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文題與相關文獻之探討,擬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一:個人背景變項不同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現況上有顯著差異。

現況包含:使用類型、使用地點、使用時間、使用頻率

假設 1-1:不同性別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現況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1-2:不同教育階段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現況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1-3:不同學校類別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現況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1-4:不同學校地區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現況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個人背景變項不同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行為包含:基礎行為、娛樂行為、社交行為、產製行為、學習行為

假設 2-1:不同性別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2-2:不同教育階段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2-3:不同學校類別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2-4:不同學校地區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個人背景變項不同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態度包含:焦慮、信心、喜歡、有用性。

假設 3-1:不同性別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3-2:不同教育階段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3-3:不同學校類別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 3-4:不同學校地區的大臺北地區青少年在數位科技使用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6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依據統計分析結果,再編製訪談大綱。因此本 節的研究對象分為問卷調查對象與訪談對象。

壹、問卷調查對象

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公立國中、高中與高職為主要對象,依照本研究目的為 了調查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學校類別和不同學校地區的青少年,以立意取樣方式 抽取臺北市國中二所、新北市國中二所、臺北市高中二所、新北市高中二所、臺 北市高職二所與新北市高職二所,總計十二所學校。學校來源透過指導教授與研 究者自行接洽各學校後取得,學校選定之後,再以隨機抽取各一個二年級班級,

以二年級學生代表整體學校來比較不同教育階段青少年,總計十二個班級,學生 人數為 444 人,問卷調查抽樣學校及人數如表 3-3-1 所示。

表 3-3-1 問卷調查抽樣學校及人數

學校地區 抽樣學校 抽樣人數

臺北市 中山國中 35

臺北市 和平高中(國中部) 33

新北市 重慶國中 35

新北市 汐止國中 35

臺北市 永春高中 35

臺北市 師大附中 40

新北市 安康高中 35

新北市 中和高中 44

臺北市 松山工農 40

臺北市 大安高工 40

新北市 海山高工 39

63

表 3-3-1 問卷調查抽樣學校及人數

學校地區 抽樣學校 抽樣人數

新北市 三重商工 33

合計 444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貳、訪談對象

為求研究資料蒐集更加縝密和完備,並且避免封閉式問卷所得結果受限於研 究者設定的範圍,而非受試者主動表達的觀點,可能會有無法瞭解真實現況的缺 點,因此輔以訪談資料加強以彌補問卷調查之不足。本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選擇 訪談對象,從問卷調查施測學校中選擇臺北市國中男生一名、新北市國中女生一 名、臺北市高中女生一名、新北市高中男生一名、臺北市高職男生一名和新北市 高職女生一名,總計訪談六名學生,以調查不同教育階段和學校類別男性與女性 的意見。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程序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問卷調查法係用來蒐集資 料,以瞭解大臺北地區青少年數位科技使用現況、行為與態度,調查實施之後研 究者進行初步資料的處理之後,針對研究結果對受選學生進行訪談,訪談期間,

研究者將站在第三者的客觀立場,對受訪者所提供之訊息作記錄與分析。

貳、研究程序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實施程序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64

一、準備階段

本研究在研究者與指導教授確定研究主題後,即著手進行文獻蒐集與分析,

並從中找出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變項,進而確定研究架構以利研究後續進行。

二、預試問卷的編製與實施過程

本研究是以研究者自編之「青少年數位科技產品使用現況、行為與態度調查 問卷」作為研究工具。

(一)問卷來源

本研究之「青少年數位科技產品使用現況、行為與態度調查問卷」編擬,

使用行為部分參考洪毓蓮(2002)、蔡元泰(2008)、劉恭言(2007)、Van den Beem, Akkerman, Simons(2010)等人之問卷;使用態度部分以 Loyd 與 Greesard 所提出電 腦態度量表四個因素焦慮、信心、喜歡與有用性為內涵,並且參考呂慧君(2002)、 吳敬成(2004)網路態度量表之選項,自行發展出適合的數位科技態度量表選項,

並由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目的設計相關問題和依據相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加以編修 完成問卷初稿(附錄三)。

(二)建立專家內容效度

本研究之「青少年數位科技產品使用現況、行為與態度調查問卷」其內容效 度之建立,委請四位教育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兩位在職國中教師審核並提供修 正意見(附錄五),使問卷內容具有相當的專家效度,問卷審查專家名單如表 3-4-1 所示,最後與指導教授討論編製預試問卷(附錄六)。

表 3-4-1 問卷專家審查名單

服務單位 姓名 職稱

文化大學教育系 陳信助 教授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 沈俊毅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系 孫之元 教授

65

表 3-4-1 問卷專家審查名單(續)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劉遠禛 教授

民生國中 王安壽 資訊組長

中崙高中 許哲瑋 總務主任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三)預試問卷施測

預試問卷完成後,經指導教授同意,便於大臺北地區國中、高中與高職選擇 各一所學校(新北市重慶國中、臺北市永春高中與臺北市松山工農),共計三個 班級進行問卷施測,問卷施測前先發放家長同意書(附錄一),取得學生與家長之 同意後再進行問卷施測。

(四)選題程序

預試問卷回收後,針對預試資料加以處理,以社會科統計套裝軟體(SPSS19.0) 進行統計分析。以項目分析考驗量表個別題目的可靠程度;以「KMO 與 Bartlett 的球形檢定」和「Cronbach α」進行信度分析;以「Pearson 相關係數」測量個 別項目與總分數之間的相關係數。

(五)編製正式問卷

本問卷經過預試回收後,經過項目分析及信度分析等考驗,再與指導教授討 論後,對不適當題目予以修改和淘汰,留下的題目再重新編號,完成正式的調查 問卷(附錄七)。

(六)正式問卷施測

正式問卷完成後,正式施測前先發放家長同意書,取得學生與家長之同意後 再進行問卷施測。於 2012 年 4 月初開始親送和寄送至十二所臺北市、新北市之 國中、高中與高職學校。經過一週後對於未回收的學校以電話追蹤再進行催收,

至四月十五日,登錄並統計回收,再確認回收份數以及有效樣本份數。

(七)問卷回收、編碼、資料輸入與整理後,利用電腦進行統計分析,撰寫

66

結果。

(八)根據問卷分析結果進行訪談

本研究為避免問卷所得結果受限於研究者設定範圍,而非受試者主動表達的 意念,可能無法深入了解現況之缺點,因此再輔以訪談以補足問卷調查之不足。

在問卷調查的研究結果初步呈現之後,即針對研究結果對臺北市與新北市國中、

高中與高職學生各二名,總計六位學生進行訪談。

(九)整理訪談內容

依據訪談內容進行質的分析,將整個訪談資料進行選擇、簡化、組織和分類。

(十)正式撰寫研究論文

根據分析所得的結果,作成結論與建議,提出最後的研究報告。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與訪談蒐集資料。問卷調查工具由研究者自編之「青 青少年數位科技產品使用現況、行為與態度調查問卷」,以瞭解大臺北地區青 少年數位科技的使用現況、行為和態度。訪談部分,以「青少年數位科技使用 行為與態度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用以瞭解調查問卷內容所無法深入了解之 感受與意見。茲說明如下:

壹、 調查問卷

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與蒐集之國內外文獻理論為基礎,進行分 析、彙整,自編「青少年數位科技產品使用現況、行為與態度調查問卷」。問 卷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為基本資料、數位科技使用現況、數位科技使用行為、

數位科技態度。以下分別說明問卷編製過程、問卷內容與計分方式、選題。

一、問卷編製過程

67

(一)編製問卷初稿:依照文獻探討所得擬訂問卷初稿,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 修正完成。

(二)建立專家效度:問卷初稿完成後,委請四位科技與教育科技領域相關的 專家學者以及兩位國中在職教師總計六人,針對問卷的適切性與否加以 審酌鑑定,並提供修正意見(附錄五),藉以建立專家效度。在專家調查 意見回收後,進行分析整理,逐一修改問卷內容與語句,讓問卷內容更 清楚明確,最後與指導教授討論和修改後完成預試問卷(附錄六)。

(三)預試問卷施測與修改:預試問卷完成後,研究者於 2012 年三月,選擇 大臺北地區國中、高中與高職各一所,挑選各一班二年級班級,總計 98 名國中、高中與高職學生進行問卷填寫。問卷回收之後將題意不清、

填答有問題之試題再次予以修正,並進行項目分析、信度檢驗和因素分

填答有問題之試題再次予以修正,並進行項目分析、信度檢驗和因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