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數位科技使用態度相關研究

本研究進行時並無相關研究對「數位科技使用態度」作名詞定義與內涵界定,

研究者認為數位科技使用行為奠基於電腦和網路使用之上,數位科技態度與電腦 態度與網路態度應該密切相關,應對電腦態度和網路態度作相關研究定義之探討。

本節先從探討態度的意義與內涵,以瞭解其理論依據,再延伸到電腦態度與網路 態度的意義與相關量表的討論,進而發展本研究的數位科技態度量表內涵。

壹、態度的意義與內涵

「態度」(Attitude),係指個人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 一致性與持久性的傾向,態度包含認知、情感、與行動三種成分(張春興,1989)。

「認知」成份即表示一個人對於某物或某人的信念、瞭解和認識;「情感」成份 即表示一個人對某物或某人的評價、喜好或情緒反應;「行動」成份即表示一個 人對於某物或某人所採取的可觀察行為。以下針對國內外學者與研究者對於「態 度」的定義如表 2-3-1

表 2-3-1 態度之定義

研究者 年代 態度定義

王文科 1989 態度為一種習得的,影響個人對特定對象做出行為選擇與 有組織的內部準備狀態。

張春興 1992 態度為人對具體的人、事、物或抽象觀念與思想所持有之 一種傾向,而非有無的二元看法。並且主要由後天學習而 來。

陳淑絹 1996 態度為人們對所呈現的各種刺激,以相當一致且穩定的方 式來感覺與行動。

46

表 2-3-1 態度之定義(續)

研究者 年代 態度定義

郭生玉 1999 態度為個人對某種事物、情境或他人的積極或消極之反應 傾向

Katz 1967 態度為對個別事項或某種表徵的評價,表現個人喜惡的一 種傾向行為。

資料來源:參考呂慧君(2002)與研究者再行整理。

根據上述學者與研究者對於態度的定義,態度具有後天學習、反應心裡傾向、

一致性、持久性、對個人行為具有影響力等特性。人類行為經由學習得來,態度 的展現與後天的學習以及與外在環境的互動有關,學習歷程當中態度與行為會互 相影響。

貳、電腦態度的意義與量表

一、電腦態度的意義

電腦態度是使用電腦時所產生的態度,取決於使用者對於電腦的認知、情感 與行動。認知為個人對於使用電腦的看法和觀點;情感為個人對於電腦的感覺;

行動為個人是否有意願使用電腦。以下針對國內外學者與研究者對於「電腦態度」

的定義作整理如表 2-3-2。

表 2-3-2 電腦態度之定義

研究者 年代 電腦態度定義 Loyd,

Gressard

1985 電腦態度為影響電腦成就的因素,包含焦慮、信念、喜愛和 有用性等四個構面。

吳美惠 1992 電腦態度為一個人對電腦一般性的看法、喜歡或厭惡程度,

以及個人對電腦所具有的一種持久又一致性的態度。

47

表 2-3-2 電腦態度之定義(續) 研究者 年代 電腦態度定義

吳明隆 1993 電腦態度為個人對電腦所持的觀點、看法與情緒感受其會影 響個人使用或學習電腦的行為表現。

湯惠誠 1994 電腦態度為個人在對電腦認知條件下,對電腦的觀點與感受。

林震城 1996 電腦態度為個人對電腦的有限認知情形下,對電腦的一般性 看法、喜歡或厭惡程度。

宋若光 1998 電腦態度為個體對電腦的一般性與持久性看法及情緒性的反 應。包含焦慮、喜歡和自信心等三個層面。

黃淑珠 2000 電腦態度為個人在情感要素、感覺有用性、感覺控制與行為 上對電腦相關事物所產生的態度傾向。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與研究者對於電腦態度的定義,電腦態度的普遍定義為對於電 腦的一般性看法,為一種在對電腦已知的認知之下,對電腦產生的一種持久性與 一致性的情感和表現行為。對電腦的態度會影響學習的興趣,有正向態度者對使 用電腦的能力較具有信心,並且願意學習新技巧與新的軟硬體;有負向態度者會 認為自己無法與電腦產生有效互動,導致對電腦的迴避(劉恭言,2007)。

根據對於電腦態度的定義進而產生電腦態度包含的層面,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最常歸納的電腦態度層面為:焦慮、信念、喜歡與有用性等四種層面,依據其可 以作為衡量電腦態度量表之相關因素。

二、電腦態度量表

態度本身無法直接測得,在教育研究領域上經常採用適當工具來測量態度,

期望在態度的測量上具有預測的價值。相關的態度的研究都是透過行為的觀察、

問卷與訪談等方式進行,將取得的資料加以整理統計後加以解釋。態度僅能透過

48

間接的方式加以推測,較為客觀和普遍被使用的工具與方法為「態度量表」

(attitude scale)的施測。

電腦態度的組成成分包含情感、認知與行為,各行為的測量方式各不相同。

情感部分可以使用生理機能的反應和心裡感覺的喜歡或不喜歡語言陳述加以測 量,例如使用「我喜歡使用電腦」或「我討厭使用電腦」測量電腦態度的情感部 分;認知部分可以使用對自我評估所擁有的知識數量加以測量,例如使用「我覺 得我有能力使用電腦」;行為部分可以使用直接觀察個體的作為加以測量,例如 使用「我會使用電腦幫忙寫作業」。不同學者對於電腦態度層面包含不同的因素,

以下就國內外學者與研究者對於電腦態度量表因素層面比較如表 2-3-3 所示。

表 2-3-3 電腦態度量表包含因素層面比較表 研究者 年代 電腦態度量表之因素 王以仁 1986 焦慮、信心、喜歡

吳美惠 1992 一般性看法、喜歡、厭惡

吳明隆 1993 焦慮、信心、有用、課程必要性、男性專屬、教育應用 程蘊嘉 1994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

廖遠光 1995 價值、舒適、喜愛、性別差異、能力差異 蔣姿儀 1996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

林震城 1997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非男性專屬 魏延超 1998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

施美朱 2000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

黃世杰 2002 使用電腦焦慮、使用電腦信心、對電腦設備價值觀、對電 腦喜愛、使用電腦價值、使用電腦的執著

陳怡婷 2004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 郭力源 2006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49

國內外電腦態度量表最常被引用為 Loyd 等人於 1985 年編製之電腦態度量 表(Computer Attitudes Scale,簡稱 CAS),以電腦焦慮(computer anxiety)、電 腦信心(computer confidence)、電腦喜好(computer liking)和電腦有用性(computer usefulness)作為電腦態度的四個構面;CAS 量表的四個層面意義如下(邱慶華,

2002):

(一)電腦焦慮(CASA):個人使用電腦時所產生的焦慮或害怕反應。

(二)電腦信心(CASC):個人在學習或使用電腦時所表現出來的自信心。

(三)電腦喜歡(CASL):個人樂於使用或喜歡學習電腦的態度。

(四)電腦有用性(CASU):個人感受到電腦對於其現在或將來有用的程度。

CAS 使用 Likert 總加量表法,陳述表示態度好惡的陳述語句以及用來指示 同意或不同意的形容詞等級來表示態度強弱,並且給於分數(劉恭言,2007)。 在各題所得分數之總和,代表受測者對於態度對象所具有之好惡程度,總分越高 表示其對態度對向越同意或越有好感。

電腦態度不僅影響對於電腦的接受度,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後也影響了對於電 腦網路的態度。網路態度的意義與測量態度量表,亦是奠基在電腦態度的理論基 礎上發展而來。

參、網路態度的意義與量表

網路最大的特性在於溝通以及資訊傳遞功能,這是電腦所沒有功能。早先研 究者的研究焦點皆在電腦態度,隨著網路的蓬勃發展,網路態度的衡量也隨之越 顯重要。網路是以電腦為基礎發展之科技,其部分特徵相同並且電腦態度會影響 網路態度。電腦態度越正面時,相對網路態度也越正面;當使用電腦經驗越多時,

電腦態度越趨正面,網路態度亦趨於正面(邱慶華,2002)。因此,國內網路態 度量表之設計,大多事先以電腦態度量表概念為基準,又加入網路特質或理論來

50

設計量表。以下就國內外學者與研究者對於網路態度量表因素層面比較如表 2-3-4 所示。

表 2-3-4 網路態度量表因素層面比較表 研究者 年代 網路態度之因素 鄭建良 1996 焦慮、喜歡、有用

周倩 1998 電腦網路之應用、電腦網路軟體之裝設、學習電腦知 識、學生上網與管理

黃淑珠 2000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 何文斌 2001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

薛雅菁 2001 喜歡、有用、男性屬性、危險性、賦權性、性別暴力 鄭綺兒 2001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

邱慶華 2002 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網路溝通功能、網路資訊 功能

呂慧君 2002 焦慮性、自信心、喜歡性、實用性、倫理道德

Tsai、Lin 2001 感覺有用性、感情、感覺控制性、行為、網路特性、內 在一致性

Liaw 2002 自我效率、喜歡、有用性、使用意圖、網路學習 Tsai 2004 4-T 模式:科技(Technology)、工具(Tool)、玩具(Toy)

和遊覽(Tour)

Chou、Yu、

Chen & Wu

2009 5-T 模式為:工具(Tool)、玩具(Toy)、電話

(Telephone)、版圖(Territory)和資訊儲存(Territory of Information)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可知國內網路態度量表普遍以 Loyd 等人發展之 CAS 為基礎,加上針對 網路特性與功能帶來之行為層面作網路態度的衡量。有別於以 CAS 為基礎之網

51

路態度量表,國內學者 Tsai 與 Chou 等人發展出 4-T 與 5-T 模式,用來詢問使用 者「我所認知的網路是什麼」,針對使用者對於觀測對象(網路)更直接的態度衡 量。其內容如下所述:

一、4-T 模式

Tsai(2004)指出使用者對網路的態度是其對網路接受度和使用的重要因素,

態度會影響使用動機。Tsai 針對臺灣 636 位高中生進行調查,以 4-T 模式:科技

(Technology)、工具(Tool)、玩具(Toy)和遊覽(Tour)詢問高中生對於網路 的知覺是什麼?結果顯示男生對於網路的認知比較像玩具,而女生對於網路採取 較實用的觀點,她們認為網路較像是工具、科技和遊覽。

(Technology)、工具(Tool)、玩具(Toy)和遊覽(Tour)詢問高中生對於網路 的知覺是什麼?結果顯示男生對於網路的認知比較像玩具,而女生對於網路採取 較實用的觀點,她們認為網路較像是工具、科技和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