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三節     文本分析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第三節 文本分析結果

本研究依照災難報導階段選出四則報導分析,影響階段為【高雄大氣爆】、 救援階段為【宿務發慰問金】、復原階段為【獨魯萬代賑】、緩和階段為【遇 颱取消通知】。

第一步將每則報導的影音內容整理至過錄表上,再依照影像策略、記者敘 事、聲音運用分別檢視歸類,並且比較災區、災民與救援者/志工,在四階段 報導中形象的轉變。

壹、 影像策略

一、鏡頭運用

此次分析之四則報導中,以「中景」(包括中景、中近景與中全景)使用最 頻繁。事實上,中景為多數新聞攝影記者喜愛採用的鏡頭類型,一方面可看得 到人物表情與動作,又可看到環境,帶給觀眾客觀又不至於疏遠的距離感。尤 其在情況變化多端、可能隨時有突發狀況的災難現場,中景拍攝最為安全、確 實。

特別的是,本研究分析之四則報導中,談及災區、災難所造成破壞、慘況 之時,皆未使用「特寫」。有別於商業電視台偏好使用特寫、強調災難造成之破 損,透過鏡頭強迫聚焦,讓觀眾感受到災難破壞力,大愛新聞的做法正好相 反,不以特寫強調災難破損,而是多選用中景、全景取代。

(一)影響階段【高雄大氣爆】

尤其是影響階段,描述高雄氣爆發生當下的【高雄大氣爆】,針對爆炸造成 的破壞,大愛新聞並未使用特寫強加給觀眾更多情緒。拍攝遺體時也只拍攝覆 蓋上布、已搬至特定區域、已被安置遺體的「全景」,且經過抽格、模糊等特效 處理,讓觀眾彷彿有看到現場,實則不太容易看清鏡頭所拍攝之物。拍攝患者 也是「全景」,看不清傷患具體面容與傷勢,使用較不具張力的鏡頭,呈現送醫 之「事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在此報導中不僅未使用特寫呈現局部殘破,反而多使用鏡頭的「左右推 移」(PAN),不將畫面停留在局部,而是透過鏡頭移動與制高點的拍攝,協助 觀眾看到災區整體樣貌,有助於觀眾建立對災難、災區之整體印象。

至於災難發生當下,一方面是受限於現場危險情況,一方面是經過記者篩 選,報導中採用的爆炸、火焰畫面多為「遠景」,也因此給觀眾有段距離(且觀 眾觀看時還隔著螢幕)的保護感。

此報導中採用「主觀鏡頭」呈現兩種訴求:在爆炸與火焰帶來的震撼之 後,迅速安排消防員帶著水管走向火焰,告知觀眾此災難已經有人在處理。此 處以「主觀鏡頭」拍攝消防員走向火焰的背影,展現其面對未知挑戰的勇氣與 決心。透過讓觀眾「目擊」、「跟著」消防員走往火焰,增加參與感,也更容易 受觸動而產生對消防員的欽佩。另一組「主觀鏡頭」則被運用在拍攝受損車 輛,從車頭到車尾一個「近景」、快速的鏡頭,讓觀眾彷彿看到車輛整體情況,

感受爆炸威力,但對於破損的情況與細節,則不容易看清楚。相較於以特寫呈 現殘破,此鏡頭的聚焦效果較弱,避免觀眾因爆炸造成破損產生過多情緒反 應。

(二)救援階段【宿務發慰問金】

報導一開頭,向觀眾展示災區樣貌時,使用長達24 秒車拍,也就是鏡頭不 動、隨著車輛持續行駛讓鏡頭內的景物不斷移動,鏡位則是定在拍攝現場大範 圍都拍得到的「全景」與「遠景」。處理此報導的編輯與剪接師,將鏡頭「定 格」處理以強調重點,包括災區破損房舍有人坐在其中、災民在路邊舉著求救 牌等處,皆將畫面定格並以口白說明,以讓觀眾看清楚。

在口白提及體育館屋頂被暴風雨掀開下「玻璃雨」之時,畫面配合使用一 個鏡頭往左推移(左PAN),長度接近十一秒。這個鏡頭推移,讓觀眾的目光 跟著鏡頭移動,彷彿在現場「看」到屋頂的破損。

對志工來說,現場情況尤其難以掌握,即使在拍攝人物與室內活動時,也 多採用「中景」。唯在居民領取志工送來之物資、以及居民回饋捐零錢之時,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動時間與進行方式相對較可預期時,才出現「近景」鏡頭。透過近景拉近距 離,讓觀眾更貼近看到居民與志工的情緒。

志工受訪時鏡頭為「近景」,講述內容為志工看到此災難的不捨所以展開行 動,近景鏡頭呈現志工的不捨神情,志工背後的遠方物資運到當地、人員正在 搬運,呈現出救災行動的迅速。

此報導中兩度出現「特寫」,都是拍攝旗幟,一為「世界糧食計畫署」的旗 幟,代表聯合國支援已到,二為「愛來自台灣」旗幟,讓觀眾看到台灣愛心已 抵達菲律賓。

此則新聞影片由勘災志工拍攝傳回,勘災行程緊湊,拍攝時間相當有限。

嚴格來說拍攝手法不佳,鏡頭使用都偏長,包括長達24 秒的車拍、長達 11 秒 的Pan 等,在一般新聞中甚少採用這麼長的鏡頭,顯示當時情況特殊,讓觀眾 看到現場情況的重要性,遠超過新聞日常作業習慣。

(三)復原階段【獨魯萬代賑】

此報導中,特寫僅出現在志工所填寫之參與民眾名單、災民祈禱時臉部感 動、拭淚表情,或清掃現場時的動作。其餘鏡頭包括以全景帶到以工代賑集合 現場,看到人潮,全景也被用來展現清掃現場,人力眾多、眾志成城的景象;

以中景看到現場志工忙碌樣貌,與居民清掃家園。

一開場為活動地點—學校廣場的全景,鏡頭中可看到校舍受損、旁邊房舍 亦如此,人潮在此地聚集。接著的中景,再接近人潮一些,再接人物的中景,

看到民眾動作與表情。

志工帶動祈禱時,鏡頭為近景至中景,鏡頭往左下推移到坐在地上的災 民,以特寫貼近帶出災民祈禱時拭淚、感動的神情,讓觀眾在「親密的距離」

下,看到他人哭泣表情、脆弱的一面,拉進彼此距離也更容易被觸動。

居民清掃之畫面主要為全景到中景、近景,並以特寫帶到災難造成的破損 正在被災民親手清理的情況。最後以兩個現場民眾的中景到全景,讓觀眾看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居民臉上歡喜表情,接著看到現場群眾感情,傳遞對於遠方、甚至是鏡頭前的 謝意與關心。

當畫面或口白帶到現場清掃畫面時,使用的鏡頭多偏短(約一秒15 格左 右,不足兩秒),快速且當中都有動態,帶來以工代賑清掃現場動作之迅速與緊 湊。記者Satnd 中,同樣穿插許多現場畫面,讓整則新聞維持節奏感,連帶顯 得報導主題「以工代賑」行動之有效率。

由於災後災民四處打劫,當時的菲律賓獨魯萬風聲鶴唳,志工冒險帶大筆 現金到災區,舉辦以工代賑還需要有軍警維繫安全,但透過鏡頭看到現場的災 民,表情安定,且配合現場調度,此報導透過中景、近景與特寫,讓觀眾近距 離看到災民,「親眼所見」災民與傳聞中的不同。

(四)緩和階段【遇颱取消通知】

在此報導中,多使用近景來呈現災區民眾的表情,鏡頭運用包括遠景、全 景、中景、近景,調度靈活明快,在同一場景中使用全景、中景、近景建構出 場景的全面性與局部細節。並且以短畫面(Cut)帶來速度感,讓觀眾感受到此 行動之急迫與步調之快速。

一開頭先以記者在海邊的Satnd 開場,短短九秒帶出現場感,說明時空背 景—颱風即將來襲。接著以不到七秒的時間,帶到海邊房舍中全景、接近景、

再接中景,再加一個海上船隻的遠景,每個鏡頭平均時間約1 秒 16 格、最長 1 秒25 格,緊湊的鏡頭看到海邊風雨情況與居民的防颱準備,傳遞風雨來前的緊 張感。

之後便迅速移往室內,志工的開會現場,第一個鏡頭長達兩秒8 格,全 景、接俯角中景、接近景時,宣布決議延期(4 秒,現場音),看到志工臉上審慎 表情,接著志工分頭通知、奔走、打電話,畫面包括近景、特寫,幾個畫面快 速切換。場景切換室內後的十六秒內,鏡頭又移到車上,先進現場音協助轉 場,鏡頭轉換過來發現,是跟著其中一位志工在車上,透過口白得知正趕往偏 遠山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到達定點後,先以災居近景拍攝辦公室前階梯,攝影記者採用跟拍手法,

跟著志工跑上階梯,進到室內,讓觀眾有種跟著一起趕著前進的感覺,此處鏡 頭雖各有2 秒 12 格、4 分 1 格,但跟拍鏡頭之動態讓人跟著移動感,而未能察 覺鏡頭相對較長。在里辦公室內商議之際,不只拍攝主要參與討論者(志工與 里長),同時迅速捕捉辦公室內人員之中景,還有窗外關切民眾的近景,看到民 眾對此事之關切。

特寫出現在影片尾聲,一名婦人笑著對鏡頭說「Thank You」之時,攝影記 者以寬特寫呈現居民臉上喜悅,也讓觀眾近距離看到災民的笑顏。結尾時則是 一群孩子的中全景至全景,對著鏡頭招手,可看到一群孩子圍繞鏡頭邊,同時 看到孩子表情。讓觀眾有如在現場,被笑容包圍。

此則報導中記者不只使用大量短鏡頭,在可能停留在同一場景之處,例如 訪問、室內會議等處,再運用車窗外景物移動、周遭人員反應景來穿插,避免 畫面在同一鏡頭停滯,降低速度感。每段訪問都控制在十多秒,整體呈現節奏 緊湊,以呈現情況的緊急與志工步調之快速。

(五)小結

在四則樣本中,三則為大愛新聞記者採訪製成,僅【宿務發慰問金】為志 工拍攝之素材製成,【宿務發慰問金】鏡頭運用尤其以中景為主,輔以全景與遠 景,偶有近景之使用,運鏡策略較保守,以確保不缺漏任何重要事物或變化。

後續新聞部編輯與剪接師在處理時,盡力活用畫面。而記者所製之報導,由於 專業素養較高,可多做一些運鏡考慮,在鏡頭運用上顯得靈活許多,包括特 寫、近景、中景、全景等鏡位輪流使用,調度較活潑多元。

整體而言,這四則報導主要皆以中景為主,中景為觀眾平日習慣觀看的距

整體而言,這四則報導主要皆以中景為主,中景為觀眾平日習慣觀看的距