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與訪談蒐集資料。問卷調查工具由研究者自編之「青 青少年數位科技產品使用現況、行為與態度調查問卷」,以瞭解大臺北地區青 少年數位科技的使用現況、行為和態度。訪談部分,以「青少年數位科技使用 行為與態度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用以瞭解調查問卷內容所無法深入了解之 感受與意見。茲說明如下:

壹、 調查問卷

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與蒐集之國內外文獻理論為基礎,進行分 析、彙整,自編「青少年數位科技產品使用現況、行為與態度調查問卷」。問 卷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為基本資料、數位科技使用現況、數位科技使用行為、

數位科技態度。以下分別說明問卷編製過程、問卷內容與計分方式、選題。

一、問卷編製過程

67

(一)編製問卷初稿:依照文獻探討所得擬訂問卷初稿,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 修正完成。

(二)建立專家效度:問卷初稿完成後,委請四位科技與教育科技領域相關的 專家學者以及兩位國中在職教師總計六人,針對問卷的適切性與否加以 審酌鑑定,並提供修正意見(附錄五),藉以建立專家效度。在專家調查 意見回收後,進行分析整理,逐一修改問卷內容與語句,讓問卷內容更 清楚明確,最後與指導教授討論和修改後完成預試問卷(附錄六)。

(三)預試問卷施測與修改:預試問卷完成後,研究者於 2012 年三月,選擇 大臺北地區國中、高中與高職各一所,挑選各一班二年級班級,總計 98 名國中、高中與高職學生進行問卷填寫。問卷回收之後將題意不清、

填答有問題之試題再次予以修正,並進行項目分析、信度檢驗和因素分 析,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刪除不適當題目完成正式問卷(附錄七)。

(四) 正式問卷施測:正式問卷完成後,於 2012 年四月初,由研究者親自或郵 寄至問卷施測學校總計十二所學校,共計十二個班級,正式問卷共計 444 份,於 2012 年四月十五日全部回收完成。確認有效問卷 429 份,

無效問卷 15 份,資料編碼後輸入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二、問卷內容與計分方式

本研究預試問卷分為四個部分:基本資料、數位科技產品使用現況、數位 科技產品使用行為與數位科技產品使用態度;數位科技產品使用行為與數位科 技產品使用態度兩部分為量表,數位科技使用行為部分,分為五個行為類別,

分別為「基礎行為」(第 1 到 7 題),「娛樂行為」(第 8 到 12 題),「社交行為」

(第 13 到 17 題),「產製行為」(第 18 到 24 題),「學習行為」(第 25 到 28 題);

數位科技使用態度部份,分為四個態度構面,分別為「焦慮」(第 1 到 7 題),

「信心」(第 8 到 12 題),「喜歡」(第 13 到 18 題),「有用性」(第 19 到 24 題)。

68

69

均每次使用的時數 未滿三小時、三小時以上未滿四小時、四小時以上 數位科技平均每

週使用的天數

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 單選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數位科技使用行為

數位科技使用行為包含五種行為類別,分別為基礎行為、娛樂行為、社交 行為、產製行為、學習行為。此部分問卷題目共計 28 題,「基礎行為」共 7 題;「娛樂行為」共 5 題;「社交行為」共 5 題;「產製行為」共 7 題;「學習行 為」共 4 題。

量表採取 Likert 五點式量表,由受試者依自己的情況與認知情形選取,

選項分為從來不會、很少會、沒意見、有時會、總是會,計分方式為 1、2、3、

4、5,在總分上得分越高者,表示該行為使用頻率越高;反之,得分越低者,

表示行為使用頻率越低。填答結果說明如下:

1. 基礎行為:若在量表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在基礎行為例如瀏覽和閱 聽網路資訊方面,使用頻率越高。

2. 娛樂行為:若在量表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在娛樂行為例如玩線上遊 戲方面,使用頻率越高。

3. 社交行為:若在量表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在社交行為例如使用即時 通訊軟體與他人互動連繫方面,使用頻率越高。

4. 產製行為:若在量表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在產製行為例如使用文書 作業軟體編寫檔案方面,使用頻率越高。

5. 學習行為:若在量表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在學習行為例如透過網路 瀏覽學習網站方面,使用頻率越高。

(四)數位科技使用態度

數位科技使用態度包含四種構面,分別為數位科技焦慮、數位科技信心、數

70

位科技喜歡與數位科技有用性,調查受訪者對於平板電腦、手機、數位音訊播放 器與電子書閱覽器的態度。此部分問卷題目共計 24 題,分別予以 5、4、3、2、1 計分,「焦慮」共 7 題,有 1 題採反向計分;「信心」共 5 題,有 1 題採反向計分;

「喜歡」共 6 題,有 1 題採反向計分;「有用性」共 6 題,有 1 題採反向計分。

量表採取 Likert 五點式量表,由受試者依自己的認知情形選取,選項分 為非常不符合、有些符合、無所謂符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計分方式為 1、

2、3、4、5 分。數字越大,代表符合程度越高;反之,得分越低者,代表符 合程度越低。填答結果說明如下:

1. 焦慮:若在量表上得分越高,代表在數位科技產品使用上產生的焦 慮或不安等負面情緒,符合程度越高。

2. 信心:若在量表上得分越高,代表在數位科技產品使用上產生的自 信心,符合程度越高。

3. 喜歡:若在量表上得分越高,代表在數位科技產品使用上產生的喜 好、欣賞與意願,符合程度越高。

4. 有用性:若在量表上得分越高,代表在數位科技產品使用對於生活 上的有用程度,符合程度越高。

三、選題

本研究預試問卷選題依照項目分析、信度分析和因素分析的結果,作為決定 正式問卷選項之依據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刪除不適當題目,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乃在考驗一個測驗量表個別題目的可靠程度。本研究之項目分析將 受試者預試問卷得分加總,由低而高加以排序,再選擇 27%低分者例為低分組,

27%高分者例為高分組,將此兩組人在同一題得分平均數進行差異顯著性檢定 (t-test),計算而得決斷值(critical ratio,簡稱 CR 值),最後將 CR 值未達顯著性者 予以刪除。各題目之項目分析結果如表 3-5-3。

71

72

73

表 3-5-3 項目分析表(續)

題項 題目敘述 決斷值 顯著性 備註

21 我覺得行動數位科技產品不能滿足生活上 的基本需求

3.492*** 0.001 ○ 22 比起傳統工具(例如紙筆書信),我覺得行動

數位科技產品更方便

7.136*** 0.000 ○ 23 我覺得使用行動數位科技產品拉近我跟家

人的距離

2.029*** 0.048 ○ 24 我覺得使用行動數位科技產品拉近我跟其

他人的距離

4.841*** 0.000 ○ 註:***代表 p<.001 ○:保留

(二)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係指問卷的可靠性、有效性,測驗分數的一致性或穩定性。

本研究預試問卷以「KMO 與 Bartlett 的球形檢定」作為檢驗的前哨站,瞭解量表 各個構面內的共同性,KMO>0.8 表示有價值;再以「Cronbach α」進行信度分 析,全體量表之總信度 α 係數要在 0.7 以上,各構面 α 係數要在 0.6 以上,表 示信度很高;若 α 值在 0.7 與 0.35 之間為可接受之信度;α 值小於 0.35 以下 則為低信度。

(三)因素分析

本研究問卷內容效度採取專家內容效度,再以「Pearson 相關係數」測量個 別項目與總分數之間的相關係數,Pearson 相關係數(ρ)界於-1 與+1 之間,其中 ρ>0,為正相關 ρ<0,為負相關,ρ=0,為無關。

本研究因素分析檢定結果如表 3-5-4。

74

Cronbach’s α 係數

75

Cronbach’s α 係數 KMO=0.747 Bartlett=0.0000

0.519 0.719** 0.728

76

Cronbach’s α 係數

77

朋友影響、家長管束)?

(二) 家人擁有和使用數位科技產品的情況如何?有沒有使用過家人擁有的 數位科技產品?會用這些產品從事哪些活動?會不會想要這些數位科技 產品來學習?

(三) 對你而言什麼是數位科技?(例如是一種 3C 產品、讓生活更便利的東西、

是一種生活方式…)

(四) 是否能快速學會使用數位科技產品?是否有遇到家人要向你請教如何 使用的經驗?

(五) 對於數位科技的感受和態度?喜歡或不喜歡?為什麼?數位科技和傳 統工具比較起來較喜歡哪一種工具?

(六) 使用數位科技是否會產生「焦慮」(使用後產生) ?若是產生焦慮(例如 害怕病毒中毒、隱私外洩等)是否會阻止你繼續使用數位科技?為什麼?

(七) 學校目前是否有推行任何資訊科技或數位科技融入教學的活動?學校 有什麼數位科技設備(例如電腦、筆記型電腦)提供學生使用?

(八) 是否想要利用數位科技學習?未來如果學校使用「電子書包」之類的工 具作為學習工具,覺得是否可行?

二、訪談對象

訪談對象以立意抽樣方式選擇六位大臺北地區的學生,臺北市國中男生一名、

新北市國中女生一名、臺北市高中女生一名、新北市高中男生一名、臺北市高職 男生一名和新北市高職女生一名,共計六名學生。

三、訪談實施過程

研究者自問卷調查中量的研究結果初步呈現之後,即利用學生班會課或課後 時間與選擇學生進行訪談,在訪談時,研究者所扮演的角色為「完全觀察者」,

78

即站在第三者客觀立場,對受訪者所提供知訊息加以記錄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