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建模的理論

本研究旨在編製一份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建模能力之測驗,並套用認知診斷 模式進行測驗分析,故在相關文獻資料蒐集整理上著重於以下文獻:一、數學建 模的定義;二、數學建模的歷程;三、數學建模的特點。

壹、數學建模的定義

數學建模的定義,在過往的文獻上有許多學者曾對它做出解釋與描述,茲將

近年來的內容整理如下表 2-1 所示:

表 2-1

數學建模的定義

作者 年代 數 學 建 模 的 定 義 鐘劍、

簡國明、

桂紹輝

2000 「數學建模」是指對現實世界的某一特定系統或特定問 題,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運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通過 抽象和簡化,建立一個近似描述系統或問題的數學結構 (亦即數學模型),運用適當的數學工具以及計算機技術來 求解模型,最後將其結果接受實驗的檢驗,並反覆修改完 善。

Gerda de Vries

2001 數學建模是利用數學來描述真實世界現象、調查所觀察到的 (續下頁)

作者 年代 數 學 建 模 的 定 義

重要問題、解釋真實世界的現象、測試思路以及在現實世界 中作出預測,這些過程稱為「數學建模」。

岳忠玉 2002 數學模型是為一定目的而作的關於部分現實世界的抽象、簡 化的數學結構。用數學解決現實問題,首先要建立數學模 型,再用數學的理論方法及數學軟體系統對數學模型進行 求解,得到一個結果,最後將得到的結果應用到現實問題 中去,這個過程稱為「數學建模」。

馬德炎 2002 把數學應用到任何一個實際問題中去,都需要把這個問題的 內在規律運用數字、圖表、公式、符號表示出來,經過數 學的處理,得出供人們作出分析、預報、決策或者控制的 定量結果,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建模」。

袁震東 2003 數學建模是指根據具體問體,在一定假設下找出解決這個 問題的數學框架,求出模型的解,並對它進行驗證的全過 程。也可說是一個"迭代"過程,每次"迭代"包括實際問題 的抽象、簡化,作假設明確變量與參數,形成明確的數學 框架,求出模型的解並對所得結果解釋、分析和驗證,如 果與實際情況不符,需對假設進行修改,進入下一個"迭 代",經過多次反覆"迭代",最終求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建模」。

趙 翌 2003 所謂「數學模型」是用數學語言對實際問題進行描述而得到

的一個數學結構,建造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數學建模」。

(續下頁)

作者 年代 數 學 建 模 的 定 義 周永正、

詹棠、

方成鴻、

邱望仁

2010 「數學建模」是指對於現實世界的某一特定系統或特定問 題,為了某個特定的目的做出必要的簡化與假設,應用適 當的數學工具得到的一個數學結構,它或者可以解釋特定 的現實狀態,或者能預測對象的未來狀況,或者能提供處 理 對 象 的 最 優 決 策 或 控 制 。 數 學 建 模 (mathematical modelling)就是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 問題的過程。

綜合上述學者對數學建模的解釋,所謂數學建模就是對於現實世界的一個特 定對象或目的,透過數學的語言和方法,而將實際問題抽象、簡化成數學模型,

最後再對數學模型進行求解,並供人們作出分析、預報、決策或控制的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稱為「數學建模」。

貳、數學建模的歷程

要編製數學建模試題,除了瞭解數學建模的定義外,也要瞭解數學建模的歷

程,熟悉數學建模的進行步驟,有助於瞭解學生思緒,進而使學生從千頭萬緒中,

找到一個遵循的解題模式。

一、 Burghes 與 Wood (1980)所主張的數學建模歷程包含幾個步驟,如圖 2-1 所 示。

1.闡述真實世界的模型(formulate real model):在這個步驟中,闡述真實世界的 模型與清楚確認欲解決的實際問題為何。“真實世界"的問題並非總是定義 明確,這使得實際的問題不容易被陳述。

於真實世界的問題,哪些條件是必須?哪些條件是可以被忽略?如:對研究 問題而言什麼是基本的?什麼是不相關的?描述問題時,什麼資料必須被保 留?什麼數量可能被排除?

3.闡述數學問題(formulate mathematical problem):根據「假定模型」,重要特 徵轉化為數學的數量,並運用數學符號建起這些數量之間彼此的關係,形成 數學模型。

4.解決數學問題(solve mathematical problem):從「闡述數學問題」接下來,運 用數學語言進行運算,從數學模型中求得適當的解。

5.解釋答案(interpret solution):將求解後獲得的答案放回到真實世界中,並解釋 在真實世界中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6.確認模型(validate model):確認獲得的數學結果,數學解法應該與現實世界問 題觀察的結果有"好的一致性"。也就是說,獲得的數學結果應該令解題者 滿意。然而,如果需要修改獲得的數學結果,則重複「假定模型」~「確認 模型」,建立一個新數學模型。這過程可能經過多次的循環繼續著,數學模 型在每個循環裡被修改以獲得更準確的結果。

7.使用模型去解釋,預言,決定,及設計(use model to explain, predict, decide, and design):利用數學模型求得的解,對真實世界的問題提出適合的解決。

數學世界

現實世界

二、葉其孝(1998)認為數學建模可用圖形說明就是圖形的多次循環執行的過程,

如圖 2-2 所示:

1.實際問題往往是極為複雜的。抓住主要方面來先進行定量研究,這是抽象和 簡化的過程。正確的抽象和簡化常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而變量和參數的確定 不僅重要,往往也是複雜和困難的。

2.應用某種「規律」建立變量、參數間的明確數學關係。「規律」可以是物理 學或其他學科的定律,而明確數學關係可以是等式、不等式及其組合的形式,

甚至是個明確的算法。在這一二兩個階段中,能用數學語言把實際問題的各 方面「翻譯」成數學問題是極為重要的。

3.圖形中形成數學模型的求解,可能對數學提出挑戰性強的問題,因而從數學 角度不一定能短時間求得完全解決;當不能完全解決時,先考慮近似求解。

而這不僅限於數學模型的求解這一階段,而是遍及建模的每一階段之中,因 此數學建模過程往往是多次循環執行的。

4.數學的求解將它們「翻譯」成與實際問題有關的語言,才能讓有關領域的專 家來判定,培養「雙向」翻譯的能力是進行建模的重要基礎。建模是否正確 必須驗證,通過才能付之使用,因而解釋和驗證是不可少的。

5.成功的數學建模特別需要想像力和聯想力,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 A.Einstein 所指出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卻抓住了整 個世界,激勵著產生進化的進步」。

6.好的數學建模必須要有各領域的專家合作,因此數學建模的過程是個跨學科 的合作過程。

圖 2-2 數學建模流程圖(葉其孝,1998)

三、岳忠玉(2002)指出現實問題是各種各樣的且大多較為複雜。因此,沒有一 成不變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但有一些共同的規律可循,如圖2-3如下:

1.問題的形成:要建立現實問題的數學模型首先要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要 達到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要對問題有一個清晰的提法。這就需要與有關專 業人員討論、查閱相關資料、明確問題的背景以及初步確定它可能屬於什麼 類型的模型等一些準備工作。

通過

投入使用

通不過

2.假設與簡化:由於現實問題的複雜性,抓住問題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對問題進行理想化處理是非常必要的,這樣也便於數學上的處理。這部分工 作往往比較困難,沒有一般的方法,須具體問題、分析。

3.建立數學模型:根據所做的假設,分析研究各要素的關係,充分利用數學的 思想方法用適當的數學語言加以刻畫,就建立了問題的數學結構,從而得到 了現實問題的數學模型。

4.模型求解:選擇合適的數學方法求解得到的數學模型。這其中往往需要應用 各種數值方法、數學軟體系統以及計算機等。

5.模型的評價及改進:數學模型總是在不斷地分析、檢驗、評價中,不斷地進 行改進和完善的。事實上,對模型的評價及改進應貫穿於整個數學建模的始 終。建立數學模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因此,一個模型必須反映現 實問題,滿足解決問題的需求而且從數學上看模型是否便於求解也是評價模 型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

上述數學建模的過程可用流程圖表示,如下圖2-3:

四、袁震東(2003)認為數學建模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可以用一個流程圖來表 示,如圖 2-4 所示:

1.建模準備:要求建模者深刻了解實際問題的背景,明確建模的目的,進行深 入細致的調查研究,盡量掌握建模對象的各種信息和數據,尋找實際問題的 內在規律,一般來說,這是一個向實際工作者學習的過程。

2.作假設:現實問題涉及面廣,數學模型不能面面俱到,應該把實際問題適當 地簡化或理想化,這就必須做一定的假設,假設應該符合實際背景。

3.建立模型:根據問題的要求和假設,利用恰當的數學方法建立各種量之間的 數學關係,建立數學模型時應使用何種方法,應視實際問題而定。一般來說,

在建立數學模型時可能用到數學的任何一個分支,同一個實際問題還可以用 不同方法建立不同的數學模型,在達到預期目標前提下,應該採用盡可能簡 單的數學方法建立容易實現的數學模型,以便讓更多人接受和使用這種模 型。

4.模型求解:依照不同類型的數學模型使用適當的方法來求解,大多數模型求 解需要用計算機計算,求解還包括畫圖、列表和證明定理以及製作計算機程 式等。

4.模型求解:依照不同類型的數學模型使用適當的方法來求解,大多數模型求 解需要用計算機計算,求解還包括畫圖、列表和證明定理以及製作計算機程 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