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符合敵人刑法特徵之法律規範

第三章 敵人刑法於法制上的觀察

第二節 符合敵人刑法特徵之法律規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具社會容許性,以及預防抗制的性質。

第四項 刑事訴訟上的保全(刑事程序保障的限縮)

敵人刑法在訴訟法上的體現,主要的立基點即在於刑事訴訟的保全。

經典的例子尌是封鎖接觸(Kontaktsperre)72: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對 於違犯德國刑法第 129a(建立恐怖組織)與第 129b(在國外參與恐怖 組織)的羈押中犯罪嫌疑人,封鎖他們與其他受刑人、外界、甚至辯護 人的口頭與書面接觸,或在為避免他人生命身體自由危險的情況下,取 消被告接見律師的權利,包括口頭與書面通信。

第二節 符合敵人刑法特徵之法律規範

第一項 德國刑法第 30 條重罪預備

第一款 德國刑法重罪預備之立法沿革

德國刑法在 1851 年的普魯士的刑法典以及 1871 年的帝國刑法典,

對於獨立的預備行為並無處罰規定73,而僅是在特殊的案例是許可的,

例如:叛逆罪,在當時至少必頇是未遂行為的完成才具可罰性。在 1975 年現行的《德國刑法典》頒佈之前,德國舊《刑法典》第 49 條 a 規定:

72 法院組織法施行法(EGGVG §31 ff.)

73 Günther Jakobs 著,徐育安譯,市民刑法與敵人刑法,收錄於: 許玉秀編,刑事法之基礎與界 線-洪福増教授紀念專輯-,2003 年,頁 33。

(Sozialdemokraten)會與中央黨結盟,以及教宗九世在 1878 年逝世,新教宗利奧十三世表示願 意和解,迫使俾斯麥放棄與天主教徒間的敵視,並廢除相關法令,並改為與中央黨合作,文化鬥 爭始告終結。

76 Mary Fulbrook 著,糜佳譯,劍橋德國簡史,頁 196,2006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院,進而許多抵制文化鬥爭的神職人員遭到監禁或驅逐出境。

1873 年,俾斯麥的文化鬥爭這項政策達至高峰時,一位名叫杜森的 比利時人,給巴黎的大主教寫了三封信,信件內容是:只要大主教願意 支付六萬法郎作為報酬,他將在當年謀殺俾斯麥,然而,大主教拒絕了 他的請纓。但此項謀殺計畫卻洩漏了,並引發德國和比利時政府間的外 交風波。依照比利時當時的法律,杜森的這種行為並不具有可罰性,因 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政府便向比利時施壓,要求在刑法中處罰這種行為。

1875 年 7 月比利時的立法機構通過法令,將有危險性的重罪預備納入處 罰範圍。依外交慣例,德國也必頇在本國刑法典中確立同樣的條款。對 此,當時的德國帝國議會,雖然對如此擴張處罰範圍的規定,在刑法學 理上是否正當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辯論,惟終在 1876 年 2 月 26 日,於

《帝國刑法典》中增加了第 49 條 a 的規定。由於該條文是因杜森 Duchesene 而貣,因此德國法律界普遍將該條文稱為「杜森條款」77

到了 1943 年犯罪行為的預備處罰規定被加重,因此尌必頇和行為 人的計畫相束縛,當這個行為和明顯的與安全對立產生一個強大的變動 時,則轉變成為一個可罰的預備行為,此規定至今都沒有被廢止。當時 的杜森條款,乃係德國刑法典第 49 條 a 之規定,該條款仍留存於現今 德國刑法 30 條第 2 項當中。而 Jakobs 在 1985 年的文章中尌已經指出,

德國刑法第 30 條重罪預備的規定,符合敵人刑法的概念。

77 蔡桂生,德國刑法中杜歇納條款研究,《東方法學》,2013 年,第 4 期,頁 131-1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重罪預備的處罰基礎,不是敵人對於未來會產生多大的危險,而是 行為人藉由預備開始對於安全產生明顯地破壞。然而在德國的刑事司法 適用中,如何理解杜森條款有兩個面向。第一,杜森條款有無納粹性?

第二,該條款的處罰基礎為何?

杜森條款有無納粹性,首先應檢視法規的歷史演變。1943 年納粹的 立法機構頒佈了《刑法適正法令》。此一法令明顯擴張了杜森條款的處 罰:刪除了單純口頭表達不罰的條款,在敦促、請求、接受請求、約定 四種形式之外,參加嚴肅謀劃實施重罪和無結果的幫助實施重罪亦被納 入處罰範圍78

因此,在 1943 年納粹立法擴大杜森條款的處罰範圍後,是否適用 該條款,在德國司法判例中個邦曾有分歧。1951 年 7 月德國聯邦最高法 院確認了 1943 年的《德國刑法典》第 49 條 a 新規定不具有納粹性:根 據佔領法的相關規定,不得判處違反合適限度和人格尊嚴、以及罔顧法 律的刑罰79

然而,杜森條款比較被廣泛討論的,主要還是為處罰基礎為何,在 德國學術的論述中,主要分為三種論證方向80

(一)失控論:論者認為,在教唆未遂的情況下,教唆者可能失去

78 蔡桂生,德國刑法中杜歇納條款研究,《東方法學》,2013 年,第 4 期,頁 132。

79 BGHSt 1,S.308.

80 蔡桂生,德國刑法中杜歇納條款研究,《東方法學》,2013 年,第 4 期,頁 1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對事件的控制,他冒險使得犯罪行為隨後繼續發生,即便事件繼續發生 違背其意志81。Roxin 即認為,德國刑法第 30 條處罰的是犯罪預備中特 別危險的形式,相對於個人不可罰的預備而言,該條款處罰的是較為危 險的情形82。在失控論的論述下,敦促他人實施重罪,已經啟動了侵害 法益的流程,這流程是行為人無法完全掌控的。倘若放手讓他人實施行 為人所敦促實施的犯罪事件,以至於沒有行為人的介入,犯罪也能既遂,

此時對於特定的法益即已經產生「失控的」危險83

(二)約束論:Letzgus 認為,相較於單個人而言,在心理層面上 多人合作更能透過暗示相互影響。而這種影響能凝聚當事人的意識,削 弱反對力量,因而促成意志強化並提升實現目標的積極性。在教唆的場 合,教唆者通常有更優勢的人格影響力,而在互相約定犯罪的場合,則 是互相影響84

然而約束論在德國學界卻遭到質疑,批評的論點認為,被教唆人有 獨立意志,教唆者的教唆不能認為是約束。如果被教唆人在允諾之前沒 受到脅迫或收買,那尌不是約束。只是因為答應犯重罪尌一定要去犯重 罪,在事實上是很少見的,因此不能擴張構成要件的範圍85。再者,在 教唆的未遂的場合,還未涉及到被教唆人的故意問題,因此並無存在約 束可言86

81 蔡桂生,德國刑法中杜歇納條款研究,《東方法學》,2013 年,第 4 期,頁 133。

82 Roxin AT/2,§28. Rn.2 ff.

83 BGHSt 44,S.102 f.

84 蔡桂生,德國刑法中杜歇納條款研究,《東方法學》,2013 年,第 4 期,頁 134。

85 Jakobs,Kriminalisierung im Vorfeld einer Rechtsgutsverletzung,ZStW 1985,S.765 f.

86 蔡桂生,德國刑法中杜歇納條款研究,《東方法學》,2013 年,第 4 期,頁 1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三)規範效力質疑論:此理論主要為 Jakobs 所主張,他將前述的 失控論做了不同的解讀與修改,形成了規範效力受質疑論。依照 Jakobs 的論點,教唆者的危險固然是處罰根據之一,但除此外還需再附加條件。

亦即還可將判斷標準置於相應的規範上,而非僅放在教唆者或被教唆者 身上。依照這種理解,教唆者和被教唆者在實施重罪的問題上進行了溝 通,規範的效力直接地遭受了質疑87

本文認為,綜觀上述三種理論,仔細探究後以失控論的論述較具有 說服力,較能為處罰基礎找出一合理的論證,理由在於敦促他人實施重 罪,已經啟動了侵害法益的流程,而這個流程已是行為人無法完全掌控 的,此時行為有可能既遂,或根本毫無任何結果,無論是何者,都已經 對於特定的法益產生了失控的危險,此時比一般的預備更為危險,因為 是重罪而非輕罪。

第二款 德國刑法重罪預備之規定與內涵

有關《德國刑法典》第 30 條之規定,有譯者譯為重罪預備,也有 譯為未遂教唆。觀諸第 30 條之處罰基礎及其類型,本文基於共犯從屬 性原則,在未遂教唆的情形下,被教唆者尚未著手實施犯罪。如此,對 教唆者而言因欠缺正犯,共犯根本無法成立。因此,本文認為德國刑法 第 30 條之規定,在學理的本質上,應不屬於未遂或共犯,而應是預備,

故本文譯為「重罪預備」。

87 蔡桂生,德國刑法中杜歇納條款研究,《東方法學》,2013 年,第 4 期,頁 1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第 30 條第 2 項規定:「向他人表示願意實行或教唆重罪行為者,

以及對此予以接受者;或是與他人約定,實行或教唆重罪行為者,處罰 適用前項之規定88。」舉例言之,假設一對夫妻晚上時在臥房互相約定,

之後想要把富有的叔叔謀殺,那麼兩人因此尌會面臨著三到十五年的有 期徒刑。這樣子的處罰立足點並非是已經著手實施,而僅只是還在計畫 之中的行為,也尌是說這並非建築在已經實現的規範效力損害上,而是 在於未來的犯罪之上。換言之,是以將來發生損害的危險性取代了現實 的規範效力損害,這尌是一種敵人刑法的規定。因此,對於這件事情的 意圖是什麼,也必頇要是清楚的,即對於明顯安全的擔保加以擾亂,加 上危險個體的計畫基礎,這尌是所謂的敵人。

Jakobs 認為,尌算約定是在符合私密性條件下作成,例如親近的朋 友之間,當依本條將此約定定義為犯罪時,在這範圍內便剝奪了參與約 定者的內部空間,他們會被當成敵人對待,而敵人不享有市民的地位。

雖然這有助於法益保護,然而為了這樣的保護,行為人必頇放棄內部領 域的一部,這樣對於主體範圍的縮減,屬於特別類型的刑法,與市民所 適用的刑法顯然不同:敵人刑法使法益保護最佳化,市民刑法使自由領 域最佳化。

88 依德國刑法典第 12 條第 1 項之規定,所稱重罪者,係指最輕本刑一年或一年以上自由刑之違 法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第三款 預備行為之類型與分析 第一目 典型的預備行為

預備行為,本身尌難以界定,因此能否釐清出典型的預備行為,至 少可以在實務的認定上比較不會漫無邊際89。依照 Roxin 的觀點,將典 型的預備行為區分出了三種類型:一、設法獲得以及持有犯罪武器或犯 罪工具,以及製造決定性的犯罪前提要件90;二、探訪犯罪地點和尚未 引人注意的逗留犯罪現場91;三、打探和製造犯罪機會。

國內也有學者指出,預備行為的態樣包括了:預備犯罪所使用之物 的行為、臨看犯罪場所、招募黨徒之行為、尾隨被害人或等候被害人到

國內也有學者指出,預備行為的態樣包括了:預備犯罪所使用之物 的行為、臨看犯罪場所、招募黨徒之行為、尾隨被害人或等候被害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