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數感教學相關研究

自從 Dantzig 於 1954 年提出數感(number sense)一詞以來,國內外的數學 教育領域學者對於數感的研究不曾間斷,可見數感在數學教育上扮演了不可忽視 的角色。為了方便瞭解相關研究內容,研究者將其歸納整理如下:

Markovits 與 Sowder(1994)以七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設計長達六個月的 數感教學活動,透過「數字大小」、「心算與估算」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童主動探 索數字的意義與數字間的關聯、運算的規則、解題策略等。研究發現:學童不但 在數感後測與延後測的表現較前測進步不少,也更加喜愛使用數感策略解題。

Trafon 與 Hartman(1997)以低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討論的方式進 行數學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不但鼓勵學童發表與嘗試創新解題策略,也讓學 童相互分享思考歷程與解題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學童不但數感能力明顯提升,

其解題策略也較多元。

Whitenack 與 Knipping (2005)以一位三年級的學童為對象進行教學實驗,設 計了為期八個月總共 25 小時的數感教學遊戲與活動課程,以幫助該學童發展良 好的數感與解題策略。研究發現,當學童在遊戲或自然情境下遭遇與數學相關的 難題時,他們會試著運用各種方法解題,進而發展其數感能力。

Wang 與 Hung(2010)以一組 5 歲的幼稚園學童為研究對象,運用策略性的 棋盤遊戲培養學童數感。研究發現,教師適性且適時的提供具有挑戰性的遊戲任 務,有助於提高學童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解題,進而理解遊戲中 所蘊含的數字意義,強化其數感能力。此外經由同儕間交流互助,使學童學會與 他人分享與合作。

支毅君(1997)以三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透過教學觀察與個別訪談的方式 瞭解學童的數感能力,並探究如何增進學童數感能力。研究發現:學童數感能力 不佳,無法聯結符號表徵與結構意義,也缺乏對長度的量感,此外,學童對自我 的數學成就缺乏自信,討論與發表能力無法符合紙筆測驗成就結果,且學童對數 學的學習態度受教師影響。

楊德清(2002)以南部二所公立小六學童各取一班為研究對象,採用教學實 驗、數感紙筆測驗與個別訪談的方式,探討學童透過數感教學融入課堂活動後,

數感提昇的情形。研究發現:教學實驗後,學童的數感明顯提升且具良好的保留 概念,也較能以數感解題策略取代傳統算則方式解題。

吳明玲(2003)以調查國小二年級學童數感能力,與數感教學後的數感表現 為研究目的,採用教學實驗、數感紙筆測驗與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研究發現:

數感能力在不同性別間無顯著差異,但與數學成就有顯著相關,其中數感能力五 個向度中,「數與運算關係」表現最差,對於運用參考點進行估算的能力也較弱,

此外,數感教學活動不但提升了學童數感測驗成績,也略微改變了學童的解題類 型,顯示數感教學有助於提升數感能力。

陳慶林(2005)以調查國小三年級學童數感表現與建構式教學法進行實驗教 學後的數感表現為研究目的,採用教學實驗、數感紙筆測驗與訪談的方式蒐集資 料。研究發現:學童於建構式教學實驗前的數感能力普遍不佳,建構式教學實驗 後整體數感表現有顯著進步,尤其以「整數基本意義及大小之能力」和「整數的 合成與分解」兩項進步最明顯,不同分組學童中,以中分組學童的表現最佳,高 分組次之,低分組進步表現最不明顯。

劉曼麗與侯淑芬(2006)以四年級學童為對象,探討四年級數感教學的實踐 與成效,採用準實驗設計,紙筆測驗、學習單與晤談蒐集資料,研究發現:透過 生活佈題、估測估算活動、遊戲與數學日記可協助學童發展數感能力,此外,實 驗組學童不論在數感測驗或數學成就測驗的表現均顯著優於對照組,而在接受訪 談的學童之數感均有頗佳的發展,尤其是運用參考值解題方面表現尤佳。

陳美惠(2006)針對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養成,探討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在數 感表現之影響,採用準實驗研究法進行研究,於教學前,施予數學成就測驗,瞭 解實驗組與控制組能力起點,並於教學後,再施予數感測驗以及個別晤談實驗組 學童,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不僅在數感測驗上的整體表現均優於控制組,在不 同成就學童整體解題得分表現上也優於控制組。

吳宛儒(2006)將數常識情境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課室中,並運用過程導向 教學,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究教學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學童不論是在數常識測 驗表現上,或是數常識能力的提升上均達到顯著水準,學童的學習意願也因為教 師的鼓勵與同儕的互助而明顯提升。

莊璧徽(2007)以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以數感測驗、教師自我省思與晤 談的方式,探究學童在建構式的教學情境下,數感能力與數學學習興趣的改變情 形,研究結果為:建構式數感教學後,學童數感能力與學習興趣明顯提升,而教 師在教學過程程中,不斷的省思與修正教學策略有助於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劉穆樺(2007)以二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數感教學活動的成效,採用 準實驗設計進行實驗教學,以數感紙筆測驗和晤談蒐集資料,研究結果為:教學 活動後,實驗組學童的數感測驗整體成績優於控制組,且在「位值」、「數的運 算」、「運算」等方面與控制組有著顯著差異,此外,研究者透過晤談後發現,

數感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童使用數感策略解題。

吳姿瑢(2008)以一年級56位學童為對象,探究其經過一年國小常規教學後 的數感能力表現,以自編數感教學測驗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國小一年級學童數感 能力表現普遍不佳,而數感要素間在不同性別上無顯著差異,但要素間發展存在 顯著差異,以「瞭解運算對數字的意義及影響」之表現最好,「運用參考點」之 表現最差,此外,學童的保留概念良好,尤其是「瞭解數字的意義及大小」的保 留概念表現最為顯著。

劉逸書(2009)以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以後設認知策略融入數感教學,

探究學童後設認知與數感能力的改變歷程與成效,採用教學實驗進行研究,並以

教學晤談、學習單、教學實錄、數感測驗與分析教師手札等方式蒐集資料,研究 結果為:高程度學童能清楚掌握數字概念與聯結,數感能力亦佳;中、低程度學 童則因分數與小數等概念不清,無法靈活解題;而在數感評量中,後設認知能力 在學童的解題過程中發揮影響,協助學童順利解題,此外,實驗組學童的數感能 力優於控制組,透過後設認知的學習,可協助學童整合其數感能力,並應用於解 題,形成真正的數學能力。

張隽(2009)以低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期望透過估算策略訓練促進學童數 感能力。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過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先瞭解學童的估算 表徵特點與能力,再進行策略訓練,然後再調查估算策略訓練對學童估算表徵能 力與正確率的影響;第二部分則是透過自編的問卷,瞭解估算策略訓練對數感能 力的影響。其研究發現:低年級學童在1000以內的數量範圍估算表徵上呈現線性 表徵模式,且其估算能力與表徵能力明顯優於對照組,而在數感向度中的「理解 數的意義與關聯性」、「數字比較大小」與「運用參考值解決問題」等三向度中 的表現明顯優於對照組;而在「理解運算對數的影響」、「選擇適當策略解決問 題並判斷結果合理性」等二個向度並未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

陳霈頡與楊德清(2010)以國小三年級學童為對象,設計與實施數常識過程 導向加強活動,以提升學童在小學數學第一階段(1-3年級)應有的數感能力,採 用教學實驗方式,以數感測驗前、後測和訪談高、中、低數感能力學童的方式蒐 集資料,研究結果為:學童在教學活動後提升了數感能力,且能於評量或訪談中 靈活運用數感;透過漸進式佈題設計和過程導向加強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引導 學童運用數概念判斷數線上的數值。

羅淑珍(2011)以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究數感教學活動之成效,採用 自編的數感測驗與數感教學活動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為:數感教學活動後,學 童數感能力有顯著進步,尤其以「比較數字大小能力」進步幅度最大,且學童於 數感後測中的成績普遍優於前測,尤其以中分組進步最多,但低分組前、後測成 績無顯著差異,此外,學童性別與父母親教育程度不會影響學童數感能力表現,

但數學成就與數感能力有顯著的相關。

綜合上述的數感教學文獻內容,研究者發現:數感的研究對象多以中高年級 或幼稚園幼兒為主,然而以低年級為研究對象者,教學實驗範圍也都設定在二年 級,鮮少針對一年級學童進行教學實驗研究以提升其數感能力;教學實驗研究大 多以單一班級進行實驗;研究蒐集資料的方式大多以數感測驗、個別晤談、學習 單或數學日記的方法蒐集,尤其是數感測驗與晤談幾乎是進行數感教學研究均會 採行的蒐集方式,只不過差別在於運用於不同的研究目的,其蒐集資料的時機亦 有所不同;數感教學前需進行系統化的數感活動設計,始能有效提升學童之數感

綜合上述的數感教學文獻內容,研究者發現:數感的研究對象多以中高年級 或幼稚園幼兒為主,然而以低年級為研究對象者,教學實驗範圍也都設定在二年 級,鮮少針對一年級學童進行教學實驗研究以提升其數感能力;教學實驗研究大 多以單一班級進行實驗;研究蒐集資料的方式大多以數感測驗、個別晤談、學習 單或數學日記的方法蒐集,尤其是數感測驗與晤談幾乎是進行數感教學研究均會 採行的蒐集方式,只不過差別在於運用於不同的研究目的,其蒐集資料的時機亦 有所不同;數感教學前需進行系統化的數感活動設計,始能有效提升學童之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