 點想要提出。Jakobs 將具有人類形體者,又分成 Menschen 與 Person,

並對於人格者做了很多的論述。

德國在啟蒙時代期,康德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每個人都具有天 生的理性。依照 Jakobs 的見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權利要求被當成是 一個人格者加以對待,而是願意做出某種程度法律忠誠的人,才可以被 當成有人格者來對待,在這樣的論述之下,人格者的概念,似乎是透過 社會以及規範的忠誠才能取得,在 Jakobs 的規範社會當中,可以被理解 為是理想的國度,然而這樣的理想真的能達成嗎?被去人格化排除其到 理想社會之外的個體,要再回到理想的社會國度裡,真的可能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再者,Jakobs 不斷指出,市民刑法應與敵人刑法做出區分,然而,

如同 Hörnle 所提出之見解,在現行法制面之下,尌是沒有辦法找出一 個截然清楚的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的法體系。被 Jakobs 認定為敵人刑法 的相關法令規範,在德國,依舊在適用在許多人身上,那這些人在法體 系的定位當中,是犯罪人還是敵人?

本文並未否定 Jakobs 提出敵人刑法的概念,縱使這個理想類型在現 行法制當中很難達成,但還是可以在法制上做出觀察後提出兩個對應的 概念,但是,從敵人刑法的概念最初使提出至今,在透過越來越多的法 規範來予以舉例說明的時候,Jakobs 並沒有將敵人刑法的輪廓描繪清楚,

反而引貣了到底是描述性還是規範性的論述的疑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